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常见的地貌类型(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4.1常见的地貌类型(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20 09:38:59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第一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

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 地貌 学习目标情境导入 “遥望东界遥峰下, 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徐霞客描述的是哪一种地貌类型?
该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该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常见的地貌类型地貌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新知导览新知讲解地貌 | 岩石圈表面形态特征,与“地形”通用,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也称为“岩溶地貌”。是指在适当的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新知讲解01喀斯特地貌 Karst Landform 新知讲解请思考:
喀斯特地貌有哪些次级地貌类型?如何形成?主要分布的省份有哪些?地表喀斯特地貌 新知讲解溶沟 | 指雨雪水溶蚀岩石表面而成的沟槽石芽 | 溶沟间突起的岩石地表喀斯特地貌 新知讲解溶蚀洼地 | 由溶斗合并扩大而成的小型溶蚀盆地地表喀斯特地貌 新知讲解石林 | 密集如林的针柱状、尖锥状高大耸岩组合成的喀斯特景观石林的形成过程新知讲解新知讲解喀斯特峰丛峰林的演化过程02.地下喀斯特地貌 新知讲解溶洞 | 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新知讲解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请问: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省份?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份新知讲解活动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世界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从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基建工程优势和排水方面的优势三个方面做答)气候特点: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四季如春。
地形特点:大窝凼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地,占地面积大。
基建工程优势:
①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
②场地构造稳定,开挖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好。排水优势:
喀斯特地质条件雨水易向地下渗透;天坑底部多裂隙,排水条件好。新知讲解02河流地貌 Fluvial Landform 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一条大河从源头到河口,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不同河段的地貌有显著差异。新知讲解上游段 河流侵蚀地貌-V形河谷 常见于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或高原
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
河谷岸壁较陡,谷地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新知讲解中游段 河流侵蚀地貌-U形河谷 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新知讲解下游段 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 多位于平原地区
适合农耕,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新知讲解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 -河曲与牛轭湖 凹岸侵蚀后退,凸岸堆积前进,形成”S”形弯曲的河道,即河曲。
洪水时,河曲颈部易被切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新知讲解河口段 河流堆积地貌-三角洲 三角洲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
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变细
三角洲形态多种多样,如呈扇形、鸟足形新知讲解黄河河口段 河流堆积地貌-三角洲 每年,黄河水从黄土高原搬运到入海口的泥沙以平均每年两三千米的速度把海岸线向前推进,也为我国新增几十平方千米的”年轻“土地。
1984年2004年1994年 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多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新知讲解03风沙地貌 Aeolian Landform 西澳大利亚尖峰石林风沙侵蚀地貌-风蚀柱 新知讲解风蚀柱 | 由垂直裂隙发达的基岩经过风蚀之后,切割而成的破碎的孤立状石柱。风沙侵蚀地貌-风蚀蘑菇 新知讲解风蚀蘑菇 | 风蚀柱的下部由于遭受强烈的风沙侵蚀,造成上部大、下部小的蘑菇状。风沙侵蚀地貌-雅丹地貌 新知讲解雅丹 |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所组合成的地貌。其垄脊高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风沙堆积地貌-沙丘 新知讲解沙丘 | 沙漠中由风沙堆积而成的地貌,形态多样。风沙堆积地貌-新月形沙丘 新知讲解新月形沙丘 | 沙丘平面形态呈新月形,两端前端顺风向伸出沙角,两沙角之间为马蹄形洼地。风沙堆积地貌-沙丘链 新知讲解沙丘链 | 多个新月型沙丘连接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活动探究阅读课本P73活动题,思考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有什么特征?丹娘沙丘的沙源地?
