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湘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湘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21 18:1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观察发声物体的实验;
2.能通过对不同的发声物体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4.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中图片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协作制作小乐器;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结果其他组交流;
3.了解我国编钟的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科学知识
1.能发现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重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叉、钢尺、试管、豆子、水槽
学生分小组准备:鼓、橡皮筋
【教法学法】
教法:演示实验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观察法。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生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播放一段打架子鼓视频,之后鼓手提问:各位哥哥、姐姐,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1)想办法让下列物体发出声音,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的状态是怎样的?
出示实验要求:
①小组内分工要明确;
②仔细观察;
③做好记录。
(2)汇报交流。
学生进行短暂的活动后,发现物体不声时是静止的,通过“敲、弹、拔”使以上三种物体发声,从而过渡到需要有“力的作用”才能发声。
(3)产生认知冲突。
在刚才的实验中,有的学生会发现: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拔动等等)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就是学生没有发现,老师在此教学阶段也应该提出。教师谈话:“为什么弯曲、按压的方法不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呢,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会做出一些猜测—— 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教学中要刻意让学生充分讨论和质疑,产生强烈的认识冲突,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4)再次探究,初步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一:鼓面上放豆子,敲击时豆子弹起来——观察豆子上下运动。
实验二: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橡皮筋来回运动。
实验三:将钢尺放在讲台边,轻轻拨动——观察尺子上下晃动。
得出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叫振动。
追问: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
实验四:① 出示音叉,引导学生让音叉发声并观察其振动。
提问:你听到声音了吗?你能看到音叉在振动吗?
你能想一个办法证明音叉在振动吗?
② 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振动;
初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5)进一步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一:向试管口吹气——发出声音——空气振动。
实验二:试管装满水倒入水槽中——出声音——液体振动。
进一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三)运用认知,应用生活。
1、了解历史——介绍古代编钟。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2、解决生活问题——出示架子鼓两张图片——如何降噪?
提问:我们身边有“不想听的”噪音吗?想想有什么方法减少这些噪音?
3、培养创新精神——播放视频:国外牛人用2000多个弹球自制琴弹出奇妙的声音!
(四)归纳总结,促进建构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一节科学课的实验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实关于声音还有好多秘密呢,通过我们今天学的知识,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动手,就会揭晓更多的秘密!就会有更多的小小科学家诞生!这样会让我们的周边的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