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复备: 单元主题:儿童生活
备课环节 主要内容 备注
单元教材解析 本组教材的内容主题是“儿童生活”。围绕“儿童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 4 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一个口语交际。4 篇课文分别是《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这四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曹冲称象》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民间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将曹冲的称象方法与大臣们的称象方法进行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品质。《玲玲的画》是一篇读后让人颇受启发的小故事,篇幅短小却一波三折,文章由玲玲和爸爸的对话展开,通过对话,感受爸爸和蔼可亲的同时,自然地把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通过爸爸的话呈现出来。《一封信》记叙了主人公露西思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温暖的亲情。 《妈妈睡了》讲述了妈妈在哄孩子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了。看着熟睡的妈妈,孩子觉得她很美丽,很温柔,同时也感受到妈妈的辛苦与劳累。通过孩子观察熟睡中妈妈的举动,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妈妈满满的爱;而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也体会到了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一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从课后题可以看出,谈体会的形式多样:《玲玲的画》中抓住关键句子“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是联系生活谈体会;《曹冲称象》中针对两种称象方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 是通过比较谈想法;《一封信》中,“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是通过讨论问题的方法谈体会。 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曹冲称象》从课后题可以看出,在画出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办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先借助关键词句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玲玲的画》要求学生以人物的情绪变化为脉络,用上“得意、伤心、满意”三个关键词语讲故事;《一封信》要求学生把第二封信的内容从课文中圈画出来,再整理成完整的一封信读出来; 《妈妈睡了》让学生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从课后题看,着重训练学生通过提取相关信息,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开始正式进行写话练习,全册书共安排了三次,分别是纪实类、应用类、想象类。 本单元是第一次正式的写话练习,安排的是说说写写自己喜欢的玩具。 练习中引导学生注意写话的基本格式要求。起始阶段的写话练习,重在培养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书面表达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写话的基本格式。对学生写话的内容不作过多要求,能写几句就写几句。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曹、玲”等 66 个生字,读准“朝、重”等 4 个多音字,会写“称、柱”等 38 个字,会写“别人、一同”等 29 个词语。能正确辨识“圆、园”等同音字。 (2)积累并运用带有“的”字和动词+名词的词组、经典诗文,会用“一边……一边……”“才”等词语说句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读好课文和讲讲故事。培养阅读的习惯和兴趣。 (4)学习写话时在方格中写、段落空两格、每个标点符号占一格的写话格式,能简单介绍自己喜欢的物品。 (5)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简单介绍一件喜欢的手工作品,认真聆听别人的介绍,能一边听一边记住主要信息。
注意事项 1.在进行写话指导时,最好做到先说后写。 2.由于学生的年龄小,需要帮学生搭建支架。 3.学生说和写后,要有具体的评价和指导。 4.初次写话指导,要讲清楚写话的格式。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4 曹冲称象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在古时候,要称一头活着的又高又大的大象真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课文,看看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相关链接:象,通称大象,是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大象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栖息群居性哺乳动物,通常以家族为单位活动。大象的皮层很厚,但皮层褶皱间的皮肤很薄,因此常用泥土浴的方式防止蚊虫叮咬。象牙是防御敌人的重要武器。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 1.出示会认字,引导学生识记、观察字形、读一读,并组词; 2.检查识字情况:摘苹果; 3.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不做重点,了解即可); 4.出示会写字,引导读一读,并组词、造句; 5.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特殊笔顺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教师范写部分重点字形; 底: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撇舒展,最后一笔点起笔在竖中线上。 秤:第一笔撇短,“平”两点方向相对,第二横在横中线上。 岁:第一笔竖短,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横撇起笔在横中线上,舒展。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要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本课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复备栏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复习导入:用摘苹果的方法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二、品读释疑 1.带着核心问题自读课文:从称象这件事上,你觉得曹冲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随文讲解,理解文意: (1)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曹操和大臣们看到的大象什么样?官员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串珠问题1)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①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大象的样子。) ②练一练: a.