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貌(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地貌(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20 16:42:30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重点)2.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重难点)
一、喀斯特地貌
1.形成: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
2.我国的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主要类型
(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峰林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内有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等。
[特别提醒]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因流水侵蚀作用而成的;而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等则是因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二、河流地貌
河段
主要地貌
主要特点
上游
V形河谷
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中下游
多发育冲积平原,槽形河谷
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谷宽而浅
河口段
三角洲
地势低平、适合农耕
三、风沙地貌
1.成因: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
2.主要类型
(1)风沙侵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沙堆积地貌:
沙丘——新月形沙丘较为常见
3.主要分布
西北地区以及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
[特别提醒]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多荒漠、戈壁,风力作用强盛,因此多风沙地貌。
四、海岸地貌
1.含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主要类型
(1)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
(1)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 (  )
(2)长江三峡主要为U形谷。 (  )
(3)风沙地貌都是风力侵蚀而成的。 (  )
(4)海浪的侵蚀对海岸具有破坏作用。 (  )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有 (  )
A.河流阶地、大峡谷 B.喀斯特地貌、陡崖
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D.角峰、“U”形冰川谷
提示:(1)×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
(2)× 长江三峡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V形谷。
(3)× 干旱地区的沙丘是风力堆积而成的。
(4)√ 海浪能量巨大,对海岸具有侵蚀破坏作用。
(5)C [大峡谷、喀斯特地貌多为流水侵蚀地貌;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河口三角洲、冲积扇是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
 喀斯特地貌
入洞半里,美景渐渐浮现,一条溪流将洞平分两半,溪水半挂岩壁,洞内一绝“肚脐飞水”;左边不远处,“虎威将军”背靠溪边。沿途零星出现各种美景,洞内二绝“太上老君遗失的炼丹炉”“水晶姑娘”,随行的人不停夸赞。前方不远处又现洞内三绝“流淌的石瀑”,石瀑底部是层层叠叠的喀斯特梯田,不远处,一只巨型的“石章鱼”站立在“飞碟”之上;地上点点星光夺人眼球,“珍珠”满地……
问题1 (地理实践力)材料中描述的洞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描述的洞为喀斯特溶洞,因流水侵蚀而成。
问题2 (综合思维)材料中显示的洞内的各种岩石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哪些典型地貌?
提示:因流水的沉积作用而成,主要表现为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帘等地貌形态。
[归纳总结]  喀斯特地貌分布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及其条件
(1)本质: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2)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
的影响
岩石
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分
条件
水的
酸性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的酸性越强,水的溶蚀力越强;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力越强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的流
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2.喀斯特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其典型形态及成因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面喀斯特地貌
峰林、峰丛、孤峰
溶蚀
溶蚀洼地
落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石钟乳、石笋、石柱
淀积
1.2013年12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2013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发布“第三届中国十大休闲城市”榜单,作为国内外知名休闲度假胜地的桂林位列第二。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溶蚀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
(1)A (2)D (3)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森林”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第(2)题,由图示可知,①②③均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淀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景观④是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各种由碳酸钙淀积而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河流地貌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全长193 km。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问题1 (综合思维)长江三峡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三峡地区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而成。
问题2 (地理实践力)三峡属于河流地貌中的哪一种?
提示:河流侵蚀地貌。
[归纳总结]
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三种侵蚀类型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
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关键
影响
伸长
加深
展宽
2.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示意图
地貌特点
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多为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
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2.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下图反映了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据此回答(1)~(2)题。
(1)形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势起伏大
B.地面断裂下陷
C.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2)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沉积地貌的是 (  )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C (2)B [第(1)题,图中河流形态呈蛇曲状,形成这种河流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在河流弯曲处,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沉积,使河流的弯曲程度加大。第(2)题,诗句中的“白鹭洲”属于流水沉积地貌。]
 风沙地貌
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有一处奇特的自然景观,被称为“魔鬼城”,一方面是因其造型各种各样,有些太奇特,甚至恐怖;二是这里地处风口,时常狂风不断,如箭的气流在怪石山岩间穿梭回旋,发出尖厉的声音,如狼嗥虎啸,鬼哭神嚎,在月光惨淡的夜晚,四周萧索,情境更为恐怖。
问题1 (区域认知)准噶尔盆地的气候主要特征是什么?
