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2018年11月5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获悉,已正式启动“天河工程”卫星和火箭工程研制,“天河工程”项目旨在科学分析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进而采取人工干预手法,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天河工程”计划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进行干预(?? )
A.水汽输送??????B.蒸发??????C.降水???????D.径流
2.如图,将红砂糖倒入一杯开水中,充分溶解。能作为判断砂糖水是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
A.砂糖水颜色很深???B.砂糖水味道很甜???C.砂糖溶解得很快??D.砂糖固体有剩余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一③为恒温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4.如图是教材中用来表示电解水过程的示意图(其中“ )分析示意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常温常压下水可以发生分解反应??? B.电解水的最终产物是H、O原子
C.H原子是图示微粒中的最小微粒????D.O原子只有在通电条件下才能转化为O2分子
5.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内层是用铝箔包裹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有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可使外层两包化学物质发生反应,此时便可对内层食品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的最佳选择是(??? )
A.浓硫酸和水?????B.生石灰和水??????C.石灰石和水?????D.氯化钠和水
6.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钠(NaNO3)溶液中,逐渐加入NaNO3晶体,下列图像中符合加入NaNO3晶体的质量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B.C.D.
7.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上述三种物质中A的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最大
B.在t1℃时,130g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A物质30g
C.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将比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
8.一个铅球和两个铁球,它们体积相同,使其分别浸入水和煤油中,如图所示,若三者受到的浮力分别为 F1、F2、F3,则以下正确的是(?? )
A.F1=F2=F3?? ??B.F1=F2>F3?????C.F1>F2=F3?????D.F1>F2>F3
9.一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 F 和圆柱体下降的高度 h 关系的图象是(?? )
A. B.?C.? D.
10.长江上,一艘满载货物的轮船在卸完一半货物后,该艘轮船(?? )
A.会浮起一些,所受浮力变小 B.会浮起一些,所受浮力变大
C.会下沉一些,所受浮力变大 D.会始终漂浮,所受浮力不变
11.A、B 是两个不溶于水的物块,用一根细线连接在一起,先后以两种不同方式放入同一个装有水的烧杯中,处于如图甲、乙所示的静止状态。试判断两种情况下,烧杯中水面的高度 h甲、h乙的大小关系为(?? )
A.h甲<h乙??????B.h甲>h乙??????C.h甲=h乙??????D.无法判断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2.如图,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砝码为5g(游码读数0),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13.在水平桌面上有一个盛有水的容器,木块用细线系住没入水中,如图甲所示,将细线剪断,木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且有 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木块的密度为0.6×103kg/m3??
B.甲、乙两图中,木块受到水的浮力之比是5:3
C.甲图中细线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浮力之比是5:2
D.甲图中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乙图中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14.如下图甲所示,均匀柱状石料在钢绳拉力的作用下从水面上方以0.5m/s的恒定速度下降,直至全部没入水中。图乙是钢绳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若不计水的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料受到的重力为900N????????????????
B.石料的密度为1.8×103kg/m3
C.如果将该石料立在水平地面上,则它对地面的压强为2.8×104Pa??????
D.石料沉底后水平池底对石料的支持力为500N
15.20°C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经过以下变化,恢复到20°C,最终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
A.小于3克?????B.等于3克?????C.大于3克????D.大于等于3克
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
16.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水存在于地球各处,如河流水、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等,其中占地球总水量最多的是________水。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以及地表径流等环节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南水北调工程”对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状况有所改善,南水北调属于上述水循环中的________环节。
17.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粗盐,含有较多的杂质,需要精制。为了除去粗盐中泥沙等不溶性杂质设计了如图A、B、C三个步骤。
(1)B步骤称为________。
(2)C步骤中,当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应该________(填字母)。
A.移去酒精灯,停止搅拌 B.移去酒精灯,用玻璃棒继续搅拌 C.继续加热蒸干水分,再移去酒精灯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第19题图
18.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请回答:
(1)图中“?”是指________;
(2)将5克食盐固体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完全溶解。你是如何确定食盐固体“完全溶解”的?________。
19.三个相同的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另一端分别与三个体积相同的实心球相连。向容器内倒入某种液体,待液体和球都稳定后,观察到如图现象,乙球下方的弹簧长度等于原长。三个球受到浮力的大小分别为 F 甲、F 乙和 F 丙,这三者的关系是________这三个球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和ρ丙两,这三者的关系是________
20.如图所示,桌子上有一个底面积为2×10﹣2m2、内盛有某液体的圆柱形容器,密度为0.5×103kg/m3、体积为4×10﹣4m3的物块A(不吸液体)漂浮在液面上。现用力F压A,使其缓慢向下,直到恰好浸没在液体中(液体未溢出),此时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增大了80Pa,则所施加的力F为________N;该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第20题图 第22题图
21.现有 60℃的饱和食盐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③氯化钠的质量分数;④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⑤溶液的质量。用序号填空:
(1)将该饱和溶液稀释,不变的量有________;
