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质量守恒定律
姓名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初三年级——化学 教材版本 初三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所遵循的一项基本规律,并且质量守恒定律的发泄安也为化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提供了基本依据。 本节课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通过“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和“镁条燃烧”这三个实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的理解。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过程与方法: (1)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认识定量研究对法学学科发展的重大意义。 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于守恒概念学生并不陌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能量守恒。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一些化学变化,特别是关于化学反应微观本质的学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在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这些都为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要让学生认识到对于化学反应不仅仅是定性研究,还需要定量研究。另外,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基石。质量守恒定律也为后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学习做铺垫。
四、教学过程
从化学历史引导学生把对化学实验的理解的思路从定性发展到定量。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作出猜想。 设计实验,用以验证猜想。 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红磷燃烧实验、铁丝与硫酸铜反应) 得出结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模型构建:以电解水实验为例,解释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本质(微观解释)。 思考问题。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镁条燃烧) 课堂练习并总结。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774年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加热氧化汞使得氧化汞分解,发现反应前氧化汞的质量等于反应后汞和氧气的总质量,并得出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的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如何变化的? 聆听 用化学历史引导学生把对化学实验的理解的思路从定性发展到定量。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猜想】: 猜想1:大于 猜想2:等于 猜想3:小于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作出猜想。
【设计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设计实验】: 主要实验步骤: 称量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 使反应发生; 称量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比较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 观察和探究的主要问题: 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及其他变化; 实验中观察到的质量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演示:《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提问: 锥形瓶底部为何要铺细纱? 玻璃管有何作用? 气球有何变化?为何有此现象? 能否将玻璃管换成玻璃棒,一端不系气球?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回答: 防止集气瓶底炸裂 引燃白磷 气球鼓起后瘪掉。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气球变大,气体被消耗,温度降低,压强减小,空气将气体压瘪 不能,由于气压过大,瓶塞易被冲出 通过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实验:《铁丝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实验:《铁丝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再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小结: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个物质质量总和。 【得出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个物质质量总和。 得出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个物质质量总和。
【模型构建】; 以电解水实验为例,解释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本质(微观解释)。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友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学生演示】:学生用模型演示电解水反应发生的过程,复习化学反应的本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在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模型构建:以电解水实验为例,解释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本质(微观解释)。
【演示实验】: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镁条燃烧 仔细观察试验现象,并记录。 实验测得反应前后不相等情况,帮助学生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问题思考】: 为何第二次称量的结果与你预计的是否一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思考问题】 帮助学生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小结】: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几点: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守恒的是“总质量”,即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 如沉淀、气体等都应考虑进去。 “参加”,意味着没有参加反应(剩余)的物质的质量不能算在内。 理解并记笔记。 帮助学生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老师讲解课题练习 完成课堂练习 课题练习巩固本节课内容
总结 学生完成练习并总结 课题练习并总结本节课知识。
六、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自我评价表 评??价??内??容评??价??等??级评价目的优(5)良(4)中(3)??我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能否认真专注?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都主动举手了。???能否主动参与?发言时声音响亮???能否自由表达?我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能否善于合作?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能否独立思考?我会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是否敢于否定?我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是否欣赏自我?我能在不懂时向别人请教。???是否敢于请教?我已养成良好的完成作业的习惯???能否独立思考?我能展开丰富的想像理解教学内容。???是否富于想像?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是否兴趣浓厚?最欣赏哪个同学的表现呢?为什么?? ?我还有与这节课的内容相关的问题问老师?得分??
七、教学板书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个物质质量总和。 二、 质量守恒定律微观解释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友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