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上母书》同步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虐明朝 钟:聚集
B.门祚衰薄 祚:福分
C.在冥冥诛殛顽嚣 殛:杀死
D.家事尽以委之 委:推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菽水之养无一日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 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
C.为人所诟笑 吾属今为之虏矣
D.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恤死荣生 荣:使……光荣,荣封
B.淳已自分必死 分:料想
C.至今而零极矣 零:消失
D.但为气所激 气:正义之气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得以身报母矣 以薪救火
B.如我父子者几人哉 人马烧溺死甚众者
C.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填然鼓之
5.下列各句中,与“哀哀八口,何以为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C.孤臣惟命是听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6.下列对文段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
武 功 甥 好 为 我 善 待 之 亦 武 功 渭 阳 情 也 语 无 伦 次 将 死 言 善 痛 哉 痛 哉!
A.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B.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C.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D.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篇就向嫡母禀告了行将受戮和由此引起的“殉父”与“报母”的两难矛盾。
B.书信由陈情到叮嘱,作者放心不下“双慈”的侍养和归宿,特别强调了立嗣的问题。
C.结尾段,内容精炼,气壮山河,从容自若、准备含笑赴刑的英雄形象恍如就在眼前。
D.这是作者在南京狱中写给嫡母和妻子的诀别信,它血泪交迸,感人肺腑,光照人间。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9.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
②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座小镇三面环山,一面正对松花江,由于山高水低,过境洪水和山上的来水都通过这里的九道沟泄入江中。
②我校的百年校庆晚会上,整个会场上洋溢着和谐喜庆的气氛,真可谓: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
③有时候,很多人低头看着自己索然无味的生活现状,会突然想有一次旅行,希望旅行中有班荆道故的欣客.
④中国品牌彩电技压群芳,在2016年稳扎稳打,以8360万台的全球出货量超越对手韩国,跃居世界第一。
⑤杨绛先生对中国的责任,对国家和民族的爱,都非常纯粹,格调非常之高,令知道她的人对她高山仰止.
⑥我国各级俱乐部,乃至国字号球队、中国足协,在如何对待留洋问题上,一直是首鼠两端,处于犹豫之中。
A.①②④’ B.①③⑤C.③⑤⑥ D.②④⑥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项新产品不仅达到了环保指标要求,更通过了耐离压、耐高辐照等一系列近乎苛刻的性能,让竞争对手惊叹不已。
B.通过—种新型超级电容器制备技术制备出来的超级电容器,可反复充电超30000 次以上却不会降低电池的莆电能力。
C.密琢高速河北段建成通车使北京大外环河北段全线贯通,有效地缓解了首都地区过境车辆的压力和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
D.农垦改革试点任务是农垦改革的“牛鼻子”和“硬骨头”,能否在这些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直接关系到农垦改革的全局。
