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语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9 13:3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敬业与乐业
智楼中学 张启军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论证条理清晰,论据丰富多彩的特点。
2、“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
3、理解“敬业”与“乐业”的道理,培养敬业乐业的精神。
4、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口语及演讲特色。
【重难点】
1.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2.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3.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二、知识小窗
1.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2.背景资料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该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学校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
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教诲(huì)    容赦(shè) 旁骛(wù)
佝偻(ɡōu lóu) 蜩翼(tiáo) 亵渎(xiè dú)
骈进(pián) 强聒不舍(ɡuō)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中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1.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全文共9段,分为三部分:
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2—8):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有业 :做人之本;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乐业:生活的最高境界)。
第三部分(9):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生合作研讨,质疑问难
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把自己的疑惑点提交小组,讨论思考。鼓励其他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师可作适当引导。预设学生的疑惑点有:
(1)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
(2)文中说,人必须“为劳动而生活”“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3)品味“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表达效果。
(1)文中“业”的含义并不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所以,“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2)作者“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的说法值得质疑。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其二,人既然是社会动物,其职业地位、从业心理就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在特定的时代,拉黄包车的,即使再敬业,也要饱受欺凌、困苦卑贱(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与大总统的生活判若天壤。这时要求拉黄包车的要安心、乐于拉车,可能吗?合理吗?梁启超认为,木匠与政治家、挑粪的和军人,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这个出发点是好的 ,只是在现实社会中,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在意识领域里真正消除等级的鸿沟。(3)品味:就是“所有的职业都神圣,所有的职业都可敬”。前句是由上文事例得出的结论,后句是由结论得出的观点,自然回答上文设问:“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双重否定句更显立场鲜明。
3.教师发问: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学生即席发言交流,鼓励学生讨论,踊跃作答,其他学生评析。教师适当点拨:那些普通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地完成,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
五、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1.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据?
明确:
课文论据丰富多样,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所引的各种事例,有的详细叙述,有的简略提及,最简的甚至只有一句话。哪些该详,哪些该略,全看论证的需要而定。这类论据是使论点令人信服的基本依据,所以必须真实可信、充分确凿。
第二类是理论论据,包括名人言论、俗语格言等。因为提出言论的这些名人有一定的权威性,俗语格言被人们普遍认可,所以这类论据也有比较强的说服力。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演讲有哪些特点?
明确:(1)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口才的一种手段。
(2)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六、布置作业
1.摘引文中“做”必产生“趣味”所陈述的四项原因。
2.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