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学观察
1.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____。实验时常用一些____对物体进行测量,还经常要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____。
2.单凭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经常要借助于____和____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观察记录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
知识点一、观察的方法及意义,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
4、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工具才能进行
C.观察是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5、小明对学校一窝蚂蚁做了三天的观察,记录了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每次观察5分钟,其结果如表所示。
时间
蚂蚁数目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7:00
8
1
9
9:00
27
4
26
11:00
98
17
110
13:00
101
21
118
15:00
104
27
107
17:00
66
15
60
19:00
4
2
7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A.第二天觅食活动旺盛 B.上午7∶00前蚂蚁不活动
C.11∶00~15∶00蚂蚁活动频繁 D.蚂蚁上午的活动比下午的频繁
6、某同学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大豆种子,经过观察得到下列数据,从数据可知:影响大豆发芽的因素是( )
花盆
光线情况
温度
水
是否发芽
甲
向阳处
20℃
充足
发芽
乙
向阳处
20℃
不充足
不发芽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空气
知识点二、人的感官对亊物判断的局限,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进行数据测置
7、不借助仪器凭眼睛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显微镜可扩大观察范围
B.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C.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更清晰
D.使用工具后的观察结果肯定正确
8、在科学实验中,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遥远的星体。你认为我们在这些科学研究中借助各种仪器是为了( )
A.完成观察任务 B.得到观察结果 C.延长观察时间 D.扩大观察范围
9、某同学的下列观察结果不确切的是( )
A.绿色植物不一定生长在土壤中
B.将一根筷子倾斜地放在一个装有水的玻璃茶杯中,从上往下看,筷子弯折了
C.澄清的水是白色的
D.食盐加入到水中会慢慢地消失
10、我们的眼睛在观察周围事物时往往会发生错觉,请观察图中的图形。
(1)图甲中AB和CD哪个间距更大一些?_________。图乙中宽度和高度哪个比较大?___________。
(2)观察图丙中A环的外圈与B环的内圈哪个大?___________。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证明你的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的现象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仅凭肉眼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观察时我们会借助工具。下列有关借助工具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更清晰????????????????????????????????????B.?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人眼看不到的微生物C.?使用工具后的观察结果肯定正确?????????????????????????D.?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2.四岁的小英耳朵有点痛,需要服用扑热息痛糖浆或滴剂(糖浆与滴剂的作用相同),而家里只有扑热息痛滴剂。对于一个 4 岁的儿童来说,服用糖浆的安全用量为 6 毫升(见右图)。则相当于要服用滴剂的量为(??????? )
3.“拓展观察力”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克服了感官的局限性,开拓了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下列科学实例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段的是( )
A.?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来观察遥远的天体??????????????????
B.?用显微镜来观察肉眼看不清的微小物体C.?用高速摄像机来研究运动极快、肉眼无法辨清的运动过程?????
D.?用地球仪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状况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总能有所收获??????????
B.?单凭我们的感觉,就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C.?借助各种仪器可以大大扩大我们的观察范围??????????