1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社会上 ① 癌症认识的最大误区可能认为它是免疫力低下之故,提高免疫力 ② 可防范癌症, ③推销保健品和食品給患者时, ④ 沾上“提高免疫力”的边,就大行其道, ⑤ 人们总觉得免疫力越高越好。其实,免疫力不等于抗癌力,免疫失调 ⑥ 是导致癌症友生发展的元凶。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对于
才
只要
一旦
所以
正
B
关于
就
所以
只要
因为
才
C
关于
也
因此
如果
而且
/
D
针对
就
因为
尽量
虽然
恰
参考答案
1.D委:托付。
2.C介词,表被动。A.语气助词,啊/代词,它,指文章;B.副词,只,只是/连词,表转折,可是;D.副词,将要/副词,姑且。
3.C.(零:零落。)
4.A. (A介词,把;B助词,指……的人/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C连词,“那么”,表示假设/副词“就是”,表示判断;D代词,指后嗣/助词,不足音节,无义。)
5.C都是宾语前置句。A.主谓倒装句;B.定语后置句;D.状语后置句。
6.B.(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7.D是写给他母亲的,并非写给妻子。
8.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9.①伤心的是自从父亲去世,已经过了两年了。
②大道本来无所谓活着,看待身体就像破旧的鞋子一样。
10.C(①④错误。①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此处望文生义。②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③班荆道故: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情。④技压群芳:比赛中技高一畴,超越众女子。此处搭配不当。⑤高山仰止:比喻对有品位有气质有道德的人的敬仰之情。⑥首鼠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动摇不定。)
11.D(A.成分残缺,应为“通过了……测试”。B.句式杂糅,“超”或“以上”可删除其一。C.搭配不当,“缓解了……一体化进程”应为“推动了……一体化进程”。)
12.B(①把握文段主旨,“癌症的真相:免疫力不等于抗癌力,免疫失调才是元凶”,明确论述对象是癌症真相问题。②注意分析各句间的逻辑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
参考译文:
不孝儿夏完淳今天就要死了,用身体去殉葬父亲,不能用身体报答母亲了。伤心的是自从父亲去世,已经过了两年了。惨酷的冤气一天比一天加重,艰难辛酸全都一一历尽。本想再见天日,从而报了大仇,使死去的人受到恤慰,使活着的人感到荣耀,以成事上告黄土。奈何上天不保佑我,集中加害于明朝。一支军队刚一起来,就立即被粉碎。去年的行动,我估计一定会死,谁知没有死,却死在今天啊!仅仅延迟了两年的生命,供养母亲大人的机会却没有一天。致使慈母投靠寺庙为生,生母到别姓人家去寄生。一门老小漂泊流浪,活着不能互相依靠,死后不能互相打听。我今天又突然先去九泉之下,不孝的罪过,大得一直连通到天。
啊!两位慈母在堂,下面还有妹妹,家世衰落人力单薄,终究缺少兄弟。我一个人死不值得可惜,可怜全家八口,靠什么生存呢?虽然如此,但是,就这样吧!我的身体,是父亲留下来的;我的身体,是为君上所用的。为父亲为君上,死又有什么对不起两位慈母的呢?只是慈母在我小时候把床上干处让给我,自己睡在湿处,教我礼仪,学习诗书,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爱贤惠,千古难找。大恩未报,令人伤心到极点。现在我只得把尊贵的慈母托付给义融姊,把生母托付给昭南妹了。
我死之后,我新结婚的妻子遗腹如果得到一个男孩,就把他看作家门的幸运;如果不是男孩,千万不要为我抱养后人。会稽的大望族至今如此零落至极。节义文章像我父子这样的有几个呢?像西铭先生那样立一个不孝的后人,将会为人们所诟笑,哪如不立后人更好呢?啊,苍天茫茫,总归没有后人,有一天明朝重新恢复政权,那么死后得以立庙,享受千秋祭祀,难道仅仅只有麦饭猪蹄供养,不做饿鬼也就算了!如果有乱说立后人的,我将跟先父文忠大人在冥冥之中诛杀那些愚顽叫嚷的人。
兵戈遍布天地,我死后,战乱还将没有确定的日期。望两位慈母好好地保重身体,不要把我放在心上。二十年以后,我将跟先父文忠公再作恢复中原之举。不要悲伤,不要悲伤!我所嘱托的话,千万不要违背。武功外甥将来定会成为大器,我家中的事全部委托给他。到寒食节、盂兰节,只要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于做若敖那样没有后人祭祀的饿鬼,那么我的愿望就了结了。妻子与我成婚二年以来,贤孝素来为人所深知,武功甥为我好好地对待她,这也是武功甥的渭阳之情!
