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汉字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和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梳理汉字的方法。
3.了解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汉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指事字和会意字的造字原理
2.学习形声字的一般构造,为正确书写和使用汉字提供帮助。
3.了解一些关于汉字文化的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预习、阅读文本《梳理与探究·优美的汉字》。
2、 在网上查找一些关于汉字起源的资料,对汉字的起源有初步的了解。
一、导入新课
印度总理尼赫鲁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 这个国家的名字叫做中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画如诗的汉字世界。
【板书 优美的汉字】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查找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我们找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
教师明确:上古有“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的传说,半坡遗址发现了6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到了36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了非常成熟的甲骨文。经过不断的改进,到了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汉字的形体就基本成熟了。
二、梳理和探究
师:下面我们结合几张图片一起来具体看一下汉字字体的演变历史。
<一>汉字七种形体的书写特点
(幻灯4)甲骨文:形成于殷商时期,用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它的笔画较为生硬、粗糙,立体感强。
(幻灯5)金文:形成于商周时期,主要出现在青铜器和和石器上,
它的线条较有规则,向平面化发展。
(幻灯6)篆书:形成于秦朝,主要是刻在石器上,
它方中寓圆,圆中有方,平衡对称,分割均匀。
(幻灯7)隶书:形成于西汉时期,一般是刻在竹简上或写在帛上
它形体扁方,圆润优雅。
(幻灯8)草书:形成于汉代
它用笔多变,洒脱灵动。
师:最后两种是楷书和行书,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字体。我们重点来看一下:
(幻灯9)楷书又叫真书,形成于汉魏时期,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笔规矩,书写时要求笔笔到位。
二、间距匀称,各个笔画分布匀称。
三、重心平稳,给人一种安静、端庄的感觉。
(幻灯10)行书形成于东汉晚期,特点如下:
一、笔画相连:笔与笔相连,字与字相连,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二、收放自如: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
三、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
四、浓淡相融: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师:看完这些图片之后,大家对汉字的形体有什么感受呢。
生:
师:汉字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汉字总体上的发展趋势是从繁到简、从粗糙到优美、从形象到抽象、从幼稚到成熟,就像一个小姑娘,从蹒跚学步到亭亭玉立、花枝招展,但唯一不变是汉字的风韵和美丽。这就是汉字的形体美。
【教师板书:形体美】
<二>关于汉字的构造、文化内涵
汉字的形体非常优美,而方块字的构造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袁晓园说:“世界上唯有汉字有字理。”所谓“字理”就是造字法。说起造字法,不能不说“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按照一般的观点,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为用字法。这节课重点讲前四种方法。
<1>“六书”中的艺术和智慧
1. 象形字——图画中的艺术
我们的祖先最先造出的就是象形字,眼前所见的鸟兽、虫鱼、山川、水火,都可以模仿着画出来。经过简化,这种图画就成了最初的汉字。从图画到文字的转变,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汉民族的文明就在这些略显幼稚的文字中迈开了她伟大的脚步。
