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赤壁赋
你,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你,壮志难酬,唯有寄托于文字。屡次遭贬,打不倒你的信念;艰难时世,造就了你的豪放诗作。你把苦难研成墨,把贬谪当作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辞章。是你,凝望庐山,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你,遥望苍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是你,对饮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间祝福。你,苏轼,让世人领悟到: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沉应有风度。
赏古诗
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赏析】 这首词上片开头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则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大战。“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下片开头数句,写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追怀赤壁之战的遗迹。下面又将话题一转,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结尾处,词人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时代感伤。
1.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从人生的无常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2.做好人生的减法。苏轼胸怀壮志,心系天下,但一直不被君王重用;人生坎坷,屡遭贬谪,但心态淡定。做好人生的减法,减去心灵上的负担,减去欲望,苏轼终成千古名家。
3.心胸坦荡。苏轼并未因为仕途上的不得志而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在贬谪之地,他一如既往地关注民生疾苦、心系国家安危,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磊落坦荡的胸怀和气度就是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苏轼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4.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客看到赤壁之景后却吹奏起了悲伤的曲子,然而,在苏轼眼中,赤壁之景是如此壮阔——“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运用角度] 这些材料可用于“乐观”“豁达”“坦然”“心态”“得与失”“完美与残缺”“胸怀”“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读懂苏轼
黎文雄
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腾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捋着胡须,昂首挺胸,眺望着那江水与天的边际。他在想些什么呢?
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壁赋”的国画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欲望。
苏轼,这位不羁的东坡居士,他的经历是很苦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被贬黄州,来到这个叫“赤鼻矶”的地方,开始了他曲折的经历。诚然,正是他的不平经历,才促使他写下一系列豪放派诗词。
读苏轼,首先要读他的胸襟。要排遣心中的郁闷,自然要饮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的饮酒是遣怀,并非消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在赤壁这里写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才高八斗,“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句一句,字里行间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豁达胸襟吗?所以,我常常想起苏轼举酒临江的这一幕,这是一种豪迈气概,是豪放派的力量!
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
读苏轼,更要读他的爱国。尽管他被贬,但这丝毫不削弱他的精忠报国之心,反而激起他的报国激情。在他想起周瑜当年的飒爽英姿时,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功呀。只可惜,报国无门!在他官场失意,心中的压抑再度被触动了的时候,他又回到现实中来了。他是一个无处施展能力的人,只能“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做我傲霜挺立的苏轼;“莫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喝我的酒,作我的诗,趁着年轻气盛的时候。
风起了,卷起江水撼动着石壁。明朗的月光下,一叶扁舟渐渐远去,只留下那读不尽的苏轼的背影。
【佳作赏析】
苏轼是一个品读不尽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感、有风骨的文化名人。作者由画而思人,观其形貌,睹其风神,读其品格。条理井然的结构清晰地显示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多处引用苏轼诗文中的语句丰富了文章内容,文章首尾相合,开阖自如。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由国画《赤壁赋》引出读懂苏轼的欲望,入题快捷。开头方式种种,要入题快捷,求干净利落。本文先抓住特点描述读者熟悉的画面,并设置一个问句“他在想些什么呢”,然后入题,快捷巧妙。
2.学结构
本文运用排比构思成文。四、五、六三段都提炼中心句“读苏轼,……”,放置段首,这属于相同句式构成的段落的排比,这种结构思路的好处是内容明了,层次清晰。
3.学引用
第四段旁征博引,彰显文采。这段文字引用苏轼的词文达六处之多,这些文字一方面用苏轼自己的话印证苏轼的豪迈气概,印证有力;另一方面,使文章增添诗情画意,能够熏陶读者,巧妙激发读者兴致。
4.学排比
第五段排比苏轼诗句阐释苏轼的多情。所引词句有三个角度:对亲朋的祝福之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对亡妻的悼念之情。这三个角度构成排比,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说理严密透彻。
5.学递进
第六段在前两段阐释苏轼豪放胸襟、多情善感的基础上,用“更”字递进到苏轼的爱国情怀。“拙于谋身,锐于报国”是苏轼确立的思想、抱负,尽管其历程坎坷曲折,充满了惊涛骇浪,但他的报国初志始终没有泯灭。读懂苏轼的爱国情节,才算是可能读懂了他,至此,一个豁达、深情、爱国的伟大词人屹立在读者面前。
6.学结尾
结尾段照应开头,再用描写的文字结束全文,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考点点击】
辨识、翻译文言被动句
本文出现了一些文言被动句,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正确辨识、准确翻译文言被动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要求,也是常设考点。
【技法点拨】
【典题共享】
(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选自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改)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涉及特殊句式、一词多义、重要虚词等。
“扰乱”,纷乱,动乱。“恐”,恐怕,担心。“为……所”,表被动,被……。
答案: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他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国君和将领召见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胸怀比王公大人还要宽广;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情怀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他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他)就深居简出,考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不去非议埋怨别人。
一、语言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望:农历十五日
举酒属客 属:嘱咐
B.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
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月光下的清波
C.不绝如缕 缕:细丝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连……都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解析:“属”应是“劝人饮酒”的意思。
答案:A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①介词,被;②介词,在。C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可是。D项,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介词,在。
答案:A
3.下列各项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如冯虚御风
C.倚歌而和之
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解析:“冯”通“凭”。
答案:B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乌鹊南飞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发尽上指冠
解析:C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状语。
答案:C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白露横江
解析:C项,古今义相同,都是“打鱼砍柴”的意思。A项,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B项,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D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答案:C
6.下列句子中,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何为其然也
C.客有吹洞箫者
D.固一世之雄也
解析:D项,判断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D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
B.《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本文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白露横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
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解析:B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的诗句。
答案:B
二、阅读提升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8.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画线句中的两个“则”领起下文的推论句或结论句,其前均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根据句子大意,应该是鲁君怀疑吴起,“疑”的主语是“鲁君”,“鲁”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故选B。
答案:B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考查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韩、赵、燕”错,应为“韩、赵、魏”。
答案: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他深表不满”错,无中生有。
答案:C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起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罢免了吴起。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德,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领,攻打秦国,攻克了五座城池。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替士兵分担劳苦。有个生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毒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起来,说:“往年吴公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父亲作战时不退缩,于是死在敌人手里。吴公现在又替我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啊。”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能得所有士卒的欢心,于是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来抵御秦国、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武侯。武侯在西河泛舟顺流而下,行到中途,回头对吴起说:“太美了,山川是如此险要,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从前殷纣的国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他不施行德政,武王杀了他。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推行德政而不在于地理形势险要。”武侯说:“好。”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为相国。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跟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处在这个时候,是应把政务交给你呢,还是应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许多,说:“应该交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妒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到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德,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命为令尹。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击退三晋的军队;向西讨伐秦国。诸侯都为楚国的强大而忧虑。楚国昔日君主的内外亲族都想加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悼王的尸体。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于是命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因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课件61张PPT。第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