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0张PPT)
14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放棹江湖飘零客——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曾留学日本,
深受近代欧美、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
文艺作品的熏陶。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1930年,他参与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杀害。
代表作品:散文《钓台的春昼》,小说《春风沉醉
的晚上》《沉沦》等。
2.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
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
“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
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
授,1948年参加拒绝美国救济粮的运动,同年因病去
世。毛泽东评价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成就: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
笔清丽、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
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
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
文体制和风格。
作品: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欧游杂记》
《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等,著有诗集
《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文艺论著《诗
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经典觅珠】
1.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
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郁达夫《沉沦》
2.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能安慰我
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
出来的同情! ——郁达夫《沉沦》
3.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
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朱自清《匆匆》
4.我觉得我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在这个大时代里。
——朱自清《论无话可说》
二、背景回眸
1.特定时代的心灵阴影——《故都的秋》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了东北全
境。1935年1月18日,日军要求将察哈尔省沽源以东、
长城以北地区划归热河省。随后,不断地向第二十九军
发动进攻,中华千年的文明故都——北平(今北京),处
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
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2.黑暗现实中的惶惑与矛盾——《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
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
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
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
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拓展链接】
一、大家风采
郁达夫故事二则
(一)
有一次郁达夫请一位在军界做事的朋友到饭馆吃
饭。饭毕,饭馆侍者到他们饭桌边收费,他就从鞋垫底
下抽出几张钞票交给他。朋友看他从脚板底下鞋子里
取钱出来,迷惑不解,他告知:曾经没钱的日子害苦了我,现在有了钱,我要把它踩在脚底下,叫它永远不得翻身。
(二)
有一次,郁达夫应邀演讲文艺创作,他上台在黑板
上写了“快短命”三个大字。 台下的听众都觉得很奇
怪,他接着说:“本人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文艺创作的
基本概念’,黑板上的三个字就是要诀:‘快’就是痛
快,‘短’就是精简扼要,‘命’就是不离命题。演讲
和作文一样,也不可以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完了。” 郁达夫从在黑板上写那三个字到说完话的时间,总共用了不到2分钟, 正合乎他所说的三原则——“快短命”。
二、知识拓展
潭 柘 寺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
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千米。潭
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
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
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
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有愣严坛(已不存)、戒台和观音殿等,庄严肃穆。此外,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
【初读任务】
1.阅读《故都的秋》,在作者描绘的五幅秋景图中,找出有关词句,看它们是从哪些方面突出故都之秋的特点的?
参考提示:
画面 语句(意境)品析
秋院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 “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是境的悲凉)
画面 语句(意境)品析
秋槐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秋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 (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画面 语句(意境)品析
秋雨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都市闲人的互答(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和境的悲凉)
秋果 秋天的枣树“淡绿微黄”(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2.在《荷塘月色》中,有人说文章的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你怎样理解这一说法?
参考提示:(1)从写作思路上来看:“心里颇不宁静”→想起荷塘→夜游荷塘。
(2)从情感基调上来看,“心里颇不宁静”处于篇首,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即一种“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因此,“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实可以说是全文的文眼。
【语言建构】
一、音形识记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凋谢(diāo) 一椽(chuán)
脉脉(mò) 看守(kàn)
B.落蕊(ruǐ) 朗照(lànɡ)
浸润(jìn) 涟漪(yī)
﹒
﹒
﹒
﹒
﹒
﹒
﹒
﹒
C.袅娜(niǎo) 似乎(shì)
沮丧(jǔ) 地窖(jiào)
D.譬如(pì) 幽僻(pì)
摇曳(yè) 篱笆(ba)
﹒
﹒
﹒
﹒
﹒
﹒
﹒
﹒
【解析】选D。A项,“看”应读kān;B项,“朗”应读lǎnɡ;C项,“似”应读s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清凉 既使 悠闲 紧邻而居
B.凝碧 空隙 稀疏 生气勃勃
C.姿态 挖掘 螺旋 谜谜糊糊
D.泥泞 蜘蛛 拜仿 兴致勃勃
【解析】选B。A项,既使—即使;C项,谜谜糊糊—迷迷糊糊;D项,拜仿—拜访。
二、词语应用(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
1.爱心是一轮炫耀在初春的太阳,使精神_____的人看到
人生的美好。(颓废·颓败)
2.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_____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入
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护·袒护)
颓废
保护
3.10年前中国的大规模刺激计划协助全球经济避开了
陷入_____的威胁,在全球经济2019年走向放缓甚至更
糟之际,投资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中国。(萧索·萧条)
4.来到了松花江,我_________地想到了那首脍炙人口的
