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上1.5.1物质的溶解1-物质的溶解性
1.下列物质不易溶解于水的是( )
A.食盐
B.酒精
C.汽油
D.蔗糖
2.某同学做“比较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他对实验提出的下列要求中,多余的是( )
A.取质量相同的蔗糖和食盐
B.取质量相同的两杯水
C.两杯水的温度应当相同
D.蔗糖和食盐放入水中都不能进行搅拌
3.小丽同学在两只烧杯中装入20毫升相同温度的水,分别放入10克蔗糖和食盐,并都进行搅拌,结果发现食盐先溶解完.这一现象说明( )
A.食盐比蔗糖更容易溶解
B.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速度不同
C.食盐比蔗糖的溶解能力强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4.与固体溶解度的大小无关的因素是( )?
A.温度
B.溶质与溶剂的质量?
C.溶质的种类?
D.溶液的种类
5.下列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
A.增加水的量
B.搅拌
C.升高温度
D.把颗粒状研成粉末状
6.通常情况下,下列哪些方法能够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度( )
①溶解时不断搅拌;②把大颗粒的固体碾成粉末;③增加水的用量;④溶解时给物质加热;⑤减少水的用量.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7.通常状况下,下列方法中不能够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是( )
A.溶解时不断搅拌
B.把大颗粒的固体碾成粉末
C.溶解时给物质加热
D.减少水的用量
8.在有液体的试管中加入一种固体,U型管中液面a上升,b下降,则试管中固体和液体的组合是( )
A.生石灰和水
B.硝酸铵和水
C.氯化钠和水
D.氢氧化钠和水
9.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是因为( )
A.溶解达到了平衡
B.扩散、水合过程都无热量变化
C.溶质的溶解度变小
D.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基本相当
10.将5g氢氧化钠(约为2mL)溶解在30g水中,立刻测量溶液的体积为( )?
A.>32mL
B.=32mL
C.<32mL
D.无法确定
答案解析:
1.C
解析:A、食盐易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B、酒精易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C、汽油难溶于水,故选项正确. D、蔗糖易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D
解析:要比较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需要控制在相同的温度下,可以比较在相同量的水中溶解食盐和蔗糖的质量的大小,可以比较相同量的食盐和蔗糖全部溶解需要的水的质量,是否搅拌不需要控制. 故选D.
3.B
解析:A、溶质是否容易溶解和外界条件有关,因此比较食盐和蔗糖的溶解难易时应该指明具体的条件,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结果发现食盐先溶解完,说明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速度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C、比较溶质的溶解能力,要指明溶质、溶剂等,否则无法比较溶质的溶解能力,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B选项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B.
4.B
解析: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温度(外因)、溶质与溶剂的种类(内因),故本题选B。
5.A
解析:A、增加水的量,实际上是影响溶解溶质的量的多少,与溶解速率无关,故选项正确. B、搅拌能加快分子运动速度,能加快食盐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食盐的速率速率,故选项错误. C、升高温度能加快分子运动速度,能加快食盐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食盐的溶解速率,故选项错误. D、固体颗粒大小决定了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的大小,也能改变溶解速率,把颗粒状研成粉末状,增加了食盐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快了固体的溶解速率,故选项错误. 故选:A.
6.B
解析: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主要有:搅拌,加热,磨成粉末等,其中研成粉末状是为了增加溶质溶剂的接触面积;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实际上是影响溶解溶质的量的多少,与溶解速度无关.
故选B.
7.D
解析:A、不断搅拌能加快分子运动速度,能加快固体物质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故选项错误. B、固体颗粒大小决定了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的大小,也能改变溶解速率,把大颗粒的固体碾成粉末增加了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快了固体的溶解速率,故选项错误. C、溶解时给物质加热能加快分子运动速度,能加快固体物质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故选项错误. D、减少水的用量实际上是影响溶解溶质的量的多少,与溶解速度无关,故选项正确. 故选D.
8.B
解析:A、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气压增大,使b端边的红墨水液面上升,a端液面下降,故A错; 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b端边的红墨水液面降低,a端液面上升,故B正确. C、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U形管b端边的红墨水液面不变,故C错; D、烧碱溶于水,放出热量,使瓶内气压增大,使b端边的红墨水液面上升,a端液面下降,故D错; 故选B.
