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二节 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备课素材+授课典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二节 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备课素材+授课典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21 11:06:55

文档简介

第 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二、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理论。
二、活动演示法
活动1: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活动2:小组竞赛
(1)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画图填写五带的名称及五带划分的几条界线。
(3)(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及划分的界限。然后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课本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1.地球公转周期(视频)
2.地球的运动(课件)
3.地球的运动(视频)
4.地球围绕太阳公转(flash)
5.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flash)
6.太阳直射点的变化(flash)
7.地球的公转(flash)
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flash)
9.公转(二分二至日)(flash)
10.二十四节气(flash)
1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flash)
12.一天中杆影的变化(flash)
13.昼夜长短(flash)
14.四季和五带的形成(flash)
15.地球的五带(flash)
16.地球公转示意图
17.地球公转填充图
18. 太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19. 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
20.四季的变化
2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2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3.二十四节气
24.地球上的五带
25.地球上的五带填充图


[复习导入] 我们都知道了地球的自转带来了昼夜的交替,那么昼夜为什么会有长短的变化呢?我们这里为什么有四季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地球的公转。
[问题导入] 我们每年都经历着春夏秋冬的变化,感受着太阳给予我们的能量。但是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四季变化吗?
[图片导入] 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每天伴着日出而升起,随着日落而降下。下表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的时间。为什么一年中升旗的时间不同呢?



1.怎样知道地球在公转
“转斗星移”是说每一年间,星座的位置不断在变动着。是星座在移动位置吗?不是的。是地球沿着轨道绕太阳在公转,因而产生了“转斗星移”的现象。但是,在人们看来,天空是一个球面,星星似乎是一样遥远的,它们都像在球面上运行。我们没有感觉到地球在绕太阳公转,倒是像太阳在各个星座间运行。为什么会这样的呢?这只有地球环绕太阳公转,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当地球沿着轨道运行的时候,位置在不断变化着。举个例子来说,人们乘火车奔驰在原野上,只见近处的树木、电杆在向后飞奔,远处的村舍和树林好像在并列前进。这说明,近物变化大,远物变化小,远近位置的变化是不同的。天文学家用精确的仪器,实测过几千颗恒星,发现许多相同的事实,证明这是地球公转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它的变化很有规律性,总是每周年重演一次,它证明地球每年公转一周。
2.地球公转的重要意义
地球公转过程中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的更替。我国传统上以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来划分四季。但是,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与此并不一定符合。我国大部分地方立春时,在气候上正处于隆冬;立秋时,在气候上还处于炎夏。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结合,气候统计工作一般把3、4、5三个月划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3.寒带
地理学上将南北极圈至南北极点之间的广大区域称为寒带,这里由于太阳光的斜射,获得的热量比其他地方少,气候终年寒冷,由此得名。理论上寒带的划分与实际的划分是有所出入的。不同的地区,寒带与温带之间的界限差异并不明显。事实上,寒带的范围比地理学上规定的范围要大得多,尤其是在南寒带地区,这种现象更加显著。
在寒带,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极昼和极夜。地球在黄道面上绕太阳进行公转,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光线照射的区域不尽相同,最终形成了极昼和极夜现象。长达数月的白昼之后,便是漫漫无际的黑夜;这是只有在南北寒带之间才能看到的独特景象。
寒带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星空现象,那便是极光。只有在极夜,肉眼才能看到五彩的极光。这是地球磁场捕获的太阳辐射所散发出的粒子。研究极光对探究太阳的产生和组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在寒带地区,往往生活着非常耐寒的生物,例如北极驯鹿、北极熊、南极企鹅等。在它们生活的地方,植物多是针叶林。在北极地区,针叶林分布范围较广,这里是世界最大的原始针叶林区。在南极地区,只有较少的苔原存在,偶尔能见到一些苔藓、地衣等植物
寒带看似荒凉贫瘠,而事实上,这里的地层下以及周围的海洋中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其中,有很多生物甚至是人类在其他地区从未发现过的。同样,这里也是一个充满危险的“炸弹”,在地球的演变过程中,一些对人类有害的病菌或许就掩藏在冰层以下。

