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21 08:2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设 计
时间
学科
科学
任课教师
任教班级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第一课 《蜡烛的变化》第一 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
会产生新的物质。
重难

教学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
准备
蜡烛、火柴、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夹、塑料杯、醋、小苏打、馒头、碘酒
学 习 活 动 设 计
活动
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以课堂实录的形式书写)
板书
课件
时间
分配
一、课前短训
二、教学过程
三、课堂小结
师生问好!
生:一名同学用ppt的形式介绍“为什么蒸熟的馒头里会有很多小孔”,然后对课前短训的内容对同学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回答。
师:对课前短训内容进行简单评价。
一、导入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生:观看视频。
师:正如视频中所说,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些物质又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以蜡烛的变化为例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
板书:蜡烛的变化
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
(一)观察蜡烛的特征
师:这有一根蜡烛(教师手持蜡烛),它有什么特点,谁来描述一下?
生:它是圆柱形的白色固体、可以点燃、容易掰断、表面光滑。
师:蜡烛还有其他特点吗?谁到前面来捏一捏这根蜡烛?
生:捏蜡烛。
师:能捏动吗?
生:捏不动,硬。
师:闻一闻,它有气味吗?
生:几乎没有。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蜡烛的很多特点,谁能完整的表述一下蜡烛的特点?
生:蜡烛是白色的圆柱形的固体、表面光滑且较硬,几乎没有味道。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蜡烛的很多特点,请同学们记住蜡烛的这些特点,一会儿我们要用到。
(二)探究使蜡烛发生变化的方法
师: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有什么办法??
生:加热、掰断、弄碎、点燃、放水里等等。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使蜡烛发生变化的方法,看来大家都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了。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会使蜡烛发生怎样的变化。
板书:加热

点燃
(三)加热蜡烛
师:首先我们来探究加热蜡烛会使蜡烛产生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猜测一下蜡块在加热时和冷却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加热时蜡烛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蜡烛会凝固成固体。
师:加热蜡块是否会使它发生你们所说的这种变化呢?我们可以怎么验证一下呢?
生:做实验。
师:是的。这是加热蜡烛的实验步骤,谁来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实验步骤。
师:由于这个实验中使用了酒精灯,比较危险,所以老师给大家录了一段小视频,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在记录单上。
师:好,视频就看到这里。这是冷却后的蜡烛的实物,这是拍摄的它的照片,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和图片填写实验记录单,一会找同学汇报。
师:好,我们就填到这里。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汇报一下?生:加热时蜡烛熔化,从固体变成了液体;冷却后蜡烛凝固,从液体变成了固体。
师:蜡烛从固体—液体—固体是蜡烛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状态。
师:状态的变化其实也就是形态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你看到有新的物质产生了吗?
生:没有。
板书:加热 固体 液体 形态变化
冷却 液体 固体 没有产生新物质
(四)点燃蜡烛
师:加热蜡烛的实验我们就探究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再来探究“点燃蜡烛”会使蜡烛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想要知道点燃蜡烛会使蜡烛发生怎么的变化,我们需要干什么?
生:做实验.
师:是的,我们先来看一下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你会看到什么?将手心放在火焰上方,你有什么感觉? 谁来猜测一下?
生:蜡烛在点燃后发光放热。
师:是不是如他所说的那样?我们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生:实验并填写报告单
师:谁来汇报一下?
生:蜡烛在点燃后发光放热。
板书:点燃:发光、放热
师:下面大家再来看一下实验步骤2: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做这个实验之前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将烧杯放在蜡烛火焰上方时要轻轻的转动烧杯,使其均匀受热,以免烧杯炸裂。
生:实验并填写报告单。
生实验后汇报: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
师:这说明点燃蜡烛产生了什么?
生:水
师:点燃蜡烛之前你看到水了吗?
生:没有
师:那就说明了水是蜡烛燃烧之后产生的新的物质。
板书:有水
师:接下来我们再看实验步骤3: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你猜测一下,会看到什么现象?
师:我们来看一个视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师:依据已有的经验,你猜测这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物质的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
师:那也就是说蜡烛在燃烧过程中新生成了二氧化碳。
板书:二氧化碳
师:下面大家再来做一下实验步骤4:将一只蒸发皿放在蜡烛火焰上方,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实验并汇报蒸发皿底部变黑。
师:蒸发皿底部为什么会变黑呢?
生:因为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冒出了黑烟,黑烟熏得。
师:黑烟哪来的?
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
师:也就是说蜡烛在燃烧过程中还产生了黑色物质。
板书:点燃:发光、放热、有水、
没有新物质产生
二氧化碳、黑色物质产生
三、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师:好了,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这2个实验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不同点
加热蜡烛
加热前
加热时
冷却后
固态
液体
固体
点燃蜡烛
发光放热、有水和二氧化碳产生
师: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生:加热蜡烛只是改变了蜡烛的形态,没有新物质产生,而点然蜡烛有新物质产生。
师:科学家也像你们一样,根据是否有新物质产生将物质的变化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变化,一类是化学变化。只有形态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如蜡烛熔化,铁水变成钢锭等都是物理变化。
你能试着举几个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吗?
生:把水冻成冰、把黄豆炸成油、雪糕融化了
师:把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放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等。再有新物质产生的基础上,颜色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放热等现象都可以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生: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师:如何判断一个变化到底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还是看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师:此外,如果一个物质发生了变化以后再也变不回去了,我们也认为它发生了化学变化,如果变的回去,则发生了物理变化。
师:谁能举几个生活中化学变化的例子并说明依据。
生: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例子并说明依据。如鸡蛋煮熟、馒头蒸熟、树叶变红。
四、通过生活中的情境,
师:为了检验大家对这两种变化的掌握情况,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图片中的物质发生的是什么变化并说明依据。
水的三态变化
树叶黄了
点燃火柴
将煮熟的鸡蛋切开
将鸡蛋煎熟
将白糖加热到熔化
将白糖加热到焦黑
生:判断并说明依据。
师:看来老师并没有难住大家,老师还找了一些生活中比较难判断的变化,你们想挑战一下吗?
1、鸡蛋浸入白醋中(先让同学试着判断并说明理由,然后再拿一枚泡了48小时的鸡蛋给学生摸),通过触摸使学生感到鸡蛋确实发生了化学变化。
2、把盐倒入水中
3、把醋倒入碱中
4、把木材变成家具
师:看来同学们都顺利的通过了挑战,作为奖励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吧!每组派一名代表到前面来,面向同学在老师读出变化后迅速反应并选出答案(如果是物理变化举答案牌的A面,化学变化则举答案牌的B面),答对即可继续答题,答错则淘汰请组内下一名同学到前面来答题,所有题都答完后淘汰人数最少的组获胜。
题目如下:
No.1面粉变成馒头
No.2馒头遇碘酒变蓝;
No.3.压扁饮料瓶;
No.4.馒头发霉了;
No.5.冬天点煤炉,碳变成灰;
No.6.冬天玻璃上的生成窗花;
No.7.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No.8.铁杵磨成针
No.9.秋天树叶变黄
No.10.水的三态变化
生:参与游戏。
师:公布游戏的前三个小组,并对其他组的表现给予肯定。
五、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这么多物质的变化,你都收获了哪些知识?
生:谈收获:如知道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如何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六、结束语
师:其实物质的变化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只要你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热爱发现和探索,说不定你也可以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呢!
ppt
呈现课前短训内容
播放视频
板书课题
观察蜡烛的特征
板书如左侧所示
ppt呈现加热蜡烛的步骤。
观看加热蜡烛的视频
板书:点燃:发光、放热
板书:有水
板书:二氧化碳
3分
2