9.D
解析:物质溶于水存在两个过程,扩散过程(吸热)和水合过程(放热),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是因为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基本相当. 故选D.
10.A
解析:30g÷1g/mL=30mL.
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使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此时测量溶液的体积为大于32mL.
故选:A.
浙教版科学八上1.5.1物质的溶解2-饱和溶液
欲使某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降温
B.升温
C.倒出一些溶液
D.再加足够的溶质
2.一定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升温
B.降温
C.加溶剂
D.加溶质
3.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固体硝酸钾;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4.在常温时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为了使其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多种方法,你认为不可行的是( )
A.加入硝酸钾晶体至不再溶解
B.升高温度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
C.降低温度至有少量晶体析出
D.恒温蒸发水至有少量晶体析出
5.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内的饱和食盐水,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发现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这说明(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减少,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C.溶液中溶剂、溶质的质量均未改变
D.溶液比原来要浓一些
6.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B.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溶液一定是均一的、稳定的、澄清的、透明的无色液体
D.降温时,饱和溶液可能不析出晶体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B.过滤操作可以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C.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都要验纯
D.湿衣服晾干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8.下列物质在配制溶液时,能使液体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氢氧化钠
B.浓硫酸
C.硝酸铵
D.氯化钠
9.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B.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C.热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时,一定会析出晶体
D.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10.喝剩的汽水(如图所示),对剩余的汽水描述正确的是( )
A.瓶内上部没有二氧化碳存在
B.剩余饮料一定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
C.如果置于冰箱中一段时间,饮料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将更少
D.打开瓶盖有二氧化碳气体冒出,这时饮料就不会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
答案解析:
1.D
解析:A、对于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降低温度,会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的物质,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仍不饱和;故选项方法不一定可行. B、对于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高温度会使不饱和溶液仍不饱和;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方法不一定可行. C、倒出一些溶液不会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方法一定不可行. D、向不饱和溶液中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继续溶解溶质而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方法一定可行. 故选:D.
2.C
解析:A、对于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低温度后饱和溶液仍饱和;故选项不一定可行. B、对于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低温度后饱和溶液仍饱和;故选项不一定可行. C、加溶剂,一定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D、若加的是同一溶质,饱和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C
解析:①加饱和硝酸钾固体,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②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溶液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 ③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低溶液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④加水,不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蒸发水,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故①③⑤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故选:C.
4.B
解析:A、在常温时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晶体至不再溶解,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至有少量晶体析出,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恒温蒸发水至有少量晶体析出,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5.B
解析:由于析出晶体需通过温度改变或减少溶剂两种方式的一种,由于是恒温状态下完成,故温度不变,析出晶体只能通过减少溶剂的方式完成,有题干知因是敞口水分会不断蒸发减少.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说明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故选B.
6.D
解析: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增大,如采用的降低温度至恰好饱和的方法,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均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如采用的是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析出晶体后溶液仍为饱和溶液,由于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溶液不一定是均一的、稳定的、澄清的、透明的无色液体,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有些物质(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降温时,溶解度增大,饱和溶液不析出晶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B
解析:A、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例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是稀溶液,说法正确; B、过滤是除去液体中的固体,硬水中不含有固体颗粒,故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硬水转化为软水,说法错误; C、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验纯,如果不纯会爆炸,说法正确; D、湿衣服晾干是衣服上的水蒸发的过程,说明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说法正确; 故选B.
8.C
解析: A、烧碱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故A错误; B、浓硫酸加到水中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故B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故C正确; D、食盐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9.D
解析:A、饱和溶液是指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也就是说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可能还能溶解其他的溶质;故A错误. B、说溶液的饱和与否,一定要指明温度,此题没有指明是相同温度,故此B错误. C、对于大部分物质来说,可以通过降温来结晶;但是,也有少数的物质,比如熟石灰的饱和溶液,当降温时,其溶解度反而增大,故C错误. D、把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通常采取加溶剂、改变温度的方法;故D正确. 故选D.
