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一、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分界晨昏线,昼夜更替因自转;
经度不同时间变,东边较早西边晚。
二、比较法
从不同角度比较地球自转方向。
侧视:自西向东。
俯视
1.地球自转(flash)
2.黑夜和白昼的形成(视频)
3.自转的方向(视频)
4.地球自转及方向(flash)
5.地球的自转周期(flash)
6.昼夜交替的形成及变化(flash)
7.昼夜交替及太阳高度(flash)
8.月食(flash)
9.区时的计算(flash)
10.地球自转的时间差异(flash)
11.昼与夜示意图
12.地球自转方向
13.地球自转方向填充图
14.演示地球自转
15.不同经度上的时间
16.区时划分图
17.区时和日界线
[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经历着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昼夜的交替,大家知道这些自然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吗?在伦敦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明明是当地晚八点直播,可是我们却在深夜里看电视直播,这些都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地球运动的形式之一——地球的自转。
[诗歌导入]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
[图片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1.地球自转的证明——傅科摆
为了证明地球在自转,法国物理学家傅科(1819—1868)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傅科摆由此而得名。实验在法国巴黎先贤祠最高的圆顶下方进行,摆长67米,摆锤重28公斤,悬挂 点经过特殊设计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这种摆惯性和动量大,因而基本不受地球自转影响而自行摆动,并且摆动时间很长。在傅科摆试验中,人们看到,摆动过程中摆动平面沿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摆动方向不断变化。分析这种现象,摆在摆动平面方向上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按照惯性定律,摆动的空间方向不会改变,因而可知,这种摆动方向的变化,是由于观察者所在的地球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结果,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相对运动现象,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是在自转。 傅科摆放置的位置不同,摆动情况也不同。在北半球时,摆动平面顺时针转动;在南半球时,摆动平面逆时针转动。而且纬度越高,转动速度越快,在赤道上的摆几乎不转动,在两极极点旋转一周的周期则为一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简单计算中可视为24小时。
2.为什么地球会绕轴自转
要测量一个物体的旋转状况,一种办法就是用“角动量”。一个绕定点转动的物体,它的角动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再乘以该物体与定点的距离。物理学上有一条角动量守恒定律:一个转动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角动量就不会因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如芭蕾舞演员在旋转中突然把手臂收起来,旋转速度就会加快,就是角动量不变的缘故。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原来就带有角动量,在形成太阳和行星系统之后,它的角动量不会损失,但必然发生重新分布,各个星体分别从原始星云中得到了一定的角动量。由于角动量守恒,各行星在收缩过程中转速也将越来越快。地球也不例外,它所获得的角动量主要分配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地月系统的相互绕转和地球的自转中。这就是地球自转的原因。
3.晨昏线
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就称为晨昏线,又叫做晨昏圈。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自西向东从昼半球到夜半球的界线为昏线??自西向东从夜半球到昼半球的界线为晨线。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4. 地球的自转轴总能对着北极星吗?
现在地球自转轴的北端正对着北极星,所以到晚上人们只要找到北极星,就可识别东南西北了。但是,在几千年前或者几千年后,北极星是不是都能给人们指示方向呢?那可不一定。因为在那个时期,地轴不总是指向北极星。是北极星自己跑走了吗?不是的。是地轴本身发生了偏差。
我们知道,地球的赤道部分向外凸出,赤道面与地球绕太阳旋转的黄道面以及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白道面都互不重合。这样,月球和太阳绝大部分时间都位于赤道以南或以北,它们对地球赤道部位凸出处的引力就必然会对地球产生一个力矩,强迫地球的赤道面向黄道面和白道面靠近。但是,地球在快速自转着,就像一个飞快旋转着的陀螺,不会随便改变自转轴的指向,即使它掉到地上或把桌子倾斜一下也无妨。这两种作用力相结合的结果,便使地球的自转轴画出一个以地心为顶的对顶锥,而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保持不变。这就像你去轻轻地压一下旋转着的陀螺边缘,它就会一边继续飞速旋转,一边绕着原来的轴心摆动一样。就这样,南北两极指向天空的那个点就会不断地改变位置,把这些点连起来就能画出一个圆。地极每年在这个圆上只能向西移动很小很小一个距离,25786年左右才能绕这个圆转一整圈,这可真是够慢的。这种运动,科学家给起了个名叫岁差。
除了岁差以外,影响地轴指向的因素还有很多,但都不如岁差那么严重。
[教材P12~13活动·参考答案]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通过实验可以发现: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夜半球。②地球上的昼和夜是交替变化的。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1天,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以1天为单位。
3.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第 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深入生活,体验大自然的奥秘——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任选一个话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1.你每天在哪一时段学习?哪一时段休息?这些时段的日月星辰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呢?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展示多媒体课件:地球的自转,结合课前预习回答以下问题:1.地球在怎样运动? 2.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中心和周期如何?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通过活动设置情景,引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活动一:地球陀螺秀——模拟演示,探究地球自转特点。 1.教师演示地球的自转:左手拿地球仪底座,右手向外(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 2.电脑演示地球自转动画,注意观察地球自转方向,用箭头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得正确!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左手持球右外拨,自西向东细琢磨;不同角度定方向,北逆南顺不用说。) 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这个演示中几乎包含了本节课所有的知识,也是使学生理解重点难点的重要途径。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二:黑白交响曲——动手操作,探究昼夜现象及规律。 利用课本问题和图片进行解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示多媒体课件:昼与夜。指导学生观察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使抽象的内容形象直观。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1.分析昼夜的形成:(1)用手电筒照地球仪,观察(面向光源和背向光源)现象。(2)假如地球仪是玻璃做成的,用手电筒照射时会有什么现象?2.演示昼夜的更替:(1)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黏贴红色圆点作标记。(2)大致以每10秒钟转一圈的速度,轻转地球仪,观察北京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线的变化情况。(3)描述随着地球自转北京的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3.感受时间差异:再选择几个城市,如北京和纽约,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看它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哪个先看到日出,哪个后看到日出,对比昼夜变化。 通过活动与问题解答,在探究自转运动的过程中,将难懂得、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具体。昼夜更替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它也很抽象。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可解除学生学习中的一些疑虑,加强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教师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24 小时,也就是一天。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出现昼夜现象。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昼夜也随着交替,这种自然现象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设计了大量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通过身边的例子,减少知识的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同时还大量运用多媒体动画,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发挥空间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