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20 16:44:02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植被
学习目标:1.能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2.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重点)3.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重难点)
一、植被与环境
1.植被含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
3.与环境的关系
(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稳定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3)天然植被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二、森林
1.热带雨林
(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
分布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特征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
(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
(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5.红树林
(1)分布: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
(2)植物特征
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
(1)热带
草原
(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1)植被就是指植物。 (  )
(2)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 (  )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
(4)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冷。 (  )
(5)我国新疆的典型植被是(  )
A.温带森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荒漠 D.亚寒带针叶林
提示:(1)× 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 人工植被的种类较天然植被的种类少。
(3)√ 热带雨林树木高大茂密、种类丰富、垂直结构丰富。
(4)× 针叶林中针叶叶片可以抗寒抗旱。
(5)C [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以温带荒漠为主。]
 植被与环境
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又绿色的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问题1 (综合思维)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提示:探险者游历的应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板根现象,垂直结构复杂。
问题2 (区域认知)探险者所游历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
提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问题3 (地理实践力)我国存在热带雨林这种植被类型吗?
提示:存在。在我国南部的海南岛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都是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区域,因此这些地区存在热带雨林。
[归纳总结]  植被的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为植被的发育、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条件。
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
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的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植被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天然植被按类型有规律的分布(如下表)。
植被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我国的分布
森林
热带
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高大茂密、物种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西藏东南部、台湾南部
常绿
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
落叶
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我国的北方地区
亚寒带
针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植被以松、杉为主,叶片呈针叶状,以抗寒抗旱
我国东北北部、新疆北部
草原
热带
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
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温带
草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我国的内蒙古高原地区
荒漠
热带
荒漠
热带沙漠气候
荒漠景观,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干旱的形态与结构

温带
荒漠
温带大陆性气候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1.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读图完成(1)~(2)题。
(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长白山天池湖畔
B.重庆嘉陵江沿岸
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D.武夷山九曲溪边
(1)A (2)C [第(1)题,图示为热带雨林的景观,常年出现在热带雨林地区。第(2)题,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纬度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是热带季风气候,有热带季雨林分布,夏季会出现图示现象;长白山天池湖畔是温带季风气候,重庆嘉陵江沿岸和武夷山九曲溪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会出现图示现象。]
2.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1)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1)A (2)C [第(1)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第(2)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人地协调观——塞罕坝,京城绿色屏障的前世今生
2017年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生奖”。
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片绿洲,是皇家猎苑。后来,开垦伐木,逐渐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荒漠,黄沙荡荡,看不到尽头,数百里外的京城失去了天然屏障,内蒙古高原的风沙毫无遮挡地南侵,沙尘笼罩成为北京冬春季常见的景象。1962年,国家决心建立国有林场,恢复被破坏的植被,经过几代塞罕坝人的不懈奋斗,如今这里绿树遍植、花开草长、绿水青山也换来了金山银山。
   2017《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塞罕坝林场(下图)建设者们的事迹感人至深,50多年来他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据此回答(1)~(2)题。
(1)塞罕坝由天然名苑退化成荒漠沙地的原因可能有(  )
①放苑开垦 ②掠夺式采伐 ②过度捕猎 
④连年山火 ⑤发展旅游业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2)50多年前,寨罕坝没有人工林,只在阴坡上长着些不成片的白杨、云杉和山杨,阳坡和平坦地上几乎一片荒凉。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坡和平地降水相对较少
B.阳坡和平地上层较薄,砾石较多
C.阴坡蒸发小,土壤墒情好
D.阳坡受冬季风影响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1)D (2)C [第(1)题,塞罕坝由天然名苑退化成荒漠沙地的原因可能有放苑开垦,掠夺式采伐,破坏植被,①②对。过度捕猎不是植被消失的原因,③错。缺乏管理,连年山火,导致土壤荒漠化,④对。发展旅游业,不是土地荒漠化的原因,⑤错。第(2)题,50多年前,塞罕坝没有人工林,只在阴坡上长着些不成片的白杨、云杉和山杨,阳坡和平坦地上几乎一片荒凉。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阴坡蒸发小,土壤墒情好。]
“朋友圈里学地理。”下图是襄阳市地理教研员牟老师发的一则朋友圈。读图完成1~2题。
1.拍摄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硬叶林 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气温
C.降水 D.光照
1.D 2.B [第1题,图中点明是寒冬季节长出新叶,我国冬季寒冷的是温带地区。图中植被属于落叶林,长出新叶是阔叶。第2题,植物生长必须达到一定的积温条件,达不到这一积温条件,植物不会生长。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据此完成3~4题。
3.符合上文描述的地点是(  )
A.撒哈拉地区 B.西欧地区
C.南极地区 D.马来群岛
4.当地的自然植被类型是(  )
A.荒漠 B.雨林
C.落叶林 D.针叶林
