课件33张PPT。这些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作者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家事活动里,比较简单,易于掌握,可广泛就用于农业生产。决定大自然语言出现的因素:
1纬度
2 经度
3 高下的差异
4 古今的差异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 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梳理全文内容,划分层次,并画出结构层次图第一部分(1-3)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齐读课文4-10段,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空间到时间顺序安排。好处:这样的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2、举例的多少要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认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其作用。1、作描写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候现象。农谚: 1 清明前,开秧田 2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3 馒头云,天气晴 4 燕子低飞要落雨 5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2、作引用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说明布谷鸟开始唱歌这个物候告诉人们是割麦插禾的季节。3、列数字、作比较。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用具体数字说明1962年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比往年都晚。4、下定义A、这些自然现象(鸟语花香,草长莺飞),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B、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科学地说明物候和物候学概念。5、打比方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物候的作用。6、举例子。 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以事实说明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从而说明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体会语言的准确性。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许多”一词说明数量,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包含丰富的物候知识的农谚数量多,但并非所有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丰富的物候知识。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2、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特别”一词说明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的早晨出现频率很高。3、杏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先写植物,再写动物,这是分写部分;总写的时候“鸟语花香”“草长莺飞”两词都是植物在前,动物在后,前后照应,语序对应。细读第一段,体会语言的生动典雅。“大地”“苏醒”——拟人“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四字句配以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典雅“簌簌”——有声有色“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细品第二段“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加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总之,作者以生动形象、准确生动的语言说明了物候方面的知识及其对农业的重要性。请阅读这首古诗,指出诗中这种现象反映了决定大自然语言出现的哪一个因素?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八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以下是古代书信中的一段文字,请你运用掌握的物候知识,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文中横线上。(月份均为农历)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A 早春二月 B 暮春三月
C 盛夏六月 D 中秋八月知识扩展和运用B课后链接:
学习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了掌握大自然的语言是为了使农业获得更大的丰收。请你收集一些农谚,了解它对农业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