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五四制八年级物理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真空可以传播声音??????????????????????????????????????????????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3.北京奥运会上的花样游泳运动员,由于在水面上、下都能听到音乐指令,从而以其优美的舞姿、随音乐节拍而精确完成的动作,让观众感受到了体育之美。关于运动员在水下是如何接收到音乐指令的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仅在水面以上放有音箱,当运动员的头部在水面以下时,声音经由空气、水,最终传到运动员的耳朵B.?仅在水面以下放有音箱,当运动员的头部在水面以下时,声音通过水传到运动员的耳朵C.?运动员通过无线耳机,接收来自控制室的电磁波信号,再将其转化成声音,被耳朵接收D.?在水面以上和以下都放有音箱,使运动员的头部无论是在水面以上还是以下,都能听到清晰的音乐声
4.月球上的宇航员相互交谈时使用无线电,这是因为()
A.?用无线电交谈比直接交谈清晰?????????????????????????????B.?宇航员距离远直接交谈听不见C.?月球上的岩石不传声???????????????????????????????????????????D.?月球上没有空气
5.下列距离不能用声波来测量的是( )
A.?海的深度;????????????????????????????????????????????????????????? B.?相距很远的两座高山之间的距离C.?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 D.?很长的钢管长度
6.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
A.?在岸上的人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B.?枕着牛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C.?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
7.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8.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人耳能听到各种频率的声音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声音不能在水中传播
9.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只要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B.?声音只能通过介质传播C.?声音在一切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是相同的???????????D.?声音中,人们听不见的声音只有超声波
10.春晚李玉刚的一曲《嫦娥》,得到观众好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嫦娥》的声音在会场的传播速度是3×108m/s?????B.?李玉刚的假女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C.?李玉刚靠改变声带的振动幅度来改变音调???????????????D.?李玉刚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二、填空题
11.超音速飞机每小时正常飞行距离至少在________km以上.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填“快”或“慢”);15℃时,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________m/s.
1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一般是靠________来传播的.
13.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
14.我省小学生聂利为了探究“蜜蜂靠什么发声?” 她剪去蜜蜂的双翅,蜜蜂依旧发出“嗡嗡”的声音,结果表明:蜜蜂并不是靠________?发声的。她又用大头针捅破了蜜蜂翅膀下的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聂利认为蜜蜂的发声器官就是小黑点。不管聂利的发现是否正确,我们应该学习她的________?。
15.如图所示,是我校一分校的葫芦丝社团使用的葫芦丝,当他们吹葫芦丝时,由于管内空气柱发生________产生优美的乐声.用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这主要是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_,温度相同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的(选填“相同”或“不同”),通常情况下,葫芦丝发出的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大约是________.
三、解答题
16.为了探究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小林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让另一名同学用碳素笔敲打桌面,他听到了清晰的声音,于是他得出结论: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小华却认为小林听到的声音可能是由空气传播的,不能说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你用桌子、碳素笔通过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写出主要实验步骤、现象并对实验进行简要分析.
四、实验探究题
17.八年级九班同学探究与声音有关的实验 他们首先做了如下几个实验:实验一、用手摸喉头,发声时,手在振动实验二、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发声时,感觉手在振动实验三、打击音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水面,激起水花实验四、把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发声
(1)他们发现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物理学把这种由几个现象得到一个共同结论的方法称为归纳法.
(2)音叉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到,通过激起水花将振动放大反映出来,物理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
(3)小玉发现,轻拨与重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的大小不同.他继续用刻度尺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如图1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用力大小
小
大
较大
尺的振动幅度
小
大
较大
尺拍打桌子的声音
小
大
较大
小马发现他收集的数据有问题,请你帮他指出来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经过改正后,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________.
