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试卷(四)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所谓“六部之上,更无领袖,而天子总其成”,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一时期的中枢制度(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 D
解析 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管理六部,故选D项。
2.明清皇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皇宫外为皇城,皇城外又是北京城,城城包围。(如下图)明清皇宫设计体现的理念是( )
A.皇权至上,等级分明 B.以民为本、休养生息
C.民主集中、社会和谐 D.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答案 A
3.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
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宦官职掌裁定权
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 D.丞相制度被废除
答案 C
解析 不管是内阁还是宦官专权都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故C项正确,排除A、B项;丞相制度被废除也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故D项错误。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内阁、司礼监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答案 B
解析 结合本题所示材料,封建王朝官员由开始和皇帝一起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显示出皇帝的地位越来越高,反映了皇权逐渐加强,中央的权力逐步集中到皇帝一人,故选B。
5.“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其历史功绩是( )
A.稳定了东南沿海的形势 B.促进对外政策转向封闭
C.平定了西北地区的叛乱 D.抗击欧洲列强侵略活动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戚家军”“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可知是戚继光抗倭的历史功绩,故选A。
6.宣德八年(1433年),提升安南(今越南)州土巡检李保担任州判官,成为当地土司官。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石南龙州(今四川青川等)土知府段龙死,养子段进忠杀死段龙儿子段嘉龙,自任土知府,朝廷派兵镇压并在此地改设流官。以下对明朝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因地制宜,保持西南地区稳定
B.改土归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C.统筹全局,推进西南社会进步
D.先设后废,扼制地方武装增长
答案 A
解析 明朝在安南地区设土司进行管理,而在石南龙州却改土归流,体现了因地制宜,有利于西南地区稳定,故A项正确;改土归流只是在石南龙州地区,安南地区并没有改土归流,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明朝统筹全局,故C项错误;安南地区的土司并没有被废除,故D项错误。
7.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
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
答案 B
8.现在去故宫时会发现乾清门的一个角落有一座不起眼的建筑。在这一建筑的一间小房子里,曾经形成了一种由皇帝任命的大臣掌控、能够迅速应对皇帝指示的体制。此文所说的“体制”实际指的是( )
A.政事堂 B.枢密院
C.内阁制 D.军机处
答案 D
解析 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议政的机构,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故A项错误;枢密院是五代以来形成的军事机构,并非完全听命于皇帝,故B项错误;内阁有专门的办案场所文渊阁等而非不起眼的建筑,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直接听命于皇帝,标志皇权达到顶峰,故D项正确。
9.“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
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可知该机构是清代的军机处,它的建立加强了皇权,故D项正确。
10.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 B
11.从明代中期开始,民间的图书编纂出版事业出现了一个高潮,包括历史在内的各个学术领域名著不断。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可能是( )
A.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B.杂剧散曲等市民文学兴盛
C.官府放松了思想控制
D.明清之际思想启蒙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依所学,明清时期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印刷术不断完善,对图书编纂出版起了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间的图书编纂出版事业出现了一个高潮,杂剧散曲等市民文学兴盛是民间出版业高潮的表现而非背景,故B项错误;依所学,明清时期官府对民间的思想控制逐步加强,故C项错误;依所学,明清之际思想启蒙受到民间的图书编纂出版事业的影响,故D项错误。
12.有学者在评论古代某一时期思想状况时发出感慨:“这一阶段思想的特殊风貌及其大趋向和心性之学垄断的时代比起来,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最难得的是,他们的言语之间往往充盈着人道的热情,形成一股感人的张力。”这一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秦汉之际
C.明末清初 D.清末民初
答案 C
解析 明末清初时期出现儒学思想的活跃,对传统理学进行批判,肯定人的欲望,具有早期思想启蒙作用,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13.雍正八年(1730年),刑部尚书之子徐骏作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被人告发,按照大不敬律被“斩立决”。历史上把清朝这一做法称为( )
A.焚书坑儒 B.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答案 D
解析 清朝统治者为了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经常从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案,这就是文字狱。题干所反映的徐骏作诗被杀案就是清朝很典型的文字狱案例。D项正确。
14.清朝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依此指出清政府所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含义是( )
A.完全禁止海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只是禁止对英贸易 D.对外自由开放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中乾隆帝认为中国物产丰富,没必要同外国进行贸易往来,由此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项正确。
15.“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史学家戴逸评价康乾盛世的主要视角应为( )
A.古今的历史变迁 B.政治经济的互动
C.中外的历史比较 D.民族意识的消长
答案 C
解析 18世纪中国依然在传统的道路上缓慢前进;而欧洲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因此史学家戴逸说,康乾时期中国走向了衰落。故选C 项。
16.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了清朝( )
A.设立关卡、禁绝贸易 B.抑制商业、实行海禁
C.重农抑商、打击海运 D.征收重税、限制商贸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处处皆关,关关有税”说明清朝抑制商业的发展。根据题干中“出海者……俱发边卫充军”,反映了清朝实行海禁政策,故选B。
17.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中国“选择了陆地”是指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
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C.完全没有积极作用
D.使中国赶上世界发展潮流
答案 B
解析 清朝时期,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的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往来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因此,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他们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正确。
18.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答案 C
19.历史上的徽商活跃在中国的都市和乡镇,形成了“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的民谚。此类“民谚”较早流行于( )
A.黄河流域河套地区 B.陕西关中地区
C.长江流域江南地区 D.两广岭南地区
答案 C
解析 徽商的活动经营范围最早是在安徽南部,故A项错误;同理,陕西关中地区也不是徽商最早的活动区域,故B项错误;长江流域江南地区,这是徽商最早起家的地点,故C项正确;两广岭南地区同样不是徽商最早的活动区域,故D项错误。
20.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答案 B
解析 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两宋之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明代到清代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的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繁荣,说明我国古代的农村集镇经济发展迅速,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集镇经济的发展,并未涉及农耕文明的衰落,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村集镇的发展,不是城市功能,故D项错误。
21.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进道”,认为“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 )
A.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B.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
C.受到儒家民本思想影响 D.开始出现平民化的趋势
答案 D
解析 “根本”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百姓日用即进道”可知,心学开始走向民间,故B项错误;民本思想是儒家固有的传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百姓日用即进道”“‘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可知,心学走向民间,出现平民化趋势,故D项正确。
22.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 )
A.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
B.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D.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答案 D
解析 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故A项错误;启蒙思想太过于超越时代,故B项错误;“彻底否定”说法过于绝对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可知,顾炎武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成为反对腐朽封建统治的一把利器,故D项正确。