话说得没有伦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悲痛啊悲痛啊!人生谁没有死呢,贵在死得其所罢了。父亲能做忠臣,儿子能做孝子,含笑归于太虚,了却我的分内之事。大道本来无所谓活着,看待身体就像破旧的鞋子一样。只为一股正气所激,因为悟出了天人之理。就好像做了十七年恶梦,报仇只有等待来世。我的精神畅游天地之间,可以没有愧疚了。
《狱中上母书》
《狱中上母书》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三课。《狱中上母书》是夏完淳在南京狱中写给其生母及嫡母的绝笔信。《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阅读困难较大,所以学习文言文要重点学习文言知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能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分析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体会本文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完成德育目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归有光的资料。
一、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江苏华亭即今松口人,聪明早慧,五岁知书史,九岁能创作诗文辞赋)。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父亲牺牲后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情感。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信中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文章吞声泣血、悲壮淋漓,这就义前的慷慨悲歌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杰作。
二、分析文章内容
(一)(1、2段):回顾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不孝完淳……不得以身报母矣” 开头便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开门见山,文笔干净简洁,同时“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又为这封绝笔书定了一个基调: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家与国的矛盾,一个人应该怎样行动。全文就是围绕这一点来抒发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之志的。
作者满怀悲愤地回顾了两年来父子为国奔波的坎坷经历。作者把这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清经历概括为八个字“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文中特别强调“自分必死”,说明这位少年英雄的确视死如归了。
在写了为国之后,接着,作者写了自己的忘家,他满怀负疚之情叙述了自己家门的不幸,“一门飘泊”,死生不能相聚相依,这种情况皆由自己无暇顾家所致,因此他深深地自责:“不孝之罪,上通于天。”作者不顾家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国家。
作者在自责之后,便集中抒发了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他先表现了自己对家门不幸的沉痛感慨,为亲人生活无着的焦虑;然后,说明了家国一体的关系,表现了为国献身的壮志;最后回忆十五年来母亲的教养之恩,再次表示对双慈的惦念和感激。作者对母亲的深情,说明了他并未忘家,从而便衬托出他一心为国之不易,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
讨论1:作者处在怎样的境地?他选择怎样的方式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忠孝难以两全、即将身赴国难的境地。
以继承父亲的报国之志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淳之身父之所遗,……死亦何负于双慈?”
讨论2:本段抒发了什么情感?陈说了什么道理?这两者之间是否截然分明?
抒发念母之情,陈说“死不负于双慈”的理由;但作者并非一味明理或单纯抒发情感,而是寓理于真诚、炽烈的念母之情。
这里对不能“报母”的原因作了情理交融的陈述。作者将“报国”、“殉父”与“报母”的关系串通起来加以阐述,指出:“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这就把能否真正“报母”,放在了抗清复明的民族斗争大背景下来考察。只要“天日”尚未“复见”,杀父之“大仇”一日未报,作者就不能心安理得地承欢于双慈的膝下。换句话说,夏完淳不想做厮守在母亲身边的碌碌无为的家雀,而要到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风云中一展宏图,这才是真正的“报母”。
(二)(3、4段):作者交代后事,再次抒发对母亲的深情,并表达自己以国为先、以气节为重的志向。
讨论3:在第2、3自然段里作者都谈到了“立后”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坚决反对立后?
对“立后”问题的安排,如生男孩,“家门有幸”,这幸一方面是香火有续,家门有幸;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父志有人继承,值得庆幸。
坚决反对立后,原因有二:一是在当时沧海横流的情况下,象作者父子那样坚持民族气节的人极少,如立后之人气节有亏,反而会辱没夏氏父子。第二,从国家与夏家利害一致性上考察,把家族命运与国家命运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时从民族前途考察。在立后问题上,作者明确表现出以气节为重、以国事为先的立场。
(三)(5、6段):表明作者对生死的态度,面对死亡,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大仇未报的遗恨。
讨论4:作者说自己写这封遗书是“语无伦次”,从内容上可以看出来吗?这表明作者在写信时怎样的感情状态?