主导风向?并尝试总结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沙丘河谷的特征:此处河道弯曲,河谷宽而平坦,分布着河漫滩和沙洲。
该沙丘的沙源地在江心洲、河谷、河漫滩,原因在于:
此处河道弯曲、泥沙沉积(地形因素,提供沙源)
冬春季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降水因素)
冬春季气候干旱,多大风(风源)
地表缺乏植被保护(人为)
结合沙源地和沙丘的走向可以判断出风向为东南风。 每年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所携带裸露的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新知讲解04海岸地貌 Coastal Landform 海岸侵蚀地貌 海蚀崖 | 海浪长期侵蚀下,岩石海岸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柱 | 受海浪侵蚀、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海岸侵蚀地貌 新知讲解海蚀拱桥 | 沿岸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成海蚀拱桥。
海蚀穴 | 在陆地与海面接触之处,由于受到波浪侵蚀,形成向陆凹进的洞穴。海岸侵蚀地貌 新知讲解海蚀平台 | 随着海蚀崖逐渐后退,在海蚀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其上方分布着未被侵蚀的海蚀柱。 海岸堆积地貌 新知讲解海岸堆积地貌 新知讲解海岸堆积地貌 新知讲解一、图甲、图乙、图丙为三种地貌景观图(从左往右依次为甲、乙、丙),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图甲所示地貌名称是( )。
A:雅丹地貌
B:黄土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丹霞地貌
A课堂练习图甲、图乙、图丙为三种地貌景观图(从左往右依次为甲、乙、丙),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图乙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河流侵蚀
B:河流堆积
C:海水侵蚀
D:海水堆积
B课堂练习图甲、图乙、图丙为三种地貌景观图(从左往右依次为甲、乙、丙),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图丙所示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
B:冰川广布
C:沟壑纵橫
D:地势坦荡
A课堂练习二、图中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课堂练习 ①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②冬春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③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图中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2)说明该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课堂练习 ①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②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常见的地貌类型海岸地貌喀斯特地貌次级地貌形态次级地貌类型概念课堂总结 风沙侵蚀地貌 次级地貌类型地 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地表地貌地下地貌概念分布区概念次级地貌形态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河口段概念 风沙堆积地貌分布区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海岸侵蚀地貌海岸堆积地貌补充本节课总结中的思维导图;通过互联网寻找自己最喜爱
景点,分析它的地貌类型及其特点。作业布置谢谢!
4.1 常见的地貌类型 教案
一、课标分析
课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
A.让学生通过野外考察、视频、图像等途径辨别地貌,并描述其特点
B.让学生了解各类型地貌的分布
C.让学生掌握野外观察地貌的基本方法
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本课标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几种常见的地貌;二是掌握并描述其景观特征。课标强调,地貌与“地形”概念基本通用,从成因入手划分不同的“地表形态”,如河流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它们的地形地貌景观特征。针对前者,课标要求教师在处理地貌类型时,可以提及相应类型的次级地貌类型,并适当拓展形成原因,但不建议教师从成因入手构建教学体系,这取决于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难度区别;针对后者,课标要求景观的描述需要对地貌景观特征的形态和物质组成进行描述,如类型、规模、色彩特征、次级地貌组合等。
本条课标是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重要体现,特别强调以学生的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初步理解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在野外观察、识别并描述当地的地貌;若无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图像、视频、模型帮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的地貌。
二、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在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属于继大气圈、水圈之后第三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本章只有两小节,第一节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是第二节观察地貌的基础;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地貌”与接下来地理2“区域发展”中的“人口分布”“空间特征”“城乡景观”等概念有联系。
教材中没有出现“地貌”以及“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需要教师进行补充教学。
三、学情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5种基本的地形以及等高线的相关知识,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知识储备。但其中5种基本地形的划分主要以较为简单的外部形态划分的;高中阶段则采用成因分类,增加了难度。
刚上高中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转换的过渡时期,一是有活跃的思维,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鼓励他们剖析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
四、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
从不同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分布区等多角度分析,全面了解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
用多因素多角度综合分析射电望远镜的选址、丹娘地貌的形成过程等
区域认知
了解各种地貌的分布范围或其次级地貌类型的分布区域,以及不同地区地貌的形成条件,对各种地貌的区域分布有初步认知。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天眼)的选址、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等
地理实践力
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本课时以实践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五、教学重点
掌握四种常见地貌类型、分布及其景观特征
六、教学难点
1.了解次级地貌如石林的形成过程、峰丛峰林的演化过程、牛轭湖的形成过程等
2.综合分析射电望远镜的选址、丹娘地貌的形成过程等
七、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法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八、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各类地貌教学模型
九、课时安排 1课时
十、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与备注
导入:通过《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中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进行剖析,引出本节课主题——地貌,并从四大基本地貌类型中的喀斯特地貌作为本节课的开端。
解读文言文:《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片段)
给出问题:描述的是哪一种地貌类型?该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该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通过后面的课堂学习解答)
通过对文言文的解读,理解徐霞客表达的意思,就文中内容展开联想。
通过文言文阅读导入新课,让学生学会通过地理景物的文字描述联想实景,激发对新课的兴趣。
第一部分:喀斯特地貌1.地貌的概念
2.喀斯特地貌的概念
3.喀斯特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
4.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域
过渡:徐霞客这次在我国美丽的喀斯特地区打卡,那么喀斯特地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地貌类型?