(幻灯11)
我们先来比较一下“鸟” 和“鸡”的甲骨文写法,鸟的体型小,公鸡的鸡冠比较特别。造字的时候就把这两点特征体现了出来。
【学生活动】猜一猜下面几个甲骨文是什么字。
(幻灯12)请大家分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发言
教师明确:马,头大嘴长,有鬃毛;象,鼻子长;豹,有斑点;虎,有斑纹。
2.指事字——符号中的灵感
(幻灯13)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常见的事物,用象形造字法可以造出来,但有些事物却不容易造字,比如刀刃的“刃”、夕阳的“夕”,“上”和“下”。而指亊字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如“刀刃”的“刃”,在刀字上加一点。
“夕阳”的“夕”,比月少一横,表示月无光,引申为夜晚。
“上” 和“下”,一个弧线上加一横,就表示上,弧线下加一横,就表示下。
还有直接用符号表示的指事字,如一到四,分别为一到四横。
这些指事字,他们的共同点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或减少符号来表示一个特定的意思。常见的指事符号有点、横、直线、弧线等。
【学生活动】分析下面“本”“末”“果”字中的指事符号及其意义。
(幻灯14)
生 :
师:树下一横——树之根;树上一横——树之梢;树上之点——树之果
3.会意字——叠加中的创造
指事字弥补了象形字的一些缺陷,指事符号的功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些符号本身比较简单,表达的意思也相对局限。从词性上看,象形字和指事字多为名词。为了表达更复杂更抽象的意思,先民们就创造了会意造字法。
所谓会意是用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关的象形符号,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字。
(幻灯15)我们先来看一个动词“生”:“生”是由土和草组成的,从土里生长出来的嫩芽多么像“生”字啊!这是一种图画式的会意字。
(幻灯片16)
“朝”同学们想想,太阳和月亮都出现在天上,而且太阳夹在草木的中间。这会是什么意思呢。
“莫”和“暮”古代都写作“莫”,日暮的“暮”,就用日落草中来表示。
“即”本身是动词,由人和食具两个象形符号表示,靠近食具去吃东西,引申为靠近,接近;登上,走上,后来又丰富了词性,表示连词,虽然,假如等意思。
“既”本身也是动词,写法跟“即”相反,就是人吃过饭,转身离开,引申为完毕,完了,后来丰富了词性,作副词,已经、不久;表示连词,就等意思。
【活动】猜猜下面几个会意字是什么字。
解:角+手+牛 骑:人+马 虐:人+虎 星:晶+生
“解”:人双手持牛角,意为宰牛——这是“解”的本义。如:“庖丁解牛”
“骑”:人骑在马上——本来是会意字,后来改用“奇怪”的“奇”作偏旁就变成了形声字了。
“虐”:人+虎——人对马是作威作福,但在老虎面前却只能是受虐待的对象,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武松啊。
“星”: 晶+生——在古人看来,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多,有时候少,他们就像植物那样,是能够生长繁育的吧。我们的祖先是多么像一个可爱的孩子啊。
4. 形声——组合中的创造
从象形到会意,造字的时候要么需要仔细描画事物的形体并加以简化,要么需要细心揣摩一些符号表示特殊含义,要么思考并选择不同的独体字加以叠加来表示新的意义。这些都比较困难。
能不能创造一种更加简便的造字方法呢,聪明的先民想到了用同音偏旁来帮助造新字的方法。
比如“雾”“露”“雹”“霭”“霜”“霖”,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从天上降下来的水或者雾气,从形体上很难画出来,但是用同一个偏旁“雨”表示其自然现象,用同音的偏旁与其他的字区别开来。这种方法很多产,也很方便,于是形声字逐渐变成最具有使用价值的造字法了。
【活动】形声字的结构主要有六种,先来看几个例子,下面请同学们为每种结构各举几个例子。
上形下声:芬、芳、景、菜、艺、茹、
下形上声:恭、堡、贷、盒 、架、案、斧、贡、凳
左形右声:狸、猫、描、帽、纺、攻、故
右形左声:放、鸭、飘、歌 、崎、岖、证、骑、秧
内形外声:闻、闷、问、辫、辩、辨、庄、凤、床
外形内声:圆、阁、固、园、围、阔、凰、闺、囤,裹、衷
师:
总结:形声字在已经达成共识的甲骨文中占25%,在现代汉语中的比例达到90%以上,这充分说明形声字作为造字法的实用性。
“六书”中的前四种我们就讲完了,至于“转注” 和“假借”是用字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我们不再作具体介绍。
<2>汉字的内涵
【过渡语】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生命,先民们对万事万物细腻的观察、丰富的联想、缜密的思考与入微的描摹,都沉淀在这字形中。她浓缩了远古真实丰富的生活画面,保存了中华民族珍贵而悠远的记忆,不愧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活化石。