提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是其主要特征。
问题2 (综合思维)“魔鬼城”内典型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主要由风力侵蚀而成。
[归纳总结]
类型
分布
形成
特点
风蚀
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如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区
风力吹起岩石的碎屑,并挟带沙石磨蚀岩石,形成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
风蚀蘑菇上部粗大,近地面处细小,呈蘑菇状
风积
地貌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
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气流受阻时,沙尘便降落到地面,形成各种风积地貌。风中的沙粒受阻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如果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移动,形成流动沙丘。风中的黄土沉积下来,形成黄土地貌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3.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下图,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C [该地全年以偏北风为主,而沙山位于临湖西南一侧,且由松散沙粒组成,故沙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沉积作用,其沙源来自枯水期露出的湖滩。沙山上的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冬季风势力强且经过湖面时摩擦力较小,风力侵蚀作用强,形成垄槽相间的地形。]
4.下图属于风成地貌景观的是(  )
[答案] A
 海岸地貌
“哗!哗!……”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了几尺高的洁白晶莹的水花,海浪涌到岸边,轻轻地抚摩着细软的沙滩,又恋恋不舍地退回,一次又一次永远不息地抚摩着;在沙滩上划出一条条的银边……
问题1 (地理实践力)海边的礁石往往形态各异,试判断其主要成因?
提示:海浪的侵蚀作用。
问题2 (综合思维)滨海的沙滩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海水的搬运与堆积作用。
[归纳总结]  认识海岸地貌
1.什么是海岸地貌
由波浪、潮汐和近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于海岸带陆地而形成的独特地貌,通常分布在平均海平面上下10~20米左右,宽度数公里至数十公里的地带内。
2.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
主要表现
主要分布
海蚀
地貌
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平台
以基岩海岸为主,在我国山东、辽东半岛较为典型
海积
地貌
沙滩、沙洲、贝壳堤及泥质滩涂等
以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珊瑚礁海岸为主。在我国的杭州湾以北比较集中
5.读下面的两幅自然景观照片,完成(1)~(2)题。
(1)形成甲图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2)乙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该景观(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1)C (2)A [第(1)题,甲图所示景观是典型的风蚀蘑菇,在我国多见于西北内陆,是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第(2)题,由乙图可以看出其位于海岸地带且表面磨圆度很好,可知该景观受海水影响较大,是海水长期侵蚀形成的。该景观是海岸风光,但不属于热带自然景观。海南风光在夏季观赏效果更好。]
区域认知:桂林山水甲天下,喀斯特地貌挺桂林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殊不知桂林山水的“魂”在于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桂林地区早在数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有大量含有石灰质的沉积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形成了3 000多米厚的石灰岩。后来受内力作用影响,桂林地区地壳抬升形成陆地,石灰岩出露地表。这一地区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发育广泛,可溶性和透水性好。而桂林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且当地地势东、西、北面高,中南部较低,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此积聚。在流水的溶蚀、冲刷等作用下,当地地表物质不断被带走,留下岩石裸露的峰林景观;地下的裂隙在地下水的溶蚀下也逐渐加宽加深,形成复杂的地下洞穴系统和地下河道。
象鼻山
地下“神宫”
读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回答(1)~(2)题。
图例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1)D (2)C [第(1)题,由图中的石钟乳、石笋等景观可知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最先形成,然后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岩石,产生洞穴;由于溶蚀由表及里,上层洞穴形成的时间早于下层,溶洞形成之后,含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洞顶滴落,产生碳酸钙沉淀,形成石钟乳、石笋等。因此,图中的岩石和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③。第(2)题,喀斯特地貌位于石灰岩山区,水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下图为一组景观照片。读图,回答1~2题。
1.四种地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四种地貌中,因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D 2.A [图中①为三角洲地貌,②为沙丘地貌,③为峡谷地貌,④为风蚀雅丹地貌,即①为流水堆积地貌,②为风力堆积地貌,③为流水侵蚀地貌,④为风力侵蚀地貌。]
贵州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据此回答3~4题。
3.“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
A.温暖多雨的气候 B.寒冷干燥的气候
C.岩浆岩广布 D.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
4.“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
A.角峰 B.沙丘
C.峰林 D.风蚀蘑菇
3.A 4.C [第3题,喀斯特地貌深度发育不仅需要石灰岩广布,而且还要有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地区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第4题,峰林是该地区常见的地貌,如云南石林、桂林山水等。角峰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下面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正确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6.阶段④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
C.变质作用 D.流水沉积
5.C 6.D [第5题,依据河谷宽度由窄到宽加以判断。第6题,河谷变宽,河流流速降低,沉积作用增强。]
课件72张PPT。第四章 地 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可溶性沉淀贵州
V形狭窄冲积槽形宽而浅三角洲
干旱风力风蚀蘑菇新月形流动
西北河谷湖岸海浪 喀斯特地貌 河流地貌 风沙地貌 海岸地貌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学习目标:1.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及主要内容。2.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难点)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形态与规模