(4)小张发现塑料片快划与慢划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他选择如图A所示的器材进一步探究,但忘记记录现象了.请帮他完成实验记载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则第________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如图B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两次,则________把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5)小马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两个实验:A.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小丽轻敲桌面,小冬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B.两张桌子拉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①小马发现两个小实验的结果不同,其不同的地方是________.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其中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②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A、猜想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实验研究;E、提出问题.你认为小马他们的后一次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填步骤前的英文字母)
18.小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响度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于是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________(填“不能听到”、“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________(填“可以”、“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五、综合题
19.阅读《神奇的声音》,回答34题中的问题. 神奇的声音1921年5月9日,前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据调查,在半径70公里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公里到半径16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公里以外一直到半径300公里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这真是怪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这片地区呢?物理学家发现,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爱拣温度低、密度大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密度小的空气,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如果某一个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儿温度高,那儿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一会儿拐到高空,一会儿又往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那种声音“跳”动的现象.安徽省合肥市建好的长途电话大楼有一座塔钟.这塔钟准时打点,钟声悦耳,响遍全市.但是住在远郊的居民听到的钟声,有时候清晰,有时候模糊,有时正点,有时“迟到”.这是塔钟的失误吗?不是,这也是声音的“怪癖”──爱走气温低、密度大的道路引起的.天长日久,居民们得出一条经验: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示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这是因为这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情况下,声音会向温度________(填“高”或“低”)的地方传播,于是声音就拐弯了.
(2)我们白天听到的钟声是靠________传播过来的.
(3)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示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这是因为________.
(4)一天当中,空气的密度值________(填“是”或“不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解答】解: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此选项错误;B、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说话靠的是声带的振动.此选项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此选项错误;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此选项正确.故选D.【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答案】C
【解析】【解答】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故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小于光的传播速度,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在屋子里说话会有回音,所以听起来比在旷野中响亮,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
3.【答案】D
【解析】【分析】潜入水下后,空气中的声波被水面反射,完全不能听见。这时姑娘们接受的是来自水下扩音器的音乐指令。 不过,她们听到的声音不是通过耳膜传递,而是水中的声波引起头骨的震动,使信号越过外耳和中耳直接传到内耳的耳蜗并被大脑接受。这种“骨传导”的声音像“水晶般的透明”,可惜失去了两只耳朵的听觉差来辨别方向,因此就无法达到立体声效果了。故选:D
4.【答案】D
【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传播声音的空气,所以月球上的宇航员相互交谈时使用无线电.故选D.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真空不能传声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以及气体均可以传播,惟独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根据这一条件便可以选择合适的选项.【解答】A、海的深度,海水可以作为介质传播声音,不符合题意;B、相距很远的两座高山之间的距离,空气可以传播声音,不符合题意;C、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月球周围有真空层,声音不可以传播,不能用声波测量,符合题意;D、很长的钢管长度,钢管可以作为介质传播声音,不符合题意;故选 C.【点评】本题目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掌握程度,看学生能否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6.【答案】D
【解析】【解答】解:A、在岸上的人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的,不符合题意;B、“枕着牛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是通过固体(大地)传播到人的耳朵里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的,不符合题意;D、岸上的讲话声是通过水传播到潜水员耳朵里的,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7.【答案】C
【解析】【解答】解:发声的音叉振动较弱,不易观察,但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就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选C.【分析】解决此实验需要利用放大法进行分析,即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放大法进行分析解答.
8.【答案】A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该选项说法正确;B、并不是所有的声音人耳都能够听到,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20Hz~20000Hz,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声音只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
9.【答案】B
【解析】【解答】A、物体振动发声后需要通过介质传播才可以听到声音,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此频率超过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所以人听不到超声波,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10.【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歌声在会场是靠空气传播的,速度是340m/s,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李玉刚发出的声音是由他的声带振动产生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李玉刚通过改变声带的振动频率改变音调,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一切声音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分析】(1)声音在空气中15℃时传播的速度是340m/s;(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3)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二、填空题
11.【答案】1224;快;340
【解析】【解答】解:声音的速度是340m/s,则超音速飞机至少为340m/s; 因为v= ,所以超音速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距离至少为:s=vt=340m/s×3600s=1224000m=1224km.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答案为:1224;快;340.【分析】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和时间,根据速度计算公式变形求出飞机飞行的距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12.【答案】介质;气
【解析】【解答】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一般是靠空气来传播的.故答案为:介质;空气.【分析】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3.【答案】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观察小纸屑的振动来判断桌子是否振动
【解析】【解答】解: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观察小纸屑的振动来判断桌子是否振动.故答案为: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观察小纸屑的振动来判断桌子是否振动.【分析】利用转换法解答,把微小振动放大,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一些较明显的小物体的振动.