内容各段之间有反复:表达对慈母的愧疚、牵挂;交代同一后事也重复提及。表达出作者激动、强烈的情感。
三、艺术特点
1、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参看讨论1)
民族恨与骨肉情两相依托映照。
2、充沛的气势(浩然正气)与复杂丰富的感情(沉痛、负疚、慷慨、关切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苍凉悲壮的风格,具有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四、课外链接
课外自读林觉民的《与妻书》,比较两者在内容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课件15张PPT。课文导入别云间 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民族英雄夏完淳的生平及作品概况。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视死如归,全然不惧,以身许国的英雄本色、爱国情怀。走近作者走进作者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夭折, 家绝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 背景介绍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父亲牺牲后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情感。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信中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文章吞声泣血、悲壮淋漓,这就义前的慷慨悲歌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杰作。课文结构:
第一自然段,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
第二、三自然段,回顾起兵以来的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第四至最后自然段,交代后事,再次抒发对母亲的深情,并表达自己以国为先、以气节为重的志向。
翻译课文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jí)顽嚚(yín),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
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艺术欣赏:
本文始终将民族恨与骨肉情两相依托、映照,以见“忠”、“孝”不能两全之憾。充沛的气势(浩然正气)与复杂丰富的感情(沉痛、负疚、慷慨、关切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苍凉悲壮的风格,具有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今日读来,虽观念难免陈旧,而情意却实在真切。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一炷心香祭英魂——怀夏完淳》
《狱中上母书》课外拓展文章
夏完淳,这是一个极让人缅怀的少年爱国作家。夏完淳之于明末文坛的意义,不仅在于给日益衰落的文坛带来阳刚之气,更重要的是他能以 身作则,用十七岁的青春热血谱写生命的华章。阅读夏完淳的诗文,总感觉那股英雄气,在字句中驰骋纵横,或让人潸然泪下,或让人血脉喷张。
夏完淳(1631—1647)出生于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他生而早慧,七八岁即能赋诗,十一二岁“抵掌谈烽警及九边情形,娓娓可听”。夏完淳的早慧得益于他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贤母慈,重视教育。
明亡后,十四岁的夏完淳“揭竿报国,束发从军”,与他的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等参加了抗清活动。从此,这颗热血沸腾的心投入了国难家仇的艰难奋战中。
1645年8月,夏完淳随其父夏允彝联络水师起义,兵败后夏允彝自沉而亡。这对时年十四岁的夏完淳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他痛定思痛,继承父亲的遗 志。次年又随老师陈子龙重聚太湖义军,图谋起事。因事泄,陈子龙被捕,后中途投水而死,夏完淳则得逃脱。之后,夏完淳投身到抗清志士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后 吴易兵败被杀,夏完淳只身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联络抗清志士进行抗清活动。
1647年,夏完淳潜回松江,拟振羽翼而有所作为,“谁知一举入罗戈”(《细林夜哭》),刚刚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即因消息泄露被捕。随后,夏完淳被解往南京,囚于狱中。因拒绝清政府的诱降,夏完淳这颗高贵的头颅终于血祭曾为之苦苦奋战的反清事业。
夏完淳的诗文风格,跟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明亡前,他有小部分作品受拟古主义的影响。明亡后,由于亡国奴意识的强烈刺激,他的诗文一洗以往单薄的模拟面貌,展现出慷慨悲壮、凄楚激昂的独特风格。