老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不能自己·不由自
主)
萧条
不由自主
5.这个地方由于地处_____,交通不便,一般外国游客很
少专门来游玩。(幽僻·偏僻)
6.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吴某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在明
知_____会导致新生儿死亡的情况下,将其丢弃,已构成
故意杀人罪。(遗弃·唾弃)
偏僻
遗弃
7.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蓊蓊郁郁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
来飞去。(
)
8.昨晚上看电视看的太晚了,今天上课我总是没精打采
的。( )
×。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不合
语境。
√。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合乎语境。
9.这片土地上有着最美的风景,湖泊星罗棋布,植物
生气勃勃,动物欢快奔跑。(
)
×。生气勃勃:形容人或
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这里形容植物不当,可用
“生机勃勃”。
10.案情简单明了,一起愤世嫉俗者拿无辜生命作为报
复社会的暴力事件,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
×。愤
世嫉俗: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
俗表示愤恨、憎恶。句子中的人物不是“有正义感的
人”,成语使用不合语境,可用“悲观厌世”。
11.据英国《防务周刊》报道,中国已成功研制出新型
超音速反舰导弹C805,性能大大超过了目前所有的反舰
导弹,其优异的性能连美俄都惊叹不已。(
)
√。惊叹不
已:形容因为惊奇敬佩而发出的感叹久久不止,感受至
深。使用正确。
12.这个人拗得很,不管怎样劝说都不听,真是不可言
喻。(
)
13.这个人看起来面红耳赤,身体强健,是个健康的人。
(
)
×。不可言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
或蛮横,不通情理。句子是说“这个人”不懂道理,故
可用“不可理喻”。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
子。不合语境。
﹒
【审美鉴赏】
《故都的秋》
鉴赏点一:把握作者的情感
1.文题中“故都”指的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
【明确】“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念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故作者不用“北平”,而用“故都”。
2.本文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我认为本文是颂秋的。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
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课文开头就说:“秋天,无论
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
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结尾还说:“秋天,
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
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第9段歌颂秋果
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者并非消极颓废。第10段说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作者并不消极。
鉴赏点二:赏析对比、反衬手法
3.本文多次提到南国之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抑南扬北,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如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反衬故都秋天味道醇厚、浓郁,天之高远。又如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4.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运用了反衬手法。“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极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极细小的声音,反衬出这个地方的静寂,还表现了景中之人的悠闲自得。
《荷塘月色》
鉴赏点一:赏析情景交融的手法
5.第4段是怎样写荷叶、荷花、荷香、叶子、花和流水的?
【明确】(1)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
(2)动静结合。叶子像“舞女的裙”,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动态美。
(3)多种感官并用。荷叶、荷花、荷波是视觉形象,荷香是嗅觉形象,微风是触觉形象。
6.为什么说荷塘上的月色“恰是到了好处”?
【明确】荷塘上面是一派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恰是到了好处”,这种景象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寄情于景。
7.文章写到“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为什么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作者内心的宁静只是片刻的,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又从荷塘美景带来的宁静中回到了令人不满的现实中。
鉴赏点二:赏析散文的语言
8.文中“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使用了何种修辞?请结合句意分析。
【明确】文中此句子使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博喻即
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描绘、说明
同一个本体,对本体极力铺排渲染。如“明珠”写荷花
晶莹、洁净,“一粒粒”说明荷花少,与前面的“点
缀”相呼应;“星星”有明亮、闪烁的特点,比喻荷花
在月光映照下的明亮及在众多绿叶衬托下忽明忽暗的
特点;而“刚出浴的美人”则比喻荷花出淤泥而纤尘不染的美,将之比作“刚出浴的美人”还与荷花从水中冒出的情境相吻合。
9.在第5段,作者选用了精妙的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
么好处?
月辉照耀、一览无
余
朦胧、淡雅
动词 好处
泻 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
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①_________________
___的情景
浮 水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
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
②___________
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
艳欲滴
轻
飘柔美的姿容
动词 好处
洗 “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
个“洗”字表现了③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的特点
笼 “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
“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④___
_____________,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思维锤炼】
1.郁达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景图,请说明这些秋景的选择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的。
【点拨】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而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秋景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2.《故都的秋》是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却在描绘了秋景之后,在第10段插入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①从思想内容上看,作者意在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种文化气息,给“故都”再添色彩,也更显示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
②从行文章法上看,作者把文笔由写景转到议论,有起伏跌宕的效果,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3.《荷塘月色》中作者所写荷塘月色的宁静和谐与作者心里的“颇不宁静”是否矛盾?