23.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反映了人们的世俗追求
C.冲破了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D.说明科举制度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故A项错误;材料中“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表达了民众对圆满人生的一种期许、向往,故B项正确;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与“金榜题名”存在一定的契合点,故C项错误;材料所述的三种模式中,“洞房花烛”与科举制无关,不能体现其发展,故D项错误。
24.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与文字珠联璧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如图反映了明朝工农业生产技术面貌,最有可能出自(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资治通鉴》
答案 B
解析 《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6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6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图二所示的唐朝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军机处设置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4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
答案 (1)秦朝。三省六部制。
(2)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
(3)清朝。主要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秉旨办事。
(4)皇权不断强化(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被废除,君权不断加强;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6.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材料二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三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举例说明这一时期为中外友好交往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6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技术条件。(6分)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8分)
答案 (1)原因:丝绸之路的往来沟通使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举例: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2)目的: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技术条件: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高;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3)变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影响: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27.家庭与国家高度同构是中国传统家国共同体的一个根本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
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 州县贤,则民安。贤者视民为子,不忍伤也。约之使人人守法。太守,约州县者也;司道,约府州县者也;抚按无所不约,则天下治矣。臣谨条画州县所当持行者,如课农桑须中心诚恳,欲开民衣食之源,使民兴起。令自抚按而下,以递相约,庶几皇上之仁恩,得实究之民也。——摘编自高攀龙《申严宪约责成州县疏》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5分)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5分)
(3)州县官吏是将家庭与国家连接为一体的枢纽与关键。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大儒高攀龙就加强州县官员管理所提出的建议。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传统家国共同体建构的当代价值。(6分)
答案 (1)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
影响:弘扬传统美德,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
(2)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
思想主张:致良知。
(3)建议:以法律约束官员,层层监督;明确官员职责,逐级考核。
当代价值: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家国情怀。
单元总结提升
1.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表现及原因
明清时期,在对外关系方面,与前代相比,逐渐失去了主动性。由于实行闭关政策,封建统治者对勃兴的西方资本主义不了解,中西发展出现差距,中国处境日益被动。该时期对外关系向两方面发展:一方面面对日益逼近的西方殖民活动,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经济文化交流在一定范围内发展。
明朝对外政策在整体上是趋向保守和内向的。明成祖一度实行较为开明的政策,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其目的侧重于政治方面,意在宣扬国威,开拓朝贡贸易,但它是一次主动外交,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上的壮举。下西洋后,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关系,华侨对南洋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中期后,出现倭患。戚继光等人进行抗倭斗争,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巩固了海防。西方侵略者开始觊觎中国,1553年葡萄牙用欺骗手段取得澳门居住权,继而强占;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
清朝康熙帝以武力反抗侵略,通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俄军,迫使沙俄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了台湾。这些反侵略斗争的胜利,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打击了西方侵略者。
清中期后对外政策趋向保守。其突出标志是闭关政策的实施: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各方面表现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从社会发展来看,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其表现如下: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君主权力强化、大兴文字狱、实行八股取士等,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了,君主专制的强化势必走向反面,更加证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虽未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文化上,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和市民文学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文化上的反映。
对外关系上,从明中叶后,西方侵略者不断侵扰中国,中国实行消极的闭关政策,这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例题 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明代的朝贡贸易。
二抓关键: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麒麟”。
第二步:逐项分析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项
画不是材料关注的重点,并且元朝时就已经出现文人画,此画并不是新的类型,故A项错误
排除
B项
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麒麟”,表明了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故B项正确
正确
C项
明成祖虽派郑和下西洋,但并未解除海禁政策,开放的只是朝贡贸易,故C项错误
排除
D项
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虽为外来物品,但却被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并没有形成新的观念,故D项错误
排除
答案 B
运用排除法解答历史选择题
第一:排“错”法。
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可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境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反过来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了。)
第二:排“正”法。
即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里的“正”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史实一项的选择题。(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因为在这类题目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
第三:排“它”法。
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但这类选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往往这类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强,考生也容易出错。(这里的“它”是指与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1.废丞相、建立内阁的史实,理解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2.从郑和下西洋到沿海形势日益严峻的变化。
3.明朝经略边疆的史实,认识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后来,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同年,明军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判断正误
(1)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南京从此成为明朝的首都。( × )
提示 明成祖于1421年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2)1368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 )
提示 元朝被推翻后,蒙古势力退回草原,与明进行了长期的对峙,明并未实现完全的统一。
2.废除宰相制度
(1)目的:加强皇权。
(2)废除:朱元璋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3)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问题思考
材料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 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 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思考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为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作了哪些改革?