(1)形态:千姿百态——各种地貌混杂在一起。
(2)规模:大小不等——较大地貌往往由次一级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描述
(1)选址:选择视野比较开阔地方。
(2)顺序:
(3)手段: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或无人机等辅助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
(1)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
(1)坡度:
①表示:坡度角或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
②应用
(2)坡向: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3.其他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1)云贵高原上地势平坦开阔。 (  )
(2)观察石钟乳可利用地形图进行。 (  )
(3)一般而言,山脉的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相等。 (  )
(4)坡度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也越大。 (  )
(5)青岛海边有一典型地貌叫“石老人”,这种描述主要是观察地貌的(  )而得出的
A.高度     B.坡度
C.形状 D.空间分布状况
提示:(1)× 云贵高原上地表崎岖。
(2)× 溶洞中的石钟乳是一种微地貌形态,不能利用地形图获得。
(3)× 山脉的绝对高度是指海拔高度,通常比相对高度大。
(4)× 坡度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不一定大。
(5)C [“石老人”地貌从形态上看像一位老者。]
 地貌的观察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题1 (区域认知)诗中描述的泰山位于哪个省?
提示:山东省中部。
问题2 (综合思维)诗中描述的泰山具有雄伟的特征,从地貌观察的内容看,主要反映了什么?
提示:地貌的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泰山的相对高度大、坡度大,显得比较陡峻,给人一种雄伟的感觉。
问题3 (综合思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出的地貌观察,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进行的?
提示:宏观角度。
[归纳总结]
1.地貌观察的顺序
2.地貌观察与描述
3.借助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貌观察
(1)地形图中的地形地貌表现
地形地貌
等高线图(单位:米)
等高线特征
景观图
缓坡与陡坡


等高线分布稀疏,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小


等高线分布密集,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大
山脊与山谷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高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低
鞍部与陡崖


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


若干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2)地形图中的地貌判断
①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小于2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③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较密集。
④高原: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⑤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标准。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
⑥海岸线: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沿海地区指有海岸线的地区。
(3)地形图中坡度的判断
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分布越稀疏,则坡度越缓。
[知识拓展]  地形图中关于高度的相关计算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现为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如图中(单位:米)甲处,假设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大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数值中最小的。则图中n=4,d=100米,H大=400米,H小=100米,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计算:
①陡崖的相对高度(ΔH)。
计算公式为(n-1)d≤ΔH<(n+1)d。因此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为300米≤ΔH<500米。
②陡崖的绝对高度。
a.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b.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3)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①估算方法:一般说来,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数值不同的等高线,等高距为d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②例证:如图所示(单位:米),求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A、B两点之间有3条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利用公式可得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200米1.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1)D (2)C [第(1)题,画①中地势起伏较大,为山地地形;画②所示为峰林地形,应为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两广丘陵区;画③中景观千沟万壑,分布着塬、梁,为黄土高原地貌;画④中地势起伏和缓,且多云雾,为江南丘陵景观。第(2)题,黄土高原是地质历史时期,强大的偏北风将蒙古高原的细小风化物——黄土,长途搬运至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堆积形成的;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2.地形等高线的弯曲与疏密蕴含着许多关于地形的信息。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地区山脊的基本走向为(  )
A.东北—西南向 B.东西向
C.西北—东南向 D.南北向
(2)图示山体主峰的西北坡地形特征是(  )
A.上、下部均陡峭 B.上部较陡,下部较缓
C.上、下部均平缓 D.上部较缓,下部较陡
(1)A (2)B [(1)山脊处的等高线向地势较低(等高线上的 数字注记较小)处凸出,可先据此确定山脊,然后根据一 般的定向方法确定其走向。(2)等高线密集,表明坡度陡 峭;等高线稀疏,意味着比较平缓。图示山体西北坡等高 线上密下疏。]
下面为黄土地貌景观。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甲、乙、丙所示黄土地貌名称分别为(  )
A.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B.黄土梁、黄土塬、黄土峁
C.黄土峁、黄土塬、黄土梁
D.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塬
2.下面有关乙图所示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顶部平坦的高原面 B.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C.孤立的黄土丘 D.坡度陡峻的黄土坝
3.图中甲、乙、丙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答案] 1.A 2.B 3.C
下图(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表示一种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4~6题。
