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20 19:3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目录12孔子和儒家学说老子3百家争鸣姓名:
时代:
籍贯:
著作:
身份:
老子(李耳)春秋后期楚国《道德经》——道家经典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学派代表人老子的思想主张世间万物运行自有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相互转化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过刚易折,唯有以柔克刚。老子的思想主张姓名:
时代:
籍贯:
著作:
身份:孔子(孔丘)春秋后期鲁国《春秋》 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万世师表孔子的核心思想人人爱心、同情心和谐相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研读: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轼)而听之。
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疑)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
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
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论语》政治上:以德治国,反对苛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孔子讲学图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什么?材料一 《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教育:开创私人讲学、提倡有教无类
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孔子这样做,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总结:核心思想“仁” 教育主张教育的民间发展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化剧烈,天下未定,学术氛围空前自由,导致思想文化空前繁荣。 总计53篇,大多为墨子弟子及其后世门人对墨翟言行的记述。墨
子思想主张 著作 “兼爱”、“非攻”、
“尚贤”,提倡节俭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墨子》生平 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墨家学派代表人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战争;以“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孟
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儒家学派代表人 名况,号卿。战国时赵国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护社会秩序。 《荀子》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荀
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
人生: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庄子》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庄
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始人。1、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2、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
3、提倡法治,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韩非子》韩

子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法家学派代表人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法令、权术、威势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 。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孙子兵家学派代表人约公元前535-? 取法古人,建设良好班级法家儒家道家“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纷纷著书立说。他们都希望用自己的学说来解决社会问题,因为各学派在思想和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就此开展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2、电影《墨攻》中讲述了战国时期墨家代表革离帮助梁王守城的故事,其中他多次提出( )
A.“春秋无义战”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3、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 )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诗经》ABD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 )
A.频繁的争霸战争 B.学术繁荣
C.社会大变革 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5、 “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