D.?测量就是把一个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5.某向学通过测定脉搏跳动获得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得出提高运动强度会导致心跳加快的结论。下列能支持该结论的一组数据是( )
A.?甲同学站立时每分钟心跳 60 次,乙同学静坐时每分钟心跳 70 次B.?甲同学静坐时每分钟心跳 60 次,甲同学奔跑时每分钟心跳 130 次C.?乙同学奔跑时每分钟心跳 120 次,丙同学静坐时每分钟心跳 90 次D.?甲同学站立时每分钟心跳 60 次,丁同学奔跑时每分钟心跳 115 次
6.不借助仪器凭眼睛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显微镜可扩大观察范围????????????????????????????????????B.?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C.?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更清晰????????????????????????????????????D.?使用工具后的观察结果肯定正确
7.人的指甲是不断生长的,但到底是由指甲的哪一部位长长的呢?某同学对此提出假 设:“指甲长长可能是由于指甲的根部不断长长而形成的。”由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 ①在指甲的中轴线上,按图l—3—2所示涂上指甲油(指甲油比较难以擦去,可以在指甲上保持较长时间)。
? ②半个月后,观察、测量并分析。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果该同学的假设是正确的,则应观察到A、B间的距离会________? (填“增大”“不变”或“缩短”)。
(2)对于指甲的生长,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8.为了验证天气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的必要性,小楠分别把两支温度计放在箱内和箱外观测。得到数据如下表。
时间
10:00
10:10
10:20
10:30
10:40
10:50
箱内温度/℃
21.2
21.4
21.6
21.8
22.0
22.3
箱外温度/℃
21.3
21.7
21.6
22.0
22.4
22.8
(1)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________;
(2)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________。
9.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观察生活,但观察的同时也要动脑筋,不然只能称为发呆。科学家们在思考“金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的问题时,采用了“装沙气球的沉浮实验”结合鱼的模型来模拟,得出结论:鱼可能是通过改变鳔的大小来实现沉浮的。? 小明学习这一知识后就去观察家里喂养的金鱼,结果使他大失所望,因为他从没看到鱼缸中自由沉浮的金鱼在水中吐出泡泡。于是他想:可能是鱼鳔中气体总质量不变,通过鱼体自身的压缩来改变体积实现沉浮的。根据这一假设,他设计了如图1—3—4甲所示的实验。他想通过观察液面的位置变化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结果,小明的设计遭到了小李的否定,小李要求小明将设计改为如图l-3—4乙所示的结构:在鱼缸中灌满水,并加带有细管的盖密封,通过观察细管中液面的变化来观察鱼体积的变化。
(1)小李要求小明用图乙进行实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早在1685年,意大利科学家波雷里正式提出了:“鱼用改变鳔中气体多少来控制自身在水中自由沉浮”的论断。这一论断一直被普遍认可。2008年 下半年,上海的5名中学生在向明中学黄曾新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推翻了鱼鳔功能的传统说法。研究中他们收集了大量事实依据。下列各种事实依据对传统观点支持的有________?。
A、实验观察发现:几乎没有一条鱼在向下游时先用嘴向外吐气
B、生活经验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鱼在水中吐出的泡泡冒出水面
C、解剖取出的鱼鳔没有出气孔,用手压不会瘪,也没有气管通入鱼口中
D、鲨鱼没有鳔,但它也能自由沉浮
10、小明买了一种叫“吹泡泡”的玩具,发现有时能吹出泡泡,有时又吹不出泡泡。爱动脑筋的他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泡泡的产生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猜想:泡泡的产生可能与吹泡泡用的管子粗细有关,于是他设计并进行了实验,记录了如下实验结果:
液 体
肥皂液
管子直径/mm
3
5
10
20
50
泡泡产生的情况
容易
较易
较难
难
不产生
请你根据小洪的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以上实验结果,你得到的结论是: 。(2)对此问题,请你提出另外一种猜想: 。(3)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简单叙述你的实验方法: 。
第三节 科学观察
1.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观察。实验时常用一些仪器对物体进行测量,还经常要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2.单凭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经常要借助于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观察记录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和图形记录等方法。
知识点一、观察的方法及意义,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
4、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工具才能进行
C.观察是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答案】B
【解析】科学观察只有在通过感官无法直接观察的时候才使用仪器和工具间接观察。
5、小明对学校一窝蚂蚁做了三天的观察,记录了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每次观察5分钟,其结果如表所示。
时间
蚂蚁数目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7:00
8
1
9
9:00
27
4
26
11:00
98
17
110
13:00
101
21
118
15:00
104
27
107
17:00
66
15
60
19:00
4
2
