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陆地和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画世界轮廓图,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世界轮廓图就是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各大洲的形状,通过画简图的形式,在头脑中建立一个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分布图,具体画法:
①从图中A点出发,沿着图中箭头,按数字顺序,从第一个箭头到第十二个箭头画图。这样,五个大洲的具体轮廓就简单地画出来了。然后再画出大洋洲和最南的南极洲即可。
②在做好的轮廓图上填写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③最后,再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及0°经线和180°经线。
二、难点突破法
记忆七大洲的轮廓、形状:用最简多边形把七大洲的轮廓、形状表现出来。
经纬线法:在图中标明特殊纬线和经线。东西半球法:分别就东西半球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相对位置法:找出各大洲、大洋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三、连头记忆法
七大洲按照面积大小的顺序排列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四大洋按照面积大小的顺序排列是“太大印北”。
1.大洲和大洋(flash)
2.七大洲四大洋(flash)
3.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flash)
4.大洲和大洋练习(flash)
5.大洲大洋面积大小比较(flash)
6.海陆分布
7.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8.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
9.海和海峡
10.东西半球海陆分布
11.南北半球海陆分布
12.七大洲轮廓(填充图)
13.七大洲几何轮廓(填充图)
14.四大洋
15.七大洲、四大洋填充图
16.大洲界线
[故事导入] 太空第一人加加林遨游地球轨道时说过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她应该叫作“水球”。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图片导入] 地球70多亿人口中,只有极少数幸运儿得以从太空俯瞰我们栖息的蓝色星球。当那些宇航员从太空返回后,他们津津乐道的不是火箭发射时的强大推力,也不是零重力状态下的兴奋感受,震撼他们的是广袤星空中的人类家园——地球。这就是阿波罗17号拍摄的经典的地球图片。
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颜色的呢?
1.水半球
水半球是地球上以东经178°28′,南纬47°13′为中心的半球。该中心点位于新西兰。水半球是相对于陆半球而言的。水半球的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但陆半球的海洋面积仍然大于陆地面积。因此,所谓水半球,不是说其海洋大于陆地(任意分割地球的半球都如此),而是它海洋面积比例在地球分成的半球中最高。
2.海底轮廓探密——高山峡谷并存
海底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海底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平坦,倘若沧海真的变成了桑田,就会发现,海底世界的面貌和我们居住的陆地十分相似:有雄伟的高山,有深邃的海沟与峡谷,还有辽阔的平原。世界大洋的海底像个大水盆,边缘是浅水的大陆架,中间是深海盆地,洋底有高山深谷及深海大平原。位于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得让人难以置信,如果把世界最高峰放进去,都不会露出水面分毫。
人们通过地震波及重力测量,了解海底地壳的结构。海洋地壳主要是玄武岩层,厚约5000米,而大陆地壳主要是花岗岩层,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底始终都在更新和不断成长,每年扩张新生的洋底大约有6厘米左右。洋中脊,使大洋底隆起的“脊梁骨”,世界大洋中脊总长约8万公里,月瞻仰底面积的1/3,海底扩张就从这儿起始。
根据大量的海深测量资料,人们已清楚知道,海底的基本轮廓是这样的:沿岸陆地,从海岸向外延伸,是坡度不大、比较平坦的海底,这个地带称“大陆架”;再向外是相当陡峭的斜坡,急剧向下直到3 000米深,这个斜坡叫“大陆坡”;从大陆坡往下便是广阔的大洋底部了。整个海洋面积中,大陆架和大陆坡占20%左右,大洋底占80%左右。假使我们把海洋底部的轮廓,画成个示意剖面图,就有点像个水盆的样子。
大陆架浅海的海底地形起伏一般不大,上面盖着一层厚度不等的泥沙碎石,它们主要是河流从陆地上搬运来的。但是,有的地方,如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山脉紧靠海边,海底地形就比较崎岖陡峭;有的地方,如我国黄海沿岸,大河下游的河口海湾一带,陆地上地势平坦,海底也是起伏不大的宽广的大陆架。
3.大陆、半岛、岛屿
大陆:地球上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全球共有6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其中亚欧大陆包括亚洲和欧洲两大洲。
半岛: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临水,一面邻陆。世界最大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岛屿:散布于海洋、湖泊或河流中的陆地的总称。通常把较大的称做“岛”,较小的称做“屿”。世界岛屿总面积约97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7%。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岛屿按成因可分为大陆岛、海洋岛(珊瑚岛、火山岛)和堆积岛。
4.七大洲名称的由来
