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一、歌诀记忆法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凸出是山脊,向高凸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
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
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二、“手势”理解地形图的判读
学校一般都会有等高线教学用的模型,利用模型直观展示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利用手边现有的资源,如采用“拳头法”。
1.地面高度计算方法(flash)
2.地形与等高线(flash)
3.地形剖面图(视频)
4.剖面图及其画法(视频)
5.绘制地形剖面图(flash)
6.地形的判断(视频)
7.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flash)
8.五种陆地地形景观
9.等高线地形图
10.海拔与相对高度
11.陆地地形
12.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13.手势地形
14.地形剖面图
15.常见的地形图
[故事导入] 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这幅图到底是什么呢?(等高线地形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形图判读的相关知识。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复习导入] 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问题导入]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零点
海拔零点,是海拔的起点,又叫做水准零点,也是测算海拔高度的基准点,指某一滨海地点的平均海水面。它是根据当地测潮站的多年记录,把海水面的位置加以平均而得出的。解放以前,我国的海拔零点很不一致;解放后,从1956年起,统一改用青岛零点作为各地计算海拔高度的水准零点。所以,目前我们计算的海拔高度都是以青岛的黄海海面作为零点算起。
解放以前,我国的海拔零点很不一致;解放后,从1956年起,统一改用青岛零点作为各地计算海拔高度的水准零点。所以,目前我们计算的海拔高度都是以青岛的黄海海面作为零点算起。 中国内率海拔零点
海拔零点
中国内陆海拔零点位于吐鲁番亚尔乡巴村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89度11分。北纬42度56分,“零点”西至交河故城1350公里,北至苏公塔2公里,南至艾丁湖最低点30公里。“零点”属特殊地理位置。吐鲁番盆地是中国最低的内陆盆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它低于海平面的面积4050平方公里,由零点等高线圈定,最低点海拔-154.43米。
2.地图的起源
地图起源很早,传说在人类发明象形文字以前就有了地图。人类要在一个地方定居,开展生存活动,就要记录下这个地方的山川、水泽、土地状况。去远地就要辨别方向、熟识路途的山丘、沟壑、河流、湖泽、树木、道路,要出得去,回得来。没有文字就用符号、线段、极简易的图形描绘成示意地图。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决定在洛河流域建洛邑。《尚书》中《洛诰》就记述了有人就图兴建的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和管理需要,出现了不同用途的地图。《周礼》中列举执掌不同用途地图的部门二十余个,有的掌“版图”(户籍图)、有的掌“土地之图”、有的掌“金玉锡石之地图”、有的掌“天下图”(全国性区划图)、还有的掌“兆域之图”(墓葬地图)等。1977年河北平山县发现战国时中山王陵墓形式范围示意图。
战国时期,军事地图更为普遍。《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分别附图9卷和4卷。《管子·地图篇》曾道,凡统率军队者,必事先详尽熟悉和掌握军事活动地区的地图。
中国在公元3世纪就已提出绘制平面地图的科学理论。西晋时山西闻喜人裴秀主持绘制《禹贡地域图》,明确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
唐以后,贾耽师承裴秀六体,绘制了《海内华夷图》,这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地图。元代朱思本总结唐宋前人经验,根据已有图籍,辅之实地调查,编成《舆地图》 2卷。明代罗洪先将其改成分幅图,名为《广舆图》,是最早的地图集。清康熙年间,政府主持,聘用西洋教士,对全国实地测量,绘制出《皇舆全图》。1869年(同治六年),晚清杨守敬整理和编制了历代舆地图,用墨色标志古名,朱色标志今地名,为后人研究地理沿革作出了不朽贡献。1863年(同治二年),胡林翼主纂、邹世治、顾圭斋运用计里画方古法和经纬度制图新法,编制成《大清一统舆图》,因涉外,又称《皇朝中外一统舆图》,为应用最广泛的古代地图。
3.爬山迷了路,怎么办?
爬山迷了路,怎么办?
