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物质的分离(同步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6物质的分离(同步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20 17:20:12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上1.6.1物质的分离1-物质的结晶
1.将NaNO3和KCl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无晶体析出,在加热蒸发时开始有晶体析出,此晶体是(  )
A.NaCl
B.KNO3
C.KCl
D.NaNO3
2.50℃的某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20℃时,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溶液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剂的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将60℃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有关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60℃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B.20 摄氏度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D.硝酸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
4.一杯300g的饱和白糖水,从80℃冷却到10℃,溶液中保持不变的是(  )
A.糖的质量
B.水的质量
C.糖水的总质量
D.糖水中溶质糖的质量分数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酸铜晶体是蓝色的
B.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C.晶体通常没有规则的形状
D.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长”,变成较大的晶体
6.某物质溶液蒸发掉25g水后,温度降至t℃,析出晶体4g,再蒸发50g水,温度恢复至t℃,又析出晶体10g,该物质在t℃的溶解度为(  )
A.16g? ??
B.18g? ? ?
C.50g? ? ?
D.20g
7.已知某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若把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2%的该盐溶液由50℃逐渐冷却,则开始析出晶体的温度范围是(  )
A.30℃-40℃
B.20℃-30℃
C.10℃-20℃
D.0℃-10℃
8.将40℃时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有少量晶体析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40℃时的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
B.溶剂的质量没有改变
C.20℃时的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
D.20℃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40℃时小
9.小芳从冰箱冷藏室(温度为2℃)取出一杯2℃的澄清石灰水,盖上杯盖,在室温(温度为20℃)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底有少量晶体析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室温时该石灰水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2℃时该石灰水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该石灰水2℃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室温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20°C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经过以下变化,恢复到20°C,最终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
A.小于3克
B.等于3克
C.大于3克
D.大于等于3克
答案解析:
1.A
解:对混合液进行蒸发,此时温度较高,而在高温时NaCl的溶解较小,混合液中共含有Na+、NO3-、K+、Cl-,由于NaCl在高温时的溶解度最小,故溶液中的Na+、Cl-将首先结合为NaCl析出. 故选A.
2.C
解: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50℃的某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2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的质量减小,故选项错误.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50℃的某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2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小,故选项错误.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50℃的某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2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剂的质量不变,故选项正确.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50℃的某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2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A
解:A、60℃时的一杯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结果有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接近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A错; B、由于降温后有晶体析出,故20℃时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B正确; C、60℃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故C正确; D、根据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特点,要得到硝酸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故选A
4.B
解:A、对于饱和白糖水溶液,冷却,有晶体析出,因此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小;故A不正确; B、饱和白糖水,从80℃冷却到10℃,溶剂质量不变;故B正确; C、饱和溶液析出糖,溶质质量减小,因此,所得溶液的质量变小;故C不正确; D、冷却饱和白糖水,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但温度变化,糖的溶解度变化,利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100%,可知低温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故D不正确; 故选B.
5.C
解:晶体是指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所以结晶是指有规则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结晶分为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长”,变成较大的晶体;晶体通常具有规则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故“晶体通常没有规则的形状”,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C.
6.D
解:“某物质溶液蒸发掉25g水后,温度降至t℃,析出晶体4g”,“再蒸发50g水,温度恢复至t℃,又析出晶体10g”,可整理推得:析出晶体以后溶液就饱和了,比较两次蒸发可以发现,说明50克水和10克晶体组成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设该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x.则 x/100g=10g/50g,解得x=20g 故选:D.
7.A
解:要想使溶液析出晶体则先要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利用这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求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则有:s/(s+100)×100%=22%,解得s=28.2g,此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应该在30℃-40℃之间,也就是只有温度降到这一温度范围时溶液才可能析出晶体. 故选A.
8.A
解:A、40℃时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结果有少量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接近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A错误; B、在降温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没有改变,故B正确; C、20℃,有少量晶体析出,故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可以确定20℃时的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故C正确; D、由于降温后有晶体析出,故20℃时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减少,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比40℃时小,故D正确. 故选A.
9.B
解:A、因为室温时该溶液析出了晶体,故该溶液一定饱和,故此选项不可选. B、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故此答案可选. C、2℃时该石灰水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此选项不可选. D、石灰水2℃时溶液中溶质的量比室温时溶质的量大,且溶剂的量不变,故此选项不可选. 故选B.
10.D
解:若第一次蒸发10g水恰好形成的是饱和溶液,根据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说明10g水恰好溶解3g晶体,则第三次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是3g,若第一次蒸发10g水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则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需要先蒸发一部分水形成饱和溶液,再蒸发水才能析出晶体,说明10g水中溶解的晶体的质量大于3g,故第三次仍蒸发掉10克水,再次冷却到20℃时,析出的晶体的质量大于3g,观察选项, 故选D.

