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0 17:18:44

文档简介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同步练习
1.下列加线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磋(cuō)商 裨(bì)益 摈(bìn)弃
B.坦率(shuài) 豁(huò)免 喟(kuī)然
C.怯懦(nuò) 挟(xiá)制 掮(qiān)客
D.刚愎(fù) 濒(bīn)危 鞭笞(chì)
2.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香港,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执政的人或政府被迫下台)。
B.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统辖管理)之下才能实现。
C.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起伏不定)。
D.前提(事物发生或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一九九七年中国收回香港。
3.选出填入下列空白处恰当的一组词语。
(1)香港继续保持 ,根本上 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 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 。( )
A.繁荣 取决 管辖 政策
B.繁盛 决定 管辖 政策
C.繁荣 取决 管理 决策
D.繁盛 决定 管理 决策
(2) 说一旦中国宣布1997要收回香港,香港 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 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能避免大的波动。( )
A.至于 就 只要 一定
B.如果 就 只要 就
C.至于 就 如果 就
D.要是 就 要是 可
4.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1984年9月26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三个附件在北京草签。联合声明确认: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A.英国政府将在1997年7月1日把香港交还给中国,中国政府在联合声明中阐述了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这些基本方针政策五十年不变。
B.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国政府在联合声明阐述了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这些基本方针政策五十年不变。
C.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政主权,英国政府将在同日把香港交还给中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将在同日把香港交还给中国,中国政府在联合声明中阐述了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这些基本方针政策五十年内不变。
5.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下决心收回香港,绝不做晚清政府,绝不做李鸿章。)
B.中国宣布这个政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好评。(中国宣布这个政策是为了使英国结束殖民统治时代。)
C.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希望英国与中国政府合作共同解决香港问题,以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
D.我还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我们不愿意对收回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6.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篇谈话既明白流畅,又富于语言技术,举重若轻,刚柔相济。
B.外交活动中要讲究一定的灵活性,在邓小平的这篇谈话中,充分体现了这种灵活性。
C.这篇谈话表现了邓小平同志在大是大非中高度的政策责任感、深邃的政治洞察力。
D.谈话中小平同志明确了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是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二是九七年后要保持香港繁荣,希望取得英国支持;三是中英两国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十五年内不出现大的波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谁是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现有的文学史已经为他们排定了座次,然而,这是一种非文学的序列排定。现在,我们决定用审美标准重新阐释文学史,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的广阔背景上排定大师序列。我们选择的标准是作品的审美价值及文学影响,即一部作品向读者提供了什么样的审美体验、享受和升华,而不是它获取了政治宣传册、经济学例证之类的辉煌与成功。关于大师级的文本确认,我们认为至少它应具备下述四种品质。
首先,语言上的独特创造。作为以现代汉语为基本写作工具的作者,他应当在现代汉语的创造性运用上作出了与众不同的贡献。
其次,文体上的卓越建树。这里的文体是广义上的,主要指文本的形式因素。包括(1)体载,如□□、□、□□和□□等;(2)叙事,如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等;(3)抒情,如抒情内容、抒情方式或情感形式等;(4)风格,即作品的文本个性相融合而形成的独特风貌,等等,那些在上述文体的创造上作出各自的卓越建树的人,才可能称为大师。
再次,表现上的杰出成就。一位大师不仅应在语言和文体方面作出独特建树,而且,尤其重要的是,应当使这种建树服从于表现深广而独特的精神含蕴。精神含蕴,或称人文内涵,通常包括如下方面:(1)人生体验,即对自然、社会、自我或终极本体的深沉、活跃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直觉;(2)历史意识,即关于人生变化的更根本而实在的缘由的深入思考;(3)人伦关怀,即对于现实社会道德、信仰危机及其重建等问题的悉心关切;(4)理性洞悉,即在具体人生问题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理性洞察力。大师,正是那种在精神含蕴的表现上作出杰出成就的人。
最后,如果可能的话,形而上意味的独特建树。形而上意味指具体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仿佛难以言说又有无限生成可能性的意义或价值,如通常所谓“意在言外”而可以“延留”的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等。真正的大师之作,应当向读者或多或少的提供这种可以让想象无限畅游的形而上空间。 以这样的尺度去衡量,不少曾煊赫一时的人物便失去了入选资格。他们之中不少人曾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发生过异常大的影响,如胡适,这位新文学的开山之祖,新诗与话剧的第一位作者,现代短篇小说的理论倡导人与首批翻译者,以他的影响应该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师,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大师级的文本,正如他自己所说:“但开风气不为师”,除了史的敬意之外,我们只有表示抱歉。再有叶圣陶,这位在新文学的各个方面都作出非凡贡献的人,却没有大师级的文本,我们也只能割爱。也有一些当时声名远播,事后风流云散,早已为时间洗掉,如张资平、章衣萍等畅销作家,虽然曾经有很大影响,也不具有入选的资格。自然,这类人物落选并不遗憾,即使不单纯从文本衡量,他们依旧不具备资格。至于那些仅仅因为政治缘故而不是文本价值被拔高的人,自然在淘汰之列。
1.文中“大师”的含义是:
2.文中方框处填入的内容是: .