(2)这次改革带来了什么问题?此后,明王朝进行了怎样的制度性补救?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提示 (1)废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职能部门。
(2)问题:政务过于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弊端。补救:设置内阁制度。
特点:皇权进一步强化。
3.设立内阁制度
(1)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设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形成一个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俗称“内阁”。
(3)运行机制
①内阁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②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4)地位的提高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极大,被比喻为宰相。
辨析比较 宰相制与明代内阁制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皇权加强的重要表现,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点:(1)从地位上看,宰相是法定中央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内阁是非法定的咨询机构。
(2)从职权上看,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而内阁仅充任皇帝个人的助手和顾问,无决策权。
(3)在对皇帝的影响上,宰相制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宦官专权的出现
(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2)表现
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皇帝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②17世纪20年代,宦官魏忠贤一度主宰朝政,实施恐怖统治。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评价
①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消极: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深化理解 从外交史看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问题思考
材料 《明史》记载,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赀:计算)”。
思考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其所确立的国家之间交往的不成文准则是什么?这次活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目的: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成文准则是“厚往薄来”。影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但也给明朝带来了较大的财政负担。
2.倭寇之患
(1)原因
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②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2)表现: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造成巨大破坏。
(3)戚继光抗倭
①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
②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③后来,朝廷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势才稳定下来。
概念阐释 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指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海禁的解除打开了中外贸易与交流的新局面;为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日后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明朝提供了延长寿命的资本。
3.西方的侵扰
(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表现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②稍晚的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蒙朝贡关系
(1)背景
①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
②为防御蒙古人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2)朝贡关系的建立
①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瓦剌还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
②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概念阐释 中华朝贡体系
中华朝贡体系是最为典型的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体系。东亚朝贡体系乃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朝贡体系的“意识形态结构”由三个层面构成 ,包括“儒家思想 、天下观、华夷秩序”。而其功能包括“提供政治合法性 、保持体系内经济繁荣、维护地区稳定” 。通过中华朝贡体系,中国文化逐渐被传播到了中国的邻近和周边国家,东亚地区最终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2.经略西藏
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判断正误
明朝在西藏采取“以藏治藏”的方针,重用藏族上层人士。( √ )
3.招抚东北
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4.明清易代
(1)清朝建立
①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②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③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2)明清易代
①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流行,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
②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③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
④经过20多年的战斗,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判断正误
明清易代的根本原因在于新兴清朝的强大。( × )
提示 明清易代根本上是由于明朝统治黑暗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和民族矛盾尖锐。
知识图示
应用 上图为明朝疆域图,据图指出明朝中央政府处理与东北、蒙古、内地、沿海等地关系的方式。
提示 (1)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女真首领封授官号;(2)蒙古:建立朝贡关系,实行朝贡贸易;(3)内地:分省为三司,强化中央集权;(4)沿海: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明神宗实录》
应用 这段材料表明,阁臣仅限顾问的职责,不具宰相之权,一旦威胁到皇权,还会招来灾祸,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 洪武皇帝十分在意朝觐纳贡。每一次使臣入朝,都是皇帝向大明疆土之外的君主们,也是向那些目睹外国使臣入都的大明子民,宣示自己的统治权之时。……他对任何的轻忽和不足也十分警觉。洪武十二年,高丽进贡黄金百斤,白银万两,因其远远超过了入贡约定的数额,却之不受。——《哈佛中国史·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应用 依据材料说明朝贡贸易的作用,对于超额的贡金明朝为什么“却之不受”。
提示 (1)作用:向海外显示中国富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向臣民宣示统治权,提高君主的威信。
(2)原因:①高丽的做法违背了宗藩体制。
②皇帝对权威始终保持警惕。
③根据“厚往薄来”的原则,默认将在经济上加重中国的负担。
爱国将领戚继光的《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解读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心怀天下,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的崇高襟怀;用一个“笑”字,写尽了抗倭名将的豪迈气概。
针对练 “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其历史功绩是( )
A.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B.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
C.平定瓦剌和鞑靼 D.抵抗清军入侵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戚家军”“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可知是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故选A项。
1.(P73)思考点: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提示 (1)以炫耀国威为目的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难以为继。
(2)面对沿海严重的倭患,明朝中期,朝廷严禁对外贸易。
(3)海禁未能消除倭患,反而加剧了海上走私活动,同时抑制了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2.(P75)学思之窗:《大明会典》是明朝的行政法典,这段上奏提出了什么主张?