7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A.第二天觅食活动旺盛 B.上午7∶00前蚂蚁不活动
C.11∶00~15∶00蚂蚁活动频繁 D.蚂蚁上午的活动比下午的频繁
【答案】C
【解析】这是科学观察中对观察结果进行的表格记录,对表格信息的分析,根据表格记录的数据知道,第二天活动最少,相应的觅食活动比较少。每天下午的活动都比上午要频繁,但缺乏7:00以前的数据,无法得知蚂蚁活动情况。
6、某同学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大豆种子,经过观察得到下列数据,从数据可知:影响大豆发芽的因素是( )
花盆
光线情况
温度
水
是否发芽
甲
向阳处
20℃
充足
发芽
乙
向阳处
20℃
不充足
不发芽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空气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不难看出,本题中甲乙两组使用中唯一发生改变的是量是水分,得到的结果是有水分充足时,种子就发芽,因此该实验得出影响发芽的因素是水分,选择B。
知识点二、人的感官对亊物判断的局限,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进行数据测置
7、不借助仪器凭眼睛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显微镜可扩大观察范围
B.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C.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更清晰
D.使用工具后的观察结果肯定正确
【答案】D
【解析】使用工具和仪器是为了拓展人的观察力,但仪器也有精确度的问题,例如人类使用的显微镜不断的提升,从普通的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到扫描隧道显微镜,使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从细胞水平到分子、原子的水平。观察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使用工具观察的结果也不一定正确,这取决于其精确度。
8、在科学实验中,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遥远的星体。你认为我们在这些科学研究中借助各种仪器是为了( )
A.完成观察任务 B.得到观察结果 C.延长观察时间 D.扩大观察范围
【答案】D
【解析】人们借助仪器进行的科学观察,是为了拓展观察力,弥补人类自身由于感官的局限性。例如显微镜可以使我们观察到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的物体,而望远镜能帮我观察到肉眼不可见的遥远的天体。
9、某同学的下列观察结果不确切的是( )
A.绿色植物不一定生长在土壤中
B.将一根筷子倾斜地放在一个装有水的玻璃茶杯中,从上往下看,筷子弯折了
C.澄清的水是白色的
D.食盐加入到水中会慢慢地消失
【答案】C
【解析】有些植物是生长在水里的,称为水生植物,现在科学的发展,也可以进行无土栽培;筷子在水中看起来弯折是因为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澄清的水是无色透明的,不是白色;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所以加到水中会慢慢消失。故C是错误的。
10、我们的眼睛在观察周围事物时往往会发生错觉,请观察图中的图形。
(1)图甲中AB和CD哪个间距更大一些?_________。图乙中宽度和高度哪个比较大?___________。
(2)观察图丙中A环的外圈与B环的内圈哪个大?___________。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证明你的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的现象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样大 一样大(2)一样大 使用刻度尺测量等
(3)说明人的直觉有时是不可靠的,要借助工具等的帮助来进行正确的判断
【解析】通过肉眼直接观察,都很难准确判断以上的问题,可以通过借助刻度尺、圆规等仪器和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体现了人的直觉有时是不可靠的。
1.仅凭肉眼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观察时我们会借助工具。下列有关借助工具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更清晰????????????????????????????????????B.?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人眼看不到的微生物C.?使用工具后的观察结果肯定正确?????????????????????????D.?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答案】 C
【解析】A、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再用肉眼观察肯定相对肉眼直接观察更清晰,不符合题意; B、显微镜的作用就是观察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但是放大倍数不一样,看到的物体大小也不一样,不符合题意; C、借用工具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观察物体,但不是看到的结论都完全正确,这只是相对而言,错误,符合题意; D、天体离地球太远,借助天体望远镜能够更清楚的看到他们,得到相对更准确的数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四岁的小英耳朵有点痛,需要服用扑热息痛糖浆或滴剂(糖浆与滴剂的作用相同),而家里只有扑热息痛滴剂。对于一个 4 岁的儿童来说,服用糖浆的安全用量为 6 毫升(见右图)。则相当于要服用滴剂的量为(??????? )
A.?2 毫 升???????????????????????B.?3 毫 升??????????????????????C.?4 毫升?????????????????D.?5 毫升
【答案】 B
【解析】 对于一个 4 岁的儿童来说,服用糖浆的安全用量为 6 毫升 ,则含有扑热息痛的量为 , 则相当于服用滴剂的量为150毫克=3毫升; 故答案为:B。
3.“拓展观察力”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克服了感官的局限性,开拓了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下列科学实例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段的是( )
A.?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来观察遥远的天体??????????????????