4.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5.Q点与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值的范围是(  )
A.40米C.59米6.该类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4.B 5.C 6.C [第4题,对于风积地貌来讲,背风坡往往较陡且向内凹,如图中P点所在一侧,而迎风坡往往坡度较缓,如向外伸出的舌头,如图中Q点左侧;对于等高线图来讲,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处坡度较缓。由此判断,图示地区的风应从左侧向右侧吹,根据图上指向标所示方向可判定风向为西北风。第5题,P与Q间有5条等高线,P、Q间的相对高度应为40米课件43张PPT。第四章 地 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次一级
视野地形遥感
宏观面点起伏 水平距离 地貌的观察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基础练]
1.下列属于河流冲积(洪积)扇地貌景观的是(  )
[答案] A
2.下面是某同学在旅游中拍摄的两幅地貌景观图,图1中岩石A处发育凹沟,图2中红色山群陡峭。形成上述景观的共同的原因是(  )
图1         图2
A.流水堆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搬运 D.岩浆活动
[答案] B
下面为某河流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面地貌景观,发育在上图①②③④四地中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①~④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变化规律是(  )
A.由细到粗 B.由粗到细
C.先变粗,后变细 D.先变细,后变粗
[答案] 3.A 4.B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岩石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据此回答5~6题。
5.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河西走廊 B.青藏高原
C.三江平原 D.江南丘陵
6.形成这种花岗岩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答案] 5.A 6.C
7.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是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________,该地貌主要分布于图2中地貌类型界限以________(填方位)区域,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是________。
(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大量的________岩,并且气温________,降水总量________,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3)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解析] 第(1)题,图1中喀斯特地貌地表起伏大,相对高度较大,形成众多山峰,可判断出该地为峰林。图2中地貌类型界限西侧较为平缓,东侧有众多闭合等高线。东侧符合峰林等高线的特点;地下喀斯特地形主要为地下河和溶洞。第(2)题,喀斯特地貌是湿热气候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在大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等参与下,经过流水溶蚀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我国西南地区分布大量的石灰岩,并且气温高,降水总量大,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第(3)题,喀斯特地貌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浅薄贫瘠,岩层保水性能差;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少且地块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答案](1)峰林 东 地下河(溶洞)
(2)石灰 较高 大
(3)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岩层保水性能差;地形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可耕地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等级过关练]
8.下图中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C [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石灰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要形成这样的地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可溶性石灰岩,二是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所以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新、内蒙古气候干燥,苏、湘石灰岩分布少,故③⑤正确。]
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
10.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
9.B 10.C [图中显示的是砾石堆积地貌。第9题,砾石滩主要是流水堆积形成。河源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砾石滩属于河漫滩,河漫滩主要在河流的中游地区,且河道弯曲程度比较大的河漫滩地区会发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入海口地区主要形成三角洲,三角洲泥沙颗粒小,且堆积有一定的规律性。第10题,砾石变圆主要是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石笋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冰斗主要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冰斗棱角分明;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在风力长期侵蚀下,岩石变圆;花岗岩风化球主要是风化作用形成的。]
11.沙漠中树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石灰岩,称为塔岩荒漠。下图为塔岩荒漠景观。形成塔岩和荒漠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答案] A
河口海岸线受河流、潮汐的共同作用而发生变化,下图示意近百年来辽河河口海岸线变化。据此完成12~13题。
12.辽河河口海岸线(  )
A.1909~1945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B.1945~1979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C.1979~2003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D.1909~2003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13.辽河河口海岸线的变化将(  )
A.导致海水倒灌 B.不利于港口建设
C.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D.使黄海面积缩小
12.C 13.B [第12题,结合图示,1909~1945年辽河河口海岸线局部向海洋方向推进,大部分向陆地方向推进;1945~1979年辽河河口海岸线大部分向海洋推进,但不是全部;1979~2003年辽河河口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第13题,由图可知,近几十年来辽河河口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说明有泥沙沉积,泥沙淤积增加,不利于港口建设。]
1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图丙