浙教版科学八上1.6.2物质的分离2-其他几种常见的分离方法
1.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是(  )
A.铁粉和铜粉
B.食盐和蔗糖
C.酒精和水
D.泥砂和食盐水
2.以下是净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静置沉淀 ②过滤 ③吸附沉淀 ④蒸馏.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3.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不考虑水分蒸发),得到相应的五种溶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t1℃时,溶液①是不饱和溶液
B.t2℃时,溶液④是饱和溶液
C.t1℃时,溶液⑤是饱和溶液
D.t2℃时.溶液③是不饱和溶液
4.降温结晶是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物的常用方法.现取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物160g,放入100ml水中,加热到80℃,固体全部溶解.请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80℃时,溶液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B.80℃时,溶液中硝酸钾不饱和,氯化钠饱和
C.降温到20℃时,析出的固体一定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
D.降温到20℃时,一定析出硝酸钾,可能析出氯化钠
5.选择下列部分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除去粗盐中难溶性的杂质,乙实验为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①和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相同的
B.甲实验和乙实验都要用到实验操作①
C.甲实验在操作⑤时,将水全部蒸发后停止加热
D.乙实验在操作③时,若俯视读数,会使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6.课外兴趣小组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后的残留物中回收二氧化锰,其操作有①过滤 ②烘干 ③溶解 ④洗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③④①②
B.④③①②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7.目前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业生产上都要增强“低碳”意识.“碳捕捉技术”就是意识的一种体现.“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常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高温反应炉中产生的CO2可不进行处理
B.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
C.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D.“反应分离”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
8.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操作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这四步操作中均要用到的一种仪器是(  )
A. 烧杯
B. 漏斗
C. 玻璃棒
D. 酒精灯
9.下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其中除去水的异味主要是在(  

沉淀池
B.过滤池
C.吸附池
D.清水池
10.以下实验装置一般不用于物质分离操作的是(  )
答案解析:
1.D
解:过滤是把不溶于水的固体从水中分离出去的一种方法. A、铁粉和铜粉都不溶于水,不能用过滤法分离. B、食盐和蔗糖都溶于水,不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C、酒精和水是互溶的,不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D、食盐可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故选D.
2.C
解:净化水时一般是先通过静置使水中悬浮的大颗粒固体沉降,再加入絮凝剂使水中悬浮的小颗粒固体凝聚而加快沉降,然后通过过滤能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但对于可溶性杂质过滤并不能除去,蒸馏除去了水中所有的杂质,所得到的水为纯净物,所以在这四个过程中静置沉淀的净化程度最差,其次是吸附沉淀,再次是过滤,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故选C.
3.B
A、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所以向100g水中加入20g硝酸钾得到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正确;
B、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4g,从操作流程可以看出:100g水中至溶液④时共加入硝酸钾的质量是60g,所以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C、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溶液⑤是100g水中加入硝酸钾60g,最多溶解31.6g,形成的是饱和溶液,正确;
D、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4g,从操作流程可以看出:100g水中至溶液③时共加入硝酸钾的质量是40g,所以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正确;
故选B.
4.D
解:A、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物160g,加热到80℃,固体全部溶解,可能都是刚好饱和,或不饱和,或者有一种饱和有一种不饱和等情况,故A错;
B、因为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物160g中没说谁多谁少,所以不能判断谁饱和,谁不饱和,故B错;
C、由于氯化钠溶解度变化不大,如果质量很少的话,降温后不可能析出,故C错;
D、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降温后减小得多,所以一定析出晶体,氯化钠溶解度变化不大,降温后可能析出,也可能不析出,故D正确.
故选D.
5.B
解:操作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速食盐的溶解,操作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散热,防止液滴飞溅,A错误;
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需将粗盐溶解,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也需将氯化钠在烧杯中溶解,这两个实验都需用到操作①,B正确;
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在进行蒸发操作时,需在大量晶体出现时即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C错误;
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用量筒量取水时,若俯视读数,则所取水的体积偏小,溶液偏浓,溶质质量分数偏大,D错误。
6.C
解: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后的残留物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氯化钾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把两种物质溶于水,过滤得到二氧化锰,然后进行洗涤,除去附着的氯化钾,最后烘干,便可得到二氧化锰.故答案为:C
7.B
解: A、因为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不处理可以引起温室效应,故A错误; B、因为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该方法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正确; C、在反应中,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可以循环利用,故C错误; D、在“反应、分离”中发生的反应有CaO+H20=Ca(OH)2,Ca(OH)2+Na2C03=CaC03↓+2NaOH,所以分离CaC03和NaOH用过滤操作,故D错误; 故选B.
8.C
解:在溶解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在过滤操作中,用到的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
在蒸发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有: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
在计算产率时,需要用玻璃棒转移固体.
所以在这四步操作中都用到的仪器有:玻璃棒.
故选:C.
9.C
A、沉淀池是沉淀不溶性颗粒的
B、过滤池是除去不溶性固体的
C、活性炭能吸附异味、色素等物质
D、清水池是储存比较清洁的水的
故选C
10.D
解:A、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故A正确; B、萃取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故B正确; C、过滤用于分离溶于水和不溶于水的固体,故C正确; D、该装置是制取气体的装置,不能用于物质分离操作,故D错误. 故选:D.
