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同步练习
文学常识填空一、 1.鲁迅先生一生创作的小说收在三个集子中,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这部小说写在_________年,这部小说与俄国作家________的一部小说同名。
3.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是________,散文诗集是__________。
二、词语理解
1.下列词语(或其中画线的语素)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质铺(质:典当、抵押) 苦楚(楚:地方)
B.久违:好久没见 未曾经验(经验:动词,经历过)
C.侮蔑:轻视、轻蔑 无端(端:来由、缘故)
D.卒业(卒:完毕、结束) 不惮(惮:害怕)
2.自序的开头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根据课文内容,分条说出这里“梦”所指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面语段中画横线词语的含义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铁屋子”指的是:
“熟睡的人们”指的是:
“大嚷起来”指的是:
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
1.课文第一段最后说“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下面说法中对“《呐喊》的来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年青时的理想和追求至今没有泯灭。 B.过去的经历不能忘怀,一吐为快。
C.借以消除寂寞时光的记忆,获得新生。 D.避免将残存在记忆中的梦全部忘却。
2.课文第七段中“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是一个比喻,请简要分析这个比喻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画线部分改写成意思比较直露、通俗的句子。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己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回答,作者写把自己将要结集付印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语言的揣摩
1.课文第二段记叙作者少年时出入质铺和药铺的情形。试分析下面一段话是否可以去掉。
“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章第二部分开始有关S会馆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合乎文意的一项是( )
A.这里的环境描写,表现了作者当时生活的艰难,为下文接受朋友邀请开始写小说做了很好的铺垫。正因为处境如此,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B.S会馆的环境是悲凉的、寂寞的,这里着力写这种环境,为的是烘托作者当时在屡经挫折之后的心境。这种心境就是感到未尝经历过的无聊和寂寞。
C.作者在S会馆里,不怕环境的艰苦,坚定地研究古碑,并逐步使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这表明当时作者屡经挫折之后,已经心如死水。
D.S会馆的荒凉、寂寞、衰败,含蓄地表明作者当时生活的落寞,作为年青人,他多么渴望与人交流!这段描写在文中使下面的情节出现得十分自然而合理。
五、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3题。
我在年轻时期也曾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未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1.文中的“梦”的含义正确的一项 ( )
A.寻求真理的种种理想 B.对国家民族抱有美好的憧憬
C.青年时代救国救民的理想 D.喻指对前途的打算
2.既然回忆“梦”使人寂寞,为什么又“偏苦于不能全忘却”?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当年那救国救民壮志,虽未实现。但到底令人欣慰,不免常回想起来。
B.用“苦于不能全忘却”来反衬当年寂寞的经历实在刻骨铭心。
C.虽想摆脱当年理想破灭的痛苦惆怅,但实在难于摆脱。
D.当年的“梦”虽然破灭了,回想起来,仍令人痛苦惆怅,但救国救民的愿望,是强烈而不能忘却的。
13.这节文字的中心是( )
A.具体说明《呐喊》成书的原因 B.总括地写《呐喊》的创作缘由
C.叙述自己年轻时所做的“梦” D.自己被回忆所牵扯着的痛苦、惆怅
六、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一)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是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到下课的时候,便映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外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 ,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鲁迅《藤野先生》)
(二)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准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认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争的画片自然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彩。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中忽然会见我那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和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 ]愚弱的国民,[ ]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 ]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认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认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呐喊自序》)
1、第一段文字出自鲁迅先生的:( )
A.《野草》 B.《朝花夕拾》 C.《彷徨》D.《华盖集续》
2、第一段文字中“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的作用是:( )
A.连留学生的“我”也看了,极说影片流毒之广。
B.对上句加以补充,说明看影片的中国人之多。
C.自己无可奈何,被迫观看,表示一种被愚弄的愤怒、憎恶的思想感情。
D.把自己同“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相类比,表现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品质。
3、第一段文字“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一句中的“自然”的表达作用是:( )
A.表肯定语气 B.表否定语气
C.表合乎情理 D.表示不完全相信的一种反感情绪,含有讽刺意味。
4、第二段文字“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句中“久违”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无限思念 B.十分热爱 C.厌恶痛心 D.憎恨卑视