10.B
解析:A、因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故瓶内上部没有液体的地方会有二氧化碳存在,故说法错误; B、喝剩的汽水,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打开汽水瓶盖,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也减小,但剩余饮料一定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故说法正确; C、如果置于冰箱中一段时间,由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饮料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不会碱少,故说法错误; D、打开瓶盖有二氧化碳气体冒出,打开汽水瓶盖,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也减小,但剩余饮料一定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课件22张PPT。 物质的溶解(一)主讲:徐慧虹 慕 课 联 盟 课 程 开 发 中 心 www.moocun.com[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506010204Z81010501XHH 浙教版《科学》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
饱和溶液
物质的溶解度
溶液的配置妈妈,我要喝最甜的糖水,还要加,一直加……女儿,现在最甜的了,再加也不会再变甜了……思考、讨论:
是女儿还是妈妈正确?
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提出问题】:某种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吗? (1)如图1-41所示,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进行充分搅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
(2)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的数量,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溶解,溶液呈无色溶液下部有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物质的溶解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探究(1)提出问题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4)数据解释、表达与交流
联系生活:1. 面粉和蔗糖放入水中,是否都能溶解?2. 衣服上沾了油污,用水洗不干净,
但汽油却能洗去油污?3.你冲果珍的时候用热水还是冷水?蔗糖能够溶解在水中,而面粉几乎不溶。油污不溶于水,却很容易溶解在汽油中。果珍在热水中溶解的既快又多。猜想: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猜想一: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猜想二: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猜想三:溶解性与温度有关(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控制变量法)对于同一种溶质、溶剂,温度改变,溶解性改变温度不同,溶质、溶剂一样1.在室温下(20℃)在一定量(100克)的水中加入硫酸铜直至不能再溶解为止。称出溶液前后质量变化。计算溶解硫酸铜的质量。
2.升高温度(80℃),继续溶解硫酸铜,称出溶液前后质量变化,计算溶解硫酸铜的质量。
验证溶解性是否与温度有关20℃时溶解硫酸铜20.7克;80℃时溶解硫酸铜55.0克温度结论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有:(外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一定的温度、相同的溶剂并且质量也相同的情况下,该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的条件下进行比较。(4)数据解释、表达与交流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如何确认吸热或放热?
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在3支贴有编号的烧杯中,放入等量的水,并插入一只温度计,开始时,三支温度计测得的水温接近24℃。这是已经称量好的6克氯化钠,将其倒入1号烧杯,这是已经称量好的6克氢氧化钠.....玻璃棒轻轻搅拌1号烧杯中的混合物,观察温度计的读数,与原来测出的温度做比较,看出氯化钠溶解时温度几乎不变,说明氯化钠溶解时,没有显著的吸热或者放热现象。、降低、升高,说明有吸热、放热现象。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思考与讨论1.如何用实验证明两瓶溶液中,一瓶是饱和溶液,而另一瓶是不饱和溶液?
2.如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在室温下向烧杯中注入20ML的水,这是称量好的5g硝酸钾固体,将其导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硝酸钾完全溶解,再向此溶液倒入5g,为完全溶解,放到酒精灯上,慢慢加热其中的混合物,并轻轻搅拌。温度升高,完全溶解了,取下静置冷却,又有固体析出。思考与讨论1.如何用实验证明两瓶溶液中,一瓶是饱和溶液,而另一瓶是不饱和溶液?
2.如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如何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饱和
溶液① 加水②升温① 降温②加溶质③蒸发水【注意】只有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意义; 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2.浓溶液和稀溶液 含有较多溶质的溶液叫浓溶液,
含有较少溶质的溶液叫稀溶液。在2支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1小匙蔗糖和熟石灰,振荡后,静置片刻,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实验【实验 】多
少相等
相等不饱和
饱和浓溶液
稀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
(A)非常浓的溶液
(B)很稀的溶液
(C)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D)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D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C.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到60℃时,其它条件不变,该溶液还是饱和溶液
D.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D(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饱和
溶液① 加水① 降温②加溶质③蒸发水(3)②升温2.浓溶液和稀溶液 (1)含有较多溶质的溶液叫浓溶液,
(2)含有较少溶质的溶液叫稀溶液。一、物质的溶解性1.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性是有限的2.物质溶解性与溶质、溶剂、温度、压强等有关3.物质溶解过程会放热(氢氧化钠)吸热(硝酸铵)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小结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慕联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