3.D 4.B [第3题,材料中的文字描述的是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和东南亚的马来群岛等地。第4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景观。]
2018年2月到3月,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读图回答5~6题。
5.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  )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山气候
C.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6.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依次为(  )
A.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
B.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C.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荒漠—温带草原
5.D 6.B [第5题,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大兴安岭属于山地气候,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第6题,东北平原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大兴安岭是针阔混交林,内蒙古高原是温带草原,塔里木盆地是温带荒漠。]
课件50张PPT。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一节 植被234整体植物经营管理森林荒漠人工栽培5
土壤水分分层垂直类型当地环境6
热带雨林热带季风丰富垂直茎花季风湿润常绿革质简单7
季风海洋性宽阔亚欧北美松、杉抗寒抗旱8海湾热带亚热带9干季湿季形态灌木10111213植被与环境 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二节 土壤
学习目标:1.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2.掌握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重点)3.理解土壤的功能及常见的养护措施。(重难点)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3.野外观察内容:
(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
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比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②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的剖面构造
自然土壤
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耕作土壤
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
[特别提醒] ?1?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湿地地区的土壤发育快,但往往比较贫瘠。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自然资源。
2.利用与保护
(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  )
(2)黄土高原的土壤名称是黄土。 (  )
(3)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  )
(4)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  )
(5)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  )
A.江南丘陵红壤 B.青藏高原寒漠土
C.西北地区的风沙土 D.东北平原黑土
提示:(1)× 我们在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多属于耕作土壤。
(2)× 一些土壤是用土壤的颜色来命名的;但黄土高原的土壤不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3)√ 耕作土壤主要分为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不存在表层的有机层。
(4)× 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而不是成土母质。
(5)D [高寒荒漠土与红壤、风沙土有机质含量少,发育程度较低。东北平原黑土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层比较厚,土壤发育好。]
 土壤的形成因素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问题1 (综合思维)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问题2 (综合思维)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提示: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问题3 (区域认知)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问题4 (人地协调观)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提示: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手段进行养护。
[归纳总结]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3.气候与土壤
4.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裸露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5.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6.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7.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特别提醒] 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
1.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形的作用
(3)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m3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B (2)C (3)A [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3)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2.下图是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2)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D (2)B [第(1)题,耕地主要包括水田和旱地两种类型。图中显示,前期水田减少了约11 000公顷,旱地增加了约26 000公顷,耕地净增加了约15 000公顷;后期水田增加了约6 000公顷,旱地减少了约30 000公顷,耕地净减少约24 000公顷,前后期相加耕地净减少了约9 000公顷。第(2)题,灌丛草地由前期减少约24 000公顷转为后期增加约13 000公顷,裸岩地由前期增加约8 000公顷转为后期减少约4 000公顷,灌丛草地的增加和裸岩地的减少,促进了流域生态状况的好转。]
1.下列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A [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利于岩层的风化发育,风化层深厚。 ]
2.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成土母质
A [气候中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完成下题。
3.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
A.有机质含量高 B.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 D.土层厚度大
D [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 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故D正确,A、B、C错误。 ]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 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5.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4.C 5.A [第4题,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第5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课件47张PPT。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234
肥力植物有机质空气5
耕作农业生产差黏重67
基本活跃有机质生物循环强度速度正相关土壤8土层分化越厚910
有机界无机界植物生长蓄水保水自然资源11高效肥力种养12131415土壤的形成因素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基础练]
多肉植物是指植物的根、茎、叶器官中有一种或几种肥厚多汁,利于贮水,以便植物熬过干旱。多肉植物在旱季时进入休眠状态,在雨季过后生长、开花。下图为非洲地区图。读图,完成1~2题。
1.依据相关材料推断,图中最不适合多肉植物生长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M地也生长了大量的原生多肉植物,试推断该地气候(  )
A.受洋流影响,全年温和湿润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全年干旱
C.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D.夏季受信风控制,降水较少