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_____ __________,鼻子像_____________________,尾巴像____________ ____。 b.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弯弯的月亮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红的太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 照样子,写词语。 例:又高又大 又大又圆 又高又壮 又红又甜 (2)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文中官员们是怎样讨论称象的方法的?(串珠问题2) 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引导学生注意:对话时,要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和语气。 (3)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曹冲是如何称象的?(串珠问题3) ①出示原文答案:“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②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步骤: 第一步:赶象上船,在船舷下沉处画线。 第二步:把大象牵上岸, 往船上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 第三步:称出每块石头的重量。 第四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等于大象的重量。 ③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的过程。(课后第2题) 先把大象( 赶到 )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 沿着 )水面,在船舷上( 画线 )。再把大象( 赶上岸 ),往船上( 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 称一称 )船上的石头。这样,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4)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每组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用加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课后第3题)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才”字突出了曹冲的聪明和机智。)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到底”表示人们对大象重量的好奇。) 练习:引导学生用加点的词语说话。 (5)回归核心问题:从称象这件事上,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从称象这件事上,我觉得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聪明又大胆的孩子。 (6)称象的事对你有什么启示?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你会怎么做?(串珠问题4) 示例:我认为曹冲很聪明,我也要向曹冲学习,遇到问题善于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 三、本课小结 1.课文主旨:本文通过描写一个7岁的孩子——曹冲,想出了比官员更好多的称象方法,从而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可见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聪明又自信的孩子。 2.本课小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通过故事告诉我们平时要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四、结构图示 出示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复述故事。 五、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大象》《人有两个宝》 六、作业布置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板书设计: 复备栏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5 玲玲的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其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的心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体会人物的心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可爱的小伙伴,她的名字叫玲玲,她是个聪明的小姑娘,画得一手好画,可是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件不高兴的事,她是怎么解决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吧。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 1.出示会认字,引导学生识记、观察字形、读一读,并组词; 2.检查识字情况:摘苹果; 3.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不做重点,了解即可); 4.出示会写字,引导读一读,并组词、造句; 5.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特殊笔顺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教师范写部分重点字形; 候:第三笔竖短,不能和第五笔横相连,最后两笔撇捺舒展。 拿:“人”的撇捺舒展,“手”的竖钩在竖中线上。 画:下面的部分稍宽,托住上部。 6.练一练:辨字组词,加深对形近字的记忆。 四、指导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五、本课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复备栏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爱画画的玲玲遇到了什么困难,她又是怎么解决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玲玲的画》。 二、品读释疑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了课文中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核心问题) 2.随文讲解,理解文意: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玲玲的画写了一件什么事?(串珠问题1) ①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出示PPT: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②引导学生用填空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 玲玲明天要去参加评奖的画,一不小心弄脏了。在爸爸的帮助下,玲玲在原本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2)自读课文,想一想:玲玲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把代表玲玲心情变化的词语用“——”划出来。(串珠问题2) ①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玲玲满意地笑了。 ②玲玲开始对自己画的画满意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你从“得意地”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得意地”写出玲玲对自己的画非常喜爱,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 ③“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注意:要读出爸爸对玲玲的关心,以及玲玲的伤心。 ④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仔细”一词说明了什么? 示例:“仔细”说明爸爸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 ⑤玲玲听了爸爸的话后是怎么做的?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 “想了想”说明了什么? 示例:说明玲玲在动脑筋思考。 ⑥结果怎么样呢? 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 (3)玲玲的心情先是得意,后来伤心,最后满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串珠问题3) 示例:玲玲得意是因为对自己的画很满意;伤心是因为把画弄脏了,重新画又来不及;满意是因为在爸爸的启发下画了一只小花狗,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 (4)再次朗读课文,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课后第1题) 示例: 玲玲得意地端详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不小心水彩笔掉到纸上,把画弄脏了,她伤心地的哭了起来,在爸爸的启发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玲玲满意地笑了。 (5)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怎样理解爸爸的话? 示例:爸爸的话告诉我们,不能把一些没做好的事看成坏事,因为坏事也能转化成好事;另外,遇到做不好或做错事情的时候,一定不要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去弥补。 (6)“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和同学说说你的体会。(课后第2题) ①引导语: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②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三、本课小结 1.本课主旨:本文写了玲玲不小心把画弄脏后,在爸爸的指导下在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效果很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能变成好事。 2.小结:本文语言朴实,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使我们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四、结构图示 出示结构图示,再次梳理文意,引导学生复述故事。 五、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学画画》 六、作业布置 把这一课你明白的道理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复备栏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6 一封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让学生懂得要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让学生懂得要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有位露西小朋友给他的爸爸写了两次信。想知道她和爸爸说了什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吧! 2.相关链接: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历史悠久,人们相互通信来往,一向注重格式和用语。通信既要讲究修辞、文法,又要讲究文明礼节、礼貌。如果能够熟练使用书信的格式、用语,自然显得高雅、生动、鲜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 1.出示会认字,引导学生识记、观察字形、读一读,并组词; 2.出示多音字“朝、重、结”,引导学生给不同的字音组词并造句,加深记忆; 3.检查识字情况:摘苹果; 4.出示会写字,引导读一读,并组词、造句; 5.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特殊笔顺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教师范写部分重点字形; 封:左下部的“土” 最后一笔要变提。 信:左窄右宽,言字第一横长,二、三横略短,口稍扁。 电:“日”较扁,竖弯钩起笔偏左。 6.练一练:找出三拼音节。 四、指导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要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读出人物的心情。 五、本课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露西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 复备栏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复习字词:根据拼音写词语。 2.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露西给爸爸写信的事,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露西具体写了些什么吧! 二、品读释疑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从露西写的信中,你看出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核心问题) 2.随文讲解,理解文意: (1)读一、二自然段,说一说露西为什么给爸爸写信?(串珠问题1) 露西的爸爸出国了,要半年才能回来。 (2)露西给爸爸的第一封信写了什么?(串珠问题2) 明确: 亲爱的爸爸: 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3)爸爸看到后,会有什么感受呢? 示例:爸爸会难过,会担心露西和妈妈,会感到很烦恼。 (4)“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看出爸爸不在的日子,家里的生活过得很不好。特别是“总是”一词。 爸爸看到后,会有什么感受呢? 示例:会担心家里的情况,却又回不了国,会感到烦恼。 (5)仿写句子: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示例:他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6)露西给爸爸的第二封信写了什么?(串珠问题3) 明确: 亲爱的爸爸: 我们过得挺好。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 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爸爸,我们天天想你。 (7)“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 示例:我们家的希比希过得很快活,我们也跟着过得很快活。 (8)“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 示例:写出了我们在家里的生活很好,也很精彩。 (9)仿写句子:用“又……又……”写词语或句子。 示例:又冷又干燥 秋天,苹果熟了,一个个又大又红。 (10)小组讨论:你认为第一封信好些?还是第二封信好些?为什么?(串珠问题4) 示例:第二封比较好,因为第一封是报告家里的坏消息,只能让爸爸担心,感到烦恼;而第二封是报告家里的好消息,这样可以让爸爸在国外放心工作,不用担心家里的情况。 (11)通过学习课文,你认为露西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核心问题) 示例:从露西写的信中,可以看出露西在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懂得疼爱爸爸、妈妈;是一个活泼,天真的小姑娘。 三、本课小结 1.本课主旨: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女孩露西给爸爸写信的事。露西前后写了两次,第一次的内容很伤感,第二次在妈妈的感染下,露西告诉爸爸,在家生活的很好。让我们明白了露西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 2.小结:从文章生动的语言、动作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活泼、天真的小姑娘——露西。我们要像她一样懂得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乐观面对,学会独立、坚强和自信地面对眼前的一切。 四、结构图示 出示结构图示,再次梳理文意,引导学生复述故事。 五、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小猫咪写信》《秋娃娃》 六、作业布置 学着露西给自己的好朋友或者爸爸妈妈写封信,把心里的话告诉他们吧! 板书设计: 复备栏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7 妈妈睡了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的爱。 5.引导学生动笔写一写,表达对妈妈的爱。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动笔写一写,表达对妈妈的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真观察妈妈睡觉时的样子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就在看妈妈睡觉时,发现了一个秘密。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秘密是什么吧。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 1.出示会认字,引导学生识记、观察字形、读一读,并组词; 2.引导学生识记多音字“发”; 3.检查识字情况:摘苹果; 4.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不做重点,了解即可); 5.出示会写字,引导读一读,并组词、造句; 6.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特殊笔顺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教师范写部分重点字形; 先:第一笔撇短,竖在竖中线上,下横长,在横中线上。 闭:第一笔是点,先写“门”,再写才。 事:首横宜长,“口”写扁。整个字写紧凑,竖钩在竖中线上。 窗:“穴”宜宽,盖住下面的部分。 7.练一练:巩固识字情况。 四、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本课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妈妈爱孩子,孩子更爱妈妈。 复备栏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复习: 1.摘苹果,复习会认字 2.根据拼音写词语,复习会写字。 二、品读释疑 1.带着问题读课文:睡梦中的妈妈什么样?(核心问题) 2.朗读课文,说一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睡梦中的妈妈( 真美丽 )。 睡梦中的妈妈( 好温柔 )。 睡梦中的妈妈( 好累 )。 3.为什么说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串珠问题1) 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妈妈睡得很香,就连妈妈的眉毛也“睡”得很香。“睡”字用得非常恰当。 把眉毛当作人来写,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妈妈的美。 4.练一练: (1)用“弯弯的……”写词组。 示例:弯弯的月亮 弯弯的小河 弯弯的小路 弯弯的小桥 (2)照样子写一写,看谁写得多。(课后第2题) ( 明亮 )的眼睛 ( 乌黑 )的头发 ( )的眼睛 ( )的头发 ( )的眼睛 ( )的头发 ( 弯弯 )的眉毛 ( 美丽 )的妈妈 ( )的眉毛 ( )的妈妈 ( )的眉毛 ( )的妈妈 5.为什么说睡梦中的妈妈很温柔?(串珠问题2) 妈妈微微地笑着。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一会儿讲给我听…… 一个“笑”字,把妈妈的嘴巴、眉毛写的生动、形象。 6.为什么说睡梦中的妈妈好累?(串珠问题3) 妈妈的呼吸那么沉。她乌黑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她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儿睡一觉。 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7.从本课中,你感受到母子间的什么关系?(串珠问题4) 示例:我觉得孩子爱妈妈,妈妈更爱孩子。 三、本课小结 1.课文主旨:这篇课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叙述了午休时所见所闻所感。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温柔、好累。小作者对睡梦中的妈妈的描绘,不仅可以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同时更能体现出作者对妈妈的爱。 2.小结:这是是一篇抒情性的散文。作者以流畅自然的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我们透过小作者对睡梦中的妈妈的描绘,不仅可以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同时更能体现出作者对妈妈的爱。 四、结构图示 出示结构图示,再次梳理文意。 五、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我爱妈妈》 2.国学诵读:孟郊《游子吟》 六、作业布置 给妈妈做一张卡片,写上对妈妈的爱,送给她吧! 板书设计: 复备栏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口语交际:做手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顺序说话、说完整话的能力。 2.说的方面,主要是训练学生能把自己做手工的过程大致情况说清楚。说的时候,态度自然大方,普通话准确、流利,有一定的感情,达到训练和别人交流的目的。 3.听的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并能对自己想了解的情况,大胆地向说话的人提出问题。 4.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手工作品吧!(PPT出示手工作品的图片) 二、明确交际要求 读教材38页,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读一读,明确:你喜欢做手工吗?把你的一件手工作品带到学校,告诉同学你做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 三、温馨提示 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1.按照顺序说。 2.注意听,记住主要信息。 四、交际方法 1.创设情境说一说。 (1)仔细看看插图,想一想图上是什么手工作品?它有什么特点?怎么介绍? 我做的是飞机模型。首先我用废旧的塑料瓶做机身,然后用剪刀剪出机翼和尾翼,贴在机身上并固定好,这样飞机模型就做好了。看到自己的成果,我很高兴。 (2)在介绍自己的手工时,要介绍清楚以下几点: ①交待清楚自己手工名称。 ②用上连接词,比如:先……再……然后……最后…… ③说说制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发言要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同学发言要认真倾听。 2.小组交流说一说。 