B.?用显微镜来观察肉眼看不清的微小物体C.?用高速摄像机来研究运动极快、肉眼无法辨清的运动过程?????
D.?用地球仪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状况
【答案】 D
【解析】A、哈勃太空望远镜使我们能够观察到遥远的太快中的现象,开拓了认识的视野;故A正确;B、显微镜的使用让我们观察到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开拓了认识的视野;故B正确;C、高速摄像机可以研究肉眼无法分辨的高速运动过程,开拓了认识的视野;故C正确;D、用地球仪研究地球,属于借助模型研究地理现象;故D错误;故答案为:D。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总能有所收获??????????
B.?单凭我们的感觉,就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C.?借助各种仪器可以大大扩大我们的观察范围??????????
D.?测量就是把一个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A、生活中许多细节的地方,只要用心观察总会有所收获,如瓦特观察蒸汽发明了蒸汽机等;故A正确;B、我们的感觉不一定可靠的,有些是观察不到的,所以还需要借助仪器;故B错误;C、借助仪器可以观察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微观世界,及更遥远的地方;故C正确;D、测量就是待测的量与标准的对比过程;故D正确;故答案为:B。
5.某向学通过测定脉搏跳动获得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得出提高运动强度会导致心跳加快的结论。下列能支持该结论的一组数据是( )
A.?甲同学站立时每分钟心跳 60 次,乙同学静坐时每分钟心跳 70 次B.?甲同学静坐时每分钟心跳 60 次,甲同学奔跑时每分钟心跳 130 次C.?乙同学奔跑时每分钟心跳 120 次,丙同学静坐时每分钟心跳 90 次D.?甲同学站立时每分钟心跳 60 次,丁同学奔跑时每分钟心跳 115 次
【答案】 B
【解析】该实验的结论是提高运动强度会导致心跳加快,则支持其结论的依据应该是不运动或轻微运动每分钟心跳次数要比加强运动后的心跳次数少;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不借助仪器凭眼睛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显微镜可扩大观察范围????????????????????????????????????B.?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C.?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更清晰????????????????????????????????????D.?使用工具后的观察结果肯定正确
【答案】 D
【解析】
A、用显微镜可扩大观察范围,显微镜能让我们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的物体,扩大观察的范围,说法正确,A错误;
B、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天文望远镜能让我们看到遥远的星体,获得准确的数据,说法正确,B错误;
C、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更清晰,放大镜能将细小的指纹放大使观察更清晰,说法正确,C错误;
D、使用工具后的观察结果肯定正确,仪器和工具能帮助我们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但仪器操作有时会有错误和不可避免的误差,仪器的精密程度也会影响观察的结果,所以以上说法是错误的,D正确。
故选D
7.人的指甲是不断生长的,但到底是由指甲的哪一部位长长的呢?某同学对此提出假 设:“指甲长长可能是由于指甲的根部不断长长而形成的。”由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 ①在指甲的中轴线上,按图l—3—2所示涂上指甲油(指甲油比较难以擦去,可以在指甲上保持较长时间)。
? ②半个月后,观察、测量并分析。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果该同学的假设是正确的,则应观察到A、B间的距离会________? (填“增大”“不变”或“缩短”)。
(2)对于指甲的生长,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________?