亚洲名称的由来…… 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其英文名为Asia。相传亚细亚的名称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爱琴海以东的地区泛称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爱琴海以西的地方则泛称为“Ereb”。意为“日没地”。Asia一词是由腓尼基语Asu演化来的,其所指的地域是不很明确的,范围是有限的。到公元前l世纪Asia巳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政省的名称,以后才逐渐扩大。包括现今整个亚洲地区一成为一个世界最大的洲名。
?? ?南极洲名称的由来…… 南极洲英文名为Arttaretlea,意为北极的对面,即南极。因该大陆处地球的最南端,南极的周围。因此中文称为“南极洲”,是一个与地理情祝相符的地名。南极洲是1738年由法国人发现的,他航海时发现了南极大陆附近的一个岛(今布维岛)。英国人库克曾于1755年到达过南极大陆周周的许纠岛屿。但是,现在一般认为南极大陆是19世纪被发现的。
?? ?大洋洲名称的由来…… 大洋洲这个洲名的概念和范围,比地球上其他6个大陆要复杂一些。至今还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统一的解说。中国多数地理学家认为,大洋洲是指不属于其他大洲的太平洋岛屿的总称。包括澳大拉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澳利尼西亚4个部分。大洋洲的名称最早出现于1812年前后由丹麦地理学家马尔特·布龙命名。当时仅指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三大群岛。这就是狭义的大洋洲。
??? 非洲名称的由来…… 非洲其英文名为Africa。对于Africa一词的由来,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一种传说是古时也门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长,于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后来人们便把这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另一种传说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尔人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这I位女神是位守护神,据说早在公元前1世纪,柏柏尔人曾在一座庙里发现了这位女神的塑像,她是个身披象皮的年轻女子。此后,人们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为非洲大陆的名称。还有一种说法是africa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prica,意思是“阳光灼热”的地方,与地中海北岸希腊、罗马相比,北非地区的阳光的确要灼热得多。再一种说法是africa一词是由阿拉伯文afar一词变来,意思是“尘土”,以该大陆的气候干燥,风沙大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侵入迦太基地区(今突尼斯)的罗马征服者西皮翁的别名叫“西皮翁·阿非利干”,为了纪念这位征服者,罗马统治者就把这片地区叫做“阿非利加”。以后,罗马人又不断扩张,建立了新阿非利加省。那时,这个名称只限于非洲太陆的北部地区。到了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在非洲的疆域扩大到从直布罗陀海峡到埃及的整个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人们把居住在这里的罗马人或是本地人统统叫阿非利干(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以后又泛指非洲大陆。
??? 美洲名称的由来…… 美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美洲的命名,普遍的说法是为纪念意大利的一位名叫亚美利哥·维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1499年,亚美利哥随同葡萄牙人奥赫达率领的船队从海上驶往印度,他们沿着哥伦布所走过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美洲大陆。亚美利哥对南美洲东北部沿岸做了详细考察,并编制了最新地图。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书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在这本书中,引人入胜地叙述了“发现”的经过,并对大陆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和渲染。亚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陆的概念,一下子冲跨了中世纪西方地理学的绝对权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结构体系。于是,法国几个学者便修改和补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学》,并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新大陆命名,以表彰他对人类认识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新《宇宙学》一书出版后,根据书中的材料,在地图止也加上了新大陆——亚美利哥洲。后来,依照其他大洲的名称构词形式,“亚美利哥”又改为“亚美利加”。起初,这一名字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麦卡托的地图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 欧洲名称的由来…… 欧洲的全称是欧罗巴洲,英文为Europe。关于欧洲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一些传说。在希腊神话中,德米特(Demeter)是专管农事的女神,她保佑人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在有关这位女神的画像中,人们总是把她画成坐在公牛背上。这位女神的另—个名字叫欧罗巴,人们出于对女神的敬意,就把欧罗巴称为大洲的名字。此外,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传说:“万神之王”宙斯看中了腓尼基国王的漂亮女儿欧罗巴,想娶她作为妻子,但又怕她不同意。一天,欧罗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边游玩。宙斯见到后连忙变成一匹雄健、温顺的公牛,来到欧罗巴面前,欧罗巴看到这匹可爱的公牛伏在自己身边,便跨上牛背。宙斯一看欧罗巴中计,马上起立前行,躲开了人群,然后腾空而起,接着又跳入海中破浪前进,带欧罗巴来到远方的一块陆地共同生活。这块陆地以后也就以这位美丽的公主的名字命名,叫做欧罗巴了。