提示 肯定《大明会典》,对维护统治的作用,但认为需要根据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进行修订使用。
3.(P76)问题探究: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提示 (1)理由不充分。明太祖认为宰相多专权乱政,激化与皇权的矛盾;古代并没有宰相,秦设宰相短命而亡。他只看到了宰相制与君主专制的矛盾,而没有看到宰相制度能起到集思广益、限制君权等保证王朝正确决策的积极一面。
(2)黄宗羲从君臣关系、君臣礼仪、宰相作用的角度批评废相之举。
1.《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
答案 B
解析 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直接目的是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以强化君主专制,故选B项。
2.“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 )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 B
解析 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度,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故B项正确。
3.下图所示是明朝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意在突出( )
A.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图片可知明朝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意在突出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故选C。
4.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
A.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
C.以政治目的为主
D.以经济目的为主
答案 C
解析 朝贡贸易是在开放的政策下以赏赐与朝贡的方式进行的,突出了对国威的炫耀,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故C项正确。
5.“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 )
A.戚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马可·波罗回国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永乐三年”“苏州刘家港”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故选C。
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下面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西藏( )
时期
机构或重大事件
唐朝
文成公主和亲
元朝
宣政院辖地
明朝
乌思藏都司
A.和亲是交往的主要形式 B.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
C.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D.注重藏族上层人士作用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三代中央政府通过和亲、设立机构等方式加强了西藏与中央的联系,说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
课时对点练
题组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太祖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是为整顿吏治加强集权,此后明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 )
A.设置三省六部 B.废除宰相制度
C.设置二府三司 D.废除科举制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的基本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选B。
2.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为减轻负担,他设置了( )
A.御史大夫 B.中书省
C.殿阁大学士 D.参知政事
答案 C
解析 明太祖废丞相后,处理全国政务感到力不从心,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故选C。
3.“(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材料反映了内阁( )
A.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B.获得统领六部的权力
C.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D.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答案 A
解析 从“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内阁权力重大,地位提升,故A项正确。
4.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元代的行省长官 D.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本无相名”“票拟”“六部”中可推断出其为明代的内阁大学士,故选D。
题组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5.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勇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他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应是( )
图一 张骞通西域 图二 鉴真东渡
图三 玄奘西行 图四 郑和下西洋
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民族团结 D.中外交往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图二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图三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图四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所以图片最恰当的主题是中外交往,故选D项。
6.“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说明规模较大;“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说明技术先进;而“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则说明郑和远航是和平交往。从材料看并没有提及利润丰厚,事实上郑和下西洋也不是追求丰厚的利润,更多的是为了传播友谊。故本题答案为A。
7.明清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沿海也受到了外国的骚扰,这时涌现出一些爱国将领,下图中“威震海疆”四字,赞扬的是( )
A.朱元璋 B.郑和
C.戚继光 D.俺答汗
答案 C
题组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8.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守草原,继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为此明朝采取的措施是( )
A.和亲修好 B.军事讨伐
C.重修长城 D.榷场贸易
答案 C
9.明朝迁都后,坚守“天子守边”的理念,为反击蒙古人的骚扰,而御驾亲征却被俘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宣宗 D.明英宗
答案 D
10.明朝末年,政局动荡,政权并立。下图反映了明末形势图(局部),其中推翻明朝政权的是( )
A.大顺 B.大西 C.大清 D.喀尔喀
答案 A
11.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解析 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
12.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
13.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材料反映的本质是( )
A.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 B.内阁大臣等同于宰相
C.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 D.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
答案 C
解析 “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可见其强调对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
14.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内阁”是( )
①内侍机构 ②君主专制产物 ③决策机构 ④制约皇权工具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内阁是辅助明朝皇帝处理政务的临时性机构,属内侍机构,故①正确;内阁服务君主,加强君主专制,故②正确;内阁不具备决策权,故③错误;内阁有利于强化皇权,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15.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
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答案 D
解析 明朝内阁入阁的官员初期官位较低,中后期官位较高,故A错误;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故C错误;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故D正确。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明代内阁制度作为议政、咨询与秘书功能并兼的辅政机构,对皇权形成了有效的制约,也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阁具有票拟、草拟诏书、平章政务、论思和备顾问的职能,虽然没有决策权,但是仍然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尤其是在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的10年里,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中外奏章无不经由内阁票拟,特别是在皇帝怠政的时候,票拟更是百官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内阁把辅政职责和秘书性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协助六部诸司等机构维持国家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
——《浅谈内阁制度在明代政治中的特点及地位》
(1)用明朝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内阁制度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答案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特点:辅政范围广泛;具有非法定性;没有行政决策权。作用:对皇权起到了一定制约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合理性;促进了国家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重点难点
1.了解清初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了解清初经略边疆的史实,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3.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背景:康乾盛世
(1)时间: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100多年的鼎盛局面。
(2)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2.表现
(1)皇帝独断大政: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不仅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于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奏折制度
①内容: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②影响: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
①军机处: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②内阁: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4)文字狱
①概况: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
②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深化理解 对清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认识