(2)将该饱和溶液降温至 20℃,一定变化的量有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20分)
22.下面左图是改进的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下面右图是课本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实验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
(2)与右图装置相比,用左图装置进行该实验的主要不足之处是:________。
23.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请完成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目的:用实验定量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________,量筒,金属块,细线,水。
实验步骤:①在弹簧测力计下端用细线悬挂一块金属块,静止时,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及金属块所受的重力G,则F1________G(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面的示数V1。
③将金属块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的示数V2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
…
思考并回答:弹簧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F1﹣F2)表示________;
量筒中水面两次示数差(V2﹣V1)表示________;
如果实验正确,可以得到两者之间(F1﹣F2、V2﹣V1)的关系式为:________(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24.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因素同时影响某一实验结果,当我们要探究其中的一种因素时,就要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探究此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完成实验探究: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因素1:溶质的种类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温度
操作步骤:在常温下,用量筒各量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③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钙各29,振荡,观察各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少量氯化钠未溶,试管②中硝酸钾全部溶解,试管③中有多量氢氧化钙未溶。
实验结论:________
因素2:温度(以硝酸钾为例)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________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硝酸钾)
操作步骤:用量筒各量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③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59硝酸钾晶体,将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将试管②加热并保持在40"C,将试管③加热并保持在60"C,振荡,观察各试管中硝酸钾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多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②中有少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③中硝酸钾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在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硝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四、解答题(共5题;共38分)
25.如图所示,在一个装满水的容器中,轻质弹簧的一端连着小球,另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已知小球的体积是500cm3,小球静止时受到弹簧对它的作用力为4N。则:
(1)此时小球受到的浮力为多少?
(2)如果剪断弹簧后,请分析小球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再次静止后小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6.由于水的导电性很弱,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做电解水实验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在水电解过程中,氢氯化钒质量和性质都不发生变化),把180克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的溶液进行电解,电解结束詹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2%。
(1)180克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为多少??
(2)在水电解过程中,有多少克水被电解了?
(3)在配置1%的氢氧化钠溶液时,不会引起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A.量筒量取水时俯视????????
B.将称量好的氢氧化钠转移到烧杯中,有部分洒落在桌上
C.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直接配置溶液?
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4)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通电分解水时在试管a内得到________,该实验说明了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
27.如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的标签上的部分内容,阅读后计算:
(1)欲配制6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要这种硫酸多少毫升。
(2)100毫升该硫酸与2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将一个体积为100cm3,密度为2.7×103kg/m3的小石块投入刚买回的硫酸试剂中,石块所受的浮力为多少牛?
28.放在普通环境里的鸡蛋容易变质。鲜鸡蛋密度约为1.08克/厘米3左右, 变质蛋密度可降至1.03克/厘米3以下。生活中,我们可以把鸡蛋放入密度为1.03克/厘米3的盐水中来判断鸡蛋是否变质。
(1)如图甲、乙、丙三个鸡蛋静止在盐水中,其中最有可能已变质的是________鸡蛋(填“甲”、“乙”或“丙”);
(2)配制密度1.03克/厘米3食盐水可用60克食盐溶于1000克水中,这种食盐水的质量分数约为________(计算结果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3)实验室在配制以上食盐水溶液时,一些操作步骤如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
(4)会导致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____。
A.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B.使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
C.氯化钠中有杂质?????????? D.配制完成后移取液体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E.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的蒸馏水润洗
29.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B,则B是________气,b应接电源的________极。
(2)图中现象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________。
(3)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毫升,则生成氢气的体积是________毫升。
(4)该实验可以说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请书写其文字表达式: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解析】“天河工程”计划是 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所以是水汽输送.
