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一、热身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修葺( ) 象笏( ) 呱呱而泣( )
异爨( ) 长号( ) 珊珊可爱(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逢三逢五。
B.妪,先大母婢也 先:先前。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把头发扎起来。
D.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归宁: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
3.请选出与“顷之,持一象笏至”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先妣抚之甚厚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他日汝当用之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比去,以手阖门 (4)后五年,吾妻来归
5.填空。
归有光,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代著名的古文家,“__________派”的代表人物。
二、强化训练
6.请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 )
A.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C.顷之,持一象笏至 D.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每移案,顾视均可置者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B.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一日,大母过余曰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其制稍异于前
8.下列各句中与“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C.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妪,先大母婢也
9.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日过午已昏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3)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1.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
12.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请举例说明这个特点。
?
三、巩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课文第二三段),完成13—16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B.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
C.久不见若影 若:好像。
D.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关闭。
14.请选出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客逾庖而宴 ②呱呱而泣
③儿之成,则可待乎? ④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15.对下列句子中省略的内容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老妪)尝居于此 B.(儿)欲食乎
C.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D.比(大母)去,(吾)以手阖门
1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①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②,入闽、越之隩③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④?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⑤,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选自《明清散文》)
注:①僦(jiù)居:租房。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③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④礨(lěi)石:大石。⑤缗(mín):在这里指杂芜。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去县三十里 去:距离、相距。
B.不独一时之所适 适:适意、舒适。
C.而中无留滞 中:中间、里面。
D.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僭:谦词,超越本分。
1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B.①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 ②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C.①盖去县三十里 ②今已亭亭如盖
D.①又于屋后构小园 ②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1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淀山公“悠然”的一组是( )
①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②所至官,多著声绩。
③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
④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⑤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
⑥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之间。
D.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里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
(3)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
22.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许多同学围着在这次考试中表现出色的周洋同学,让他介绍经验,周洋说:“你们先到一边等等,等我喝杯水再赐教。”
B.近日,学校为了让学生们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减轻心理压力,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书“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C.只见大厅的角门一开,走出一位老人,手拄拐杖,答道:“老朽写得不好,让大陆的兄弟见笑了。权当文字游戏吧!”
D.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失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高中数学题典》,如有拾到者,请迅速还我。”2.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句补写部分不超过10个字。
23. 下面是李明寄给某编辑的信件的内容,请找出 四处不得体的词语并加以修改:
编辑老师:
您好!
两个月前寄给贵刊的我的大作是否收到?该文虽属涂鸦,却是我数日辛苦的结果,曾被老师作为范文向全班推荐,很多同学拜读后,给予了好评。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对文章进行了斧正,认为达到了发表水平,请您审阅后尽量选用。希望我这次垂询没有打扰您!
李明
××年×月×日
(1)________改为________ (2)________改为________
(3)________改为________ (4)________改为________
24.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礼、义、仁、智、信”,其本质核心是“仁”。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①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系、变革与发展
②以“仁”来塑造社会、教化人生
③正是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及其所形成的种种具体价值范畴
④在中国封建文化中,“仁”是一种道德规范
⑤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⑥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纲领
A.④⑥⑤②①③ B.②④⑥③①⑤
C.②⑤④⑥③① D.④⑤②①⑥③
参考答案
1、qì hù gū cuàn háo shān
2、D(A项“三五”指的是农历十五。B项“先”的含义是“去世的”“已故的”。C项“束发”,古代男童15岁时束发为髻,表示成童。)
3、B(例句中的“之”为助词,用在表示时间词的后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B项里的“之”与之用法相同。A项的“之”为代词,指代前文出现的“妪(先大母婢)”。C项的“之”也是代词,指代前文出现的“象笏”。D项的“之”为助词,可以译为“的”。)
4、(1)环顾。(2)稍微。(3)等到。(4)女子出嫁。
5、熙甫 震川 明 唐宋
6、C(C项古今同义,“一会儿”的意思。A项的“方丈”在此为一丈见方。现代常用为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B项的“往往”为“到处”意。现代常用为“常常”意。D项的“大类”为“太像”的意思。现代不这样用。)
7、B(B项的“过”前者为“超过”,后者为“来访”。A项的“顾”全为“看”的意思。C项的“凡”为“总共”。D项的“稍”为“稍微”。)
8、D(题目中的句子和D项都是判断句。)
9、(1)形容词用作动词,变昏暗。(2)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对着西面。(3)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4)名词用作状语,亲手。
10、(1)在这以前,庭院是一个完整的院子,南北贯通。
(2)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3)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像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11、①写项脊轩的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12、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怡然自得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门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小妹的话,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
13、C(C项中的“若”为人称代词,你。)
14、D(①句中的“而”为表顺接的连词;②句中的“而”表修饰。③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④句中的“之”为代词。)
15、D(D项中“以手阖门”的主语仍然是“大母”。)
16、(1)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共改变了两次。
(2)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可以等待吗?