4.世界北极城——摩尔曼斯克
摩尔曼斯克是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州的首府,也是世界上最北部的城市。它位于科拉半岛东北部,滨临巴伦支海斜拉湾东岸,在北纬68058.的北极圈内,有“世界北极城”之美誉.
?? ?? 摩尔曼斯克有着独特的极地风光。每年12月2日到次年的1月1 8日,是这个城市的“漫长黑夜”.太阳一直沉在地平线下,北极星则几乎垂直地悬挂高空,发出闪烁的星光,漫漫长夜笼罩着一切。 1月18日正午时分,淡淡的太阳在夜空中嫣然一现,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但几分钟后,它又悄然隐退了。摩尔曼斯克的们万居民以兴奋的心情观看着这自然美景,他们知道,太阳的出现,将标志着长达4 5天之久的黑夜的结束.因而1月1 8日是这个城市的“太阳日”。
???? 随后,白天开始变长,黑夜逐渐缩短.到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是有名的“北极节”.在这一天,要举行以土著居民萨米族人为中心的驯鹿雪橇比赛和由市民参加的长距离滑雪比赛,以此向长达8、9个月的隆冬告别.
???? 当然,长达45天不见天日的长夜并不是伸手不见五指的一片漆黑。摩尔曼斯克人仍按正常的生活的规律工作着、生活着.清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和路灯把“黑夜”照得通明,大街上人来车往,川流不息。 1 0点钟,天空逐渐变白,犹如温带地区的黎明曙光.你若在这个时候,登高远眺,就会看到十分壮观的北极城市的景色:点点落落的各式建筑物耸立在茫茫雪原之中,从窗口中流泻而出的灯火像闪烁的星光;粗大的松树依然昂首挺立,枝叶茂盛,一阵寒风吹过,从树梢上抖落团团积雪;黑色的峡湾宛如一条长蛇,蜿蜒穿过喧闹的市区,伸向冰雪天地的远方。
??? ? 摩尔曼斯克由于墨西哥湾的暖流流经至此,所以气温并非十分寒冷,峡湾也不结冰.冷酵的北极圈和墨西哥湾的暖流,这两支色调迥然相反的大自然的画笔,给这世界最北的城市交错涂抹着奇异的色彩.这里侯鸟冬不南飞,夏不北迁l海岸上千里冰封,港湾里却波涛汹涌.因而这儿成为俄罗斯的5大港口之一,北海航线的起点之一。同时,也是俄罗斯最大的渔业中心和北方舰队的重要基地.
?? ?? 到了夏至前后的两个月里,摩尔曼斯克则又是一番风情,开始了“夜半太阳不落”的漫长白昼.灿烂的太阳周而复始地在天空中回转.人们忙碌准备着迎接繁忙的航运季节.在美好的夏日阳光下,海水潮涨夕落,升降达4米.峡湾上是人们欣赏白昼的最好地方。


[教材P12~13活动·参考答案]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通过实验可以发现: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夜半球。②地球上的昼和夜是交替变化的。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1天,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以1天为单位。
3.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第 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手拉手成同心圆——演示地球公转,绘制阳光直射点移动图。   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公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转动方向、地轴倾斜状况和空间指向、说出周期。   请2名学生上讲台,一人手拿地球仪代表地球,一人代表太阳,伸出手臂代表太阳光线,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示“地球公转”。注意:多让几组学生演示,让学生自己找错误。教师可根据学生演示情况提示以下细节:1.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2.地轴是倾斜的;3.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   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地球公转的真实状态,为理解地球公转特征打基础。
活动二:感受四季昼夜长短、判断物影变化——探究二分二至节气特点。   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两极阳光照射情况。 学生与老师一起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边讨论边填表格。   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探究。让他们在一系列的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


(续表)
活动三:天南地北说差别——划分五带,说出五带气候特点。 通过手电筒的光斑演示直射、斜射现象,说明光热在地球表面分布的特点。 1.五带划分的标准: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2.画出五带示意图,说出五带的名称,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名称。 3.讨论:五带中,哪个带占的面积最大?哪个带最小?哪个温度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哪个温度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哪个温度带四季变化明显?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哪个温度带?还有一小部分位于哪个带?说出各带的突出特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本着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标精神来操作。
教师总结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1天。由于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导致形成二分二至日,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不同,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不同,产生四季的变化。
教学反思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地理知识,空间思维能力有限,尤其是地球公转过程更难理解,即使观看动画仍然不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射、斜射,所以自制太阳模型,并把地球仪进行改造,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思维,同时有利于理解直射。本课设计的由易到难的演示活动,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从太阳直射点到太阳高度,再到昼夜长短,最后假想地轴不倾斜。这样学生多次演示,突破难点,比仅仅通过观察得来的效果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