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19 21:3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猜想,打开科学探究之门
——《探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探月之旅》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直尺、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谈话:今天,张老师来给大家上一堂科学课,你们欢迎吗?
2、提问:你们认识张老师吗?想了解张老师吗?给你一个机会,你可以向张老师提一个问题?
指出: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敢于提出问题。)
3、提问:你知道老师姓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
指出:看来,学会倾听、善于观察能帮助我们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4、猜测1:你知道张老师的性别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明确:有些事物我们只要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5、猜测2:你知道张老师今年几岁了?能确定吗?为什么?(指出:有些事物我们不能观察就能得出结论。)
那你能猜一猜,今年张老师几岁啦?还有吗?你们有人猜测张老师今年只有15岁的吗?有人猜张老师今年又80岁吗?为什么?
指出:猜测不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我们要通过观察、比较来进行合理猜测。
【设计意图:新课程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大胆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老套套,跳出框框,打造全新的科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前谈话,其一构建一个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其二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假设。其三在师生谈话中渗透猜想地方法。】
二、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2、指名读一读谜面。
3、学生猜谜。
4、揭题:对啊,谜底就是月亮。你们喜欢月亮吗?想不想到月亮上去看看呀?
带着梦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次《探月之旅》吧。(板书 课题《探月之旅》)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一个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探究提供内在源动力。同时,谜语本身也就是一种猜测,学生在财迷的过程中,初步感知通过某些线索推断的猜测过程。】
三、了解人类对月亮的探索过程
1、引导: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今月照古人”,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了人么无限的遐想。他们不断对月亮进行观察和研究,并幻想能飞向月球。但是,当时科学技术很不发达,不能实现。人们只能通过一些神话故事来表示对月球的向往。你知道有哪些和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吗?
2、启发:在这些神话故事中,月亮上有月宫、玉兔、桂花树等等。但是月亮上真有这些东西吗?抬头望月,请大家用眼睛仔细观察月亮上有什么?(板书:望月)
3、追问:用眼睛看,你能看清月亮上有什么东西吗?为什么?
4、小结:月亮虽然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可是离地球的平均距离大约有38.4万千米,人的视力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我们看不清楚。
5、启发:你知道借助什么工具能把月亮看的更清楚一些吗?
追问:你知道最早的天文望远镜是谁发明的吗?
6、讲述:(课件出示: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揭开月亮的什么面纱。直到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人们才把月亮看的更清楚一些。这就是伽利略用他制作的天文望远镜看到的月球,然后手绘得月球图。
7、启发:我们发现当时的天文望远镜看的还不是很清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有哪些先进的工具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的观察和探究月球呢?(板书:探月)
8、讲述:有了这些先进的探测工具,你看月球被我们看的更清楚了。现在你能描述月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9、启发: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科学家把这些坑称为“环形山”。看了这些环形山,你有什么疑问呢?
10、猜测:这些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你对此有什么猜测?
11、讲述:科学家对环形山猜测历程。(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人类探究月亮的历程中都伴随着猜想与假设。从一开始的用眼睛望月,因为看不清楚,所以有了各种美丽的神话故事,这也是一种猜测与假设。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借助工具进行探月,看清了月亮的月形月貌,又有了一系列新的猜想,这些月形月貌(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可以说,猜想与假设打开科学探究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猜测与假设,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猜想方法。】
四、质疑探究,实验验证。
(一)(演示实验)验证环形山形成。
1、启发:看来,我们的猜测和科学家的猜测是一致的。我们假设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流星和陨石撞击形成的。那么怎么证明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呢?
指出:科学中的猜测与假设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2、教师演示:老师在这里用沙盘模拟月球表面,用石子模拟陨石。看,陨石撞击月球啦!
3、指名上台演示。
(二)模拟实验:环形山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1、引导:仔细观察这些环形山,你发现了什么?
2、追问: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环形山的大大小小?
学生假设
3、指出: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是我们能力时间有限,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个因素。
假设1:环形山的大小跟陨石大小有关。
假设2:环形山的大小跟陨石下落时,与月球表面的距离远近有关。
4、指出:要判断我们提出的这两个假设是否成立,同样需要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证明。
5、讨论实验方案:如果我们假设:环形山的大小和陨石的大小有关。你打算怎么来设计实验方案?
如果我们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下落时,距离月球表面的远近有关。这个又怎么来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6、汇报:
假设1:环形山的大小和陨石的大小有关。你是怎么设计实验方案的?
假设2: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下落时,距离月球表面的远近有关。你又是怎么设计实验方案的?
课件出示实验方案:
假设1: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从同一高度(50厘米处),以同一种方式落下。
假设2:从不同的高度(距离沙面30厘米、60厘米、1米三处高度)往沙盘里丢同一颗石子(始终用“石子的同一个面”实验)。
7、讨论:有了实验方案,我们就要开始动手做这个实验了。别着急动手,孙子有云:谋定而后动。我们还要来商量一下,做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效率。
学生交流
怎么合理分配工作?
还有吗?
指出:老师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几个注意点,看看那些地方忽略掉了。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任意选择一个模拟实验。
我们可以这样(教师演示)来筛平沙面。
注意要量最宽处时,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直尺或者三角尺测量。
及时记录,我们要一边操作一边及时记录。
8、学生分组实验。
9、汇报交流
(1)哪些小组选择的是第一个模拟实验。说说你们得到的数据和结论?
还有那个小组也是选择的第一个模拟实验。你们的数据和结论又是什么?
其他选择这个模拟实验得到的结论和他们一致吗?
现在我们可是说:环形山的大小和陨石的大小有关。假设是成立的。
(2)哪些小组选择的是第二个模拟实验。说说你们得到的数据和结论?
还有那个小组也是选择的第二个模拟实验。你们的数据和结论又是什么?
其他选择这个模拟实验得到的结论和他们一致吗?
现在我们可是说: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下落时,距离月球表面的远近有关。假设是成立的。
(三)模拟实验,观察环形山的最佳时机。
1、引导:我们知道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是通过反射太阳光后,我们才能看见月亮,观察到月亮上的环形山。那么,如果我们要来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应该选择什么时机呢?是阳光直射月球的时候,还是斜射月球的时候呢?什么时候观察效果好呢?
2、启发: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测?
3、课件出示模拟实验要求:用手电筒光直射或斜射“陨石”坑,观察所产生的阴影有什么不同。
4、小组合作实验,完成记录单
5、汇报交流:
你们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有不同的吗?
说明了什么?
指出:太阳斜射时,观察环形山最清楚。
6、提问:你们知道,阳光折射月球是什么时候?斜射月球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吗?
7、(课件出示)指出:每月农历十五这天,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环形山的阴影;而农历的初七、初八和22、23左右,阳光斜射的角度刚好,环形山明暗分明,立体感强,所以这些天是观察环形山的最佳时机。
【设计意图: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是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收集新的证据,实验验证。小学科学就是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尝试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在探究环形山的一系列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对环形山的成因及大小提出猜想,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最后通过模拟实验、对比试验来验证猜想与假设。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科学发展至今日,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人们去证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的衍生、发展。科学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想。】
五、课后延伸,拓展实践
1、科学家不仅仅研究了月球上的环形山,他们还发现月球像地球的卫士一样绕着地球环形,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越是27.3天。
看来月球上还有很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那么,要发现这些秘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板书 登月)
2、关于登月你知道那些信息呢?课后请大家收集资料,我们下节课一起来研究好吗?
【设计意图:一堂好的课不会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而结束,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会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而熄灭。如何把课堂延伸开来,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富有挑战性的知识,锻炼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