17、C(“中”应解释为“心中”。)
18、D(D项均相当于“在”,介词。A项“之”,前句指“旧国旧都”,代词;后句无意义,音节助词。B项“每”,前句相当于“常常”,后句相当于“每当”,都是副词。C项“盖”,前句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副词;后句意为“车盖”,名词。)
19、C(②表现的是淀山公为官的名声和功绩很大;④属于作者少时的经历;⑤叙写泰山等是为官时的经历,目的是与马鞍山对比。)
20、B(写泰山等是为了与马鞍山对比:“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表明“悠然”独在“兹山”,且“所以自忘”的悠然心态也是在居此山之后。)
21、(1)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
(2)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
(3)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它(指“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
22.A项面对别人的请教不能语言傲慢。B项对联中的话只能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D项“请迅速还我”语气过于强硬,表达不得体。
23(1)“大作” “作品” (2)“拜读” “阅读” (3)“斧正” “修改” (4)“垂询” “询问”
24.C.④⑥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应该放在一起,据此可排除D;③和⑤中都提到了“核心价值”,根据逻辑关系可知,⑤在③前,据此可排除B;语段最后一句话交代了“仁”的作用,①也交代了“仁” 的作用,因此,①应排在最后,据此可得出答案。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第八课。《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阅读困难较大,所以学习文言文要重点学习文言知识。《项脊轩志》是浅易文言文,抒发的是亲情,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使他们克服对文言文的陌生感,愿意学习文言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能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
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将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通过讨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解读归有光难言的伤痛,培养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完成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完成德育目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归有光的资料。
(一)?解题。? 项脊轩志和归有光? 《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二)朗诵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三)教师范读。?(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七)总结学法,掌握技巧
1.注意文言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2.了解背景,学会知人论世。
3.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培养运用能力,选取归有光怀念亲人的两种写法中的一种进行仿写,表现亲情的主旨。先要有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或对话动作兼而有之,之后有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不超过两百字。
课件23张PPT。课文导入 他短巾束发,长须飘然,一双睿智的眼睛,凝视着震川西路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人群。他就是江苏省昆山市震川园归有光石雕头像。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凡、过、竟、比、殆”等实词,并归纳积累文言知识。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的深情。《项脊轩志》解题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命名的几种解释。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志”着重于记人,“记”着重于记事。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
走近作者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整体感知
一间书房
二种情感
三个女人
翻译课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yú)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理解课文:
1、一间书房。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书房怀有怎样的情感?
2、两种情感。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3、三个女人。文中回忆了与轩有关的哪三个女人?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描写她们的?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她们怎样的感情?
4、此文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整理文言知识
一、重点词语
号:háo 阖:hé,关闭 枇杷:pípá
扃牖:jiōng yǒu 楯:shǔn 爨:cuàn
婢:bì 得:得到 日:阳光
稍:稍微 影:日光 先是:这以前
迨:及,等到 庖:厨房 凡:共
尝:曾经 每:经常 兹:这,此
以:用 过:探望 大类:很像
比:及,等到 顷之:音节助词 尝:曾经
归:女子出嫁 且:那么 制:形式,规制
盖:伞 或:或者 殆:表揣测,大概
故:以前 去:离开 竟日:整天二、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 (一,整体)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 (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日过午已昏 (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
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年)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
何竟日默默在此 (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 (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 (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4. 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 周,使围住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如: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妪,先大母婢也
2.倒装句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
5)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不同)1、一间书房。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书房怀有怎样的情感?
修葺前:狭小,破旧,阴暗修葺后:不漏,明亮,雅致,幽静对比手法,突出对书房的喜爱之情。2、两种情感。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3、三个女人。文中回忆了与轩有关的哪三个女人?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描写她们的?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她们怎样的感情?
三个女人母亲祖母亡妻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也。作者的情感:怀念,愧疚 动 作语 言 侧 面4、此文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独特之处?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选材:取材生活 描写:细节描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因为自己亲身感受过的,写起来最真切;自己动过情感的,写起来最美好。正所谓:
平平淡淡才是真 细微之处显真情
作业:
1.整理文言知识。
2.感悟亲情:写一个你习以为常却包含了父母对你关爱的生活场景。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祭妹文》清 袁枚
《项脊轩志》课外拓展文章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睟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项脊轩志》课外拓展文章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