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水循环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新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1节“水循环”。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水循环是一种自然现象,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环节。教材主要以文字叙述、景观图像、案例分析、探究活动等进行呈现,以案例探究为主,重点探究水循环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地理意义。同时为学习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地理基础》中世界洋流分布及运动规律打下知识基础。
二、课标解读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本条“标准”的知识技能是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行为动词是“运用示意图”,主要是看学生能否绘制示意图或使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的机会,让他们学习如何自己建立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如何从感性的、直观的景观图或象形图中逐步归纳、建立、比较水循环模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类型;
2.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内在联系
3.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人类对其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通过海浪活动、潮汐规律、洋流影响等知识开展小组讨论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全球性观念,学会在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时把握区域的个体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增强保护水资源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认识自然界的水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四大环节、地理意义
2.难点:水循环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一)读图分析法:学生读图、析图。
(二)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三)情境法教学: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学法: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思考:
1、李白诗句中的黄河之水是否真的来自于天上?
2、是否正如他所言:黄河最终注入大海?一去不复返呢?
阅读课本内文段,使学生对水循环有初步印象。
创设情景
激趣引入
探究一、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学情预设:学生对于水循环仅仅停留在基于过去知识基础上的经验认识,教师应使用感性材料及合理的指导,让学生充分理解水循环的概念]
对于自然界水体有哪些,有怎样的补给关系?简单了解基本的水体及相互联系,为引出水循环打好知识基础。
简单介绍水循环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三个问题,问题难度递增
1.结合课本内容,请判断示意图中水循环A/B/C三种类型分别是什么? B海陆间循环,C海上内循环,A陆地内循环
2.结合课本内容,请判断示意图环节①②③④⑤⑥分别是?
此问题作为本环节中重点,注意引导学生绘制水循环的形成过程:
大海-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入海
3.在示意图中可推测出黄河是属于水循环的 环节
李白诗句中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否正确呢?
活动探究: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影响因素
以课本案例:宁夏砂田对水循环的影响
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的影响
2.比较砂石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3.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
节。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可得出:含水量:砂田>裸田
作用:通过改变地表状况,砂田增大土壤厚度,并增强下渗环节,减少蒸发,使得深层土壤含水量增大
由此设问:除此之外,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还有哪些?
引出总结
水循环原理揭示地理现象:试分析沼泽的形成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概念后,寻找关键词,并在课本用标记落实。
通过阅读课本内容找出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并加以对比分析
学生通过材料及示意图分析,有序绘制出出完整的海陆间循环示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宁夏砂田对水循环的影响,读图分析出砂田与裸田之间区别
以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作为深入理解水循环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的案例
培养学生的文字信息的归纳与判定能力
通过情景读图、信息整理、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学以致用的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知识能力
探究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情预设:学生对问题式探究会存在知识储备不足,分析能力较弱的问题,所以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材料,及时提示,让学生始终保持最近发展区内,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合作的优势,让组员携手攻克难题]
问题1: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长江水源源不断东流入海而不枯竭?海洋水位也没有因江河入海而上涨?
水循环促进陆地水体的不断更新,维持了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问题2:水循环的根本能量来源是什么?三峡电站发电的水能资源是怎样形成的?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水循环是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过程之一,在各个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问题3:黄土高原的表面形态有何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如何形成的?这两个问题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归纳总结:
水循环的意义在于
①水量平衡器 ②天然淡水制造厂
③大自然的空调 ④地形雕塑师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结合观看图文资料通过这个三个问题,逐一掌握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归纳总结水循环地理意义其中关键词。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根据学生的答案来板图,有助于教师对课堂进程适时调控
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梳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课件21张PPT。第三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人教版新课标A学习目标情境导入诗仙·李白李白诗句中的黄河之水是否真的来自于天上?是否正如他所言:黄河注入大海?
最终一去不复返呢?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新知导览新知讲解新知讲解1.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分别是这条河流水源补给形式,请判断:A是 补给,B是 补给;C是 补给。
(2)这条河流位于我国______地区,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东北一年有春汛和夏汛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着。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新知讲解新知讲解探究一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2.结合课本内容,请判断示意图环节①②③④⑤⑥分别是?
1.结合课本内容,请判断示意图中水循环A/B/C三种类型分别是?3.在示意图中可推测出黄河是属于水循环的 环节
李白诗句中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否正确呢? 地表径流A:陆地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蒸腾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降水新知讲解水循环过程示意图重点突破水循环三种类型特点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黄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海洋上的狂风暴雨活动探究 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影响因素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左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同时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完成课本P48活动题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的影响2.比较砂石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3.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蒸发量:砂石<裸田;
影响:砂石覆盖层可减少地面蒸发砂石覆盖层空隙大,下雨时有利于雨水下渗含水量:砂田>裸田
作用:砂田增大土壤厚度,并增强下渗环节,减少蒸发,使得深层土壤含水量增大归纳总结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影响因素水量多少、太阳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地势地表状况、地形地势、降水强度、人类活动地表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地表坡度、土质疏松状况知识运用 水循环原理揭示地理现象:试分析沼泽的形成原因沼泽:地表及地表下层土壤经常过度湿润,地表生长着湿性植物和沼泽植物,有泥炭累积存在的土地。
集中分布在寒温带、温带湿润地区。沼泽图解成因(1)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长江水源源不断东流入海而不枯竭?
海洋水位也没有因江河入海而上涨? 水循环促进陆地水体的不断更新,维持了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新知讲解探究二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水循环的根本能量来源是什么?三峡电站发电的水能资源是怎样形成的?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2)水循环是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过程之一,在各个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新知讲解探究二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黄土高原的表面形态有何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如何形成的?这两个问题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3)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新知讲解探究二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归纳总结课堂练习1.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只包含a、b的水循环称为____________;包含a、c、d、e的水循环称为____________,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_______,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2)环节c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3)古诗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解释,它可通过_____环流进行水汽输送,实现“西归”。课堂总结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