【答案】 增大?;指甲的生长速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指甲的生长速度跟人的身体状况有无关系?(其它合理均可)
【解析】(1)因为指甲根部的表层生发层是指甲生长点,从根部向外,从下向上生长,所以A、B间的距离会增大。
(2)科学探究中问题的提出可以有很多,但一定要围绕题目所给的信息和研究的目的进行设问。此题中要紧抓“对于指甲的生长”这一信息进行提出问题。故答案为:(1)增大;(2)指甲的生长速度跟哪些因素有关?指甲的生长速度跟人的身体状况有无关系?(其它合理均可)
8.为了验证天气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的必要性,小楠分别把两支温度计放在箱内和箱外观测。得到数据如下表。
时间
10:00
10:10
10:20
10:30
10:40
10:50
箱内温度/℃
21.2
21.4
21.6
21.8
22.0
22.3
箱外温度/℃
21.3
21.7
21.6
22.0
22.4
22.8
(1)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________;
(2)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________。
【答案】(1)高(2)百叶箱外
【解析】(1)观察表中数据并对比可得,箱外的平均温度比箱内的要高;(2)从表中数据知道,箱内每隔十分钟的温度差平均为0.2℃,而箱外每隔十分钟的温度差多在0.4℃,所以百叶箱外的气温变化较大。
故答案为:(1)高;(2)百叶箱外
9.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观察生活,但观察的同时也要动脑筋,不然只能称为发呆。科学家们在思考“金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的问题时,采用了“装沙气球的沉浮实验”结合鱼的模型来模拟,得出结论:鱼可能是通过改变鳔的大小来实现沉浮的。? 小明学习这一知识后就去观察家里喂养的金鱼,结果使他大失所望,因为他从没看到鱼缸中自由沉浮的金鱼在水中吐出泡泡。于是他想:可能是鱼鳔中气体总质量不变,通过鱼体自身的压缩来改变体积实现沉浮的。根据这一假设,他设计了如图1—3—4甲所示的实验。他想通过观察液面的位置变化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结果,小明的设计遭到了小李的否定,小李要求小明将设计改为如图l-3—4乙所示的结构:在鱼缸中灌满水,并加带有细管的盖密封,通过观察细管中液面的变化来观察鱼体积的变化。
(1)小李要求小明用图乙进行实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早在1685年,意大利科学家波雷里正式提出了:“鱼用改变鳔中气体多少来控制自身在水中自由沉浮”的论断。这一论断一直被普遍认可。2008年 下半年,上海的5名中学生在向明中学黄曾新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推翻了鱼鳔功能的传统说法。研究中他们收集了大量事实依据。下列各种事实依据对传统观点支持的有________?。
A、实验观察发现:几乎没有一条鱼在向下游时先用嘴向外吐气
B、生活经验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鱼在水中吐出的泡泡冒出水面
C、解剖取出的鱼鳔没有出气孔,用手压不会瘪,也没有气管通入鱼口中
D、鲨鱼没有鳔,但它也能自由沉浮
【答案】(1)通过细管观察现象明显(2)B
【解析】1小题 运用转换法,更易观察气泡的大小变化,科学探究的步骤之一就是搜集证据,当然是要收集有用于结论的证据。鱼是通过鱼鳔来控制上浮和下沉的,下潜过程中要吐出空气,故B对答案为:1.通过细管观察现象明显;2.B
10、小明买了一种叫“吹泡泡”的玩具,发现有时能吹出泡泡,有时又吹不出泡泡。爱动脑筋的他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泡泡的产生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猜想:泡泡的产生可能与吹泡泡用的管子粗细有关,于是他设计并进行了实验,记录了如下实验结果:
液 体
肥皂液
管子直径/mm
3
5
10
20
50
泡泡产生的情况
容易
较易
较难
难
不产生
请你根据小洪的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以上实验结果,你得到的结论是: 。(2)对此问题,请你提出另外一种猜想: 。(3)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简单叙述你的实验方法: 。
【答案】(1)相同条件下,管子直径越大,越难产生气泡;(2)泡泡的产生可能与液体浓度有关;(3)①往盛有相同多水的两杯中分别加入少许和较多的洗衣粉并搅拌均匀;②用一根管子在其中一只杯中蘸一下,用力吹气,观察气泡产生情况;
【解析】:(1)由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管子的直径越来越大,泡泡的产生越来越难。(2)泡泡的产生可能与管的直径、液体的浓度、液体的种类、用力的大小、液体的温度、蘸液体的多少有关(答案不唯一)。(3)要验证泡泡的产生可能与液体浓度有关,实验方法如下:①往盛有相同多水的两杯中分别加入少许和较多的洗衣粉并搅拌均匀;②用一根管子在其中一只杯中蘸一下,用力吹气,观察气泡产生情况;③用相同的管子,在另一杯中蘸同样多的液体,用同样大小的力吹气,观察气泡产生情况。③用相同的管子,在另一杯中蘸同样多的液体,用同样大小的力吹气,观察气泡产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