1.B 2.C [第1题,由材料可知,多肉植物适宜生长在降水季节变化明显的地区。读图可知,甲、丁为热带草原气候区,丙为地中海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适宜多肉植物生长,而乙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小,不适宜多肉植物生长。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M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适宜多肉植物生长,说明降水季节变化大,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多,故选C。]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炎热
4.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
3.A 4.C [第3题,该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得深,生长范围广,有利于吸收充足的地下深层的水分。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地表水缺乏。第4题,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获取足够生存的水分。]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5~6题。
5.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6.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5.C 6.D [第5题,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带性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区。第6题,从图中看,喇叭沟门位于山区,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喇叭沟门海拔较高,气温低,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方针叶林分布于45°~70°N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
(1)描述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
(2)分析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
(3)高强度大面积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原因。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并分别在火后15、25年达到顶点;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第(2)题,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导致土壤温度上升,改变温湿环境;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了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造成生产力迅速增加。第(3)题,北方针叶林区纬度高,树木大面积焚毁后,短时间内难以复原,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大树难以生成,草本植物根系欠发达,受伤害大,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且生长的养分需求量小,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
[答案](1)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并分别在火后15、25年达到顶点;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
(2)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导致土壤温度上升,改变温湿环境;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了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造成生产力迅速增加。
(3)优势物种为灌木;原因:与草本植物、苔藓地衣相比,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
[等级过关练]
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20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据此完成8~10题。
8.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叶林 D.常绿阔叶林
9.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
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
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10.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  )
A.增加生物多样性
B.减轻风沙危害
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D.减缓变暖趋势
8.C 9.A 10.B [第8题,华北平原地区的自然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塞罕坝海拔1 000~2 000米之间,属于高原地形,气温较低,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针叶林。第9题,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是阳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第10题,塞罕坝林场有防风固沙作用,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减轻风沙危害。]
台湾岛上森林资源丰富,其中樟树是特色树种,其叶片具有革质特征。樟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宜生长在年均温16 ℃以上、1月平均气温在5 ℃以上的地区,其抗寒能力不强。下图为台湾岛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1~13题。
11.图中台湾岛森林分布特征的主要成因是(  )
A.受海洋影响显著
B.南北纬度跨度大
C.受林业发展区划影响显著
D.受地形影响显著
12.在台湾岛东部地区,樟树不适宜生长的海拔是(  )
A.0~200米 B.200~400米
C.400~1 800米 D.2 000~3 500米
13.樟树叶片具有革质特征,该特征有利于(  )
A.减少水分蒸腾 B.抗寒
C.减轻病虫危害 D.增强光合作用
11.D 12.D 13.B [第11题,根据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可知,针叶林一般分布于高山或较高纬度地区。台湾岛纬度较低,纬度不是针叶林分布原因,B错。海洋影响不是森林类型差异的原因,A错。中东部地势较高,符合针叶林的生长环境,台湾岛的森林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D对。林业发展区划不能影响植被类型,C错。第12题,樟树宜生长在年均温16 ℃以上、1月平均气温在5 ℃以上的地区。台湾位于亚热带,最冷月气温小于15℃。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在台湾岛东部地区,海拔超过2 000米处,1月气温一定在5℃以下,樟树不适宜生长的海拔是 2 000~3 500米,D对。其他选项的海拔范围适宜樟树生长,A、B、C错。第13题,樟树叶片的革质特征,不能减轻病虫危害,不能增强光合作用,C、D错。樟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台湾岛降水丰富,叶片特征与减少水分蒸腾无关,A错。樟树抗寒能力不强,叶片的革质特征主要起抗寒作用,B对。]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胡杨是生长于干旱大陆性气候的树种。科学家以胡杨年生长季始于春季日均温稳定≥5℃,止于秋季日均温稳定≤5℃的标准,确定胡杨年生长季的起始日、终止日。研究表明,若3月均温每升高1℃,起始日提前2.21天;10月均温每升高1℃,终止日推迟2.76天;3-10月均温每升高1℃,生长季延长7.78天。可见,胡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明显。下图是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起始日、终止日的空间分布图。
(1)据图描述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近50年来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的趋势,但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如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变长的趋势不明显,而格尔木所在地区终止日推迟明显。试推测两地出现差异的直接原因。
[解析] 第(1)题,胡杨年生长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分布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的趋势,同时要注意描述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最长,东北部和格尔木所在地区最短。生长季分布的长短取决于气温,自西南向东北纬度升高,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增强,故呈现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的特征;和田周边纬度低且受沙漠影响,整体较暖,生长季长;格尔木所在地区地势较高,生长期短,积温较低,故生长季短。第(2)题,影响生长季长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近50年来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的趋势的原因应是全球气候变暖,但气候变暖有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纬度越高地区、寒冷地区变化一般越大。和田所在地区较为温暖,故生长季变长趋势不明显。格尔木所在地区地势高相对寒冷,但春季变暖不明显,秋季变暖明显,终止日推迟,故生长季变长趋势明显。