3分
2分
5分
10

8分
7分
7分
2分
1

板书
设计
蜡烛的变化
加热 固体 液体 形态变化
—物理变化
冷却 液体 固体 没有产生新物质
点燃:发光、放热、有水、
没有新物质产生 —化学变化
二氧化碳、黑色物质产生
教学
反思
本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几点:
1、第一次上50分钟的科学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于6年级的孩子来说,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为了让孩子能够深刻的理解这种变化,本节课列举了生活中大量的孩子熟悉的变化来让孩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的知识容量比较大,但是对课堂时间的把握还是比较好的。
2、事先对孩子们进行实验操作的规范培训,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做的很规范,现象也看的很明显并且进行过程中没有出现安全问题。
3、事先将一枚鸡蛋浸泡了48小时,学生上课的时候鸡蛋已经泡软了,上课时再让孩子们触摸,孩子真切的感受到了鸡蛋发生的神奇的变化,更容易理解它发生了化学变化。
4、醋和小苏打反应,淀粉遇碘变蓝的反应都做了演示实验,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它们发生了化学变化。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
1、在加热蜡烛的实验中,提问孩子们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时孩子们略显迟疑,教师对学情了解的不好,应该在观察实验之前就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这样孩子们再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费劲了。
2、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孩子们在烧杯内壁上发现了雾,但是却有的同学说是水蒸气,有的同学说是二氧化碳气体,有的同学不知道是什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孩子的意识里还没有把气体和液体区分开,无色的气体实际上是看不见的,而雾其实是气体遇冷凝结成的小液滴,这些孩子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过,这堂课的反应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孩子们并没有知道雾到底是什么。还有在室温时二氧化碳遇冷也不会变成液态的雾,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重要的知识点给孩子以明确的解释和反复的强调。注重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和相关性。
3、在最后的游戏环节设置的10个小题有很多同学在前2道就被淘汰了,前两个小题有点难,这样不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置应该由浅入深,应该根据孩子的表现做适当的调整。
4、整堂课遇到难的地方,孩子们得不出答案时,教师引导的不够好,基本上是老师帮助学生说出了答案。因此在问题的设置和引导孩子说出答案上还需要努力提高。
沈阳市铁西区勋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