2.D
【解析】将红砂糖倒入一杯开水中,充分溶解,如果砂糖固体有剩余,说明此时的溶液再也不能溶解砂糖,即这时的砂糖水是饱和溶液,故D正确,而A、B、C错误。
3.D
【解析】 在①→②过程为恒温蒸发,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增大,错误;
B、在②→③过程中,加热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蒸发过程保持温度不变,则溶解度也保持不变,错误;
C、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错误;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正确。
4.C
【解析】A、水在通电条件下才可分解, 错误;
B、电解水的最终产物是氢分子和氧分子,错误;
C、图示为化学变化,H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正确;
D、O原子能转化为O2分子 不一定是通电条件,错误。
5.B
【解析】A.浓硫酸和水混合时放出大量的热,但是浓硫酸具有剧烈的腐蚀性,不适于携带,故A不合题意;
B.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的热,而氢氧化钙碱性较弱,使用时比较安全,故B符合题意;
C.石灰石和水不能反应,更不能放热,故C不合题意;
D.氯化钠和水不能反应,也不能放热,故D不合题意。
6.C
【解析】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不饱和的NaNO3溶液中,逐渐加入NaNO3晶体,则NaNO3溶液逐渐趋向饱和,即溶质的质量不断增大;当达到饱和以后,其溶液的质量不会变化,故C正确,而A、B、D错误。
7.D
【解析】A.根据图像可知,三种物质中A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倾斜角度最大,说明它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在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物质A30g,则130g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A物质30g,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即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将A和B的饱和溶液从t2℃降低到t1℃,因为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B>A;因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它没有晶体析出,即溶质质量不变,那么t1℃溶液的质量分数等于t2℃时的质量分数,因此溶质质量分数C>A,那么三者质量分数的排列顺序为:B>C>A,故D错误符合题意。
8.B
【解析】三个球全部浸没在液体中,因此它们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根据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液体的密度越大,它受到的浮力越大;液体的密度相等,它们受到的浮力就相等。
因为ρ水>ρ煤油,
即F1=F2>F3。
9.A
【解析】(1)当圆柱体没有浸入水中时,它不受浮力,即F=G,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保持不变;
(2)当圆柱体慢慢浸入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增大,那么它受到的浮力增大;根据公式F=G-F浮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
(3)当圆柱体全部浸没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它们它受到的浮力不变;根据公式F=G-F浮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
因此测力计的示数F和圆柱体下降高度h的关系为:随着高度h的增大,测力计的示数先不变,再增大然后保持不变。
10.A
【解析】这艘轮船在卸货前后始终在水面漂浮,因此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因为卸货后轮船的重力减小,所以卸货后轮船受到的浮力变小;
根据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水的密度不变,那么它排开水的体积变小,即会浮起一些。
11.C
【解析】同一个杯中水的体积相同,因此水面高度的变化由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决定。
A、B无论是叠放,还是通过细线连接,都在水面漂浮,
那么它们受到的浮力都等于两个物体的重力之和;
因此它们受到的浮力相等。
根据可知,它们排开水的体积相等;
根据公式可知,它们使容器里的水面上升的高度相等相等,
即h甲=h乙。?
12.C
【解析】A.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操作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即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一步是过滤,故A错误;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能够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液体飞溅,因此玻璃棒的作用不相同,故B错误;
C.量取的水为42g,那么溶质质量分数= ,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故C正确;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烧杯刚刚用清水洗过,会造成溶剂的质量偏大,则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故D错误。
13.C
【解析】A.根据图乙可知,木块漂浮在水面上,
则木块的重力等于浮力,
即:F浮乙=G;
ρ水gV排=ρgV;
;
解得:ρ=0.6×103kg/m3,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甲图中木块受到的浮力:F浮甲=ρ水gV;
乙图中木块受到的浮力F浮乙=ρ水gV;
则木块受到浮力之比:F浮甲:F浮乙=ρ水gV: ρ水gV=5:3,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甲图中,木块受到的拉力:F=F浮甲-G=ρ水gV-ρ水gV=ρ水gV;
那么细线对木块的压力与木块受到的浮力之比:F:F浮甲= ρ水gV:ρ水gV=2:5,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甲、乙对桌面的压力都等于容器、水和木块的总重力,那么甲图中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乙图中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故D正确不合题意。
14.C
【解析】A.由图象乙知,AB段拉力大小不变,此时物体未接触水面,根据测力计的示数可得物体的重力G=1400N,故A错误;
B.BC段拉力示数逐渐减小,说明物体慢慢浸入水中,且浸入水中的体积逐渐变大,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大,在C点恰好完全浸没,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为900N,所以浮力:
F浮=G-F=1400N-900N=500N;
由F浮=ρ液gV排可得,石料的体积:V=V排=0.05m3;
则石料的密度:ρ=2.8×103kg/m3,故B错误;
C.由图乙可知,石料从刚开始淹没都全部淹没所用的时间为2s;
由v=可知,圆柱体的高度:h=s=vt=0.5m/s×2s=1m;
由p=ρgh可得,将该石料立在水平地面上,
则它对地面的压强:p=ρgh=2.8×103kg/m3×10N/kg×1m=2.8×104Pa,故C正确;
D .石料沉底后水平池底对石料的支持力:F支=G-F浮=1400N-500N=900N,故D错误。
15.D
【解析】若第一次蒸发10g水恰好形成的是饱和溶液,根据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说明10g水恰好溶解3g晶体,则第三次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是3g,若第一次蒸发10g水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则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需要先蒸发一部分水形成饱和溶液,再蒸发水才能析出晶体,说明10g水中溶解的晶体的质量大于3g,故第三次仍蒸发掉10克水,再次冷却到20℃时,析出的晶体的质量大于3g,观察选项,故选D.