【点拨】二者不矛盾。正因为作者的“心里颇不宁
静”,所以他才到月光下的荷塘去寻求宁静与超脱。月
下荷塘里那弥望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清香、
凝碧的波痕,是那么清新自然,如诗如画;那薄薄的青
雾、弯弯的杨柳、斑驳的树影、和谐的月色,是那么朦
胧静谧,如烟如梦。这样的境界正是作者所要寻求的,
他心中的哀愁不禁变得淡淡的,同时一种淡淡的喜悦之
情也油然而生。可是这宁静与喜悦只是暂时的,蝉声与蛙声已把它打得粉碎,剩下的是内心更为深重的苦恼和烦闷。
作者的思绪就是经过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的过程而抒发出来的。
4.《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
画面 所写景物 特征 情感
月下小径 小煤屑路、许多树 幽僻寂静 淡淡的喜悦与
淡淡的哀愁
月下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幽静淡雅
荷塘月色 月光、青雾、树影 朦胧缥缈
荷塘四面 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 阴沉模糊
5.朱自清先生在《哪里走》中写道:“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指政治上的左中右三条路——编者),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
请据此背景思考,《荷塘月色》中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情景和记起《西洲曲》的文字?
【点拨】(1)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
(2)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3)江南是作者的故乡。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在这个敏感的政治时刻,作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既表达了对那些进步知识分子朋友的惦记,也表达了对安定、自由生活的向往。
【备选要点】
1.《故都的秋》多处使用排比,试赏析下面几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1)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点拨】表达效果: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排比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来得悲凉”似乎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
(2)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点拨】表达效果: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的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3)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点拨】表达效果:这是近乎口语的文字,作者津津乐道的样子好像就在眼前,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之情。
2.《故都的秋》中,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作用是什么?
【点拨】 (1)联想:作者由故都的秋想到江南的秋。
作用:将两者进行对比,由江南的秋不能让人满足反衬出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
(2)联想:文中在对故都秋天的槐树、蝉声、果树等的具体描写后,想到南国秋天“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
作用:这里的联想与开头相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念之情。
(3)联想:文中由现实中对秋的感受,想到外国及中国古代诗人对秋的描写。
作用:这里的联想意在表现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没有国界、不分人种的,而感触最深的要数中国的文人,最后引出中国北方是文人感秋的最好去处,因为只有在那里秋味才最足。
3.《荷塘月色》中作者徜徉于荷塘月色之中联想到哪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有何共同点?
【点拨】作者想到了南朝梁元帝的《采莲赋》和南朝乐府诗《西洲曲》。这两部作品都是艳歌丽词,写出了热闹、风流的采莲季节里青年男女的嬉戏与情怀,是那样令人神往,反衬了作者现在的无奈与淡淡的哀愁。
4.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荷塘月色》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点拨】(1)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不宁静”,追求片刻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
(2)追求片刻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了。
【综合素养实践】
1.《故都的秋》中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而《荷塘月色》中作者也提到江南采莲的故事,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结合文章及写作背景分析:两篇文章中提到“南国”和“江南”时,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我的思考:(1)朱自清所惦念的南方,是指他自己在南方五六年的转徙教书生涯。其原因是在这五六年的转徙生活中,他体验到一种值得怀恋的“人生味”:在江南辗转教书的五六年里与俞平伯、叶圣陶等几位志同道合的新文学朋友,在吟诗作文切磋学问中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光。这个时候他在创作上也获得了一个丰收,先后创作出《毁灭》长诗、小说《笑的历史》、诗歌散文集《踪迹》。
而这时他身在北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很多进步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四处躲藏。所以朱自清对江南的感情是一种对安宁、自由、快乐时光的留恋,是对友人的惦念和对时局的迷茫。
(2)而郁达夫提到的江南是他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
僻居上海,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
奔波的艰难时光。时常为生计问题而烦恼,甚至为了生
存把棉袍当了来换米;再加上从1927年到1934年,时局
动荡,日寇入侵北平,这使从小在北平长大的他渴望拥
有一个安定、温馨的生活环境,江南再好,也是他乡。
才有了他笔下江南之秋与北平之秋的不同的比喻。
郁达夫提到的江南是一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避乱江南,归乡不得的无奈。
2.《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都是写景散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你也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段写景的文字,表达你的某种情感。要求:(1)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2)150字左右。
【名师导引】设置一种写景的情景和情感,然后围绕着这种情感写景,注意写作的两个要求。
参考示例:田野里更是一派丰收的景象: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铺了一地的金子。一个个稻穗鼓着大肚皮,涨得要破裂似的,一阵风吹来,便掀起一阵阵金色的波浪。棉花笑裂了嘴,高粱笑弯了腰,苹果树上长满了涨红了脸的红苹果,黄澄澄的梨压弯了枝头,橘子顶着绿叶,像挂在树上的小灯笼一般。不远处有几位农民在收割庄稼,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