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对粉碎内部分裂叛乱和外部入侵、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因此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消极作用方面: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措施,违背历史潮流,阻碍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其作为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即将崩溃的旧的经济基础,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腐朽性。
二、疆域的奠定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和巩固。
1.东南版图的奠定——台湾的收复和统一
(1)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判断正误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设府,具有相同的历史作用。( √ )
2.东北版图的奠定——签订《尼布楚条约》
(1)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2)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3)结果: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判断正误
雅克萨之战后,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 )
提示 雅克萨之战是中国抵御俄国侵略的正义战争,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康熙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这是一个平等条约,从此两国保持了长期的和平。
3.北方版图的奠定——平定蒙古
(1)背景
①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被称为漠西蒙古。
②清朝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朝贡。
③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2)与漠西蒙古的斗争
①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②不久,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
(3)结果
①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②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判断正误
清朝前期,漠西蒙古是最主要的分裂势力。经过长期的斗争,在雍正时期,彻底解决了漠西蒙古分裂国家的威胁。( × )
提示 漠西蒙古是清朝前期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最主要的威胁。对漠西蒙古分裂势力的斗争,贯穿康雍乾三代,直到乾隆时期,清朝战胜大、小和卓,才彻底解决了漠西蒙古分裂势力对国家统一的威胁。
4.西南: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1)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被清廷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清朝政府册封。
(2)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判断正误
从1727年开始,达赖和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 )
提示 为强化对西藏的治理,从1727年开始了朝廷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5.边疆统治的特点
(1)清朝政府专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对于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6.清朝的版图与区划
(1)清朝的疆域: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现代中国的版图至此基本奠定。
(2)地方制度
①在清朝疆域内,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或总督治理。
②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背景:清朝由盛转衰
(1)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
(2)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
2.政治危机
(1)原因
①清朝人口膨胀迅速。
②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③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
(2)表现
①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
②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
③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
问题思考
材料 然变起一时,祸积有日。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舌敝唇焦,奈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思及此,实不忍再言矣!
思考 嘉庆帝认为天理教起义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认识有何不足?
提示 嘉庆帝认为起义原因为大臣因循守旧、懒政怠政。其不足之处是没有看到清朝中期政治腐败和贫富分化导致的阶级矛盾尖锐。
3.外部危机及其对策
(1)表现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对策——闭关自守
①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
③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3)影响
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混易错 “海禁”与闭关自守
“海禁”政策允许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如郑和下西洋,不仅运载大量货物到亚非各国进行交易,而且广泛招徕各国商人来华贸易。而闭关锁国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在清朝闭关自守政策下私商不能出海贸易,外国商人被限制在固定的贸易场所,一切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
知识图示
归纳总结 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漫长的原因
经济上,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自古以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无力冲击自然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迟至明代中晚期才产生,但仅限于江南地区,且遭到封建制度阻碍,发展缓慢。
政治上,自秦至清,几乎都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政治上强大的反作用,有利于延迟封建制度的灭亡。
思想文化上,封建统治者长期以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禁锢人们的大脑,并大搞文化专制主义,阻碍了科学发展,有利于延续封建统治的时间。
应用 据材料指出清朝的疆域地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为有效治理广阔疆域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1)地标: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2)措施:内地设立18省;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一 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乾纲独断的政治传统屡次作出总结。他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清高宗实录》卷323 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材料二 清朝因为防护西藏起见,乃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令其在体制上和达赖、班禅平等。又颁发金奔巴两个:一个藏在北京雍和宫,一个藏在西藏的大昭寺。达赖、班禅和大呼图克图出世有疑义时,就在这瓶中抽签。——节选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应用 材料一表明清初三位皇帝,都能够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君主专制体制发展到新阶段。
材料二反映出清政府通过提高驻藏大臣地位和建立金奔巴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权。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 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唯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之上了。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而吏、户、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事权不一。
——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中国史纲》
应用 据材料指出清朝中枢机关的特点。
提示 军机处与内阁并置;军机处参与决策,内阁成为文书机关;中枢长官满汉并置;机构重叠,事权不一。
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要趋势
从时间上看,统一长于分裂;从空间上看,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统一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要趋势,这是因为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的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二是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3)文化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历经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这种思想一再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对维护和促进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
(4)民族融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与统一国家的发展至为密切。由于民族融合,民族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民族间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不断扩大和深化。正是因为有历史文化的认同,才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凝聚力,才有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针对练 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东南: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南: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西北: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侵略与反抗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从本题资料卡片内容看,清政府设置台湾府、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台湾、西藏和新疆的统治,其目的是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本题答案为B。
1.(P78)学思之窗: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提示 奏折具有严格保密的特点,其所涉双方为大臣和皇帝,此外无任何中间环节,这就使皇帝能直接、广泛的获取信息,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P80)思考点: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提示 清朝中期,疆域辽阔,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实现了中央有效地管理和统治,对中国的版图作出了贡献。
3.(P81)问题探究:乾隆、嘉庆两位皇帝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并予以评论。
