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同步练习
一、结合诗意解释下列词语
乡愁:
海峡:
一方:
二、填空
①.本诗选自《白玉·苦瓜》作者是著名诗人 ,1928年生于南京,现居台湾。
②.后来啊 我在外头 。
③.抒发对故国思念深情的诗句是:
三、对诗中“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形容词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是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表现乡愁不是很重。
B.看似一种轻描淡写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重量轻的对象之上,恰好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C.运用反衬,也更引人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渴望与深思。
四、诗的最后一节对全诗有怎样的拓展作用?
一、欣赏下列诗歌,完成后边各题。
【甲】 乡 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
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
欣赏的理由:
3.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动:
“断肠人”的倾诉:
二、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容说“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如果有一天离开了家门,你最惦念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答:
参考答案
一、乡愁: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海峡:陆地间相对狭窄的海面。一方:一堆。
二、①余光中 ②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母亲在里头 ③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A
四、如果去掉最后一诗节,只能算是一般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最后一诗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成又画龙点睛,乡愁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一、1.坟墓 海峡 家国之思(意近即可)
2.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若赏其他句子亦可。品析言之有理、意准确即可,只选句,不品析不得分)
3.“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意近即可)
二、(略)
《乡愁》
这首诗歌是七年级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揣摩诗歌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诗歌,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啊,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我们怎能忘记?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20余年的1971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乡愁》。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2.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石室之死》、《听听那冷雨》等。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语气语调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4小节达到顶峰。
四、整体感知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五、研读赏析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第一节:抓住邮票这个意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在外求学的学子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枚小小邮票引发了他的乡愁。(母子分别)。
第二节: 抓住了船票这个意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在异国(异地)孤客的乡愁,是那一张张把他从新娘身边拉走的窄窄的船票引发的乡愁。(夫妻分离)
第三节:抓住坟墓这个意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是那一方矮矮的坟墓。(母子诀别)
第四节: 抓住了海峡这个意象,说现在的乡愁,引发他乡愁的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一个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以及期盼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游子与大陆的分别)
问题:
1.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物体(或者说意象)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的? 2.作者是以什么变化来组诗的? 3.这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它们之间是怎样对应连接的? 4.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六、全诗小结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其实,无论是天真幼稚的孩童,还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对于故乡都会有这样一份深沉的情感,诗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所以在课前我们才能随口诵出这么多眷恋
故土的诗歌。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过离乡的经历呢?如果让你表达这份乡愁,你
想选择什么意象?请同学们仿照《乡愁》创作一首小诗。
课件16张PPT。课文导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啊,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我们怎能忘记?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20余年的1971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中,他在厦门街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乡愁》。学习目标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石室之死》、《听听那冷雨》等。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侯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抓住邮票这个意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在外求学的学子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枚小小邮票引发了他的乡愁。(母子分别)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在外求学的学子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思念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抓住了船票这个意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在异国(异地)孤客的乡愁,是那一张张把他从新娘身边拉走的窄窄的船票引发的乡愁。(夫妻分离)
一张船票,虽然是窄窄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之情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抓住坟墓这个意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是那一方矮矮的坟墓。(母子诀别)
一方坟墓,虽然是矮矮的,却将慈母与诗人天人相隔,其间无限的悲痛与对母亲的怀念也许只有诗人亲身经历过才能真真体会的到。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抓住了海峡这个意象,说现在的乡愁,引发他乡愁的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一个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以及期盼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游子与大陆的分别)
一湾海峡,虽然是浅浅的,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可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呢?道出了一个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以及期盼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1.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物体(或者说意象)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的?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2.作者是以什么变化来组诗的?全诗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不同阶段解读诗歌3. 这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它们之间是怎样对应连接的?子思母念
乡愁可人夫爱妻怜
乡愁动人祭母奠地
乡愁感人愁系祖国
着笔惊人小时候长大后后 来现 在4. 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诗歌小结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布置作业】
其实,无论是天真幼稚的孩童,还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对于故乡都会有这样一份深沉的情感,诗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所以在课前我们才能随口诵出这么多眷恋故土的诗歌。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过离乡的经历呢?如果让你表达这份乡愁,你想选择什么意象?请同学们仿照《乡愁》创作一首小诗。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乡愁》席慕蓉
《乡愁》课外拓展阅读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了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了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