5、选出对“维新”一词结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并列关系合成词,“维”、“新”同义,“革新”的意思。
B.偏正关系合成词,“维”,“在”的意思。“新”,“革新”的意思。
C.带有附加成分的合成词,“维”,助词,无实义。“新”,动词,“革新”。
D.动补关系合成词,“维”,变动的意思。“新”,新旧之“新”的意思。
6、为第二段文字四处[ ]选择一组关联词,应是:( )
A.终于 即使 无论 都只是
B.因为 凡是 即使 也只能
C.因而 既然 不管 都不过
D.所以 假若 尽管 而只是
7、第一段文字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解释说明 B.表语意递进
C.表语意转折 D.表总结上文
8、第二段中“我的梦很美满”中的“梦”的解释应是:( )
A.实指睡眠中对前途的梦幻。 B.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对自己前途的设计打算。
C.“梦”是反语,诙谐地否定了自己当年不切实际的想法。
D.运用比喻的手法,喻指当年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
9、选出对两段文字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两段文字各在原文中的作用完全相同,都在说明自己当年弃医的原因、从文的目的。
B.这两段文字在原文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前者是为了说明自己同藤野先生交往的来龙去脉;后者是为了说明自己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原因、目的。
C.这两段文字在写自己当年看电影的具体情形、电影的拍摄背景、放映后学生的反应等情况时,有详有略,用语不同,甚或有某些出入,这是由文体和写作要求的不同所到,并不矛盾。
D.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前者重在记叙,突出形象性;后者重在说理,突出严密性。
参考答案
一、1.《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狂人日记》 1918年 果戈里
3.《朝花夕抬》《野草》
二、l.A
2.“梦”指的是:①到南京求学,“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②到仙台学医,“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③在东京治文,“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3.“铁屋子”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指的是:当时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人思想麻木。“大嚷起来”指的是;朋友们通过办《新青年》杂志宣传革命真理。
三、1.A
2.课文第七段说的是作者在屡经挫折之后的思想情绪,这种思想概括起来是感到无聊和寂寞。但是读者对这种“无聊和寂寞”可能是缺乏体验的,为了使读者更清楚“无聊和寂寞”,作者进一步说面对一群活人大喊,而这些活人毫无反应,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这就能使读者对“无聊和寂寞”认识得清楚一些。为了更清楚地表现这些活人的无反应,作者使用了“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这一比喻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无聊和寂寞”的感受。
3.我自己原本认为我是一个可以不说话的人了
4.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四、l.去掉这段话似乎语言更简练了,但表现力却差了很多。这段话中特别强调质铺的柜台“高一倍”,药铺的柜台“和我一样高”,意图就是要突出“我”的年龄小,而突出年龄小,就能强调“我”的感受,就能为下文所说的“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做更充分的铺垫。
2.B
五、1、C 2、D 3、B
六、1、B 2、C 3、D 4、C 5、C 6、D 7、B 8、D 9、B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单元的第七课。本文是小说集的序言,鲁迅在这篇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经历、自己的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呐喊》的主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将采取1,研读教学法。“研读”指研究性阅读。具体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反复阅读和理解课文,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2、提问、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
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鲁迅的资料。
一:导入
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
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加点的字板书)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板书课题
二:介绍“序”
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请大家齐读“自读提示”前三句话。
提示已讲得很清楚,序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而鲁迅的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投影显示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三:分析课文
1)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读课文a:圈画出生字生词;b:找出鲁迅创作《呐喊》自序的契机是什么?
明确:金心异(钱玄同)的来访。
①提问:金心异来访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约稿。这两位文化巨人的一次对话所撞击出的火花足以载入史册,同时一位不世出的文学家也于此诞生。
②找3位学生分角色朗读11~21自然段
提问:金心异来访时鲁迅正在干什么?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抄古碑 (消极、沉默、寂寞)
提问:鲁迅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状态?
明确:联系当时中国的现状(军阀割据、生灵涂炭,侵略者虎视眈眈,时刻伺机瓜分中国,而鲁迅作为一个激进的青年,一个文弱书生在强权面前是那样的无能为力。所有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顿时灰飞烟灭。
提问:金心异约稿成功了吗?
明确:成功了,金心异说服了鲁迅。
提问:在鲁迅与金心异那段堪称经典对话里面提到了几个颇为隐讳的字眼,如:“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和“大嚷起来”引导学生讨论它们各自象征了什么?
明确:(投影) 铁屋子——黑暗的、禁锢极为严密的就中国
熟睡的人们——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唤醒民众而发的呐喊
2)提问:金心异的来访是不是鲁迅创作《呐喊》的主要原因?
明确:不是,金心异的来访只是鲁迅创作《呐喊》自序的主要契机与动机,鲁迅创作《呐喊》自序主要原因还和那破灭的三个“梦”有关。
3)引导学生自读1~10自然段,找出鲁迅的三个“梦”。
(一)洋务救国梦(在洋务救国梦之前鲁迅先是交待了自己家道的败落,然后写到父亲去世,注意:鲁迅在写父亲去世的时候用了“终于”一词,难道鲁迅盼望父亲去世吗?)