课件24张PPT。 物质的分离主讲:徐慧虹 慕 课 联 盟 课 程 开 发 中 心 www.moocun.com[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506010204Z810106XHH 浙教版《科学》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6节物质的结晶
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
其他几种常见的分离方法
沉淀、过滤、蒸馏妈妈,你当时是不是没有搅拌啊?我当时可是搅拌到完全溶解了。糖是后来析出的。【提出问题】:某种物质在水中会析出吗?国庆节,小女孩去做客,妈妈泡了一杯很甜的糖水,开始小女孩没喝完,等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杯底有白糖析出。物质结晶蔗糖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结晶: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食盐晶体硫酸铜晶体石膏晶体云母晶体晶体:有固定的溶沸点、规则的几何外型。饱和
溶液① 加水②升温① 降温②加溶质③蒸发水这些晶体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蒸发溶剂获得晶体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获得晶体蒸发溶剂蒸发皿的使用蒸发皿通常为瓷质材料制成。规格以直径表示,有60mm-150mm等几种。用作蒸发、浓缩溶液或干炒固体等。所盛液体不超过2/3,加热时直接放到铁圈或者泥三角上,可以直接加热。需要坩埚钳放,不能骤冷,以防爆裂。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动,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可利用余热将溶液蒸发至干。冷却热饱和溶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的固体物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获得晶体。而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 可以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实验目标
练习用结晶的方法制备晶体;
学会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硫酸铜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的。
制备较大颗粒的晶体需控制的条件:晶种少,晶形完整,防震防尘,降温要缓慢。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实验过程制备高于室温70度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冷却饱和溶液,析出晶体配置饱和的硫酸铜晶体,细线悬挂小晶体将硫酸铜晶体置于饱和溶液。晶体长大硫酸铜晶体长大放置三天细线悬挂小晶体放置三天削剪晶体放置饱和溶液中取出烧杯中的细铜丝,上面有很多蓝色的硫酸铜晶体,选取其中一颗晶型较完整的晶体,把它用细铜丝拴好,把栓有小晶体的铜丝悬挂在盛有饱和硫酸铜的溶液中静置,用表面皿盖好烧杯口,以防止灰尘落入烧杯中。并注意不要振荡,每天往烧杯中添加少量微热的饱和硫酸铜溶液。这样静置一段时间后,晶体就会逐渐长大。结晶水和合物有些物质的晶体里没有结晶水,如食盐、硝酸钾和硫酸钡。而很多物质都能生成结晶水合物,如胆矾(无水硫酸铜)、石膏(而水硫酸钙),它们都是常见的结晶水合物。很多结晶水合物在室温下不太稳定,在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产生风化现象。相反,有些晶体放在空气里,会逐渐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湿,直到在他的表面上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甚至稀溶液(如氯化钙、氯化镁和氢氧化钠),这种现象称为潮解现象。阅读沉淀法
其他几种常用的分离方法凝聚剂:明矾Al2(SO4)3·12H2O
、活性炭(C)过滤法

实验过滤泥浆水过滤是分离液体和未溶固体物质的方法,取一张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将滤纸放入玻璃漏斗中,使滤纸的边缘与漏斗口稍低,用蒸馏水润湿,并用玻璃棒压平,使滤纸紧贴漏斗壁,中间没有气泡,这就装备成了过滤器,把它放在铁架台上,使漏斗下端的管口靠近烧杯内壁,突出的一端紧贴烧杯壁,使液体沿烧杯壁留下,倾倒过滤物时,应将玻璃棒一端戳在三层滤纸那一边,装混合物的烧杯口靠着玻璃棒,使液体沿着玻璃棒留下。注意液体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过滤完后,用少量蒸馏水分2-3次清洗滤渣。注意点:一贴二低三靠蒸馏法:把水加热至沸腾,产生的水蒸气经冷却形成液态水的方法称为蒸馏法,用这种方法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馏水。
这种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这是一套实验室制取少量蒸馏水的装置。蒸馏烧瓶中装有约1/3左右的硬水,并加油沸石或者瓷片(防止爆沸)。蒸馏烧瓶口带有赛有温度计的塞子。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瓶颈水蒸气的出口处,这是冷凝管,这是应接管,蒸馏前先从冷凝管下端冷却水进口通入自来水,然后点燃酒精灯,加热蒸馏烧瓶中的水。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水保持沸腾,产生的水蒸气在冷凝管中冷凝成水流下,经过应接管滴入收集蒸馏水的锥形瓶中。蒸馏结束后,先移开酒精灯,等完全冷却后,再取下盛有蒸馏水的锥形瓶。
自来水厂的水进化自来水厂对江河或水库等水资源引来的水进行净化处理时,一般进过2个阶段。1.物理阶段:通过过滤和沉淀等方法除去水中的固体颗粒。2.化学阶段:通入氨气或漂白粉等杀死水中的微生物。最后,经过化学检测,证明水是纯净的之后,这些水才被送到用户家中去。拓展粗盐提纯小结物质的结晶
蒸发溶液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实验:蒸发皿的使用、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
其他几种常见的分离方法
沉淀:凝聚剂
过滤:一贴二低三靠
蒸馏:得到的是纯净物粗盐提纯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慕联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