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升华和凝华 同步检测卷(自主预习+课后集训+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升华和凝华 同步检测卷(自主预习+课后集训+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9-20 09:2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课时训练
第一章 物理及其变化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自主预习 基础达标
要点1 升华与凝华
物质由 直接变为 的过程称为升华。物质由 直接变为 的过程称为凝华。
要点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吸热,即升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放热,即凝华 。
课后集训 巩固提升
1. 冬天,阴暗处的积雪也会逐渐变少,是由于(  )
A. 雪熔化后蒸发    B. 雪汽化 C. 雪升华 D. 雪凝固
2. 下列图片所反映的不是凝华现象的是(  )

A. 窗花 B. 冰凌

C. 雾凇 D. 雪花
3. 如图所示,用久了的灯泡其玻璃外壳会发黑,这是下面哪些物态变化现象造成的(  )
①熔化 ②凝固 ③汽化 ④液化 ⑤升华 ⑥凝华
A. 钨丝先①③再④② B. 钨丝先⑤后⑥
C. 钨丝先⑤再④② D. 钨丝先①③再⑥
4. 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气喷到玻璃镜头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镀上去的原因是(  )
A. 金属粘到玻璃镜头上 B. 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
C. 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 D. 金属凝华到玻璃镜头上
5. 农谚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得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下列关于“霜前冷,雪后寒”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霜是由小水滴凝固形成的,雪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均吸热,所以“霜前冷,雪后寒”
B. 霜和雪均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需要吸热,所以“霜前冷,雪后寒”
C. 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只有温度足够低时水蒸气才能凝华,所以霜前冷
D. 雪是由水蒸气凝固形成的,下雪后雪熔化需要吸热,所以雪后寒
6. 如图所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 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 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 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7. 夏天在衣柜里存放棉衣时,为了防止虫蛀,往衣柜里放了几个樟脑丸。到了冬季穿衣服时,发现樟脑丸不见了,樟脑丸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夏天,打开冰棒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在冒“白气”,这是 现象;寒冷的冬天,我们戴的口罩上出现了冰霜,这是 现象。
8. 科技人员发明了一种果蔬脱水新方法——升华脱水法,其原理非常简单:先将水果蔬菜冷冻,使其中的水结冰,然后再放进低压的环境中,冰就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直接从固态变成 态。
9. 我国西南某省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情时有关部门利用干冰升华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的特点进行人工降雨。
10. 冬天的某一个早晨,小区的草地上出现了一层厚厚的霜,霜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此现象要 热量。
11. 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 (选填“室内”或“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此过程要 (选填“吸”或“放”)热。
12. 在学习物态变化知识后,小阳用一个高脚杯装了一些干冰,一会儿就看见杯子外面有霜,杯子周围有“白气”生成。小阳的解释是:①由于干冰升华吸热,使高脚杯温度迅速降低,高脚杯外表面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霜;②“白气”是升华的干冰形成的,根据看到的“白气”,可以判断干冰在升华。你认为小阳的解释(   )
A. 只有①对 B. 只有②对
C. ①②都对 D. ①②都不对
如果你不同意②的说法,说出你是根据什么现象判断干冰升华的: 。
13. 如图是小明为探究物质凝华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而设计的实验装置图。实验中碘吸热后升华成碘蒸气,不一会儿看到盖住杯口的玻璃内表面上有颗粒碘出现,这是碘蒸气 形成的。于是他提出的猜想是 。为验证猜想,他采取的实验方法是 。

第13题 第14题
14. 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 (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高度固定的。
(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 。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15. 有一种灭火器叫二氧化碳灭火器,就是通过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来灭火,试解释干冰灭火的道理。
16. 小东为了探究空气冷却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准备把冰棒放在茶杯中观察。于是,从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只冰棒,小东发觉硬梆梆的冰棒上附着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看见冰棒在向下冒“白气”。他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逐渐形成一些小水珠,像是茶杯在“冒汗”。你能就上述三种现象的成因做出解释吗?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基础达标
要点1 固态 气态 气态 固态
要点2 吸热 放热
课后集训 巩固提升
1. C 2. B 3. B 4. C 5. C 6. A
7. 升华 液化 凝华
8. 吸收 气
9. 吸收
10. 凝华 放出
11. 室内 凝华 放
12. A 干冰减少了,且杯中无液体
13. 凝华 碘凝华要放热 用酒精灯加热碘一段时间,再将水滴几滴在玻璃片表面(并滴相同滴数的水到另一常温玻璃片上做对比),熄灭酒精灯。等一会儿看到固态碘出现在盖住杯口的玻璃内表面, 同时水珠很快不见了
14. (1)酒精灯及其火焰 (2)碘粉 (3)碘粉由固态变为气态,随后又变为固态的雪花状 (4)先升华后凝华
15. 解:用固态二氧化碳灭火时,喷洒的固态二氧化碳很快升华,吸收火焰产生的大量的热,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使其温度低于燃点;另一方面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把燃烧物和空气隔离,使燃烧物因缺氧而不能继续燃烧,所以用固态二氧化碳能灭火。
16. 解:“粉”是冰箱中的水蒸气在冰棒上遇冷凝华产生的;“白气”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冒汗”是茶杯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