明确:终于本指经过漫长的等待而得到的结果,在这里是对父亲在经过了长期庸医治疗下对开方医生的一种反讽。
鲁迅在进入洋务学堂后,看到了许多四书五经上没有的新知识,在联系到父亲去世,于是有了“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对于这句话你怎么理解?学生讨论。
明确:这只是鲁迅在经历了父亲去世以及身边的一些事实的片面之言。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过是有一些黑心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庸医打着中医的幌子招摇撞骗(恰好被鲁迅赶上)而已。
在这个时候鲁迅萌生了第二个梦。
(二)学医救国梦(鲁迅学的是西医,由东京到仙台,这一段由于学生学过《藤野先生》可以略讲。对于鲁迅放弃学医的原因要着重提示一下)
伴随着第二个梦的破灭,鲁迅回国,从而衍生了第三个梦。
(三)文学救国梦(《新生》无疾而终,第三个梦破灭。重点讲述“不名一钱”这一个成语“名”占有,“不名一钱”即不占有一个钱。用实例与“不值一钱”区分。
4)三个梦连续破灭使得鲁迅陷入消极、沉默、颓废。由此可见金心异的来访意义非常。
5)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鲁迅创作《呐喊》自序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慰藉猛士
唤醒民众
四.板书设计
《呐喊》由来 三个梦破灭——金心异来访
生活经历 绍兴侍疾——南京求学——东京学医——北京蛰居
(看透世态)( 抉择学医)( 悲哀寂寞)(看到希望)
创作目的 慰藉猛士 唤醒民众
课件21张PPT。教学目标
分析《呐喊》的来由和命名的缘由,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之情。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叛逆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
鲁迅作品集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翻译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
原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 《呐喊》篇目表
(1)《呐喊》自序 (1922.12)
(2)狂人日记 (1918.4)
(3)孔乙己 (1919.3) (4)药 (1919.4)
(5)明天 (1920.6) (6)一件小事 (1920.7)
(7)头发的故事 (1920.10) (8)风波 (1920.10)
(9)故乡 (1921.1) (10)阿Q正传 (1921.12)
(11)端午节 (1922.6)
(12)白光 (1922.6)
(13)兔和猫 (1922.10) (14)鸭的戏剧 (1922.10)
(15)社戏 (1922.10)序言简介
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他人写的,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也有把与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叫代序。篇章结构
一、(1)总括叙述《呐喊》小说集是由不能全部忘却的“梦”而形成的。
二、(2─22)具体分述鲁迅思想变化过程:学医救国,弃医从文,寂寞苦闷,著文呐喊。
三、(23─24)记述小说成集并且付印,并说明命名《呐喊》原由。解读第一部分
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年轻时候曾做过许多梦,”这里“梦”指的是什么?
梦——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解读第二部分
1.鲁迅年轻时候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对他的思想有何影响?
2.在此期间作过什么样的“梦”?这些“梦”与《呐喊》的写作有什么关系?
3.怎么理解鲁迅先生和金心异关于“铁屋子”的谈话?
4.鲁迅为什么要“听将令”?
地点 事件 思想发展
[绍兴] (家道中落) 世态炎凉
[南京] (进入学堂) 立志学医
[仙台] (看时事片) 弃医从文
[东京] (杂志失败) 自我反省
[北京] (誊抄古碑) 失望彷徨
[北京] (朋友索稿) 奋起战斗鲁迅年轻时代曾经有过哪些梦想?
洋务救国梦
学医救国梦
文艺救国梦为什么选择学医?
一、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二、战时便去当军医
三、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为什么选择从文?
一、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人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二、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怎么理解鲁迅先生和金心异关于“铁屋子”的谈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怎么理解鲁迅先生和金心异关于“铁屋子”的谈话?
“铁屋子”比喻当时十分顽固和黑暗的社会;
“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而精神麻木的人们;
“闷死”比喻他们可怕的必然走向灭亡的前途;
“大嚷起来”比喻为了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这表明鲁迅在当时对中国社会的黑暗和国民的愚弱麻木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深深体现了他精神的寂寞和苦处,以至于悲观失望。金心异的回答,使鲁迅对摧毁旧中国这闷死人的“铁屋子”产生了新的希望。
鲁迅为什么要“听将令”?