那么汉字的文化体现在哪里呢?首先,我们从字的构造原理上看一看。
1. 汉字中的文化一 ——从字的构造看民族文化
天:人(大是人的正面)上为天,人和天紧密相联,人命关天。
命:人+口+节(劫),人生就是度过无数的劫难。
A.汉字中的天人关系
教:教育以孝为先,一个人只有先孝顺父母,才能明白事理,报效国家。
罚:网+言+刀,对触犯法网的人,情节轻者受言语斥责,情节严重者将用刀施刑。
B.汉字中的治国方略
钱和贱:两个字都跟钱有关,声旁相同,意思却相反。
远古时期,最先用贝壳作为货币,所以当时有很多关于金钱的字用贝字旁,如:财,货。后来用金银作为货币,贝壳就不值钱了,因而出现了“贱”字。
贸:卯(早上5-7点)+贝,挣钱要赶早,不能错过时机。同时“贸” 与“冒”同音,也预示做生意有风险。
C. 汉字中的经济生活
春:日+草+屯(草扎根)——阳光升起,草木扎根。
夏:头+手+止(脚)——四肢裸露,大张。显示天气极热。
秋:火+禾——作物成熟,可以用火烤食
冬 :上面的部分是狩猎工具,下面的两点表示冰,表示时序终了, 冰雪覆盖大地。
D.汉字中岁月的痕迹
2. 汉字中的文化二————从文学形式看汉字的的民族特色
方块字的构造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用汉字书写的文学作品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比如对联、唐诗、宋词、元曲等,他们读起来琅琅上口,形式上对联、唐诗整齐匀称,宋词元曲排列错落有致 ,从内容上看感情丰富,意蕴悠远。
我们来看清代才女张芬写过的一首比较特别的回文诗词,
正读是七律: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得留。
风冷结阴寒落叶,别离长倚望高楼。
迟迟月影移斜竹,叠叠诗余赋旅愁。
将欲断肠随断梦,雁飞连阵几声秋。
以回文形式倒读《虞美人》
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
将欲愁旅赋余诗,叠叠竹斜移影月迟迟。
楼高倚望长离别,叶落寒阴结。
冷风留得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师:我们找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两首诗。
精美的古典诗词,是我们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的文化遗产。
3. 汉字中的文化三——汉字中的文化三:汉字强大的生命力
【过渡语】有人说,汉字非常古老,学习和使用都比较困难,早就该过时了。而实际上,汉字的生命力是非常强大的,汉字的形体逐渐简化,书写工具由刀,到毛笔再到钢笔,越来越方便轻巧。使得汉字能够被大众掌握,文化得以代代传承。不仅如此,汉字还有她时尚现代的一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1. 旧词新用
有些汉字在使用的过程中被弃置不用,也有一些汉字又神奇的复活了。比如古文字 “囧” (原义:光明 ,网义: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等,也指处境困迫,尴尬,为难。)
这个默默无闻了上千年的古汉字,忽然之间一跃成为网络上的“大明星”,这折射出一个现象,汉字在不断地更新着血液,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2. 汉字标志
汉字在使用过程中还有它时尚的一面,比如汉字标志的设计,他们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汉字形体的美丽、还能让人去体味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A.08年奥运会“京”:像一个“人”,又像一个“京”字,还像一个“文”字,预示着我们首都北京将举办一个“人文奥运”。又像一个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一个充满生机与朝气的运动员。
【学生活动】下面2010上海世博会的会徽“世”,请大家写一写这个会徽的设计构想。
B.2010年世博会的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世”字图形意寓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表达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生:
师:
【总结语】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中国文字有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里面的意美就是指汉字的内在美。
【教师板书——内在美】
讲完了汉字的形体美和内在美。就让我们以余秋雨先生的一段话来作为这节课是结尾吧,请大家齐声朗读:
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汉字)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注,赤县和神州都是中国的别称。)
谢谢大家,下课!