示例: 刘星:我制作手工笔筒的过程是这样的:先将绿色卡纸在纸杯上缠绕一圈,并用胶水粘上,然后画上脸上的图案,再用黄色卡纸做两个细细长长的胳膊,再拿剪刀在纸杯两侧各扎一个小洞,将两个胳膊穿过小洞,这样胳膊就装上了,一个漂亮的笔筒就制作完成了。 王利:我制作的是七星瓢虫。我首先把乒乓球用剪刀剪成两半,用其中的一半做瓢虫的身子,一个瓶盖做瓢虫的头。然后把头和身子用胶带固定在一起。用红色的卡纸剪出瓢虫的两个触角,黑色的卡纸剪出七个小圆片, 做瓢虫身上的花纹,再用橙色的卡纸剪出瓢虫的六条腿。最后用胶带把剪好的纸片粘贴在相应的位置。一个漂亮的七星瓢虫就做好了。 3.评议谁最棒。 小组评议,看谁讲得最具体、生动。 复备栏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展示自己在课内外积累的字、词、句。 2.让学生具有运用字典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在学习中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3.熟读并背诵古诗《小儿垂钓》,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4.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5. 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展示自己在课内外积累的字、词、句。 2.熟读并背诵古诗《小儿垂钓》,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弹钢琴 练舞蹈 唱京戏 画图画 捏泥人 下围棋 滚铁环 荡秋千 滑滑梯 老师引导找出规律: (1)九个短语都是动宾短语,一般是由动词加名词组成的。 前一部分举出某种动作行为,是整个短语的核心,叫述语。 后一部分是受这种动作或行为影响、支配的对象,叫宾语。 (2)前两行是人的技能,都是在传承祖国文化;后两行是娱乐活动,多运动可以使身心健康。 2.练一练,学运用。 请任选上面的一个或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示例: 我喜欢捏泥人,还喜欢荡秋千。 我会练舞蹈,还会画图画。 我会弹钢琴,还会下围棋。 3.我拓展,我积累。 你还知道哪些表示课外活动的词语? 示例:踢毽子 打篮球 练书法 4.离开词语,你还认识这些字宝宝吗? 引导学生识字。 二、字词句运用 1.比一比,填一填。 (1)填一填。 (2)引导学生辨别“园、圆”: “园”和“圆”是同音字,音节都是yuán。“园”特指地方,如花园、幼儿园;“圆”指的是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 引导学生辨别“只、支”: “只”和“支”字形相差很大。“只” 被用作体形较小的动物的量词,如:一只鸡、一只兔等;“支”被用作杆状物体的量词,如:一支笔,一支红缨枪等。 引导学生辨别“进、近”:“进”和“近”是同音字,音节都是jìn。“进”是动词,表示由外而里的动作,如:进门、进屋;“近”是形容词,表示距离或是时间短,如:近处、最近。 引导学生辨别“带、戴”: “带”和“戴”是同音字,音节都是dài。两个字都是动词,“带”的意思是率领,引导;“戴”的意思是尊奉,推崇,拥护。 2.读一读,想一想,用加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1)出示句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爸爸一边刮胡子,一边逗露西玩。 ◇老师一边说,一边挥着粉笔在黑板上自由地画。 (2)读一读,找规律。 点拨:“一边……一边……”表示同一时间做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没有主次之分。两个动作有关联,可以同时做。 (3)练一练,学运用。 ①小朋友一边听音乐,一边__跳舞___ 。 ②小猴子一边 __晒太阳__,一边__吃香蕉_。 三、展示台 1.出示词语: 白云 乌云 朝霞 晚霞 雨点 霜冻 雪花 冰雹 小溪 河流 湖泊 海洋 引导学生找规律: 第一行四个词语是云的在不同的天气状况和不同时间的的形态和名字 。 第二行词语是自然现象,空气在空中凝聚,大气气温较高是变成雨点落下来,温度较低是会变成冰雹打下来或是变成雪花飘下来。霜冻是指溫降到摄氏零度以下使植物遭受到冻害的天气現象。 第三行词语是按照水域的大小排列的,从小到大依次是:小溪、河流、湖泊、海洋。 2.出示词语: 含苞欲放 百花争艳 花红柳绿 春色满园 引导学生找规律:这组词语是成语,在意思上依次递进,花儿没开,花儿齐放,争奇斗艳,到处一派花红柳绿的景象,已经是春色满园的大好春天啦! 3.出示句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是高尔基关于读书的名言,激励了很多热爱读书的人去阅读有益的书籍。 四、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诗《小儿垂钓》。 2.了解作者:胡令能,唐代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和时期人。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 3.理解诗意: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诗意: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4.赏析(只做了解):这首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5.延展阅读:袁枚《所见》。 五、我爱阅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短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听范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出示结构图示,引导学生梳理结构,复述故事。 4.说一说:读了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示例:这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儿童团员王二在敌人面前毫不畏惧,诱敌深入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自己却壮丽牺牲在敌人抢下的故事,赞扬了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复备栏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
主备: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第二课时·写话 一、激趣引入 这些玩具,你都认识吗?(PPT出示玩具图片) 二、明确写话内容 读一读写话要求: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你最喜爱的玩具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好玩在哪里?先和同学交流,再写下来。 三、审题指导 说说本次写话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明确:本次写话要求写一种自己喜爱的玩具,写清楚它的样子和玩法。这次习作的重点是写清楚喜爱的原因——可以是外形让你很喜欢,也可以是玩法让你很喜欢,也可以两者都让你很喜欢,不过最好侧重一个方面,如玩法。 四、思路导航 1.这次写话的内容是喜爱的玩具,应该从哪些方面写呢? 把玩具的样子介绍一下,从玩具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介绍自己喜爱的玩具的样子。 2.除了写玩具的样子之外,还需要写什么吗? 还可以写一些你的玩具是怎么玩儿的,有哪些玩法。 五、技法点拨 1.注意占格问题。 (1)要写在方格纸上。 (2)书写时,一个字占一格,一个标点符号也要占一格。 2.注意动作描写。 (1)怎么来写玩呢? 要写玩具,就必然写到如何玩,要写如何玩,就必然会对玩的动作进行描写。 (2)描写行为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 只有按顺序、详尽地描写出人物的动作,才能表现玩具的好玩。 六、佳作引路 1.引导学生读一读示例; 2.引导学生评一评:哪里写得好; 3.学生习作; 4.老师讲评。 复备栏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内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