(1)从地貌上看图甲是________,图乙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若图甲、乙中两地貌在图丙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图甲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图乙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
(3)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图甲中沿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砾石、粉砂 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 D.砾石、黏土、粉砂
(4)判断图甲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A     B      C     D
[解析] 第(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图甲为洪(冲)积扇,图乙是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而成的堆积地貌。第(2)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确定图中C、B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B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可能会形成洪(冲)积扇;A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第(3)题,图甲中由A到B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第(4)题,由景观示意图可以看出从洪(冲)积扇的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图符合。
[答案](1)洪(冲)积扇 三角洲 堆积
(2)B A (3)C (4)B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基础练]
1.下图为日本富士山景观,该地貌属于(  )
A.褶皱山 B.断块山
C.火山 D.角峰
[答案] C
2.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其景观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起伏和缓 B.陡峭险峻
C.地势平坦 D.石林群拱
B [图中是典型的块状山地,陡峭险峻。]
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
3.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断裂下陷
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
4.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  )
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
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
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
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
3.C 4.A [第3题,图中河流呈弯曲形态,主要是由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第4题,甲处为凹岸,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乙处为凸岸,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考察了某地地貌发育特点后所画的素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地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准噶尔盆地
6.图中地貌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5.B 6.A [从素描图中的特征看,该地地貌为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是因流水的侵蚀作用影响而形成的。]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珊瑚虫一般分布在水温约为20~30℃、水深50米以内、光照充足的清澈水域。珊瑚虫以捕食海洋里的浮游生物为生,在生长过程中从海水中吸收钙和二氧化碳,分泌石灰质物质并形成骨骼与外壳,经不断堆积形成珊瑚礁。南海是全球十大珊瑚礁保护区之一,类型多样的珊瑚礁分布在从海南岛到南沙群岛的广阔水域,南海珊瑚礁多与海底火山伴生。
材料二 甘泉海台(虚线内)是由珊瑚礁构成的水下台地,位于西沙海槽南侧。甘泉海台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有关。下图为西沙主要海域等深线图。
(1)分析南海珊瑚虫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
(2)描述甘泉海台的地形特征。
(3)推测甘泉海台的形成过程。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珊瑚虫对水温、水深、光照、食物都有一定要求,南海珊瑚虫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体现在上述方面。第(2)题,台地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以看出甘泉海台的顶部平坦、边缘较陡。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甘泉海台是由珊瑚礁构成的水下台地,其形成与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有关;甘泉海台首先是海底火山的形成,然后在顶部形成珊瑚礁,最后地壳下沉而成。
[答案](1)南海纬度低,水温较高,多浅海水域,海水清澈,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盛,食物充足,利于珊瑚虫生长。
(2)中间高,四周低;顶部平坦开阔,边缘坡度较大。
(3)早期,岩浆喷发形成海底火山,火山顶部水深较浅,珊瑚虫在火山顶部着生,分泌石灰质物质并堆积形成珊瑚礁;地壳下沉,珊瑚礁平面沉降至海平面以下深处水域。
[等级过关练]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8~10题。
8.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 (  )
A.中国 B.巴西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9.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  )
A.湖泊 B.冰面河
C.塌陷沉积 D.冰下河道
10.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C 9.D 10.B [第8题,由材料可知,蛇形丘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因此该地主要为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的陆地区域,加拿大纬度较高,存在大陆冰川;中国和巴西、澳大利亚纬度相对较低,不存在大陆冰川。第9题,在冰川消融期间,冰融水很多,沿着冰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的冰融水流会携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因而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第10题,受冰水补给的湖泊沉积,因夏季冰水流量大,带入湖泊的物质以沙为主,堆积量较大;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黏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
11.下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单位:米)。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顶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B [根据等高线的变化趋势和凹凸方向来确定山脊和山谷;根据③图中的示坡线方向来判定E处是山顶;鞍部位于正对的两山脊和山谷等高线之间。]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示区域内河流落差可能是(  )
A.78 m B.98 m
C.128 m D.148 m
13.图中m、n、p、q四地中(  )
A.m地位于阴坡,坡度较其他三地陡
B.n地位于鞍部,地势较其他三地高
C.q地位于山谷,在m地的东北方向
D.p地位于山脊,处于盛行风迎风坡