3.对文中画横线的“史的敬意之外,我们只有表示抱歉”的理解是:
4.文中画曲线的“不少曾煊赫一时的人物”包括的人物是:
① ② ③
5.下列对文段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结构严谨,以设问开篇,引起读者的思考,然后逐层论述了大师级文本的条件,从文中整体结构上说是总分的结构。
B.作者论述大师级文本应具备的四种品质时采用了并列式的结构,对各个特点的论述时又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
C.大师的文本的形式最基本的条件是文本的语言上有独特创造,文体上有卓越建树。
D.作者在论述时,采用了分层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申论证的论证方法回答了“谁是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的问题。
E.作者从纯文学的角度阐述了20世纪文学大师的排序标准,否认了文学史中已排定的大师的序列。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A 2.C 3.(1)A (2)C 4.D 5.B 6.D
【创新能力训练】
1.大师是拥有语言和文体方面所作出独有建树,在精神含蕴的表现上作出杰出成就,并能提供形而上空间的文本的人。
2.小说、诗、散文、戏剧
3.我们对胡适先生在文学史方面做出的贡献表示敬意,但不能称他为大师。
4.①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有异常大的影响,但没有大师级文本的人 ②当时声名远播,事后风流云散的人。 ③因政治缘故,文本价值被拔高的人。
5.AC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文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的见证,它忠实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收回香港这个重大事件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风云人物的风采。因此,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是十分重要的,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对香港的过去和现在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外交氛围,紧紧抓住在当时场合下的人物语言,通过语言品味明确民族国家主权问题上的原则性和外交商谈的灵活性,感受领袖人物的高超智慧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分析申明立场的措辞,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通过背景介绍和资料补充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课文内容;2、体会刚柔相济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一些语句的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香港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香港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人口约614.9万人,其中97.5%是华人。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统称香港。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2年8月至9月这一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缔结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使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三个条约”。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来我国进行访问,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并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继续进行商谈,从此揭开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外交谈判的序幕。
  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形势,过高估计了香港对中国的经济作用,过低估计了中国政府对主权问题的原则性和立场的坚定性,以为中国可以容许英国以某种方式在1997后继续管治香港。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谈判代表团提出了“三个条约继续有效论”,无理地认为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割让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不能收回,谈判的内容仅应限于所谓“租借”的“新界”。这当然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了撒切尔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课文分析
  1.学生浏览全文后,请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课文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指出要从三个问题来谈“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总说。
  第二部分,文章2至7段。分别就三个问题进行分析,阐明观点和主张,是分说。
  这一部分可再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关于“主权问题”。
  第二层:第4、5段。关于“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的问题。
  第三层:第6、7段。关于“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的问题。
  2.课文开篇将“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分为三个方面来谈,有何必要?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阐明观点?
