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事情》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地上的事情
苇岸
①我观察过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和疏松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枝黑色花朵;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
②写《自然与人生》的日本作家德富芦花,观察过落日。他记录太阳由衔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钟。我观察过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缓慢。观看落日,大有守待圣哲临终之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
③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我看到一具熊蜂的尸体,它是自然死亡,因疾病或敌害而死,不得而知。它僵卧在那里,翅零落地散开,肢蜷曲在一起。它的尸身僵硬,很轻,最小的风都能将它推动。我见过胡蜂巢、土蜂巢、蜜蜂巢和别的蜂巢,但从没有见过熊蜂巢。熊蜂是穴居者,它们将巢藏在房屋的立柱、檩条、横梁、椽子或枯死的树干上。熊蜂从不集群活动,它们个个都是英雄,单枪匹马到处闯荡。熊蜂是昆虫世界当然的王,它们身着的黑黄斑纹,是大地上最怵目的图案,高贵而恐怖。老人告诉孩子,它们能蜇死牛马。
④麻雀在地面的时间比在树上的时间多。它们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飞到树上。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拭。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树上就和孩子们在地上一样,它们的蹦跳就是孩子们的奔跑。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
⑤在山冈小径上,我看到一只蚂蚁在拖蜣螂的尸体。蜣螂可能被人踩过,尸体已经变形,渗出的体液粘着两粒石子,使它更加沉重。蚂蚁紧紧咬住蜣螂,它用力扭动身躯,想把蜣螂拖走。蜣螂微微摇晃,但丝毫没有向前移动。我看了很久,直到我离开时,这个可敬的勇士仍不懈地努力。没有其他蚂蚁来帮它,它似乎也没有回巢去请援军的想法。
⑥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5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着精华。风吹麦田,麦田摇荡,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庄。到了6月,农民抢在雷雨之前,把麦田搬走。
⑦下过雪许多天了,地表的阴面还残留着积雪。大地斑斑点点,仿佛一头在牧场垂首吃草的花斑母牛。积雪收缩,并非因为气温升高了,而是大地的体温在吸收它们。
⑧我时常忆起一个情景,它发生在午后时分,如大兵压境滚滚而来的黑云很快占据了整面天空。随后,闪电迸绽,雷霆轰鸣,豆大的雨点砸在地上,烟雾四起,骤雨是一个丧失理性的对人间复仇的巨人。在这万物偃息的时刻,我看到一只衔虫的麻雀从远处飞回,雷雨没能拦住它,它的儿女在雨幕后面的屋檐下。在它从空中降落飞进檐间的一瞬,它的姿势和蜂鸟在花丛前一样美丽。
⑨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临的迹象。整整过了一冬的北风已经从天涯返回。看着旷野,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我想大声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⑩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
【注】苇岸(1960-1999),一个寂寞的作家。他短短的一生,无论生前身后都属于寂寞无闻的一类。然而时间会告诉我们他是伟大的,他的心灵深度与博大胸怀在当代显得鹤立鸡群,甚至像一个异类。
1.文章第三段首句写到:“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作者这样说有什么依据?把它放在第三段有什么作用。
答:
2.作者在写麻雀时写到:“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试。”试析北方农妇砺刀与麻雀擦试硬喙有什么相似点?这一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3.文章第①段与第⑤段都写到了蚂蚁,第④段与第⑧段也都写到了麻雀,作者分别对蚂蚁与麻雀的两次描写,其角度一样吗?试作简要分析。
答:
阅读《惊蛰》一文,完成4~9题。
惊 蛰
苇岸
①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它们所体现的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使我们后世的汉语运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
②“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③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有“geming”意味的节气,连阴数日的天况,今天豁然晴朗了(不是由于雨霁或风后)。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或池塘,从中央到岸边,依其深浅,水体色彩逐渐减淡。小麦已经返青,在朝阳的映照下,望着满眼清晰伸展的绒绒新绿,你会感到,不光婴儿般的麦苗,绿色自身也有生命。而在沟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已似报纸头条一样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几只集群无规则地疾飞鸣叫的小鸟(疑为百灵);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我曾试图用望远镜搜寻过几次,但始终未能看清它们。可爱的稚态、新生的活力、知前的欢乐、上升的气息以及地平线的栅栏,此时整个田野很像一座太阳照看下的幼儿园。