提示 (1)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视他国为臣属;把正常的中外交往视为对清朝的效忠。
(2)评论:乾隆嘉庆时期,西方已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他们的认识表明清王朝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这说明一个国家的落后首先是思想的落后,只有与时俱进,解放思想,顺应时代潮流,才能促进国家民族的发展。
1.康熙做皇帝后,先后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治黄河、服蒙古、击沙俄、定西藏、移风俗,这表明清朝初期的政治特点是( )
A.帝王勤政 B.大臣清廉
C.将士用命 D.加强集权
答案 A
2.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五员为常。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 )
A.人员构成复杂 B.日益完善,备受重视
C.其官员随时增减 D.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目“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故A项错误;题目中是“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并未说明官员随时增减,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强调的是君主对军机处控制权限的不断增强,并未牵涉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的问题,故D项错误。
3.据下图可知,清朝初年最主要的边患来自( )
《尼布楚条约》满文、俄文文本
A.英吉利 B.法兰西
C.沙俄 D.荷兰
答案 C
4.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凯旋礼仪,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 )
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 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
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 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
答案 D
解析 造碑运动不能对民间叛乱有实质性作用,故A项错误;清朝循汉族军礼,对文人广泛从军并未产生重大影响,故B项错误;遵循汉族军礼,不能代表整个传统礼仪的革新,故C项错误;材料中平定叛乱受到广泛宣扬,地方造碑运动响应了中央造碑,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故D项正确。
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下面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
时期
机构
西汉
西域都护
唐朝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清朝
伊犁将军、行省
A.西藏 B.库页岛 C.新疆 D.南海
答案 C
解析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唐朝在西域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由此可见,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C符合题意。
6.乾隆后期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十年之久。导致这场大起义的社会根源是( )
A.经济凋敝 B.宗教信仰
C.人口膨胀 D.民族矛盾
答案 C
解析 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导致人口急剧膨胀,出现资源危机,并进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故A错;白莲教是组织起义的方式和手段,但不是社会根源,故B项错误;民族矛盾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故D项错误。
课时对点练
题组一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强化
答案 D
解析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从材料中的关键词“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可确定该主题为专制集权的强化。因此,答案选D。
2.康熙帝曾经说,大臣将皇帝视为驾车之马,没有人主动“怜恤”,让皇帝可以“休息”。下图起居注,记载了康熙每天聆听奏报、处理政务的情况。这表明清代帝王的突出品质是( )
A.清廉 B.疲劳 C.勤政 D.高效
答案 C
3.史学家佐伯富说:“所谓奏折,系臣工所上之报告……此类奏折臣下缄封直达御前,天子亲拆亲阅,旁人不得与闻……故可称之为奏折政治”。这表明( )
A.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民主
B.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促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激化了皇权与官僚的矛盾
答案 B
解析 奏折为皇帝和官僚之间交流信息提供了秘密途径,这拓宽了皇帝了解官僚信息的渠道,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故选B。
4.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
A.君主专制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
答案 B
解析 我国古代的文字狱以清代最为残酷暴虐,清代皇帝大施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族人的民族独立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文化凋敝,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答案为B。
题组二 疆域的奠定
5.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885年,清朝设置台湾省。对这些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B.巩固了东南海防
C.使台湾开始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D.促进了台湾开发
答案 C
解析 元朝在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是台湾纳入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故C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6.与下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左宗棠收复新疆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中叶,沙俄大举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皇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先后两次组织开展雅克萨反击战,重创俄军。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了双方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因此,与上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雅克萨之战。故本题选C。
7.清朝修建永安寺(位于今北海公园白塔旁),寺内供奉达赖和班禅的塑像,这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与某边疆地区的联系。这一地区是( )
A.西藏 B.台湾 C.新疆 D.东北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达赖、班禅”可以知道是清代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雍正皇帝时期设置了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统治。故A项正确。
8.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这体现了( )
A.宗法制度的变异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专制主义的削弱 D.地缘政治的特点
答案 B
解析 新疆军、民分治,而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拥有广泛权力,两者殊途同归,都加强了中央集权。A、C不符合史实,D材料没有体现。
题组三 统治危机的初显
9.乾隆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累积,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关于这些起义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 B.通过秘密宗教发动
C.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 D.动摇了清朝的统治
答案 B
解析 这些起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造成的资源不足,故A项错误;起义通过秘密宗教白莲教发动,故B项正确;这些起义依然是旧式的农民斗争,没有反映出新的时代特点,故C项错误;起义对清朝的统治有所打击,但没有动摇其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10.18世纪时,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工业化时代,而古老的中国却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仍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是清朝在对外政策上实行( )
A.重农抑商 B.君主专制
C.闭关自守 D.对外开放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实行闭关自守导致清政府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故C项正确。
11.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
A.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答案 B
解析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小农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没有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社会环境并不宽松良好,故D项错误。
12.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 )
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答案 B
解析 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与家事国事逐渐分离无关,故A项错误;官制变化带来官署位置的变化,进而影响城市布局,故B项正确;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并不能反映出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变化,故D项错误。
13.清代的木兰秋狝(秋天打猎),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入关后顺治各朝经常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可谓清朝的“秋季运动会”。康熙帝在某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乾隆宣称其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由此可见木兰秋狝( )
A.是直接统治蒙古的方式
B.有其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
C.主要满足君主的娱乐需求
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 B
解析 清朝对蒙古的统治是间接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行猎的目的为“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并非娱乐需求,而是有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君主强化权力,故D项错误。
14.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国政府曾颁发给部分商人海外渡航证明书。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
A.严格管制对外贸易 B.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C.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D.服从于列强的侵略
答案 A
解析 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闭关并非完全隔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因此,本题材料说明了当时清政府严格管制对外贸易,故正确答案为A。
