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书山有路勤为径走近中华传统文化与读书有关的诗句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白鹿洞二首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书山有路勤为径走进话题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等。我国的古代典籍《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经典书籍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古人读书故事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用来看书。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灯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古人谈读书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王安石贫穷的人因为有书可读而变得富有,富贵的人因为有书充实自己而使自己变得高贵。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黄庭坚天下事利害恒相半,唯读书则有全利而无少害。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陈继儒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曾国藩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赵恒《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凿壁偷光 悬梁刺股 学而不厌 废寝忘食
博览群书 勤学苦练 学富五车 专心致志
牛角挂书 囊萤映雪 勤学好问 韦编三绝
学海无涯 学无止境 映雪读书 开卷有益
夜以继日 引锥刺股 十年寒窗 好学不倦 闻鸡起舞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勤为径,我们现在的生活与古代大不相同,但是那种刻苦读书的品质值得我们传承与学习。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书,去细细品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