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
/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 册次:上学校: 教师:
课题
确定物体的位置(P19例1、P20例2)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1以电视播报台风警报作为情境引入,使学生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的方法。例2是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某个点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在方位图上找到该点的位置。
承前启后
辨认方向→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和必要性。
2.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的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3. 通过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方向、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难点:根据方向和距离标出物体的位置。
化解措施
直观演示、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5分钟)
1.复习学过的方向。
2.指导学生制作方向板。
3.引入新课。
(出示去掉文字的例1情境图及去掉度数、连线和距离的十字坐标图)来自天气预报的消息称:在A市附近有一个台风正在形成,这节课我们就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
1.学生明确学过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学生动手制作方向板。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你能标出下图中的方向吗?
/
/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尝试描述位置。
组织学生确定观测点,然后根据十字坐标图的情况描述台风中心的位置。
2.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1)“东南方向”这种描述方式能准确报出台 风中心的位置吗?
(2)要想准确报出台风中心的位置还需要哪几个条件?
3.指导学生描述位置。(出示完整的十字坐标图)
(1)尝试:你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尝试描述台风中心的位置吗?
(2)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看图,明确方向的说法及如何根据比例尺确定距离。
(3)讨论:这个位置还有其他的描述方式 吗?
(4)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4. 组织计算: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
出示例2情境图及文字,在例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位置。
6.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标出B市、C市的位置?遇到了什么问题?
7.师生共同总结标出物体位置的步骤和方法。
1.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确定A市为观测点,然后描述台风中心的位置,多数同学可能说出在东南方向。
2.(1)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东南方向”无法准确描述台风中心的位置。
(2)要想准确描述台风中心的位置应加入角度和距离这两个条件。
3.(1)小组内尝试描述,组内交流订正。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东偏南30°的说法及含义,掌握确定距离的方法,进行描述:台风中心在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
(3)学生讨论后发现,可以从南向东考虑,明确另一种说法:台风中心在A市南偏东6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
(4)学生进一步明确: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汇报解答思路和结果。
解题思路:根据“时间=路程÷速度”进行计算。
600÷20=30(时)
5. 观察主题图并读题,明确任务要求。
组内讨论怎样在图中标出B市、C市的位置及遇到的问题。
明确标出物体位置的步骤和方法
/
/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进一步掌握位置的描述方式,体会方向和距离的重要性)。
2.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1.独立测量角度并完成填空,集体订正。
2.动手测量角度和距离,解答后全班订正。
4.下面的话还可以怎样描述?
小方家在小力家东偏北40°的方向上,距离是300米。
小方家在小力家北偏东50°的方向上,距离是300米。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两地的位置具有相对性,在描述两地的位置时,观测点不同,描述的方向正好相反,角的度数和两者的距离不变。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确定物体的位置
方向
条件
距离
方法步骤:确定方向 →量出角度→选好长度单位→确
定距离→标出物体的位置→标出名称
培优作业
张老师家在学校的西偏北40°方向300米处;李老师家在张老师家的南偏东30°方向400米处。请你画出平面示意图。
/
名师点睛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位置的相对性”设计微课。
/ 简单的线路图
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 册次:上学校: 教师:
课题
简单的线路图(P22例3)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呈现了台风从生成地出发,经过四次改变的大致路径,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路线图中包括了例1和例2中台风的移动路线,体现了情境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综合性。
承前启后
确定位置与方向→路线图→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难点: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
化解措施
直观演示、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挂图
学具准备:一张白纸,直尺、量角器等画图工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提问:如何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组织学生简单描述学校附近的一段路线。
1.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回答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2.选择一段路线进行描述,并相互交流评价。
1.在班内找几名不同位置的同学,依次说一说同桌所在的位置。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课件出示拆分后的例3情境图,共分成四段,独立展示。
1.小组议一议,描述每一段两个端点间的位置关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课件将各段路线合在一起,形成台风移动路线图,组织学生尝试分段描述路线。
3.组织学生汇报。
4.师生总结描述路线图的方法,教师板书关键词。
5.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
(1)组织小组讨论画图方法。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2)让学生独立画路线图。
(3)展示汇报,组织交流。
1.讨论并描述各段两个端点间的位置关系。
第一段:正西方向,距离540km。
第二段:西偏北30°方向,距离600km。
第三段:北偏西30°方向,距 离200km。
第四段:正西方向,距离100km。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尝试描述,然后汇报,如台风生成后,先沿正西方向移动540km……
3.各组选代表描述台风的移动路线:台风生成后,先沿正西方向移动540km;然后改变方向,沿西偏北30°方向移动了600km到达A市;接着,台风又改变方向,沿北偏西30°方向移动了200km到达B市;最后沿正西方向移动100km离开B市。
4. 学生明确:在描述路线时,要讲清楚“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5. 小组讨论怎么样画图,通过交流,学生明确画图的步骤和方法:①定下出发时的位置。②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③用量角器量出方向。④确定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
(2)学生独立完成路线图。
(3)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路线图,明确:绘制线路图时,第一段以起点为参照点,其余每段都以前一段的终点为参照点。以谁为参照点,就以谁为中心画出“十”字方向标,然后判断下一地点的方向和距离。
/
3. 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出发,先向西偏北40°方向行驶3km后,再向西行驶4km,最后向西偏南30°方向行驶3km到达终点站。
(1)根据上面的描述,画出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
/
(2)根据路线图,说说公共汽车回程时所行驶的方向和路程。
回程时,从终点出发,先向东偏北30°方向行驶3km,再后向东行驶4km,最后向东偏南40°方向行驶3km。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画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画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并与同桌说一说。学生展示所画路线图,说明注意事项:起点、方向、距离。
4.完成教材23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查阅资料了解导航仪的功能。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
培优作业
/
名师点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亲历问题分析、解决过程,更好地理解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路线图的绘制方法”设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