[答案](1)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最长,东北部和格尔木所在地区最短。生长季长短取决于气温,自西南向东北纬度升高,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增强,故呈现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的特征;和田周边再加上沙漠广布,夏季强烈升温后热量扩散较慢,整体较暖,故生长季长;格尔木所在地区地势较高,生长期短,积温较低,故生长季短。
(2)影响生长季长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趋势的原因应是全球气候变暖。但气候变暖有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和田所在地区春、秋季变暖都不明显,起始日提前、终止日推迟不明显,故生长季变长趋势不明显。格尔木所在地区春季变暖不明显,秋季变暖明显,终止日推迟,故生长季变长趋势明显。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基础练]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读表完成1~2题。
草地类型
面积/104 km2
土壤有机碳储量
(1982-1988年)
土壤有机碳储量
(2011-2012年)
土壤有机碳密度/
kg C·m-2
碳储量/
PgC
土壤有
机碳密度/
kg C·m-2
碳储量/
PgC
草甸草原
17.25
5.80
1.00
6.65
1.15
典型草原
28.96
3.31
0.96
3.41
0.99
荒漠草原
12.56
0.70
0.09
0.27
0.03
总计
58.77
3.48
2.05
3.69
2.17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内蒙古 B.新疆
C.贵州 D.西藏
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
A.年均温相对较高 B.降水量最少
C.植被覆盖率低 D.有机质分解慢
1.A 2.D [第1题,由材料可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第2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下图,完成3~4题。
3.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高低 B.土质颗粒
C.基岩性质 D.降水多少
4.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
A.富士苹果 B.山丁子
C.久保桃 D.山桃
3.C 4.D [第3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图1
图2
5.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6.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5.C 6.B [第5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第6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7.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 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等级过关练]
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8~9题。
材料一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
8.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9.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8.C 9.C [第8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9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有机质含量分布,图中数值表示各区域平均每英亩40英寸土层中有机质的吨数。完成10~11题。
10.图中Ⅰ、Ⅱ、Ⅲ、Ⅳ四地相比(  )
A.I地灌木草类,有机质含量丰富
B.Ⅱ地草类旺盛,有机质含量最高
C.Ⅲ地降水充沛,有机质含量较高
D.Ⅳ地热量充足,有机质含量较高
11.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不适宜种植谷物,主要是因为(  )
①气候冷湿 ②气候暖干 ③土壤较肥沃 ④土壤较贫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0.B 11.C [第10题,图中Ⅰ、Ⅱ、Ⅲ、Ⅳ四地相比,I地为温带森林类;Ⅱ地草类旺盛,有机质含量最高,B正确;Ⅲ地深居内陆,降水少;Ⅳ地热量充足,微生物分解速度快,有机质含量较低。第11题,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因纬度高,距海近,气候冷湿,土壤较贫瘠不适宜种植谷物,C正确。]
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读图,回答12~14题。
12.该湖泊沼泽地(  )
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
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
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
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
13.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是(  )
①气温 ②湿度 ③成土母质 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下列地区中,有机土面积广大的是(  )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2.C 13.A 14.A [第12题,结合图中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厚度为2.0~2.5,乙处厚度为2.5~3.0,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C正确。第13题,由材料可知,有机土是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影响因素是湿度;由材料可知因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的因素是气温,A正确。第14题,由材料“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可知,形成有机土的因素是土壤湿度大、气温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又是湿地,有机土面积最大,A正确。]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山灌丛草甸土是在高山针叶林带垂直范围内,因森林遭破坏而出现适应新环境并具有相对稳定的灌丛草甸植被,在此植被下而形成的土壤类型。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 250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北支南麓,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
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图1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图,图2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CO2量)的日变化图。
图1
图2
(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
(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原理。
(3)结合图2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影响。
[解析](1)海北站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约3 200米,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寒冷,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2)图中横轴是时间,左纵轴是释放速率,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是CO2释放速率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一天中释放速度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根据CO2释放速率变化曲线、气温变化曲线形态,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 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4时左右, 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约6时左右。(3)图2曲线草盛期释放量大,返青期、枯黄期释放量小,说明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草地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答案](1)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2)特征:CO2释放速率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
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 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城市洪水与土壤蓄水功能的缺失
问题1.城市大面积土地表面被硬化,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思维线索]
―→―→
[答案] 下渗环节受阻,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减小。
问题2.以北京为例,说明土壤对蓄积雨水和减轻洪涝灾害的意义。
[思维线索]
―→―→
[答案] 土壤可吸水、能蓄积大量雨水、减轻洪涝威胁。
雨水花园
问题1.从对雨水下渗、净化、蓄积、利用等方面,说明雨水花园的作用。
[思维线索]
主要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系统分析即可。
[答案] 增加了下渗,减少了地表径流;通过植被、土壤的过滤,净化了雨水;将雨水净化汇集,蓄积了水资源;利于城市绿地的灌溉等。
问题2.雨水花园还有哪些作用?