12.B 13.A [第12题,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图上相对高度的计算和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根据河流流入海洋,可判断入海口处海拔为0 m;结合等高距可判断,图示区域内河流最高处海拔为80~120 m,因而可确定图示区域内河流落差为80~120 m,可能是98 m。第13题,本题主要考查图示区域的地貌特点和位置判断,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根据纬度变化可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m地位于山地北坡,为阴坡,且其附近等高线密度较其他三地大,因而坡度最陡,A正确;n、p两地等高线向高处弯,为山谷,B、D错;q地等高线向低处弯,为山脊,C错。]
14.下图是30°N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
(2)判断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分析图示地区2012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的影响。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其原因。
[解析] 第(1)题,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谷呈“V”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谷呈槽型。第(2)题,C处位于河谷谷口,典型地貌为冲积扇。第(3)题,分析两图可知耕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减少,这种变化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第(4)题,本区聚落形成沿河聚落带、沿海聚落带,与地形、水源、交通等有关。
[答案](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型。
(2)冲积扇。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
(3)变化:林地减少,耕地增加。影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沿河、沿海岸分布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侵蚀
②海蚀柱、海蚀崖等
③海滩、沙坝
④峰林
⑤V形河谷
⑥三角洲
⑦从面到点
⑧坡度
[学思心得]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
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运动方向
水平挤压
水平张裂
地壳抬升、地壳下沉
对地表
的影响
形成巨大的褶皱
山系
形成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运动形态
举例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
相互关系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1.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的最新测量高度为8 844.43米,比之前的8 848.13米。矮了3.7米,专家大致认为是雪降岩升。2008年四川地震后,专家称地震致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历史上原来是一片海洋。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
A.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B.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C.内力作用——变质作用
D.内力作用——岩浆活动
(2)关于2008年四川地震后,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喜马拉雅山长高是以地壳的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为辅
B.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人们却没有察觉。说明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人类不易感知
C.在地売运动过程中既有岩浆活动也有变质作用
D.喜马拉雅山的增高说明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1)B (2)B [第(1)题,喜马拉雅山的崛起是内力作用——地壳垂直上升运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伴随着外力作用,但在这个时期,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为辅。第(2)题,岩浆活动比较剧烈,喷出地表后短时间内就会形成火山,改变地表形态,所以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说法是错误的。]
外力作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 U ”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多海蚀柱、海蚀崖、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3.外力作用的几点规律
(1)总体来说,外力作用通过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所以一般而言,高处易被侵蚀,低处易接受沉积。速度大小是影响外力表现形式的主要因素。速度较快时流水、风力、海浪都以侵蚀作用为主;速度降低到不足以搬运携带物质时,则表现为沉积作用。
(2)河岸与流水作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不论哪个半球,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3)沉积规律: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海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2.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若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直到与高位河相遇,进而袭夺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甲、乙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河流量大袭夺甲河 
B.甲河地势高袭夺乙河
C.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
D.甲河的河道平直袭夺乙河
(2)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 (  )
A.上游水量减少,泥沙堆积严重
B.河道两侧岩体崩塌泥沙堆积严重
C.河道变窄泥沙堆积严重
D.地转偏向力作用导致堆积严重
(3)有观点认为,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过于宽大。依据该观点,图中哪个河段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 (  )
A.① B.②    
C.③     D.④
(1)C (2)A (3)B [第(1)题,根据图示水流箭头,甲河的水从图示中部河段,流入乙河。说明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C对。乙河流量不一定大于甲河,A错。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流具有较强的侵蚀力,袭夺高位河流,甲河地势高,不能袭夺乙河,B错。是乙河袭夺甲河,D错。第(2)题,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河流袭夺,导致上游水量减少,水流减慢,泥沙堆积严重。河道两侧岩体崩塌,与泥沙堆积较强无关,B错。泥沙堆积易导致河道变浅,河道变窄,C中因果关系倒置,C错。地转偏向力不是堆积严重的原因,D错。第(3)题,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过于宽大。即原来河道宽大,袭夺后,水量减小,河道变窄。图中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的是②河段。]
课件27张PPT。第四章 地 貌章末小结与测评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相应的地貌表现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章末综合测评(四)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读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图(1997~2006),完成1~2题。