  明确:因为香港问题不只是主权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在谈判过程中,除了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之外,还需双方进行磋商、研究。这样,本着不同问题不同对待的原则,一方面明确了谈判内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对方清楚地了解我方的原则与态度。
  3.在第一部分中,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的语言表述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第二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采取什么方式”,主语是“中国”;第三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商谈如何使香港……不出现大的波动”,主语是“中国和英国”。暗示1997年之后,对香港的管理首先是中国自己的事。
  4.课文中怎么表现对主权问题的态度的?
  明确:首先明确“没有回旋余地”,“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第3段进一步明确,中国是在“宣布”收回香港,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与英国进行谈判。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从中英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指出:中国“肯定”也是必须在1997年收回香港,“别无选择”,向对方表明了我方的态度。然后,指出英国只有合作才会对自己有利——赢得“世界公论”的好评,暗示中国收回香港是大势所趋,是受世界公论所认同的。
  5.在谈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希望中英两国政府进行友好的磋商,一是说明保持香港的繁荣对中国建设的影响。前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于第一个方面,文中首先明确希望与英国合作,“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当然这一问题与“主权问题”不同,是可以“进行友好的磋商”的。
  关于第二个方面,是驳斥某种观点,暗示对方不要以此作为谈判中制约中方的资本。同时也表现了我国对保持香港繁荣的信心。
  6.对于第三个问题,中方的态度如何?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中方客观上承认出现波动的可能性,但明确指出,一旦出现“大的波动”,中方“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语气柔中见刚。
  三、小结
  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并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消除了中英两国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是中英两国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成就。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进一步深入领会课文,体会作者高屋建瓴的洞察力,赏析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语言和势如破竹的论辩风格;
课件17张PPT。课文导入 香港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人口约614.9万人,其中97.5%是华人。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统称香港。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2年8月至9月这一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缔结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使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三个条约”。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来我国进行访问,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讨论。    英国政府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谈判代表团提出了“三个条约继续有效论”,无理地认为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割让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不能收回,谈判的内容仅应限于所谓“租借”的“新界”。这当然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了撒切尔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把握、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分析申明立场的措辞,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主探究法:学生自己看书理清文章的思路,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自己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诵读课文 划分层次
课文分两部分:   一、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指出要从三个问题来谈“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总说。   二、文章2至7段。分别就三个问题进行分析,阐明观点和主张,是分说。 分为三个层次:   (1)第2、3段。关于“主权问题”。   (2)第4、5段。关于“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的问题。   (3)第6、7段。关于“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的问题。
三个问题
主 权 问 题 管理方式问题 过渡期间问题 不容谈判 一国两制 平稳过渡 我们对香港问题基本立场整体把握为什么要把主权问题放在首要位置讲? 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行使自己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香港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一直处在英国殖民主义的统治之下,使我国主权遭到严重践踏。1997年我国收回香港,就是要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只有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才能说明香港是真正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所以,要把“主权问题”放在第一的位置去讲。这充分体现了一代伟人高度的爱国意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第一个问题:
原则性:“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
灵活性:体现在宣布的时间上“可以再等一二年。”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第二个问题:
原则性:“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
灵活性:保持香港的繁荣,“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也希望英国政府能为香港的繁荣提出建议。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第三个问题:
原则性:“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同时,这也表现出了一种灵活性。
灵活性:在这些原则性的问题上,中国政府是绝对不会动摇的,也是绝对不会让步的。而所有的灵活性问题也都是用来保证原则性问题的顺利解决的。本文语言特点
A.措辞严谨,表达明确,毫不含糊。
B.对己,话从反面说;对人,话从正面说。C.高瞻远瞩,目光敏锐,言辞轻松。
D.立场坚定,语义明确,但措辞委婉。97年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外交斗争最需要坚定的原则性与充分的灵
活性相结合,因而也最需要发挥语言艺术。
一代伟人,千秋功业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讲话是算数的。……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一代伟人,千秋功业 小平同志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而且,直接指导了中英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从谈判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到涉及香港前途的重大政策设计以及过渡时期所要注意的问题,小平同志都作了周到细致的考虑,作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决策。今天香港有如此稳定、繁荣的局面,香港在如此长的过渡时期内能保持平稳,没有出现大的动乱,这与小平同志当初的一系列决策是分不开的。
——钱其琛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