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电和磁铁的基础上来认识电磁铁的,引导学生认识电磁铁与电和磁的关系。电磁铁实际上是在通电状态下具有磁性的装置。电磁铁与永久磁铁虽有相同点,但也有不同点,本课主要让学生研究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不同之处,如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改变、磁极位置的改变等等。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
第一,制作一个电磁铁。教材插图提供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以及方法。这是本节课的基础,接下来所有的探究活动都在学生制作电磁铁的基础上展开,让学生通过电磁铁的制作,发现原先没有磁性的铁钉在通了电之后,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回形针,以此引发探究的欲望。
第二,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部分是在制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在制作了电磁铁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比较谁的电磁铁吸的回形针多,观察比较吸较多回形针的电磁铁有什么共同特点,比较大家的制作结果,数一数每个人制作的电磁铁能够吸引的回形针的个数让学生发现每个人的电磁铁吸引的回形针数量不一,通过比一比谁的电磁铁吸引的回形针数量多,引起学生对这一类电磁铁的关注。然后让学生介绍经验,或者展示实物,引发学生探究的冲动。这时候可以提出,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让学生把这些因素写下来作为接下来实验研究的基础。这个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又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至于为什么有的电磁铁能够吸较多的回形针、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是哪些,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电池的数量以及线圈的匝数会对磁力的大小产生影响。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变量的控制,重在通过“假设与收集证据”、“控制变量”的方式来完成科学探究,即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并随时提醒学生记录数据,在数据分析中发现规律。
第三,研究电磁铁的两极变化。有了研究磁力大小的基础,学生对磁极变化的研究就容易多了。首先要让学生找找电磁铁有没有两极,在学生找的过程中,发现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变化的。这部分教学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比较永久磁铁和电磁铁的相同和不同,即:两者都有磁性,都可以吸铁,也都有两极,但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两极位置也可以交换。
第四,了解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课文通过列举一些物体,引导学生了解电磁铁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教学中可以采取学生交流、资料共享的方法进行,让学生意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
学情分析
电磁铁在学生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身边可以找到许多实例。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身边的哪些电器应用了电磁铁了解的非常不够,因为学生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电磁铁。而学生要想真正了解电磁铁的应用就要先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和原理,然后再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五年级的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就以在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下,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制作电磁铁、自主去认识电磁铁的特点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2.能够做一个电磁铁并能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3.能通过探究性实验,概括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
4.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极变化规律。
5.知道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难点: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磁极变化的因素。
评价任务
1.会自制电磁铁。
2.通过对比实验,认识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认识电磁铁的磁极变化规律。
4.了解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电池、铁钉、电线、回形针,指南针,一些电磁铁用途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演示磁铁吸大头针。
2.提问:铁钉能吸铁吗?
3.演示电磁铁装置,并做吸大头针实验。
二、制作电磁铁
1.指导制作电磁铁。
2.学生制作并玩电磁铁。
3.给装置起名。(板书:电磁铁)
4.提问:你能比较磁铁和电磁铁的异同吗?
三、分辨电磁铁的两极
1.谈话:你对电磁铁有感兴趣的问题要研究吗?(学生提出研究问题)
2.指导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3.引导学生用指南针检验。
4.学生验证假设。(教师指导实验)
5.学生讨论汇报,对不同答案进行分析。
四、归纳总结
谈话:在本课的学习中,你们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五、扩展探究
如果电磁铁钉帽是北极,那么,改变缠绕方向和电池的正负极以后,电磁铁的钉帽是什么极了?(学生假设,学生实验,学生汇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两个电磁铁装置(一个电池多、线圈匝数多,一个线圈匝数少、电池少),再抽两组同学上台比赛,看哪一组吸的大头针数量多。
2.谈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3.提问:你想研究哪个方面的问题?
4.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板书课题)
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变化
1.提出假设。
(1)出示电磁铁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电磁铁包含电池、线圈、铁心)
(2)引导学生大胆假设:改变哪些因素可增加电磁铁的磁力。(主要对电池的节数和线圈的匝数做出猜想)
(3)老师板书出同学的假设。
2.制定方案。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计划地制定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2)老师出示一份学生制定的方案引导学生共同实验,为学生自行设计其他实验做好铺垫。
假设内容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吸大头针的数量
磁力大小是否与电池多少有关
线圈匝数(20)
电池数量
一节
两节
3.分组实验验证并交流。
(1)学生从提出的假设中选自己喜欢的问题来探究、实验。
(2)教师参与探究并适时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发现有新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研究)
三、了解电磁铁的运用
介绍电磁铁的运用,号召学生收集电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事例。
四、课堂延伸
1.让每组同学再制作一个电磁铁,看看谁的电磁铁磁力大。(利用现有的材料)
2.小组比赛。
五、谈收获、谈感想
你能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吗?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节课正是按照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这一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概念。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研究电磁铁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充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给学生们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观察。这样学生就有浓厚的兴趣想要成功、想要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现象的愿望,所以探究的热情也就异常的高涨。学生在分组活动时,观察、探究的很仔细,提出了很多我都没有想到的问题。每发现一个问题他们都会很兴奋的告诉我,让我参与到他们当中,在他们发现的问题中有很多缺少研究价值的,这时我也没有加以阻拦。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功。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我尽量不过多地干扰学生,也不领着学生一问一答地齐步走,直奔结论,而是把有结构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尽可能地发现各种现象和规律,经历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的探索过程。比如在教给学生铁钉电磁铁制作方法后,我就把准备好的导线、铁钉、电池、大头针发给学生,让他们动手制作电磁铁,制作好后玩一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通电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电磁铁两端吸的大头针多”等现象,从而引发新的问题:磁铁两端磁性最强,一端叫南极,一端叫北极。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使他们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激起了探究的欲望。接着,又发给学生指南针,进行电磁铁南北极的研究,从而使研究引向更深一层。
三、相互合作,实现脑力资源共享
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本节的难点。比如在设计电磁铁南北极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智力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把所有的不可变因素准确的讲述出来是比较困难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班级内组与组之间的相互补充,竟然完整的探究出来,这不仅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更重要的是为下一节课“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做的机会,给了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究。整堂课探究氛围浓郁,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