1.图中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地震、洪涝、干旱
B.泥石流、风雹、风暴潮
C.风暴潮、火山爆发、干旱
D.风雹、洪涝、滑坡
2.地震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原因是(  )
①破坏面积广 ②突发性强 
③防御难度大 ④社会影响深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A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每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大小。第2题,地震发生速度快,难监测,防御难,造成的损失大。]
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多发,加强地质灾害防御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西南地区山崩、滑坡、泥石流灾害比中南地区更为频繁多发的原因有(  )
①地壳运动更为强烈 ②降水强度更大 
③地形更为复杂崎岖 ④植被覆盖率更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下列各项防御和减轻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措施中,比较可行的有(  )
①加强科学研究,进行灾情监测预报 ②大量开采山石,修建梯田 ③恢复植被,实施护坡工程 ④大量迁移居民至平原地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C 4.C [西南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地形崎岖是其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大量开采山石、修建梯田、会破坏地表结构,加剧灾害的发生,大量迁移居民至平原地带不切实际。]
下图是2016年1月23日郑州天气预报截图,读图回答5~6题。
5.读图可知此时郑州最有可能经历的天气是(  )
A.滑坡 B.洪涝
C.寒潮 D.台风
6. 该天气系统给郑州带来的影响是(  )
A.大风加重污染 B.低温造成冻害
C.降雪影响交通 D.浓雾阻碍出行
5.C 6.B [第5题,根据表资料可知郑州1月23日至1月26日天气晴朗,前期温度低,后期逐渐转暖,最有可能经历寒潮天气。第6题,天气晴朗不会出现降雪影响交通,风力较小不会出现大风加重污染。晴天又有一定风力,一般不会出现浓雾。]
下图所示区域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读图完成7~8题。
7.从图中可以观察到,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大多穿越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是 (  )
A.客货运量大
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C.水源充足
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8.图示区域修建公路应重点防范哪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
A.台风 B.寒潮
C.泥石流 D.洪涝
7.B 8.C [第7题,山地地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较大,而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较小。第8题,该区域为我国西南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历史上曾有“飞蝗蔽日”的描述,蝗灾是最主要的虫害。据此回答9~10题。
9与蝗虫灾害密切相关的自然灾害是(  )
A.寒潮 B.干旱
C.滑坡 D.台风
10.关于蝗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蝗灾危害植物的根系,使农业减产
B.是危害最大的虫害
C.我国北方地区不易发生蝗灾
D.蝗灾是外来病原体入侵造成的
9.B 10.B [第9题,干旱的环境,特别是干旱导致的退水位处,有利于蝗虫产卵、繁殖,这说明蝗灾与干旱关联性强。第10题,蝗灾蔓延迅猛,杀伤力大,是危害最大的虫害。蝗灾主要危害植物的叶,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是我国自古就存在的虫害。]
读全球自然灾害及其损失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符号“□”“▲”所代表的自然灾害是(  )
①强风 ②干旱 ③地震 ④洪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2.为减轻上述两种灾害损失,下列工程措施适宜的是(  )
①营建防风林 ②修建水库 ③跨流域调水
④建设护坡工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B 12.B [干旱、洪水等灾害,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出现的频率高,而带来的损失最严重。图中显示符号“□”“▲”所代表的自然灾害损失最大。修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能有效减轻洪水的威胁;跨流域调水能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可有效减轻干旱带来的损失。]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
B.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
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
D.城市化后蒸发量减少
14.为了减少城市洪水发生的频率,应采取的措施是(  )
A.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
B.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
C.开辟绿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
D.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
13.D 14.C [城市化后地面硬化范围扩大,并且城市中的废热使市区多上升气流更易降水,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会增多且会在降水后迅速形成,但地下径流会减少,蒸发量也因地面硬化而减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以增加下渗。]
读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1900~2000年),回答15~16题。
15.上图反映出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  )
A.灾害种类多 B.灾害种类少
C.灾害发生频率小 D.地域差异小
16.我国东部地区自然灾害的特点是(  )
A.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损失大
B.类型多、强度小、频率高、损失小
C.类型多、强度小、频率小、损失大
D.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损失小
15.A 16.A [从图中看出,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灾害的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损失大。]
中央气象台2017年11月17日06时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大部、华北北部、山东半岛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温幅度有10~12 ℃,局部可达14 ℃。据此完成17~18题。
17.我国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川盆地
B.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
C.山东、台湾、海南
D.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18.对于华北南部地区来说,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发生在(  )
A.冬半年 B.春末夏初
C.秋季 D.秋末冬初
17.D 18.D [寒潮是北方冷空气南下引起的急剧降温,对我国北部地区影响大,南方受其影响则较小。 华北南部地区以旱作农作物种植为主,秋末冬初突然爆发的强冷空气对晚秋作物影响极大。]
