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认识生活中真菌有哪些,它们与人类有什么样的关系。
2、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3、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的假设。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和交流设计实验的方案。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教学重点:
通过搜集资料、交流整理资料等活动感悟真菌的多样性,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设计食物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了解、搜集可食用真菌的资料、图片或实物,调查其营养价值作用等。
实验材料:正在发霉的食物、放大镜、蒸发皿。
教学方法(方式)与学习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讨论、探究
教学手段:在学生交流、汇报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重点,在小组讨论中不断完善实验设计,完成教学难点。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微生物的世界,认识了细菌和病毒,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世界去认识一种新的微生物。(板书:生活中的真菌)
二、认识真菌的种类
1、学生根据交流提示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重点交流两个方面:一是搜集到了哪些真菌;二是根据真菌与人类的关系分类。
2、各组选出代表将搜集到的真菌以及对真菌的整理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通过交流,学生对真菌会有全面的认识。
3、教师根据板书针对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总结:像刚才我们说到的这些都是大型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都是微小的真菌。其实真菌的种类远不止这些:我国目前已知的可食用的真菌大约有350多种,可药用的真菌种类也非常得多,就连毒蘑菇能致人死亡的也多达百余种,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毒蘑菇的特点。的确,毒蘑菇的颜色非常鲜艳,形状也特别怪异,如果我们在树林里游玩时看到了不知道名字的蘑菇或者颜色特别鲜艳的蘑菇千万不要盲目采摘和食用。至于微小的真菌数量那就更多了。它与我们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全面认识真菌。
三、探究霉菌,发现新知
1、食物发霉
(1)认识霉菌,通过一个发霉的橘子图片让学生认识什么是霉菌。
(2)观察霉菌
出示观察要求:
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重点观察霉菌的颜色和形状,最后将观察的结果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教师为各组准备放大镜、玻璃器皿,玻璃器皿里面放着老师为各组培植的几种霉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活动。强调: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老师总结:通过同学们观察和展示,我们可以看出:不同食物上霉菌的颜色和形状是不同的,同一个食物上霉菌的颜色和形状也不完全相同。
2、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
(1)谈话导入:刚才我们观察了不同食物上的霉菌,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食品食物或什么物品发霉呢?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够说出很多,有的说见过馒头发霉,有的说见过面包发霉,有的说见过小麦、玉米发霉,墙壁发霉等。
(2)当学生说出所见过的发霉的食物以后,进一步让学生回顾什么时候见过,在哪?再让学生想一想他们发霉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比如说:墙壁发霉你看到哪的墙壁发霉?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
学生凭着生活经验猜想出了很多可能让物品发霉的原因,有温度、湿度、空气流动……
(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推测霉菌的生存可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学生说出了很多。有的说,我觉得霉菌的生存可能会需要潮湿的环境,也就是需要一定的水份。有的说,我觉得霉菌的生存可能会需要一定的温度。有的说,我觉得霉菌会不会像我们人类一样需要一定的空气。有的说,我觉得霉菌的生存可能会需要一定的营养。有的说,我觉得霉菌的生存可能需要一定的热量。有的说,我觉得霉菌的生存会不会需要风。……
(4)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想一想一年四季哪个季节,食物最容易发霉,哪个季节食物最不容易发霉?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学生凭着生活经验可以将观点主要集中到温度的高低和食物的干湿。教师课件板书:
容易发霉 不容易发霉
温度高(30 ℃左右) 温度低
潮湿(有水) 干燥
(5)组合实验环境
教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对于食物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容易发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了假设(板书假设),那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需要同学们用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分析分析这些条件看我们能够组合多少种实验环境?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在课件上操作(如下图)
温度高潮湿 温度高干燥 温度低潮湿 温度低干燥
(教师在课件上用箭头表示)
温度高(30 ℃左右) 温度低
潮湿(有水) 干燥
(6)当学生说出这四种实验环境后,师生一起来分析前两种实验环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后两种实验环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当学生分析出以后教师相机板书
湿
——温度高
干
湿
——温度低
干
3、设计实验
(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对比实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展示实验方案,评价实验方案,完善实验方案。
4、安排课下实验
由于本次实验所需时间比较长需要同学们课下完成,各组在组装实验模型时,一定要做到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课下观察要做到以下几点:
出示观察要求:1、小组成员一定要分工合作。
2、要定时观察实验现象。(每天观察两次,上午、下午各一次。)
3、要同时观察两组实验现象。
4、用写、画或照片的方式记录下两组实验现象。
5、每天上午预备铃后小组长向老师汇报你们的观察情况。
四、小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学得积极主动,还很会动脑筋,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下也能认真组装实验模型,按照要求用心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看哪一个组在下次的活动课上有出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