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9课辛亥革命(ppt23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9课辛亥革命(ppt23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21 13:32:09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三民主义
民族
民权
民生
(核心)
第9课
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
林娟
一、那些年: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越挫越勇
刘道一(1884-1906年)
徐锡麟(1873-1907年)
秋瑾
(1875-1907年)
黄兴
(1874年--1916年)
刘道一在为起义奔走呼号过程中被捕,面对严刑拷问,他怒斥道:“士可杀,不可辱,死即死耳!”
徐锡麟曾为革命呼喊:“诸位也总要不忘‘救国’二字。行止坐卧,咸不可忘,如忘‘救国’二字,便不成人格。

留学日本的秋瑾在号召留学生回国革命时,随手从靴筒中取出倭刀,插在讲台上,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国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黄兴在奔赴阵地前写下了“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的绝命书
时间
起义名称
领导人
结果
1906年
1907年
1907年
1911年
一、那些年: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越挫越勇
萍浏醴起义
刘道一、蔡绍南
失败
安庆起义
徐锡麟、秋瑾
失败
广西起义
孙中山、黄兴
失败
黄花岗起义
黄兴
失败
黄花岗起义部分烈士遗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偌大的中国,可比作一块大石头,若想敲开这巨石,是十分不易的。大家拿铁锤用力敲下去,一下,又一下,纹丝不动,丝毫无损。从表面上看,这些敲打似乎都白费了,然而,那块表面完整的巨石,在被敲到第十一下时,突然裂开了。这道理十分明显,若没有前面的十下捶击,石头会裂开吗 谁敢说前面的十下敲击,没有震动 没有力量 没有作用?
——女革命者、黄兴之妻徐宗汉
二、那一夜:武昌首义枪声如雷撼动全国
武昌
二、那一夜:武昌首义枪声如雷撼动全国
1911年10月10日
1、爆发时间:
2、过程:
谋划起义
计划泄露
士兵首义
三镇胜利
各省响应
1911年10月10日这一天,工程八营里,新军革命党人代表熊秉坤跟战友们说:大家听到捕人、杀人的消息没有?我们的名册已经被搜走,正按照名册捕杀。与其束手就擒,不如死里求生。反未必死,不反绝对死,大丈夫当惊天动地,虽死犹荣。黄花岗烈士正是我们的榜样!
熊秉坤
(1885—1969)
战壕里的而革命军战士
湖南
陕西
江西
山西
云南
贵州
江苏
浙江
广西
广东
福建
四川
湖北
山西
山西
安徽
武昌起义胜利
全国一半以上的省宣布独立
清王朝土崩瓦解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3、结果: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会堂中央悬挂这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
三、那时代:帝制终结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1912年,举着五色旗庆祝共和的游行队伍穿行在乡村田间
1911,辛亥革命后,汉口街头剃头挑子给路人剪辫子.
民国初年,金陵女子大学中跳交易舞和表演舞台剧的女学生
材料一:“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至辛亥以后,“五族共和”已不绝于书报、口谈,天下人耳熟能详。袁世凯敢于“帝制自为”,立即成为“天下共击之”的独夫民贼,即与“革命”“共和”理念的广为传播大有干系。
——冯天瑜《“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
材料二: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刘国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新探》
(1)材料一中“皇帝倒了”说明什么问题?
(2)材料二和材料一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3)请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那时代:帝制终结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的意义
1840
1842
1856
1860
1894
鸦片战争
1895
1900
1901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1911
1898
1851
太平天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