④“惊蛰过,暖和和。”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选自《大地上的事情》)
4. 根据文意,请概括 “惊蛰”一词的含义。
5.作者认为二十四节气名称令我们骄傲和惭愧的原因是什么?(可联系当今人们运用汉语的实际情况分析)。
6.试简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7.文章第③段首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8. 谚语“惊蛰过,暖和和”,改为“惊蛰过,暖和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阐述理由。
9.“清明”、“谷雨”、“白露”等节气的名称,蕴含着东方田园风景与中 国古典诗歌般的美,请选择其中一个节气,模仿作者对“惊蛰”的解读,以合理的想象加以描绘。
参考答案
1.(1)这一结论是从日本作家对日落的观察与“我”对日落和观察中感悟出来的。
(2)放在第三段段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第二段的描述,引出第三段对勇敢但已经死云的熊峰的感慨。
2.(1)两者除了动作上的相似以外,更因为两者所磨砺的都是赖以生存的工具。
(2)作者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对大地上的生命为生存而作出的努力的肯定和赞美。
3.都不相同,第一次写蚂蚁是从蚂蚁精心用建造自己美观实用的生活家园角度写的;第二次是从蚂蚁觅食的角度写的;第一次写麻雀是写它们怡然自得的情状,第二次写出了麻雀为了抚育儿女风雨无阻的精神。
4. 春雷惊(唤)醒了自然万物。
5.节气名称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我们因此为先人的智慧感到骄傲;今人运用汉语,存在不够规范、不够简洁、表意缺诗意美的现象,所以感到惭愧。
6. 比喻句,形象贴切地表现了惊蛰“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
7. 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内容上:“惊蛰”这一具有“geming”意味的节气,与上文中“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相呼应,同时为下文展开描述“豁然晴朗”的画面做铺垫。
8.原句叠词、押韵并用,琅琅上口,易于记诵;改动后句子不再押韵,语言平淡,民间谚语的韵味消失。
或:“暖和和”运用了叠词,仿佛使人感受到了融融的暖意,突出了人的主观情感,而“暖和了”只是一个气温客观的变化过程。另外,“暖和和”与上句押韵,朗朗上口,符合谚语简洁好记的特点)。改动后,句子没有了这样的效果。
9. 描绘扣住季节特征,想象合理,语言通畅。
附答案示例:白露微微透着些曦光的清晨,茫茫秋水泛着些许的寒意。一丛丛郁郁青青的芦苇凝着一层细细密密的白霜,摇曳在清寒的秋风里。
《大地上的事情》(节选)
《大地上的事情》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12课。他是中国惟一的大地写作者和践行者,汉语自然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的作品是20年来无数文艺青年秘密传阅的圣洁之书,在寂寞中点亮尘世的青灯。他的作品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为无数孩子寻找到隐秘的心灵回归之路。他就是苇岸,今天让我们走进苇岸,走进伟岸的作品。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要求把握描写的对象的特点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
通过对散文语言的评价赏析,体会品味散文之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感悟法、赏析点评法、对比阅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大自然中生命的意义、价值及其对人类的启示。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感悟,领会作者对大地的深情。
【教学难点】
要求把握描写的对象的特点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苇岸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2.作者简介:苇岸,原名马建国,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1998年,为写《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苇岸在家附近选择了一块农地,在每一节气的同一时间、地点,观察、拍照、记录,最后形成一段笔记。1999年在病中写出最后一则《二十四节气:谷雨》,5 月19日因肝癌医治无效谢世,享年39岁。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四、整体感知
散文作家苇岸全部关于自然主题的作品结集,包括其代表作《大地上的事情》、《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放蜂人》等。全书文字优美,思想深邃,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与万物的浩瀚之间,建立了深刻的联系。这些散文内容涉及蚂蚁、蜣螂、胡蜂等昆虫;麻雀、苇莺、杜鹃等鸟雀;麦子、白桦等植物;日出、大雪等物候……以最美的汉语描画出最壮丽的万物,并由此提出,人类以大地为居所,应当对此怀有谦卑的感激之情,而不要成为一个妄为的物种。
五、研读赏析
一读课文,疏通文字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对生字进行检测。
酒盅 坟冢 衔 筑巢 繁衍 撒种 崛起
蜷曲 檩条 椽子 砺刀 怵目 喙 羁绊
蜣螂 哺育 偃息 凄怆 拾掇
二读课文,筛选要素
学生速读全文,概括说说作者写了大地上的哪些事情?