2017年8月8日21时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5.1千米范围内平均海拔约3 827米,此次地震虽然震级大,但人员伤亡程度却相对较轻,房屋倒塌数量较少。据此,回答19~20题。
19.下列信息能够解释“震情重”而“灾情轻”的有(  )
①房屋抗震性能较好 ②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小 
③临近景区,旅游设施密集 ④山区道路中断,增大救援难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发生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它可以用来探测(  )
A.地球内部结构 B.大气物质组成
C.水圈能量来源 D.地震发生规律
19.A 20.A [第19题,房屋抗震性能较好;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小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临近景区,旅游设施密集;山区道路中断,增大救援难度会加重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故A正确,B、C、D错误。第20题,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释放,利用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人们将地球划分为三大同心圈层,因此它可以用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故A正确,B、C错误。地震发生规律和板块运动有关,不能用地震波来探测,故D错误。]
二、综合题(共60分)
21.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全球热带气旋路径示意图
世界洪涝灾害多发地分布图
(1)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____________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____________海域上空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方。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______________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台风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____________月最为频繁。(4分)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涝渍两种类型。试说明涝渍的形成条件。(3分)
(3)受洪涝灾害与热带气旋影响的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的共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灾害发生的时间上看,这两种自然灾害具有________________性;从灾害发生的空间上看,这两种自然灾害具有__________________性。(3分)
(4)灾情大小通常从哪些方面进行衡量?图中两种灾害的灾情往往特别严重,其原因是什么?(6分)
[解析] 台风和洪涝是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两种自然灾害,其中台风多形成于热带和副热带的洋面,洪涝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其多分布于降水较多的近海地区,两者的灾情大小往往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等作为衡量标准。
[答案](1)副热带 西北太平洋 12 7~11
(2)洪水 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
(3)多分布于沿海地区 群发 群聚
(4)衡量标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等。
原因:分布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财产富集,工农业发达。
22.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根据所给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一般年份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
灾害种类
粮食损失/108kg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
干旱
200~250
150~200
洪涝
100
150~200
风暴潮
2.5~5
20~60
冰雹与低温
15~25
20~30
森林火灾

50~100
崩塌、滑坡、泥石流
2.5~5
20~30
风沙和沙漠化
2.5~5
20~30
(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是什么?简述其形成原因。(10分)
(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4分)
[解析] 第(1)题,从表中分析,损失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为干旱和洪涝,其原因一方面体现在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频率大;一方面体现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这无疑对灾情起到了“放大”作用。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黄河含沙量大的成因,因而三门峡水库的淤积以及渭河的一些河段成为地上河归根结底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好的结果。
[答案](1)干旱与洪涝。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因为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
(2)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好,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
23.读下图,回答问题。(10分)
(1)在洪水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甲图所示的时期,其灾害损失是淹没农田200 km2,毁损房屋20间,死亡人数20人;在乙图所示时期,灾害损失是淹没农田1 000 km2,毁损房屋500间,死亡人数300人。造成这种灾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6分)
(2)如果你生活在该区,为减轻灾害损失,你会采取哪些措施?(4分)
[解析] 在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越大;反之灾情越小。人类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答案](1)①乙图时期河流两岸土地被广泛开垦。②乙图时期河流两岸城镇密集,人口密度增大。③乙图时期水土流失加重等。
(2)在河流两岸的洪水高风险区,不建永久性居住地;修水库、建防洪大堤;加强植被保护,保持水土。
24.由于灾难事故而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判断下面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12分)
(2)结合下图说明地震后被埋压时如何进行自救。(8分)
[解析] 第(1)题,①顺泥石流方向跑;②藏在大石后;③用毛巾掩住口鼻匍匐前进;④离开桥梁;⑤抱头屈膝躲在屋梁下;⑥躲避在墙角,头顶棉被。第(2)题,结合图中内容可知,地震发生后若被埋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用木棍支撑、包扎伤口、敲击水管和静卧。
[答案](1)①不正确。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会被掩埋。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③正确。发生火灾时近地面处可获得氧气,匍匐前行可逃离火场。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⑤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⑥正确。屋角稳定,不易倒塌;头顶棉被,保护头部。(2)首先,要处理好伤口,以防失血昏迷;其次,用石块敲击掩埋的物体求救;最后,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不能惊慌失措,大喊大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