14.【答案】翅膀振动;;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以及实践能力、对科学的求知欲等.
【解析】【解答】因为聂利剪去蜜蜂的双翅,蜜蜂依旧发出“嗡嗡”的声音,结果表明: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她用大头针捅破了蜜蜂翅膀下的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所以聂利认为蜜蜂的发声器官就是小黑点;我们应该学习她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等.故答案为:翅膀振动;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以及实践能力、对科学的求知欲等.【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②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
15.【答案】振动;音调;不同;340m/s
【解析】【解答】解:吹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笛子内部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用手指按住不同的孔,改变了里面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了声音的音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葫芦丝发出的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大约是 340m/s.故答案为:振动;音调;不同;340m/s.【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笛子口琴等管乐器产生的声音是由内部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
三、解答题
16.【答案】解:实验步骤:先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一端,让另一名同学在长条桌的另一端用碳素笔在桌面上均匀写“一”,能听到写“一”的声音,重复几次实验,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写“一”时的声音;然后将耳朵离开桌面让另一名同学在长条桌的另一端用碳素笔与原来一样在桌面上均匀写“一”,重复几次实验,都听不到甲在白纸上写“一”的声音.实验分析与结论:在相同条件下,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得到声音,在空气中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桌子传播的,即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气体最差.
四、实验探究题
17.【答案】(1)振动(2)转换法(3)应该是尺振动的声音,而不是尺拍打桌子的声音;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4)一;乙(5)第一次声音响度大,第二次声音响度小;①;EADBC
【解析】【解答】解:()不难看出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是振动;(2)由于音叉的振动情况不易观察,所以将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的情况,即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水的振动,便于观察,即该过程中采用了转换法;(3)小玉的实验是为了研究尺振动是所发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而不是研究尺拍打桌子与其振幅的关系,故他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应该是尺振动的声音,而不是尺拍打桌子的声音;故改正错误后,其正确的结论是: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4)由于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即其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所以在划动塑料梳子时,第一次快,第二次慢,故第一次的音调高;在B图中,由于甲图的梳子齿比较稀少,而乙图梳子齿比较密,故划动时,乙图振动的快,即乙音调高;(5)①由于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气体好,故分析两次现象,不难看出其不同之处是:第一次声音响度大,第二次声音响度小;即相对于原来的猜想来说,据此可知猜想①是正确的;②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据上面的过程知,其探究过程中的步骤依次是:EADBC.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入手:(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利用转换法解答,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一些较明显的小物体的振动;(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其影响因素是振动频率;响度是物体振动的强弱,其影响因素是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4)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18.【答案】(1)C(2)变小(3)还能听到微弱的;不可以
【解析】【解答】(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听到手机的声音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广口瓶中的气体没有减少,因此导致这种情况的现象为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C符合题意;(2)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不变,响度变小.(3)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而是通过推理判断出真空不能传声.故答案为:(1)C;(2)变小;(3)还能听到微弱的;不可以.【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探究时,若不能抽尽空气,还能听到微弱的声音.
五、综合题
19.【答案】(1)低(2)空气(3)下雨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4)不是
【解析】【解答】解:(1)由短文知道:原来声音有个“怪癖”:它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的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因此声音喜欢在温度低的物质里走.(2)白天听到的钟声是靠空气传播过来;(3)由短文知:下雨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故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示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4)一天当中,气温是变化的,根据热胀冷缩的规律,故空气的密度值是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故答案为:(1)低;(2)空气;(3)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4)不是.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速的大小和温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