1.补充地貌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整体地貌有个宏观的认识,列举框架
2.通过教师引导阅读加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3.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喀斯特地貌有哪些次级地貌类型?如何形成?主要分布的省份有哪些?
4.通过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喀斯特次级地貌的概念(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进行讲述)
其中,穿插“石林的形成过程”、“喀斯特峰丛峰林的演化过程”两个板块的知识作为辅助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先从整体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再引导学生总结出主要分布区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的基本情况,分组讨论,阅读P68-P69活动题1—3,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从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基建工程优势和排水方面的优势三个方面做答)
阅读课本P66,并在课本上划出相应概念。
学生带着问题在视频中找出相关答案,并通过图片感知喀斯特次级地貌的景观特征。
学生通过图表思考问题,得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省份:云、桂、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综合分析“天眼”的选址
1.①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四季如春。
②地貌:大窝凼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坑。
2.①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②场地构造稳定,开挖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好。
3.①喀斯特地质条件雨水易向地下渗透;天坑底部多裂隙,排水条件好。
该概念的解读需要细致,采用学生阅读,教师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该视频在此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对喀斯特地貌的概念有更深刻的剖析和补充,又对喀斯特地貌的次级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此处加上对次级地貌的概念作为学生了解的内容,但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其景观特征的判断。
辅助知识的穿插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时空概念的地理观。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任务。
本题较为综合,知识框架较为复杂,适合用于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一方面尝试发散思维,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能力。
第二部分:
河流地貌
1.河流地貌的概念
2.河流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
第三部分:
1.风沙地貌的概念
2.风沙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
第四部分:
海岸地貌的概念
海岸地貌的次级地貌类型
1.补充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
2.通过教师引导阅读加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流水地貌的概念,理解不同河段流水作用方式不同,塑造出不同的次级地貌类型。
其中,对于难以理解的地貌类型,如牛轭湖的形态,教师通过现有形态推演其形成过程。
最后,补充黄河三角洲的典型生长现象。
1.通过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风沙地貌和次级地貌的概念(分为风沙侵蚀地貌和风沙堆积地貌进行讲述)
其中,通过视频加深学生对雅丹地貌的理解。
2.引导学生探究活动:阅读课本P73,小组讨论完成活动题1—3,并尝试总结归纳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
每年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1.通过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海岸地貌和次级地貌的概念(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进行讲述)
此为书中未提及的内容,学生可进行补充
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解。
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解。
1.沙丘河谷的特征:此处河道弯曲,河谷宽而平坦,分布着河漫滩和沙洲。
2.该沙丘的沙源地在江心洲、河谷、河漫滩,原因在于:
①此处河道弯曲、泥沙沉积(地形因素,提供沙源)
②冬春季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降水因素)
③冬春季气候干旱,多大风(风源)
④地表缺乏植被保护(人为)
3.结合沙源地和沙丘的走向可以判断出风向为东南风。
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解。
河流地貌的概念作为本部分的铺垫知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透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
补充黄河三角洲的典型生长现象,培养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实物的思维能力。
雅丹地貌具有十分独特的景观,值得视频欣赏,作为课堂的调味剂。
本题较为综合,知识框架较为复杂,适合用于学生之间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课堂课后练习:见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