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助读博览】
魅力作家
1.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黑
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
第一部诗集《浪漫之歌》。1904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问世,一下子轰动德国。他于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
成就: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
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
奖。
作品: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
《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2.一代学者、翻译家——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
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
人。王佐良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中美文
学交流奖评委会委员和北京市翻译者曼谷会副会长。
成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做出巨大的贡献。著有大量学术论著、散文、游记、序跋、书评、剧评和读书随感。多部著作获奖。于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作品: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等。
【经典觅珠】
1.无法达成的目标才是我的目标,迂回曲折的路才是我想走的路,而每次的歇息,总是带来新的向往。等走过更多迂回曲折的路,等无数的美梦成真后,我才会感觉失望,才会明白其中的真义。所有的极端与对立都告消失之处,即是涅槃。
——赫尔曼·黑塞《堤契诺之歌》
2.我们不得不越过这么多的污泥浊水,经历这么多的荒唐蠢事才能回到家里!而且没有人指引我们,我们唯一的向导是乡愁。我准备再次开始这场游戏,再尝一次它的痛苦,再一次为它的荒谬无稽而战栗,再次并且不断地游历我内心的地狱。
——赫尔曼·黑塞《荒原狼》
3.我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是因为完全不知如何面对自己。我恐惧长久的孤独,害怕心绪的各种细微、羞涩和热切的波动,害怕那常常泛起的爱的柔情。
——赫尔曼·黑塞《德米安》
4.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王佐良
5.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
——王佐良
一、大家风采
给赫尔曼·黑塞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德国出生的、备受读者欢迎的
作家赫尔曼·黑塞,尽管他遐迩驰名,但仍从事创作。
黑塞六十九岁,回顾以往,成就卓著,著有长篇小说、短
篇小说、诗歌等多种类型文章,部分已译成瑞典文。
在德国作家中,他最早摆脱政治压迫。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定居瑞士,并于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然而,由于血统和社会关系的缘故,黑塞认为他既是瑞士人,也是德国人。大战期间,他在一个中立国避难,使他能够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从事其重要的文学创作。当前,黑塞和托马斯·曼是当代文坛上德国文化传统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
黑塞多方面的才华使他的作品对我们特别具有吸
引力,也使他有一批忠实的追随者,对这一切都做出公
正的评价是不可能的。他是位有争议的同时也是坦白
的诗人,具有南部德国的思想意识,以自由和虔诚兼而
有之的非常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他有激昂的反抗
倾向,都是燃烧着的火焰,一旦他认为神圣的东西受到威胁,就会由梦想家变成斗士。如果忽视这一点,就可能把他当成浪漫主义诗人。黑塞在他的作品里说过,人绝不能满足现姿态,既不应仰慕也不应崇拜现实,因为现实粗俗不堪、令人失望、满目凄凉,只有证明我们有优势的力量来否定它,才能改变它。
给黑塞授奖比确认他的声望更为重要,奖励是尊重诗人的成就,这种成就充分体现了一位善良的人在斗争中的形象。他在悲剧百出的时代里,极为真挚地恪守天职,成功地握起了为真正人道主义而战斗的武器。
二、知识拓展
法国国立图书馆
法国国立图书馆即法国国家图
书馆,它是巴黎最大的图书馆。法国
国家图书馆新馆即密特朗国家图书
馆,位于巴黎东南塞纳河边,这仅是法国国家图书馆七
处馆址之一。这座由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决定于1997年
建成的超级图书馆,占地7.8公顷,总面积为35万平方米。它以四幢直插云霄、相向而立、形如打开的书本似的钢化玻璃结构的大厦为主体,四座大厦之间由一块足有八个足球场大的木地板广场相连。
这座图书馆造价 80亿法郎(相当于100多亿人民
币),其规模远远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座国家图书馆。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图书馆的运作经费达每年12亿多
法郎,占法国文化预算的十分之一。这一年的经费几乎
相当于一个非洲国家一年的预算。因此有人把它称为
“图书馆的巨人”。但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魅力,还不只
在于它的雄伟和耗资,而在于它的建筑艺术、高新技术的应用,高度的自动化、数字化程度,尤其是它所表达出的哲学内涵和文化品味,更让人流连忘返。
【初读任务】
1.《读书:目的和前提》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参考提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
2.《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作者是怎样论述阅读经典作品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一问题的?
