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测平均速度 同步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测平均速度 同步测试(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9-18 10:2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鲁教五四制八年级物理 1.3测平均速度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运动会上,100 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两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两人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2.下列对初三学生小刚活动中的物理量估测最贴近实际的是(  )
A.?小刚骑自行车上学的平均速度约为60km/h?????????B.?小刚立定跳远的距离约为250mm C.?小刚上一层楼所做的功约为1500J???????????????????????D.?小刚跑步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2.5×103Pa
3.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 C.?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 D.?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4.5月3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m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成为当今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在这次100m比赛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约为(  )
A.?0.1m/s?????????????????????????????????B.?1m/s???????????????????????????????C.?10m/s????????????????????????????????D.?100m/s
5.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6m/s??????????????????????????????B.?6.25m/s??????????????????????????????C.?6.75m/s??????????????????????????????D.?7.5m/s
6.如图所示是小明在实验室中测小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相对于桌面是静止的????????????????????????????????????B.?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3s C.?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通过路程15cm??????????????????D.?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1 m/s
7.物体运动速度由大到小,途径A、B两点,到达C点速度为零,若AB=BC=4m,通过BC所用的时间为0.8s,那么物体从A到C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6.5 m/s??????????????????????????B.?5 m/s??????????????????????????C.?4 m/s??????????????????????????D.?以上答案都不可能
8.刘老师和孟老师分别从石家庄和邢台沿着同一条公路同时开车出发,且从他们出发到他们相遇需要的时间为1.15h.已知两位老师所选公路的长度约为115km,刘老师行驶的平均速度为45km/h,则孟老师的平均速度为(?? )
A.?45km/h?????????????????????????????B.?50km/h?????????????????????????????C.?55km/h?????????????????????????????D.?60km/h
9.自古长江三峡雄奇险秀,滔滔江水奔腾直下.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在其脍炙人口的《三峡》名篇中写道:“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文中所描写船的平均速度约为(??? )
A.?5km/h????????????????????????????B.?50km/h????????????????????????????C.?100km/h????????????????????????????D.?150km/h
10.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m/s????????????D.?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m/s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是小球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线运动时的频闪相片,每隔0.2s记录一次小球的运动位置,则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为________cm,该过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12.如图所示小球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每隔0.2s记录一次小球的运动位置,则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为________cm,该过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1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____m/s。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________。
(3)如图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14.一滑雪运动员沿240m的斜坡下滑后,又在水平面滑行240m才停止.运动员在斜坡和水平面滑行的时间分别是16s和24s,则他在斜坡上下滑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 m/s.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 m/s.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 m/s.
15.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前10s内通过的路程为30m,稍后休息5s,然后5s内通过的路程为20m,则前10s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在整个20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km/h.
三、解答题
16.两百米赛跑中,某运动员前100m用了13s,余下的路程用了12s,小明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四、实验探究题
17.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________和________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
(3)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
(4)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5)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 , 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 , 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 . 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选填>、<、=).
1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
(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填“大、小”).
(2)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________cm,tBC=________s,vAC=________m/s.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填“大、小”).
五、综合题
19.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m.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又经过了12min到达学校.求:
(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解答】两人跑的总路程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公式 可知,两人平均速度相等. 故答案为:C. 【分析】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2.【答案】C
【解析】【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中学生骑自行车的速度约5m/s=5×3.6km/h=18km/h,故A错误,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约2.5m=2500mm,故B错误,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体重G=500N,一层楼的高度h=3m,该同学登楼做的功:W=Gh=500N×3m=1500J.故B正确,符合实际; D、中学生的体重在600N左右,跑步时,相当于单脚着地,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150cm2=0.015m2 ,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p==≈3.33×104Pa,故D错误,不符合实际. 故选:C.
3.【答案】D
【解析】【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甲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300m、300m、300m、30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甲车的路程相等,故甲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观乙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分别是:200m、250m、300m、45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乙车的路程越来越大,故甲车的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示可知,在30~40s内,甲车的路程小于乙车的路程,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 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小.故B错误; C、由图示可知,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3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 可知,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 D、由图示可知,在0~40s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2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 可知,其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路程不相等,物体做变速运动,速度不断变化,分析图示其情景答题.(2)(3)(4)比较甲乙两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判断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
4.【答案】C
【解析】【解答】解: 苏炳添的百米平均速度为v==≈10m/s. 故选C. 【分析】已知苏炳添百米所用时间,利用公式v=得到平均速度.
5.【答案】B
【解析】【解答】解: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 =?==6.25m/s;故选B. 【分析】由题意可知晓燕百米赛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她的平均速度. 
6.【答案】D
【解析】【解答】小球从斜面滚下,相对于桌面有位置的变化,故小球是运动的,A不符合题意;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经过了2个时间间隔,所用时间是2×0.1s=0.2s,B不符合题意;由图知道,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通过路程18cm,C不符合题意; 由图知道AD间的距离为s=30cm=0.3m,小球运动的时间为t=0.3s,则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v═0.3m/0.3s=1m/s,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7.【答案】A
【解析】【解答】解: 由题知:AB=BC=4m,通过BC所用的时间为0.8s, 物体在BC间的平均速度:vBC= = =5m/s, 物体运动速度由大到小,那么物体通过AB的时间小于0.8s,即t<1.6s, 物体在A到C间的平均速度:vAC= = = ,则v>5m/s. 故选A. 【分析】根据题意先估计出物体通过AB的时间小于通过BC的时间0.8s,再根据速度公式v= 就可求出物体从A到C的平均速度的范围.
