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死水 课件+教案+练习+拓展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死水 课件+教案+练习+拓展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8 11:53:33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诗五首——》同步练习

一.阅读诗歌《死水》,完成1 ~4 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中“绝望”一词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何理解“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丑恶”指什么?如何理解“造出个什么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闻一多创作诗歌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分析其中的一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闻一多的转变
⑴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作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⑵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 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⑶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 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⑷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⑸直到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
⑥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这次转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
⑺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⑻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记》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⑼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一九四四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直到1947在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杀害。(摘编自雷熙《闻一多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闻一多虽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
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却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
D.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记》等左翼书籍让闻一多对共产党和延安有了新的认识,延安的新社会秩序也让他看到了实现民主的希望。
E.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转变,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2.40年代初及此前,闻一多的基本立场一直站在国民党一边。这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3.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4.请解释文章题目闻一多的转变中转变的含义,并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含义:无可救药,没有出路,对社会不抱希望。作用: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
2.快点烂掉吧,加速死水的灭亡,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3.封建军阀;指不会造出个好社会。
4.音乐美: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各节大体押韵,双行押韵,每节换韵,全诗节奏鲜明、和谐,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鲜艳照人的”,从而显示出油画般的绘画美。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十分整齐。
二.1.选B得3分,选D得2分,选E得1分。(A项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说《中国之命运》一书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不妥,义和团精神只是闻一多借以形容此书中的专制主义思想;E项让读者体会到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的知识分子只是像闻一多一样的知识分子,而非全部。)
①反感激进思想,参加反苏反 共大会;②反对爱国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③认为西安事变是军人称兵叛乱。
3.①对下层的生活和执政者严重的贪腐有了真切了解,②不能接受蒋介石专制主义思想,③受田间诗歌战斗精神的鼓舞。
4.含义一转变指闻一多由学者变为斗士。①由埋头书斋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到全身心投入争民主的运动;②由对现实的无奈逃避到为现实呐喊;③由研究成就享誉学界到为民主献身。 含义二转变指闻一多政治态度的变化。①由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到抨击其反动统治;②由反感共产党到希望加入共产党并接受其领导;③由对蒋介石的维护到认清其思想之专制。
《死水》
《死水》是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第二单元中国现代诗五首之一。《死水》是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代表作。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描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学习《死水》重点要领悟“死水”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对祖国的那份深沉的感情,以及《死水》所体现出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并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简历,主要作品,和创作风格;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的艺术美,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死水》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反讽”手法,体会“三美”主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并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死水》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反讽”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三美”主张。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导入新课
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小小的池塘之所以清新可爱,全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活力。那死水呢?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闻一多1922年留学美围,在异国他乡受到民族歧视,于是更加魂牵梦绕着自己的祖国。闻一多在一个发达国家生活了三年。1925年他归心似箭,于是他一踏上祖国的土地,目睹当时国内的情形——可以说满目疮痍,贫穷落后,混乱不堪,再与当时的美国一比,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落差!闻一多当时的心情是失望、痛苦、悲哀,就好像一腔热血时突然被劈头浇了一身冷水。正是在这种情笼罩下,他看到一个又臭又脏的死水沟,于是灵感迸发,《死水》诞生了。
2.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首诗每节押韵,读起来节奏分明,音韵铿锵;外形方正整齐,形成均衡美、对称美;注意挖掘语言的色彩感,构成美丑迥异、富有暗示性的画面。
五、研读赏析
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正如”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然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清风吹处波不生,可见死水已沉寂到了极点。这一句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的描绘。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在这几节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逐步深入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扔进死水中的“破铜烂铁”,会生出绿色、红色的锈,铜锈绿的如“翡翠”,铁锈红的如“桃花”;再有,“剩菜残羹”的油腻,散在水面,阳光一照,犹如闪光的“罗绮”;有的地方发了霉、生了毛,又宛如“云霞”;死水发酵后,还会变成有着“绿酒”般颜色的臭水,那上面泛起“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正是在这样的一沟死水上,成群的花蚊在上面杂乱地飞舞,有时,还要加入鼓噪的蛙鸣。这令人作呕的死水,肮脏腥臭,令人无法立足!这里,诗人借对死水的进一步细致描绘,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给予了细致形象的再现。在这部分内容中,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诗人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这一部分的头两句,诗人以十分断然的口吻,对黑暗的中国社会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在彻底否定之后,“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在绝望之中的一丝期望。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转机。因此,这最后两句,既包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尽管对诗人来说,这种期望在当时是非常朦胧的。
全诗对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问题:
1、第一节中“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这节写了死水的什么内容?