15.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 )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伦理教化和思想控制更多地体现在“三纲五常”对百姓的控制上,而题目中强调的是“忠”,强调的是对君主的“忠”,故A、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史官的思想,故D项错误。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 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三 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 “大一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代”是哪三代?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政治目的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的表现。
(4)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主题。
答案 (1)“三代”是指夏、商、周。政治主张:主张“天下共主”和“礼治”,讲求大一统。政治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
(2)历史事件: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影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2 000多年,影响深远。
(3)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1727年,清雍正帝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区事务。(平定准噶尔叛乱,稳定西北边疆;伊犁将军的设置,对达赖、班禅的册封等史实亦可)
(4)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重点难点
1.明清时期经济中的新现象及出现的原因。
2.明清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社会背景。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的发展
(1)背景
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2)表现
①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问题思考
材料 阅读《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思考 据图指出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状况,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及影响。
提示 状况:新型农作物广泛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刺激人口增长。
2.手工业的进步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①产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②表现: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③发展: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深化理解 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3)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
(4)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地区,广受赞誉。
(5)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3.商品经济繁荣
(1)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自明朝中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商帮出现
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问题思考
材料
思考 据图指出晋商经商路线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提示 特点:遍布国内,走出国门。原因: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3)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4.经济局限表现
(1)就全社会来说,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判断正误
(1)封建专制统治是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根源。( × )
提示 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根源是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2)当西方国家迈入近代文明的时候,我国依然保持传统文明。( √ )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的产生
(1)背景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概述
①概念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②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践行,这样就能达到圣贤境界。
(3)评价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②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概念阐释 致良知
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从而让理学从高高在上的台阶走到人间,没读书不识字的愚夫愚妇也能通过“发明本心”和“致良知”得到天理,使理学具有了普适性,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正式完成。
2.李贽的反传统思想
(1)内容: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问题思考
材料 乙卯,礼科都给事中张问达上书弹劾李贽……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明神宗实录》
思考 上述材料表明,李贽的思想有何特点?
提示 反传统,反教条,追求个性。
3.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1)背景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①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②顾炎武、王夫之:对宋明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还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易混易错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其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面,仍然没有跳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它并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三、小说与戏曲
1.背景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
(1)小说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各自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②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③清朝中期由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深化理解 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的原因
(1)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黑暗,官场腐朽,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
(2)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文化作品的需求进一步通俗化,这是小说在明清时期繁荣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3)小说体裁,在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
(4)印刷术的进步促进小说繁荣。
(2)戏曲
①传奇:明清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②昆曲:舞台演出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
③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深化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总体:批判继承;创新发展。
具体: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加以珍惜、保护;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四、科技
1.传统科技成果
(1)重要科技著作
①代表: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
②特点: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
(2)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学东渐
(1)背景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2)代表人物:意大利人利玛窦。
(3)目的: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
(4)贡献
①与一些开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包括地球和各大洲、大洋等地理概念。
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问题思考
“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
提示 (1)中国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君主专制的加强。
(3)明清时期的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
(4)清朝统治者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知识图示
应用 这幅地图展示出明朝中后期,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据图指出当时的主要商人群体和主要的商品类别,并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提示 (1)主要群体是晋商和徽商。
(2)主要商品是棉花、大米、茶叶、手工业品。
(3)主要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辩证评价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1)进步性: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向于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针对练 明末清初出现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
A.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
B.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
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答案 C
解析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批判传统儒家思想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C项正确。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应用 这段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社会习俗出现重要变化,奢侈之风盛行。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应用 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提示 特点: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1.(P86)思考点: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 文化艺术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成为小说主人公,反映出明代文学的世俗化趋势。这一特征正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突出反映。
2.(P87)学思之窗:应该怎样理解徐光启的观点?他推崇《几何原本》的理由何在?
