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鲁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测试题(B)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36分)
1.溶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碘酒 B.澄清石灰水 C.生理盐水 D.酒精
2.将80g质量分数为35%的浓盐酸稀释成10%的稀盐酸,需加水的质量为( )
A.80g B.100g C.200g D.280g
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B.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保持静止不动,所以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改变条件,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4.下列洗涤方式应用乳化作用的是(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C.用热水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D.用洗发液除去头发上的油污
5.取四份20℃时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后,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A.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保持温度不变,加入10g硝酸钾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g水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D.降温至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
6.下列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错误的是( )
7.(2018·河南)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小的是( )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②用量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酒出;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一定温度下,向如图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
A.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浅
B.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变深
C.溶质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深
D.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不变
9.(2018·宜宾)某同学对下表中的溶解度数据分后,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g
0.18
0.16
0.14
0.11
硝酸钾的溶解度/g
13.3
31.6
61.9
110
氯化钠的溶解度/g
35.7
36
36.6
37.2
A.升温可将20℃时不饱和的Ca(OH)2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B.60℃时,饱和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约为52.4%
C.温度变化对NaCl的溶解度影响较小
D.NaCl的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
10.(素养题)(2018·滨州)小芳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没有按照正确的称量氯化钠、量取水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图示为小芳操作时的读数,其他操作都正确)。小芳实际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水的密度为1g/cm3)( )
A.12.4% B.17.2% C.16.9% D.12.5%
11.根据如图所示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将10 g KCIO3加入100g水中,溶液质量为110g
B.30℃时,KCl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35%
C.分别将35℃的CaCl2和Ca(ClO3)2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40℃,CaCl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较大
D.除去CaCl2中混有的少量Ca(ClO3)2,可在较高温度配成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过滤
12.(教材变式题)(2018·潍坊)M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物质M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M是硝酸钾
B.溶液②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C.溶液①②③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②>③>①
D.溶液①为不饱和溶液,溶液②和③为饱和溶液
二、填空题(40分)
13.(8分)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__________℃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
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________(选填“>”“<”或“=”)乙。
(3)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E.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
(4)通常情况下,在实验室用固体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甲溶液,需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砝码盒)、烧杯和_________(填序号)。
A.酒精灯 B.药匙 C.玻璃棒 D.漏斗 E.铁架台 F.量筒 G.胶头滴管
14.(8分)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
(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2)将45 g甲物质分成三等份,分别加入各盛有100 mL水的三只烧杯中,形成t1℃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如图2所示,再分别通过蒸发溶剂、增加溶质和降低温度三种方法中的一种,将它们都变成甲的饱和溶液,此时,烧杯②中溶液质量最大,烧杯③中的溶液质量最小,则方法一是______________。
若向烧杯②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少量的乙物质,溶液质量________(选填“不变”“增大”或“无法确定”)。
15.(10分)(素养题)(2018·陕西)下表是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
温度/℃
30
40
50
60
70
80
90
溶解度/g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1)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填一种)。
(2)30℃时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__(只列出表达式)。
(3)90℃时,将一定质量的KNO3溶液按图示进行操作。
90℃KNO3溶液 析出10 g KNO3 共析出69 g KNO3 共析出n g KNO3
90℃时的KNO3溶液是_____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图中n的数值为__________。
16.(14分)溶解度的大小可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1)如图1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①20℃时,甲的溶解度_______(选填“>”“<”或“=”)乙的溶解度。
②40℃时,乙和丙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
③20℃时,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各加入等质量的对应固体,并升温至50℃。请填写下表。
烧杯中的溶质
烧杯中固体的变化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固体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
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体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①打开可乐瓶,逸出大量气泡。由此可知,压强越小,CO2的溶解度越_________。为增大CO2的溶解度,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同温度下,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如图2所示,图中t1对应的温度为40℃,则t2对应的温度_______(填序号)
a.大于40℃ b.小于40℃ c.无法确定
三、实验探究题(14分)
17.(14分)某市各学区都进行了部分学生化学实验操作竞赛,某学区竞赛题目之一是“配制70 g 20%的氯化钠溶液”。该实验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
(1)需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_ g,称量时A出现了右盘低的现象,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
①左边的平衡螺丝向左调 ②右边的平衡螺丝向右调
③右盘中减少砝码 ④左盘中增加食盐
(2)B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量取水时,如果按照图B的方法读数,会使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3)配制溶液时主要操作步骤是计算、__________、溶解,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中所贴标签有不妥之处,请划掉不妥的地方,并在方框中写出你认为适合的内容。
四、计算题(10分)
18.(10分)化学实验室现有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室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浓硫酸中溶剂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
(2)要把50 g上述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一、1.D 2.C 3.C 4.D 5.D 6.C 7.A 8.D
9.D 10.A 11.D 12.C
二、13.(1)t1 (2)< (3)BE (4)BCFG
14.(1)30g 增大 (2)降低温度 增大
15.(1)温度(合理均可) (2)×100% (3)不饱和 93.5
16.(1)①< ②能 ③固体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 固体逐渐增加
(2)①小 加压(或:降温) ②a
三、17.(1)14 ④
(2)量筒 偏小
(3)称量 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4)
四、18.(1)2%
(2)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0g×98%=x×10%,x=490g。
需要水的质量为490g - 50g=440g。
答:要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44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