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2、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3、会测量自己的脉搏,知道心跳和脉搏的关系。
4、知道坚持锻炼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测量心跳与脉搏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知道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了解血液在人体内循环的路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
认识心脏和心跳
课件出示:同学们,你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生答:心跳声)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心跳有关的知识--心脏和血液循环(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或者想了解些什么呢?请思考:并板书课题。学生回答后,出示教学目标。
同学们: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吗?
3、课件出示:①心脏在人体模拟图。②心脏的实物图片。③心脏的正面、背面模拟图片。④人体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图。4、提问:通过看图,你能准确说出自己心脏的位置吗?自己找找、摸摸看。5、小结:心脏位于人体的胸腔内,两肺之间,略偏左边,形状像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6、提问:你知道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吗?(动手做)7、小结: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一个正常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
认真观察图片,交流 交流,踊跃回答。基本能准确定位。 形成认知
学生动手做:手握皮球20次,反复挤压松开,体会手上感觉。
感官认识 通过观察——动手——形成认识。 形成知识点。
动手体验,产生认知。形成知识点。
二、
认识心脏跳动的
作用
提问:心脏为什么要不停地跳动?2、心脏不停地跳动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来研究一下。3、指导学生利用挤压塑料瓶的实验来模拟心脏跳动。4、(课件出示切脉图片)5、测一测:让学生找一找在身体哪些地方能摸到动脉的跳动,然后测量一分钟的心跳和脉搏次数,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的)6、活动:和同伴合作,同时测出脉搏和心跳两个数值。同学帮助测脉搏,自己测心跳。(教师轮流控制时间,然后轮换测量,记录在表格里)7、讨论:为什么一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相同的?8、出示人体血管的分布图。讲解: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粗,有的却很细,最细的毛细血管10根合起来还没有一根头发粗,如果把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足足有9.6万多千米长。
作用: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借助不停的收缩和舒张来压出血液,同时又抽进血液,把血液“泵”到全身各处血管中。血管也跟着收缩和舒张,这就是脉搏。血液就是这样在全身不停的流动。)
让学生猜想,各抒己见
积极动手操作,形成初步印象。
有较强的兴趣。
动手去摸脉搏和心跳,记录,探索脉搏和心跳的关系。
分析实验数据。
看图,知道心脏跳动的意。
培养合理猜想能力。
培养动手能力。
知识拓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能力,形成知识。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知识。
三、
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提问:心脏为什么要推动血液不停地流动呢?
合作交流:血液循环的作用:保证正常的代谢活动和生命活动。
教师讲述:血液相当于人体的“运输兵”,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部吸进的氧气和小肠吸收的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又把身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交给肺和其他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4、讨论:为什么运动之后,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呼吸加快是因为运动大量耗氧,需要及时补充;而心跳加快是因为血液循环加快,增加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学生作出自己的猜想。 知道血液循环的意义。
同伴交流,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合理猜想能力。
形成知识。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四、
讨论应该怎样关爱自己的心脏
谈话:心脏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2、小结:合理饮食、经常运动、良好的情绪是保护心脏最主要的方法。
学生自学交流。 理解记忆。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形成知识。
五、拓展
观看《心脏和血液循环》视频。
观看《心脏和血液循环》视频。
进一步强化,拓展视野。
六、总结
小结心脏和血液循环
跟随老师的总结复述。
归纳整理。
板书设计
心脏和血液循环
心脏? ?? ?? ?? ?? ?? ?? ?? ?? ?? ?血液循环
? ?? 形状? ?? ???作用(意义)? ?? ?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