“听将令”就是遵从革命先驱者的意愿。这表明“呐喊”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这还表明鲁迅的思想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始自觉的以文艺为武器,为鞭挞黑暗残酷的反动统治而战斗;开始为猛士的前驱而奋力呐喊;已成为革命的无畏战士。
写作呐喊的缘由
唤醒精神麻木,落后,愚昧的国民
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艺术特色
一.夹叙夹议
二.贴切的比喻 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一生的复杂的思想历程及其艰苦的奋斗过程,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将激励着我们前进,这个梦想也许会伴随我们一生,也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因素而改变,但我们始终离不开梦想,没有梦想的人生是可悲的。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狂人日记》
《呐喊自序》课外拓展文章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⑵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二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⑶,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三
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陈老五赶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
拖我回家,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脸色,也全同别人一样。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细。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
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四
早上,我静坐了一会儿。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我说“老五,对大哥说,我闷得慌,想到园里走走。”老五不答应,走了;停一会,可就来开了门。
我也不动,研究他们如何摆布我;知道他们一定不肯放松。果然!我大哥引了一个老头子,慢慢走来;他满眼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头向着地,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大哥说,“今天你仿佛很好。”我说“是的。”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给你诊一诊。”我说“可以!”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我也不怕;虽然不吃人,胆子却比他们还壮。伸出两个拳头,看他如何下手。老头子坐着,闭了眼睛,摸了好一会,呆了好一会;便张开他鬼眼睛说,“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
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么好处,怎么会“好了”?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
但是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光一点这勇气。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五
这几天是退一步想:假使那老头子不是刽子手扮的,真是医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⑷”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他还能说自己不吃人么?
至于我家大哥,也毫不冤枉他。他对我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⑸”;又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⑹”。我那时年纪还小,心跳了好半天。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他也毫不奇怪,不住的点头。可见心思是同从前一样狠。既然可以“易子而食”,便什么都易得,什么人都吃得。我从前单听他讲道理,也糊涂过去;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
六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七
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试看前几天街上男女的样子,和这几天我大哥的作为,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否则惊吓忧愁死了,虽则略瘦,也还可以首肯几下。
他们是只会吃死肉的!——记得什么书上说,有一种东西,叫“海乙那⑺”的,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子去,想起来也教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老头子眼看着地,岂能瞒得我过。
最可怜的是我的大哥,他也是人,何以毫不害怕;而且合伙吃我呢?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
八
其实这种道理,到了现在,他们也该早已懂得,……
忽然来了一个人;年纪不过二十左右,相貌是不很看得清楚,满面笑容,对了我点头,他的笑也不像真笑。我便问他,“吃人的事,对么?”他仍然笑着说,“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我立刻就晓得,他也是一伙,喜欢吃人的;便自勇气百倍,偏要问他。
“对么?”
“这等事问他什么。你真会……说笑话。……今天天气很好。”
天气是好,月色也很亮了。可是我要问你,“对么?”
他不以为然了。含含胡胡的答道,“不……”
“不对?他们何以竟吃?!”
“没有的事……”
“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崭新!”
他便变了脸,铁一般青。睁着眼说,“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从来如此,便对么?”
“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我直跳起来,张开眼,这人便不见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居然也是一伙;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还怕已经教给他儿子了;所以连小孩子,也都恶狠狠的看我。
九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十
大清早,去寻我大哥;他立在堂门外看天,我便走到他背后,拦住门,格外沉静,格外和气的对他说,
“大哥,我有话告诉你。”
“你说就是,”他赶紧回过脸来,点点头。
“我只有几句话,可是说不出来。大哥,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惭愧。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
“易牙⑻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⑼;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他们要吃我,你一个人,原也无法可想;然而又何必去入伙。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但只要转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是人人太平。虽然从来如此,我们今天也可以格外要好,说是不能!大哥,我相信你能说,前天佃户要减租,你说过不能。”
当初,他还只是冷笑,随后眼光便凶狠起来,一到说破他们的隐情,那就满脸都变成青色了。大门外立着一伙人,赵贵翁和他的狗,也在里面,都探头探脑的挨进来。有的是看不出面貌,似乎用布蒙着;有的是仍旧青面獠牙,抿着嘴笑。我认识他们是一伙,都是吃人的人。可是也晓得他们心思很不一样,一种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吃,可是仍然要吃,又怕别人说破他,所以听了我的话,越发气愤不过,可是抿着嘴冷笑。
这时候,大哥也忽然显出凶相,高声喝道,“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
这时候,我又懂得一件他们的巧妙了。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佃户说的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是他们的老谱!
陈老五也气愤愤的直走进来。如何按得住我的口,我偏要对这伙人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
那一伙人,都被陈老五赶走了。大哥也不知那里去了。陈老五劝我回屋子里去。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
万分沉重,动弹不得;他的意思是要我死。我晓得他的沉重是假的,便挣扎出来,出了一身汗。可是偏要说,“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十一
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
我捏起筷子,便想起我大哥;晓得妹子死掉的缘故,也全在他。那时我妹子才五岁,可爱可怜的样子,还在眼前。母亲哭个不住,他却劝母亲不要哭;大约因为自己吃了,哭起来不免有点过意不去。如果还能过意不去,……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知道没有,我可不得而知。
母亲想也知道;不过哭的时候,却并没有说明,大约也以为应当的了。记得我四五岁时,坐在堂前乘凉,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⑽,才算好人;母亲也没有说不行。一片吃得,整个的自然也吃得。但是那天的哭法,现在想起来,实在还教人伤心,这真是奇极的事!
十二
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十三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一九一八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