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七律·长征 教案(2课时,共14页)

文档属性

名称 5 七律·长征 教案(2课时,共14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19 06:5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七律 长征
一、教学重难点:
1. 反复诵读,抓住诗中重点词语,感受红军乐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诵读品赏诗句,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领略毛泽东伟大的诗人风采。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反复诵读,抓住重点词语,感受红军乐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诵读品赏诗句,领略毛泽东伟大的诗人风采。
4.使孩子们对长征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完成预习单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一、导入板题,出示目标
1.导入,课件出示毛泽东和长征图片,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板书课题。
2.板题:《七律 长征》
3.课件出示目标
二、读诗歌,读准字音。
第一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
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诗歌。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朗读诗歌。
(三)班内质疑
1.诗中有几个生字,能不能读正确?出示:逶迤 磅礴 岷山 磅礴 这些词语的意思预习时有没有理解?谈一谈。
2.读诗要注意读出诗的节奏,你能正确地读出来吗?指名试读。出示标记节奏的对照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的韵脚是哪些字?圈出来。七律要求偶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而且要一韵到底,朗读感受一下。朗读时要注意韵脚拖长读,才有读诗的味道。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意
第二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二:
再读古诗,在小组内交流你对诗句的理解,对于不理解的字词,要提出来进行讨论解决或借助工具书去理解。
(一)个人自学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对诗句的理解,提出不能理解字词讨论。(诗的大意依靠学生自学交流理解)
(二)小组纠错
组织本组交流:诗句中还有什么字词的意思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从疑问入手,解决学生没有能够读懂的字词,以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相机重点明确“等闲、尽、暖、寒”等字的意思以及诗句的含义。)
(三)班内质疑
多媒体出示诗句,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预设: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预设: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预设: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预设: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四、精读诗歌,品味情感。
第三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三
轻声朗读诗歌:思考诗歌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事件及长征精神。
(一)个人自学
生轻声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中出现了几个发生在长征时期的历史事件,自己尝试说说。(教师巡视,且进行引导感知“翻越‘五岭’、过‘乌蒙山’、桥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出示长征路线图,你能从图中指出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吗?
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称长征为万里长征吗?
在这首诗中,这样的一个万里历程,被称作什么?(万水千山)
(二)小组纠错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1.毛主席以诗的形式写下这些难忘的历程,其意在于抒发怎样的一中情感呢?你能找出表示这种情感的词句吗?(歌颂红军不怕远征难)在浓缩成一个词语是什么?(板书:不怕)
为了进一步说明白这种“不怕”的精神,“不怕”的变现是什么呢?哪一句诗概括的写出来了?(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只等闲”,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诗中哪些句子具体写了红军面对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表现?(三至八句)一起来读一读。
2.这样我们就梳理了诗的主要内容:
抓住了“诗眼”哪个词语?(不怕)
全诗紧紧围绕这个词语,具体描述什么内容?一句话来概括——(万水千山只等闲)
又分别举出几个重要事件来展示红军“不怕”的精神,那就是——齐读三至八句。
(三)班内质疑
师述:红军长征途中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全诗用简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五幅“征难图”:山势逶迤的五岭图、群峰叠嶂的乌蒙图、水拍云崖的金沙图、桥横铁索的大渡图、千里雪盖的岷山图。默读诗句,从哪些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你的体会在书上写一写。(学生自学)
交流,相机引导。预设: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逶迤”“磅礴”写出了山的什么?你了解这些山吗?结合你对长征故事的阅读,说说在翻越这些山时红军面临着怎样的困境?(推进感知行军难)
(2)面对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红军的表现是怎样的?借助腾细浪、走泥丸感受红军不怕困难、乐观的精神。
(3)再次诵读这句诗,你的头脑中能否浮现出当年红军翻越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的情景。谁来诵读?(推进读出情感、精神)
(4)这就是不怕远征难的红军,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看到金沙江水,看到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人们永远难以忘记发生在这里的两次战役。课前大家阅读这两个故事,说说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点,和大家交流。(引导感知红军当时前有阻截、后又追兵的形式,时刻面临国民党部队的封锁;感知战斗的艰难,牺牲的惨烈)
(2)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写出了当时的艰难?(引导从“拍、云崖”体会江之险要;引导从“横”体会渡河之难)
(3)当我军成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战士们不禁感慨万千,这一“暖”一“寒”写出来什么?是说巧渡金沙江在春天,飞夺泸定桥在冬天吗?(战士们为巧渡而高兴;为强渡之难而感到冷峻、肃穆)
(4)再次诵读这句诗,你的头脑中能否浮现出当年红军激烈战斗的情景。谁来诵读?注意读好这一“暖”一“寒”。(推进读出情感、精神)
(5)这就是不怕远征难的红军,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看书上的插图,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故事伴随我们成长,你们阅读《丰碑》《金色的鱼钩》这些故事了吗?你最想说什么?你觉得红军是靠着什么翻过了雪山、走出了草地?
(2)这句诗中哪些字词可以让我们感受得到“红军不拍远征难”的精神?