发现自己迷路后,切勿惊慌失措,应立即停下来冷静地回忆一下所走过的道路,想办法按一切可能性的标志重新定向,然后再寻找道路。必要时,我们要下决心“迷途知返”,循着自己的足迹退回至原出发点。
迷路时,应登高远望,先爬上附近大的山脊上观察,然后决定继续往上爬,还是向下走。道路、居民点常常是滨水临河而筑的。顺河而行最为保险,这一点在森林中尤为重要。
选择走山脊。因为山脊坡度较缓,视界开阔,易于观察道路情况,也容易确定所在位置。山脊还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只要沿山脊前进,通常可达到某个目标。
[教材P26活动·参考答案]
1.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根据等高线的疏密能判断坡度的陡缓,C点到山顶A与B点到山顶A相比,等高线比较稀疏,所以相对坡度比较缓,爬山容易。
2.陡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缓坡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3.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的是山峰;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的为山脊。
[教材P28活动·参考答案]
1.图1.40“落基山脉”,地面起伏很大,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海拔较高,在500米以上。图1.41“东非高原”,内部起伏较为和缓,外围较陡,海拔较高,在500米以上。图1.42“我国东北平原”,地面宽广平坦,海拔较低,在200米以下。
2.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巴西高原位于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刚果盆地位于非洲、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
[教材P28活动·参考答案]
沿直线从A到B,地势先从海平面以下100米上升到海拔300多米,然后较缓下降至100多米,接着又上升到200多米,随后迅速下降到海平面以下200米。
第 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导入】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国家海洋局对中国钓鱼岛等岛屿及其周边海域部分地理实体进行了名称标准化的处理。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民政部将钓鱼岛等一些岛屿及其周边海域部分地理实体的标准名称以及位置示意图进行了公示,一共公布了26个地理实体的标准名称。
钓鱼岛的最高峰是高华峰,主峰362米。高华峰的“高”寓意是高大,“华”当然是中华;神农峰位于钓鱼岛中部,在钓鱼岛有很多的药材,神农是中国传说当中的药材之王。
你们知道钓鱼岛的地形图是怎样绘制的吗?由此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
利用时事,触动兴趣。
【承转】 高华峰,主峰362米,这里的高度与课桌的高度是一个概念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让学生在辨析中明确海拔与相对高度。
然后观察脸盆中水面与脸盆相交的边缘线有什么特点?得出边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指出边缘线是一条等高线。而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是等高线。
下一步,把大小不等的三枚硬币,由大到小依次叠放在一起。假设这是一座“山”,如何绘制这座“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呢?
请你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1.先将三枚硬币由大到小依次叠放在一起,如图“a”。
2.按叠放关系,用笔把它们的轮廓描画在一张白纸上,就像b图一样,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便绘制完成了。
3.如果改变一下硬币的摆放,请判断哪里是陡坡,哪里是缓坡?
4.继续改变硬币的位置,判断哪里是陡崖?
【设计意图】
主要是通过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学生观察分析有困难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来突破重点。
让学生伸出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在指头缝之间用粗的墨水描蓝,表示水顺着山谷流下。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这样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了。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加深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以此来突出重点。
A山顶,B山脊,C山谷,D鞍部,E陡崖。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明确地理概念。
【承转】 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A山峰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B山脊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C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D鞍部 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
E陡崖 两条以上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的地方
【设计意图】
通过图图对照,得出不同山地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承转】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接触到另外一种形式的地形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它与等高线地形图的联系与区别。
绘图体验: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将图中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体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老师跟学生一起探究发现:在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承转】 如何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断地形。(根据颜色)
拓展:着色原则
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丘陵;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蓝色表示海洋。
在学生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基于下图的探究发现,探讨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相关知识。
A.平原 B.高原 C.丘陵 D.盆地 E.山地
归纳: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上,宽广平坦。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承转】 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均能反映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但最能直观反映地面起伏状况的还是地形剖面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和作用。
教师:出示下面两幅地形剖面图,让学生体会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意义。
教师:跟学生一起,探讨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绘制地形剖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的概念及原理、山体部位与等高线之间的关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五种陆地地形的形态特征、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原理,内容较多,理解和掌握需要多动手动脑。
【教学反思】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度学习历程的场地,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阵地。课程的设计与之息息相关,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意识,而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而不仅仅是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课程也是可以改造的。本节课对于教学环节独具一格的安排,对于教学策略独具匠心的理解和独特的运用技巧,抓住了地理学科的特点趣味性和实用性,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品尝到了学习知识的乐趣,并且在本节内容中还自始至终地向学生灌输“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型课程理念,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感悟地理的魅力,进而更加热爱生活,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心灵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