参考提示:在阐述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必须追求文明,敬重知识;转而从反面论述,剖析一些年轻人轻视读书、追求享乐的现象,同时指出要提高阅读层次。
3. 《上图书馆》一文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参考提示: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语言建构】
一、音形识记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养(jiào) 卷帙(yì)
发掘(jué) 僧侣(sēnɡ)
﹒
﹒
﹒
﹒
B.狭隘(ài) 逊色(xùn)
咖啡(kā) 时髦(máo)
C.宽敞(chɑnɡ) 吟啸(yín)
愉快(yù) 公爵(jué)
D.慰藉(jì) 麻痹(bì)
强迫(qiǎnɡ) 给予(jǐ)
﹒
﹒
﹒
﹒
﹒
﹒
﹒
﹒
﹒
﹒
﹒
﹒
【解析】选B。A项,“帙”应读zhì;C项,“愉”应读yú;D项,“藉”应读jiè。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跋涉 鲜活 共鸣 魅力
B.搜寻 纠葛 精华 陌生
C.阅览 钟情 优雅 消磨
D.画相 帐幕 竞争 稀罕
【解析】选D。D项,画相—画像。
二、词语应用(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
1.1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
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津冀_____,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
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考察·考查)
考察
2.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刚刚落幕,众多外国企业已
签约参加将于2019年举行的第二届进博会,中国的市场
潜力和发展红利令世界充满_____。(期待·等待)
3.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_____全体中华儿女不
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激励·
勉励·鼓励·鼓舞)
期待
激励
4.今天人们对金庸老先生这样热忱的_____,说是童年
也好、青春也罢,大抵离不了对侠的向往。(怀念·
想念)
怀念
5.在海边,他看到那波涛汹涌的海水不断击打着礁石而
望洋兴叹,感叹这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
×。辨析:望
文生义,“望洋兴叹”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
到无可奈何,不合语境
6.科研事业是李建平一辈子的追求,他不在意眼前的
得失,只是孜孜不倦地奋斗在自己的领域——这正是
他取得学术成就的基础和前提。(
)
√。此处指在工作
上不知疲倦,使用正确
7.听了公安人员的解释,他才豁然开朗,发现自己原来
是上了坏人的当。(
)
×。辨析:句子中的“他”过去一
直糊涂,在公安人员的启发下才明白过来,这是“如梦
初醒”而非“豁然开朗”
8.其实,中美贸易战争的得失与当前中美股市的行情并
无直接联系,特朗普牵强附会的解释,只是为自夸他的
政府“取得的成就几乎超过所有历任政府”寻找的托
辞之一。(
)
√。特朗普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
符合语境
【审美鉴赏】
《读书:目的和前提》
鉴赏点一:鉴赏文章的论证结构
1.文章第1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1)在内容上,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无功利无目的。(2)在结构上,引出下文获得真正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
2.阅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明确】
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获得教养最重要的
途径之一是读书,读书
可使人生充实、高尚、
有意义
段落 大致内容
引论
(提出问题) 第1段 ①_________________
本论
(分析问题) 第2段 ②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要凭自己的爱好读
书,要富有个性地、生
动热情地读书,必须读
杰作
段落 大致内容
结论
(解决问题) 第3~8段 ③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鉴赏点二: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
3.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4.如何理解黑塞所说的下面一段话: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明确】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只有让人真正着迷的阅读,带着满腔热情的阅读,才能触动人的灵魂,才能提升人的教养。
《上图书馆》
鉴赏点一:鉴赏文章中引用手法的运用
5.第1段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6.第9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莎翁的话表面是赞美图书馆建筑的宏伟,实则是说图书馆的作用巨大。
鉴赏点二: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7.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明确】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8.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明确】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思维锤炼】
1.《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赫尔曼·黑塞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点拨】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2.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为什么赫尔曼·黑塞强调阅读经典作品?
【点拨】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为获得教养,先要了解学习的作用,明白学习的要求。文章开宗明义,建议人们多读书,读经典著作,强调从“世界文学”中汲取营养。
3.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以自身为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点拨】作者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4.《上图书馆》中,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请明确并简述理由。
【点拨】时间顺序。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这个过程就有时间的先后。
5.《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是关于学习问题的文章,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点拨】《读书:目的和前提》的作者认为要想获得真
正的修养,其重要途径之一便是读书,而读书主要是阅
读各国的经典作品,这就需要读者拥有这些经典作品。
获得经典作品的途径有多个,而上图书馆就是获得各国
经典作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王佐良通过回顾自
己上图书馆的经历,能够引发我们上图书馆读书的欲望。
【备选要点】
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你如何理解?
【点拨】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
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
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
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
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
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
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
“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综合素养实践】
1.《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涉及
读书的问题,而读书能获取知识,这可能会引发你的某
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
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
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
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9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示例: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
和“智慧”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这是两个概念,读书
能获取知识,而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
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
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
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
“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可以联系这方面的体会去谈,言之有理即可)
2.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写了几段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在你的学习生涯中,肯定也有上图书馆看书或借书的经历,请选取其中你认为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把它写出来,300字左右。
【名师导引】文段要写出上图书馆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看书是文段的重点,而“难忘”要突出出来。
参考示例:我喜欢看书,听说县图书馆有很多书,因此上
图书馆看书成为我最大的奢望。有一年暑假,我去县城
大姨家做客,因大姨刚调到县图书馆工作,这让我有机
会跟随大姨去了县图书馆。进了图书馆,看到那一排排
书架上的书,我兴奋极了。看到这众多的书籍,我跑过
去拿拿这本,摸摸那本,有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
感觉。后来,我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翻看起来,那是一本李心田著的《闪闪的红星》。很快,我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住了,站在那里一直到大姨下班还舍不得放手。大姨看到我看书痴迷的样子,就用她的借书证给我借了这本书。我把书拿回家,看了三遍才恋恋不舍地把书还给大姨。
《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给了我极深的印象,他那坚强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性格,这次借书经历成了我最难忘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