提示 理解:徐光启较好认识了《几何原本》在科学上的意义和作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理由:《几何原本》本身属于科学知识基础;变革浮躁的学风,推动“经世致用”风气形成;担心学者过少的紧迫感。
3.(P88)问题探究:体会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
提示 朱熹认为“理”是绝对的,不可改变。即使万物的形态“气”消失了,万物的精神“理”依然存在。王守仁认为“理”存在于人的“心”里面,即人的良知,强调以个体的“心”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而不是圣贤的论述,这就树立了思想的主体性,即其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
陆王心学促进了思想解放,揭露了程朱理学的虚伪,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的地位。
1.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 )
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 B.封建政府重视垦田种棉
C.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 D.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松江府一带垦田接近二百万亩,大半用来种植棉花,说明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松江棉花种植多,不能说明是纺织业中心,故A项不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松江地区棉花种植,一个地区的特殊现象不能说明整个国家的现象,故B、C两项不正确。
2.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 B.民族交往频繁
C.商品经济活跃 D.皇权高度集中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是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故C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故A不符合题意;民族交往频繁和城市的出现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皇权高度集中和城市的出现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3.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B.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C.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D.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答案 C
解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主体经济依然是小农经济,所以A、D两项排除;这一时期不管是李贽,还是黄宗羲、顾炎武,他们的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但是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所以排除B项,C项正确。
4.清初有学者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农本思想 D.农商并重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材料既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商业对国家富强的作用,所以体现的是农商并重的思想,故选D。
5.下列作品中,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通过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从而将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的是( )
A.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B.施耐庵的《水浒传》
C.吴承恩的《西游记》
D.曹雪芹的《红楼梦》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题干中“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主要是指贾府的盛衰变迁,“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即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因此,该作品是指曹雪芹的《红楼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6.下图是我国古代一部科技巨著的封面。该著作的作者是( )
A.李时珍 B.宋应星 C.施耐庵 D.曹雪芹
答案 B
课时对点练
题组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明朝中后期,玉米作为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对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作物与玉米同时传入的是( )
A.大豆 B.水稻
C.甘薯 D.小麦
答案 C
2.“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对这种现象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表现出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B.反映出手工业者的分化
C.是新式经营方式的表现
D.表明传统经济的瓦解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在“大户”与“小户”之间,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新式经营方式出现的标志,故选C项。
3.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这些白银主要来自于( )
A.本国 B.东亚 C.欧洲 D.美洲
答案 D
4.位于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为商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根据所学判断山陕会馆最早建于(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 D
解析 从题中“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揭示已经形成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而商帮形成于明清时期。故D项正确。
题组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5.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把自己的学说主旨归纳为四句箴言,被后世学者称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位思想家是( )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
答案 D
解析 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容易被侵蚀,故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恢复人的良知,所以选D项。
6.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学的正统思想
B.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C
解析 由“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李贽则……”可知,李贽的思想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这也说明了李贽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所以选C项。
7.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这一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B.反对商品经济
C.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社会
D.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 D
解析 由“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得出王夫之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
题组三 小说、戏曲与科技
8.明清时期,以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小说蓬勃兴起并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白话文已流行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商品经济发展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小说蓬勃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满足广大市民的娱乐需求的新的文学形式产生了。故答案为C项。
9.《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社会蕴藏着深刻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从而写出了一批现实主义的力作,其中《红楼梦》最具代表性,故选C项。
10.对于下图所示著作,日本科学技术史家三枝博音曾指出:“‘天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而‘开物’则是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种种由人类加工出来。”这部著作( )
A.认为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B.广泛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
C.主要记述了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D.着重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的情况
答案 B
解析 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符合题意。
11.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答案 A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材料的时间信息“明清之际”,材料反映的核心信息是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这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
12.明朝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 )
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
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江西赣州”,可知以嘉定、吴会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一定的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地域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地区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变化,不能体现其在全国的地位,故D项错误。
13.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守仁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守仁解释说: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 )
A.追求理论的大众化
B.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
C.提倡“知行合一”
D.赞成穿衣吃饭等“人伦物理”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反映了心学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了理论的大众化,故选A项。
14.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规定的实施( )
A.强化了封建正统观念
B.有利于官民平等
C.抑制戏曲事业发展
D.增强文化娱乐性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故A项正确。
15.徐光启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6卷,并建议开展分科研究。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近现代科学,其主要原因在于( )
A.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科举考试的束缚
答案 A
解析 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主要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B项是外部环境,客观上有利于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可排除。A、C、D三项都是其原因,三者相比较,A项是主要原因。故选A项。
16.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莫高窟“耕作图” 男耕女织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3)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
答案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商人群体形成;工商业市镇兴起。
(3)雇佣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