8.【答案】C
【解析】【解答】解:由v= 可得,相遇时刘老师通过的路程: s1=v1t=45km/h×1.15h=51.75km, 孟老师通过的路程: s2=s﹣s1=115km﹣51.75km=63.25km, 则孟老师的平均速度: v2= = =55km/h. 故选C. 【分析】两位老师相遇时运动的时间相同,两人通过的路程之和即为公路的长度.知道刘老师的平均速度和运动的时间,根据s=vt求出其通过的路程,总路程减去刘老师通过的路程即为孟老师通过的路程,两位老师运动的时间相同,根据v= 求出孟老师的平均速度.
9.【答案】B
【解析】解答:船行驶的路程s=1200×500m=600km,船行驶的时间t=12h; 因此船行驶的速度 ; 故选 B。 分析:从诗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找出船行驶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根据v= 求出船的速度;需要注意的是船行驶的路程应该是一千二百里,时间为一白天。
10.【答案】C
【解析】【解答】解:(1)根据v=, 平均速度的计算应为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前5秒的路程未知,则无法计算;故AB错误; (2)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为: 总位移为s=100m? 总时间为t=10s 则平均速度为:v===10m/s 故选C.  【分析】平均速度应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求,即物体的路程和发生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确定路程与总时间即可求解.
二、填空题
11.【答案】8.00;0.2
【解析】【解答】解:由图可知,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为:s=12.50cm﹣4.50cm=8.00cm=0.08m, 时间:t=2×0.2s=0.4s, 该过程的平均速度为:v= = =0.2m/s. 故答案为:8.00;0.2. 【分析】读出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测量长度时必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时间,根据v= 计算该过程的平均速度.
12.【答案】8.00;0.2
【解析】【解答】解:由图可知,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为:s=12.50cm﹣4.50cm=8.00cm=0.08m, 时间:t=2×0.2s=0.4s, 该过程的平均速度为:v= = =0.2m/s. 故答案为:8.00;0.2. 【分析】读出小球从D点运动到F点的路程(测量长度时必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时间,根据v= 计算该过程的平均速度.计算平均速度时要用总的路程除以总的时间,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13.【答案】(1)先变大后不变;0.16 (2)空气;在相同纸锥放在不用风速环境中下落 (3)A
【解析】【解答】(1)由图示可知,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由图示可知,AC间的运动时间t=0.2s×2=0.4s,纸锥的速度v=s/t=0.064m/0.4s=0.16m/s;(2)?由于纸锥较轻,所以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空气;?可以把相同纸锥放在不用风速环境中下落来进行验证;(3)由图象可知每两个相邻纸锥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可知物体做的是加速运动,当纸锥受力平衡时,速度会达到最大值不再变化,故应选A。
14.【答案】15;10;12
【解析】【解答】解:滑雪运动员在斜坡上下滑的平均速度: v1===15m/s, 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平均速度: v2===10m/s, 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 v==?=12m/s. 故答案为:15;10;12. 【分析】知道斜坡长度和所用时间、水平面长度和所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各自的平均速度;再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
15.【答案】3;9
【解析】【解答】解:物体前t=10s内的路程s=30m, 前10s内的平均速度v= = =3m/s; 物体在整个t′=20s内的路程s′=30m+20m=50m, 整个20s内的平均速度v′= = =2.5m/s=9km/h; 故答案为:3;9. 【分析】根据题意求出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三、解答题
16.【答案】解:全程的总路程:s=200m, 总时间:t=13s+12s=25s, 全程的平均速度:v= = =8m/s. 答:小明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8m/s
【解析】【分析】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必须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根据v= 求出平均速度.
四、实验探究题
17.【答案】(1)刻度尺;停表 (2)v= (3)小 (4)变速 (5)v3>v1>v2
【解析】【解答】解:(1)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2)实验中要利用公式v= 计算小车平均速度;(3)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运动速度较慢,运动时间较长,便于计时.避免斜面太高时,小车运动速度太大,运动时间太短,难以测量;(4)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大,因此是变速直线运动.(5)由于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所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居中.故答案为:(1)刻度尺;停表;(2)v= (3)小;(4)变速;(5)v3>v1>v2 . 【分析】(1)(2)在用斜面小车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用到刻度尺和秒表,并代入公式v= 进行计算;(3)如果斜面太高,物体运动时间太短,不容易计时.(4)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大.(5)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大,由此可以判断出各段平均速度的大小.
18.【答案】(1)小 (2)5.0;1;0.033 (3)大
【解析】【解答】(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2)由图知,sAB 10.0cm?6.0cm 4.0cm , tBC 15:35:23?15:35:22 1s , SAC 10.0cm 0.1m , tAC 15:35:23?15:35:20 3s , 则vAC 0.033m/s.(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 算出的速度偏大。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
五、综合题
19.【答案】(1)解:骑车从家到书店的平均速度:v1=s1/t1=1800m/5min=6m/s (2)解:从家到学校的路程:s2=1800m+3600m=5400m,从家到学校所用时间:t2=5min+1min+12min =1080s,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v2=s2/t2=5400m/1080s=5m/s.
【解析】【分析】本题是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问题,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路程和时间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