[思维线索]
主要抓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分析。
[答案] 为城市绿地提供灌溉用水,利于节约水资源;增加空气湿度,利于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利于保持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减轻城市雨涝的发生等。
海绵城市
问题1.推想海绵城市地面材料的特点。
[思维线索]
主要从实用、美观、环保等角度分析。
[答案] 地面材料应具有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
问题2.从雨水花园到海绵城市,对城市雨涝控制的思想有哪些发展?
[思维线索]
抓住雨水花园及海绵城市的内涵进行对比。
[答案]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净化,渗入地下,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建设海绵城市即利用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建成“海绵体”,使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缓减城市内涝压力。
问题3.在什么自然条件下的城市宜建海绵城市?
[思维线索]
主要从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方面推理。
[答案] 一是降雨分配不均,季节性降雨量过多,容易形成城市内涝洪水的城市,二是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城市。
请根据下列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常绿阔叶林
②人工植被
③亚寒带针叶林
④热带草原
⑤矿物质
⑥成土母质
⑦蓄水、保水
[学思心得]                                    
                                    
                                    
                                    
                                    
 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环境要素的作用
地形
山区植被比平原地区丰富;山地的阳坡和迎风坡植被比阴坡和背风坡稠密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外力作用小,不利于外力作用地貌的形成
气候
不同气候条件形成的植被类型不同
植被可降低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增加湿度
水文
水源条件好的地区植被生长好;洋流通过影响气候再影响植被
植被覆盖率影响河流含沙量、径流的稳定性和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土壤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影响植被生长
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
1.常见植物有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常绿植物并非不落叶,只是当它的新叶长出时,老叶开始凋落,故四季常青。下图示意我国某地两种树种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甲树种广泛分布区所属地区可能为(  )
A.东南丘陵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2)造成乙树种春季凋落量较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风力较大   B.气温回升
C.日照强烈 D.降水稀少
(1)C (2)B [第(1)题,图中显示甲树种在秋季凋落物数量明显增多,说明该地植被为落叶植物,应位于四地中的华北平原。第(2)题,乙树种春季凋落量较多,说明春季气温回升后,新叶长出,老叶开始凋落。]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由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素
相互关系
实例
气候与
地貌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不同的地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
如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状况与那里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
气候与
水文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水文特征;水文条件不同的地方,气候也有差异
如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是因为北方冬季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是因为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小;在湖泊、水库的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
生物
一定气候条件下,生长着相应的植物,活动着相应的动物;植物的分布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如赤道附近为热带植物,而亚寒带地区则为耐寒植物;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要湿润得多
气候与
土壤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的干湿状况不同,通过蒸发对空气的湿度、温度有一定的影响
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形成肥沃的黑土;江南丘陵地区,由于气候湿热,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
地貌与
水文
不同地貌条件下水文状况不同;水文条件对地貌的影响也非常深刻
如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直接关系;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形都是流水切割作用的结果;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河网密布的恒河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
生物
地貌影响生物,生物也影响地貌
如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分布是不同的,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表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
生物
不同水分条件下,生存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生物的出现也改变着水文状况
如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环境;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着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
生物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土壤也影响生物的分布
如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同时土壤也影响生物的分布,如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就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2.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
(2)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解析]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形成属于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属于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属于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属于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答案](1)C A B D (2)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课件34张PPT。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章末小结与测评234城市洪水与土壤蓄水功能的缺失56雨水花园78海绵城市91011121314151617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819202122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324252627282930313233Thank you for w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