二、填空题
16.海洋;地表径流
【解析】(1) 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其中海洋水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2)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主要通过蒸发、降水、渗透、地表径流和地底流动等方式实现。“南水北调工程”对解决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现状有所改善,南水北调属于上述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
17.(1)过滤
(2)B
【解析】(1)B步骤为过滤操作,是将不溶于液体的泥沙与食盐水分离的操作。
(2)在蒸发操作中,当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应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用玻璃棒继续搅拌,利用余热把剩余滤液蒸干。
18.(1)溶剂
(2)烧杯底部观察不到食盐固体颗粒
【解析】(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图中“?”是指溶剂;
(2)不溶解的固体会沉积在烧杯底部,所以烧杯底部观察不到食盐固体颗粒,可以确定食盐固体“完全溶解”。
19.F甲=F乙=F丙;ρ甲<ρ乙<ρ丙
【解析】(1)三个球的体积相等,当它们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根据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它们受到的浮力相等,即 F甲=F乙=F丙 ;
(2)甲的弹簧向上伸长,那么产生的弹力向下,因此F甲=G甲+F弹 , 即G甲 乙下的弹簧没有伸长或缩短,那么没有产生弹力,因此G乙=F乙;
丙的弹簧向下缩短,那么产生的弹力向上,因此F丙+F弹=G丙 , 即G丙>F丙;
因为F甲=F乙=F丙 ;
所以:G甲 根据公式可知,当体积相等时,ρ甲<ρ乙<ρ丙。
20.1.6;0.9×103
【解析】(1)容器底部增大的压力为:△F=△pS=80Pa× 2×10﹣2m2 =1.6N;
那么物体A受到的压力:F=△F=1.6N;
(2)物体A的重力为:G=mg=ρVg= 0.5×103kg/m3 × 4×10﹣4m3 ×10N/kg=2N;
当A浸没时受到的浮力:F浮=G+F=2N+1.6N=3.6N;
那么液体的密度为:。
21.(1)②④
(2)②③⑤ (少选错选不得分)
【解析】(1)将饱和溶液稀释后,①水的质量增加;②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不变;③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④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因为固体的溶解度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变溶解度也不变;⑤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与溶剂质量之和,所以溶液质量要增大。所以②④不变。
(2)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降低温度后有一部分溶质要析出,所以将该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①水的质量不变;②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减小,因为有一部溶质析出;③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溶质析出了;④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因为固体的溶解度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变溶解度也不变;⑤溶液的质量减小,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②③⑤发生了改变。
三、实验探究题
22.(1)仪器和装置都用生活中废旧物品制成,体现了环保与节约资源的理念
(2)硬质塑料管没有刻度,无法测量两种气体的体积比
【解析】(1)对比两个装置,可以发现左图装置,都是由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构成,体现了废物利用与环保;故答案为:仪器和装置都用生活中废旧物品制成,体现了环保与节约资源的理念;
(2)右图装置中有刻度可以测量气体的体积,而塑料管无法测量气体体积;故答案为:硬质塑料管没有刻度,无法测量两种气体的体积比。
23.弹簧测力计;等于;金属块所受的浮力;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F1﹣F2=ρ水g(V2﹣V1)
【解析】(1)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金属块,细线,水。
(2)在弹簧测力计下端用细线悬挂一块金属块,静止时,拉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故F1等于G;
(3) 思考并回答:弹簧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F1﹣F2)表示 金属块受到的浮力;
(4)量筒中水面两次示数差(V2-V1)表示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
(5)金属块排开水所受重力为:G排=m排g=ρ水gV排=ρ水g(V2-V1)。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G排;
根据称量法测浮力可知:F浮=F1-F2;
因此:F1-F2=ρ水g(V2-V1)。
24.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固体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不相等或在温度保持不变时,溶质种类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温度;不相等