自然景物:麻雀、蚂蚁、熊蜂、小鸟、太阳、田野
人的活动:孩子、捕鸟人
三读课文,概括内容
选择其中的三种景物进行细读,要求把握描写的对象的特点对段落内容进行概括。并阐述这样概括的理由
例如:第六段《树上的麻雀》、第十九段《失巢的蜂》
四读课文,品析语言:
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进行大声朗读,并从中选择一个词、一句话进行赏析评价。
学生进行交流。
例如:第19段的“伏”:准确写出了蜂的动作特点,还能使读者联想到泰然处之的神情。
例如:“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树干对于鸟儿的贡献巨大。
五读课文,领会情感:
背诵最喜欢的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惊人的发现?
对事物的细心观察;对自然与生命的领悟。
理解作者对大地的深情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章的主旨。
六、全文小结
?《大地上的事情》的篇幅薄得如同其作者瘦削的身材,但代表了他的温情、诗意和生态思想的集结。它由75篇类似散文诗的小短文串成,这些看似互不相干,仿佛从生活的长卷上随意剥下的片段,其实完全统摄于整体情境和隐藏在文字后面的主题思想——都是他对发生在大地上的事情的了悟,对最原初的风景的深情的一瞥和缅怀。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你和自然的400字文字。
课件14张PPT。课文导入他是中国惟一的大地写作者和践行者,汉语自然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的作品是20年来无数文艺青年秘密传阅的圣洁之书,在寂寞中点亮尘世的青灯。他的作品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为无数孩子寻找到隐秘的心灵回归之路。他就是苇岸,今天让我们走进苇岸,走进伟岸的作品。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能力目标:要求把握描写的对象的特点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
通过对散文语言的评价赏析,体会品味散文之美。
情感目标:认识大自然中生命的意义、价值及其对人类的启示。作者简介
苇岸,原名马建国,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1998年,为写《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苇岸在家附近选择了一块农地,在每一节气的同一时间、地点,观察、拍照、记录,最后形成一段笔记。1999年在病中写出最后一则《二十四节气:谷雨》,5 月19日因肝癌医治无效谢世,享年39岁。一读课文,疏通文字。自由诵读,生字注音。
酒盅 坟冢 衔 筑巢 繁衍 撒种 崛起
蜷曲 檩条 椽子 砺刀 怵目 喙 羁绊
蜣螂 哺育 偃息 凄怆 拾掇 研读课文二读课文,筛选要素
学生速读全文,概括说说作者写了大地上的哪些事情?
自然景物:麻雀、蚂蚁、熊蜂、小鸟、太阳、田野
人的活动:孩子、捕鸟人三读课文,概括内容
选择其中的三种景物进行细读,要求把握描写的对象的特点对段落内容进行概括。并阐述这样概括的理由
例如:第六段《树上的麻雀》、第十九段《失巢的蜂》四读课文,品析语言:
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进行大声朗读,并从中选择一个词、一句话进行赏析评价。进行交流。
例如:第19段的“伏”:准确写出了蜂的动作特点,还能使读者联想到泰然处之的神情。
例如:“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树干对于鸟儿的贡献巨大。五读课文,领会情感:
背诵最喜欢的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惊人的发现?
对事物的细心观察;对自然与生命的领悟。
理解作者对大地的深情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章的主旨。全文小结
《大地上的事情》的篇幅薄得如同其作者瘦削的身材,但代表了他的温情、诗意和生态思想的集结。它由75篇类似散文诗的小短文串成,这些看似互不相干,仿佛从生活的长卷上随意剥下的片段,其实完全统摄于整体情境和隐藏在文字后面的主题思想——都是他对发生在大地上的事情的了悟,对最原初的风景的深情的一瞥和缅怀。 大地的儿子 ——给苇岸 你分明听到了大地的召唤 太多太多的眷恋—— 一个牵强的手势 带着疼痛和隐匿的阳光 返回巨大的黑暗的无边领域
写给诗人 有人在暮色里恸哭 有人背过身 让词语从黑色桎梏里 折回原处 有人俯首 朝着桥下的流水撒着花瓣 而更多的 那些疲倦的眼神 以惊人的相似 带着最后一丝灵光的环晕 缓缓消失于视线 你能听得到另一种号角在响起吗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