PAGE
1
(共26张PPT)
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 这个国家的名字叫做中国。
上古有“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的传说,半坡遗址发现了6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到了36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了非常成熟的甲骨文。经过不断的改进,到了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汉字的形体就基本成熟了。
甲骨文 形成时间:殷商 主要载体:龟甲、
兽骨
金文 形成时间:商周 主要载体:青铜器、石器
篆 书 形成时间: 秦 主要载体: 石器
隶书 形成时间: 西汉 主要载体: 竹简、帛
草书 形成时间: 汉代 主要载体: 帛、纸
楷书(真书)
形成时间:汉魏 。 主要载体:纸。
行书
形成时间:
东汉晚期。
主要载体 :
帛、纸。
象形字
一、象形字——图画中的艺术
猜猜下面几个甲骨文是什么字。
鹿 马 象 豹 虎
增加符号
减少符号
改变符号位置
直接使用符号
常用指事符号:点、横、弧线、直线等
二、指事字——符号中的智慧
找出“本”“末”“果”字中的指事符号并分析其意义。
树下一横——树之根
树上一横——树之梢
树上之点——树之果
象形字
木 本 末 果
三、会意字——叠加中的奇迹
日落草中
靠近食具,靠近-即将
离开食具
已经-既然
日起而月未落
解
星
骑
虐
根据拆开的偏旁猜猜它是什么会意字。
雾 露 雹 霭 霜 霖
四、形声字——组合中的创造
结构位置 例字
上形下声 花、草、笠
下形上声 烈、忘、警
左形右声 松、城、渔
右形左声 领、战、郊
内形外声 闻、闷、问
外形内声 圆、阁、围
天:大(人的正面)上为天
人和天紧密相联,人命关天。
命:人+口+节(劫),人生就是度过无数的劫难。
罚:网+言+刀,对触犯法网的人,情节轻者受 言语斥责,情节严重者将用刀施刑。
教:教育以孝为先,一个人只有先孝顺父母,
才能明白事理,报效国家。
——汉字中的天人关系
——汉字中的治国方略
汉字中的文化一 :从汉字的构造看民族文化
远古时期,最先用贝壳作为货币,所以当时有很多关于金钱的字用贝字旁,例如:财,货。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金银作为货币,贝壳就不值钱了,因而出现了“贱”字。
——汉字中的经济生活
钱
贱
卯(早上5-7点)+贝,挣钱要赶早,不能错过
时机。“贸” 与“冒”同音,也预示做生意有风险。
贸
日+草+屯(草扎根)——
阳光升起,草木扎根。
头+手+止(脚)——
四肢裸露,大张。 显示天气炎热。
火+禾——作物成熟,可以用火烤食。
上面是一种狩猎工具下面的两点表示冰,
表示时序终了, 冰雪覆盖大地。
——汉字中岁月的痕迹
春
夏
秋
冬
清代才女张芬写过一首回文诗词,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得留。 风冷结阴寒落叶,别离长倚望高楼。 迟迟月影移斜竹,叠叠诗余赋旅愁。 将欲断肠随断梦,雁飞连阵几声秋。
以回文形式倒读《虞美人》
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
将欲愁旅赋余诗,叠叠竹斜移影月迟迟。
楼高倚望长离别,叶落寒阴结。
冷风留得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汉字中的文化二 :
从文学形式看汉字的独特的民族特色
古 义——光明
网络新义——郁闷、悲伤、无语、无奈、
尴尬、为难等
汉字中的文化三:汉字的生命力
旧词新用
汉字标志
她像一个“人” ,又像一个“京”字,还像一个“文”字,预示着北京将举办一个“人文奥运”。
又像一个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一个充满生机与朝气的运动员.
世:“世”字图形意寓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表达“理解、沟通、欢聚、合作”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汉字)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注:“赤县”“神州”均为中国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