【解析】因素1实验:通过对以上实验的分析可知:整个过程中除了溶质种类不同以外;其他量均相同;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再通过对比发现:试管①中有少量氯化钠未溶,试管②中硝酸钾全部溶解,试管③中有多量氢氧化钙未溶;由此可知: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固体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不相等或在温度保持不变时,溶质种类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因素2实验:探究的变量为温度;不变的量为溶质的种类(硝酸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有多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②保持在40℃,有少量硝酸钾未溶,试管③保持在60℃,硝酸钾全部溶解;由此可知:在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硝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不相等。
四、解答题
25.(1)解:∵小球完全浸没在水中 ∴V排=V物=500cm3=0.0005m3
F浮=ρ液g V排=1.0×103kg/m3×10N/kg×0.0005m3=5N
(2)解:小球静止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可分为二种情况如图所示
由图1可知,G=F浮+F弹=5N+4N=9N
剪断弹簧后,G>F浮,小球下沉至容器底部静止,此时F浮=5N
由图2可知,G=F浮-F弹=5N-4N=1N
剪断弹簧后,G<F浮,小球上浮至水面处于飘浮状态,此时F浮=G=1N
【解析】(1)物体浸没时, V排=V物,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F浮=ρ液g V排求出 此时小球受到的浮力;(2)小球静止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可分为二种情况:一种情况是 小球下沉至容器底部静止,求出浮力;另一种情况是小球上浮至水面处于飘浮状态。
26.(1)1.89
(2)30g
(3)A,D
(4)氢气;氢和氧
【解析】(1) 180克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
(2)电解水前后氢氧化钠质量没变,设被电解水的质量为x
(180g-x)1.2%=1.8g
x=30g;
(3)A、俯视读数时水的实际体积偏小,则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大,符合题意;
B、 将称量好的氢氧化钠转移到烧杯中,有部分洒落在桌上,溶质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不符合题意;
C、 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直接配置溶液,烧杯内壁会有水,使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不符合题意;
D、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溅出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D;
(4)a连接电源的负极,产生气体为氢气,该实验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7.(1)需要浓硫酸的质量为: ,
其体积为:
(2)100mL=100cm3 , 200mL=200cm3 ,
100毫升该硫酸与2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3)ρ石块=2.7×103kg/m3 , ρ浓硫酸=1.84g/cm3=1.84×103kg/m3 ,
则ρ石块>ρ浓硫酸 , 则石块放入浓硫酸中,沉到底部,则其受到的浮力为:
F浮=ρ浓硫酸gV排=1.84g/cm3×10N/kg×100cm3=1840N;
【解析】(1)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计算出需要浓硫酸的质量,再根据计算出需要这种硫酸的体积;
(2)根据计算出溶液的质量分数;
(3)先比较硫酸与石块的密度大小,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
28.(1)丙
(2)5.7%
(3)4、1、2、3
(4)C、E
【解析】(1)甲在水底下沉,那么;乙在水中悬浮,那么;丙在水面漂浮,那么;丙的密度最小,因此最有可能变质的是丙鸡蛋;
(2)食盐水的质量分数为:;
(3)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首先计算出需要的溶质和溶剂,然后用天平称出溶质倒入烧杯中待用;用量筒量取合适的水,接下来将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即可,因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4、1、2、3;
(4)A.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那么标有5g的砝码称出的氯化钠质量大于5g,因此会使质量分数偏大,故A不合题意;? ? ??
B.使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会使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因此会使质量分数偏大,故B不合题意;? ? ??
C.氯化钠中有杂质,那么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偏小,会使溶液质量分数偏小,故C符合题意;
D.配制完成后移取液体时,有少量溶液溅出,只会影响溶液的质量,不会影响质量分数,故D不合题意。
E.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的蒸馏水润洗,会使溶液中水的质量增大,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E符合题意。
29.(1)氧;正
(2)已进行一段时间
(3)16
(4)水 氢气+氧气
【解析】(1)通过图可知,甲试管中产生气体少,则B是氧气,b与电源正极相连。
(2)试管中已经有一部分气体存在,故已进行一段时间。
(3)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产生氧气8毫升,则产生氢气16毫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