夏完淳的老师陈子龙曾与夏允彝等人结“几社”,与当时的“复社”相呼应。陈子龙饱读诗书,著述颇丰,是“云间诗派”的首领,这些,对夏完淳文学才赋的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
夏完淳的《大哀赋》作于松江起义失败、父亲夏允彝自沉后。他痛定思痛,抨击明末弊政,追述明亡过程,抒发“既有志于免胄,岂无心于丧元”的抗清救国 抱负,慷慨悲歌,凄楚激昂,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抗清烈士们,夏完淳是敬仰有加,如《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一诗,“何时壮志酬明主,几日浮生哭 故人”,凭吊故国,悼念死者,又抒发了少年英雄“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的乐观战斗精神。老师陈子龙英勇就义后,夏完淳饱含悲痛写下了《细林夜 哭》,诗中回忆往昔“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的师友情谊,发出“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 来”的化悲痛为力量的战斗精神。全诗声泪俱下、哀感动人又慷慨激昂。为国捐躯,在夏完淳的眼中已升华为对亲人、师友、故乡的深挚之爱的最好表达。
夏完淳英勇就义前,被囚南京狱中,写下了《狱中上母书》和《遗夫人书》两封催人泪下的家书。《狱中上母书》中,夏完淳回顾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 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自己却“菽水之养无一日”“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的内疚之情, 抒发了对未能报答双亲之恩的拳拳深情和对家事的谆谆嘱托。信中夏完淳还不忘“中兴再造”,“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 世”,国难家仇的遗恨,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浸满纸背,全信既血泪交萦又浩气回荡。《遗夫人书》中,夏完淳盛赞妻子“贤淑和孝,千古 所难”,又抒发自己“肝肠寸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欲书则一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的酸悲,英雄气壮与儿女情长交织在一起,催人泪下。我常想,面对 “出师未捷身先死”(陆游诗)的遗恨,这个少年人该要辗转反侧多少个夜晚啊!其中的肝肠寸断,又有谁人能与之分担呢!
每每读及夏完淳的诗 文,被那个时代的宏大场面所震撼、吸引的同时,又不禁想到今天的少年人。十七岁,对今天的少年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是铜铃般的笑声、如花的笑靥?还是 漂亮的山地车、明亮的教室、喷香的麦当劳?当十七岁的夏完淳吟出“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 日,灵旗空际看”(《别云间》)时,谁能品味出昔日少年英雄的悲壮与豪迈?谁能体会出十七岁与历尽沧桑竟有着对等的含义?
夏完淳的诗文成 就与他的年纪是不相称的,读他的诗文,丝毫感觉不出是出自一个十多岁的少年人之手。这种不相称折射出的是一种国破家亡、哀鸿遍野、百姓受尽苦难的乱世景 象。夏完淳已实现了他“庙食千秋”的愿望了,其高贵的灵魂将永悬历史的星空,可作为十七岁的少年人,漂亮的山地车、喷香的麦当劳不也是他们的梦想吗?
《遗夫人书》夏完淳
《狱中上母书》课外拓展文章
三月结缡[1],便遭大变,而累淑女相依外家[2]。未尝以家门盛衰,微见颜色。虽德曜齐眉,未可相喻;贤淑和孝,千古所难。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双慈,下有一女,则上养下育,托之谁乎?然相劝以生,复何聊赖!芜田废地,已委之蔓草荒烟;同气连枝[3],原等于隔肤行路。青年丧偶,才及二九之期;沧海横流,又丁百六之会[4]。茕茕一人[5],生理尽矣。呜呼,言至此,肝肠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欲书则一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吾死矣!吾死矣!方寸已乱。平生为他人指画了了,今日为夫人一思究竟,便如乱丝积麻。身后之事,一听裁断,我不能道一语也!停笔欲绝。去年江东储贰诞生[6],名官封典俱有[7],我不曾得。夫人,夫人!汝亦先朝命妇也[8]。吾累汝,吾误汝!复何言哉?呜呼,见此纸如见吾也!外书奉秦篆细君[9]。[1]
作品注释编辑
[1]结缡:结婚。
[2]外家:娘家。
[3]同气连枝:语出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连枝,常用以比喻兄弟关系。
[4]百六:古人认为百六阳九为厄运。
[5]茕茕(qióng):没有兄弟,孤独。
[6]储贰:太子。
[7]封典:封建王朝给予臣子或其祖先以爵位名号的典礼。
[8]命妇:受有封号的妇女。
[9]秦篆:作者的妻子钱秦篆。细君:代称妻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