抓“更喜”体会——是喜欢着岷山千里雪吗?“喜”什么?(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3)再次诵读这句诗,你的头脑中能否浮现出当年红军“尽开颜”的喜悦情景。谁来诵读?(推进读出情感、精神)
(4)这就是不怕远征难的红军,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教师总结,达标训练
(一)教师总结
红军把远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只是看作平平常常的小事,这是一种多么豪迈胸襟啊让我们再次诵读整首诗。
(二)达标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
wēi yí mín shān děng xián wàn shuǐ qiān shān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颜( )逶( )拖( )
烦( )委( )迤( )
背诵《七律 长征》。
六、布置作业。
继续搜集阅读有关长征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反复诵读这首诗,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一、导入板题,出示目标
1.复习导入,指生朗读《七律 长征》,谁能背一背,教师适时板书课题。
2.板题:《七律 长征》
3.课件出示目标
二、研读诗歌,赏析诗句。
第四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自学指导四:
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小组纠错
小组内交流:小组内成员根据自学指导所出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二)班内质疑
学生提出不会的或不清楚的问题,教师予以解决。
聚焦全诗,引导学生通过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几句诗以及诗中“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尽开颜”从而感知红军不怕远征的英雄气概。
对于帮助学生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除了引导学生明确红军过“五岭”“乌蒙”“金沙江”“岷山”之艰难外,还应借助红军两万五千里的路程,使得学生深刻的了解到红军长征所遇困难之多。
尽管困难多,但“尽开颜”一次却道出了红军在面对困难时的乐观精神和革命精神。
三、积累拓展,学习写法,
第五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五
大声朗读全诗,品读诗歌的写作方法。
(一)小组纠错
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见解。
(二)班内质疑
全班交流:每个字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你从哪里感受到毛主席用词的精妙呢?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 你读到“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这两个词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指生交流)(板书:逶迤、磅礴)
——在红军眼里,蜿蜒起伏的五岭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让人畏惧吗?(指名交流)
——是啊,红军把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五岭看作是(生: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板书:细浪)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作是(生: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板书:泥丸)
——每句话中都有一组词语形成了对比(板书:对比),诗人采用了这种对比的写作手法,好在哪里呢?(指名交流)
——一个“腾”,一个“走”,五岭和乌蒙山本是不能动的,为什么用这两个字化静为动呢?
——请把你的理解送到这句诗中,指导朗读。(指名读)
(2)在这样的对比中,在化静为动中,诗人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夸张。板书:夸张)
——在古诗中,夸张的诗句有很多,你能吟诵几句吗?(指生吟诵,预设: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样夸张的诗句以诗人李白为代表,通过这些诗句,你有什么发现?(生:非常夸张,把事物都夸大了)是啊,这样的夸张表现出了李白的奇思妙想。
——而我们这首诗中的夸张呢?和李白笔下的夸张有什么不同?(指名说,生:把事物都夸小了)为什么夸小了?这样写可以更好的表达什么?(更能表现出红军的乐观、不怕远征和“只等闲”。引导学生体会红军战士藐视困难、英勇无畏的精神。)
(3)看到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这不仅是红军战士乐观的情怀,更能体现出在毛主席心中“万水千山只等闲”,体现出毛主席的乐观精神。
——再次细细地品味诗句,理解诗句的内容,以及诗人表达的目的,毛主席写得好不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豪迈乐观吧!齐读这两句。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过渡:英勇的红军战士翻越险峻的高山,披荆斩棘,横渡滔天大河,五六句描写的是长征途中两场著名的战斗——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
(1)这两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学生找到“暖”和“寒”字)
——为什么这两个字用得妙呢?(出示“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对比着读读。)
——指生交流。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可我们的战士却没费一枪一弹、一兵一卒,顺利地到达江北,回望惊涛澎湃的金沙江,回望高耸入云的山崖,战士们的心情如何?(引导学生说出战士们的心情是高兴的、喜悦的、自豪的。)
——可惜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出示课件:铁索桥静止画面。)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敌人为了阻止红军过桥,拆掉了桥上的木板,只剩下十三根铁索,桥下水流湍急,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就是站在桥上向下望一眼,你心里什么感觉?(指名交流,预设:心惊肉跳、胆战心惊、毛骨悚然等。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寒”字不仅写出了铁索的冰冷,又写出了桥的危险,让人胆战心惊。)
(2)想到金沙江,喜从何来?为什么强渡大渡河时,战士们的内心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呢?(指生交流)
——这里不仅表现了红军的智慧和勇敢,更加表达了诗人自身情感的变化,毛主席作为队伍的领袖,他的心情怎样?他的内心暖什么?寒什么呢?(指生交流)
——过渡: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一喜一悲,你能把这两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指生读)
通过我们细细地品读、欣赏,感受到了毛主席用词的精妙。七律还讲究中间四句对仗工整,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四句是怎样对仗的?
指生交流。
四、教师总结,达标训练。
(一)教师总结
对仗工整可以看出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夫之深,毛主席作诗可谓是出口成章。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生练读,指名读,师生共读)
(二)达标训练
读课文回答问题。
1.总领全诗内容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句赞美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的“征难图”,请给它们标上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可以搜集毛泽东诗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背诵一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