“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这一节总写凝滞的死水,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
2、2-4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绘死水的?
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
3、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比喻极端丑恶的事物。
4、诗人为什么要用美好事物比喻极端丑恶肮脏的死水?
这是反讽手法,以丑衬美,丑写得越美,越引起反感,美与丑交织反差,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造成了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5、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以有声写无声,反衬死水可怕的像死一般的寂静。
6、最后一段“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说明这句与开头在结构上构成了什么关系?同时,“断”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最后两句“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暗含着什么意思?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照应开头,“断”字肯定了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最后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灭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7、闻一多的“三美”主张是怎么在这首诗歌里体现出来的呢?
这首诗中,色彩鲜艳的词汇如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五彩缤纷的罗绮、鲜艳照人的云霞等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绘画美;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8、本诗题为“死水”,那么,诗人就真的仅仅是写死水吗?本诗的深层次意蕴是什么?
象征手法的运用——A “死水”象征着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B 象征北洋政府。C 象征黑暗的中国现实。
全文小结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节节逼近,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的最后一节,既表现他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但也并非心如死灰,发出“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的愤激之言。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中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者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知识积累
名家点评
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它在文字和组织上所达到的纯粹处,那摆脱《草莽集》为词所支配的气息,而另外为中国建立一种新诗完整风格的成就处,实较之国内任何诗人皆多。”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死水》五节,二十行,一百八十字,无一节不铿锵有声,无一行不灿烂夺目,无一字不妥帖精当,象征了新诗的成熟,是新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课件17张PPT。课文导入 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小小的池塘之所以清新可爱,全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活力。那死水呢?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简历,主要作品,和创作风格;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的艺术美,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背景资料 闻一多1922年留学美围,在异国他乡受到民族歧视,于是更加魂牵梦绕着自己的祖国。闻一多在一个发达国家生活了三年。1925年他归心似箭,于是他一踏上祖国的土地,目睹当时国内的情形——可以说满目疮痍,贫穷落后,混乱不堪,再与当时的美国一比,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落差!闻一多当时的心情是失望、痛苦、悲哀,就好像一腔热血时突然被劈头浇了一身冷水。正是在这种情笼罩下,他看到一个又臭又脏的死水沟,于是灵感迸发,《死水》诞生了。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全诗对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1、第一节中“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这节写了死水的什么内容?
“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是作者的愤激之语。
这一节总写凝滞的死水,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
2、2-4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绘死水的?
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
3、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比喻极端丑恶的事物。
4、诗人为什么要用美好事物比喻极端丑恶肮脏的死水?
这是反讽手法,以丑衬美,丑写得越美,越引起反感,美与丑交织反差,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造成了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5、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以有声写无声,反衬死水可怕的像死一般的寂静。
6、最后一段“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说明这句与开头在结构上构成了什么关系?同时,“断”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最后两句“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暗含着什么意思?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照应开头。
“断”字肯定了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
最后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灭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7、闻一多的“三美”主张是怎么在这首诗歌里体现出来的呢?
这首诗中,色彩鲜艳的词汇如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五彩缤纷的罗绮、鲜艳照人的云霞等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绘画美;
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
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8、手法
寄寓和象征
《死水》是诗人处于思想迷茫时期的心灵袒露,他精选了意象,奇妙的比喻,描摹
了一沟绝望的死水。对《死水》寄寓的感情,一般认为,全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象征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彻底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批判精神。 8、手法
反讽手法的运用
诗人借鉴西方文学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得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了一种反讽的氛围。为了揭露、批判死水的丑恶和肮脏,诗人以丽辞表现丑恶。美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恶写的越美,越容易引起反感,诗人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情感隐藏在华美的意象和艳丽的辞藻之后,从而加强了否定现实的力度和深度。
主题思想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节节逼近,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的最后一节,既表现他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但也并非心如死灰,发出“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的愤激之言。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中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者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名家点评
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它在文字和组织上所达到的纯粹处,那摆脱《草莽集》为词所支配的气息,而另外为中国建立一种新诗完整风格的成就处,实较之国内任何诗人皆多。”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死水》五节,二十行,一百八十字,无一节不铿锵有声,无一行不灿烂夺目,无一字不妥帖精当,象征了新诗的成熟,是新文学的一个里程碑”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红烛》闻一多
《中国现代诗五首——》课外拓展文章
“蜡炬成灰泪始干”
红烛
红烛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