5.四大洋名称的由来
太平洋——“和平之洋”
公元1513年9月26日,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巴尔沃亚从巴拿马海岸见到此洋,命名为“南海”。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委托,率领船队寻找通过东方的航线。经过四个多月的艰难航程,越过狂风恶浪的大西洋,穿过麦哲伦海峡,他们进入了新的大洋。时值当时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与前段航行截然不同,因此麦哲伦便把这个叫做“南海”的大洋改称为“和平之洋”,汉译为“太平洋”。
大西洋——“大力士神的栖息地”
大西洋源于古希腊神话中大力士神阿特拉斯的名字。普罗米修斯因盗取天火给人间而犯了天条,株连到他的兄弟阿特拉斯。众神之王宙斯强令阿特拉斯支撑石柱使天地分开,于是阿特拉斯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英雄。最初希腊人以阿特拉斯命名非洲西北部的土地,后因传说阿特拉斯住在遥远的地方,人们认为一望无际的大西洋就是阿特拉斯的栖身地,故有此称。
印度洋——“通往东方的海洋”
印度洋的名称最早见于1515年中欧地图学家舍尔编绘的地图上,标注为“东方的印度洋”,此外“东方的”一词是和大西洋相对而言。奥尔大利乌斯编绘的世界地图集里正式称之为“印度洋”。因为古代西方对东方的了解很少,只传闻印度是东方的一个富有的国家,因此到东方就是到印度,通往东方的航路也就是通往印度的航路。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东航寻找印度,便将沿途所经过的洋面统称之为印度洋。
北冰洋——“北极之海”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岸之间,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深度最浅的洋。由于终年气候严寒,绝大部分被冰层覆盖,因此一度曾经被称为“北极海”、“北冰海”,现在称之为“北冰洋”。
6.土耳其海峡
土耳其海峡(又称黑海海峡)是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土耳其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海峡全长334公里,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三部分。海峡不仅是黑海周围国家的出海口,也是多瑙河沿岸国家对外联系的通道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7.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又译苏彝士运河)处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横跨苏伊士地峡,处于地中海侧的塞德港和红海苏伊士湾侧的苏伊士两座城市之间,全长约163公里,是全球仅次于京杭大运河的无船闸运河。苏伊士运河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
8.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英语:Panama?Canal),位于中美洲的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总长82公里,宽的地方达304米,最窄的地方也有152米。该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1902年6月28日,美国决定开凿巴拿马运河。1914年8月15日,巴拿马运河开始通航。2006年10月22日,巴拿马就巴拿马运河扩建举行全民公投,超过78%的投票者支持扩建,扩建计划获得通过。计划在运河的两端各修建一个三级提升的船闸和配套设施,船闸的宽度扩大到55米,长度到427米。
[教材P31~32活动·参考答案]
“地球”和“水球”的说法都有道理。
“地球”说法的依据是:人们生活在陆地上,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人们并不知道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人们把它命名为“地球”。
“水球”说法的依据是:地球上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且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教材P35~36活动·参考答案]
1.亚洲位于北冰洋以南、太平洋以西、印度洋以北。
欧洲位于北冰洋以南、大西洋以东。
非洲位于大西洋以东、印度洋以西。
南美洲位于太平洋以东、大西洋以西。
北美洲位于北冰洋以南、太平洋以东、大西洋以西。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以西、印度洋以东。
南极洲位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南。
太平洋被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极洲包围。
大西洋被南美洲、北美洲、欧洲、非洲和南极洲包围。
印度洋被亚洲、非洲、南极洲和大洋洲包围。
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包围。
2.赤道横穿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
亚洲的南面是大洋洲和南极洲;欧洲的南面是非洲和南极洲;北美洲的南面是南美洲和南极洲。北极地区是北冰洋,南极地区是南极洲。
3.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各大洲的轮廓形状,可对照世界地图,小组讨论得出。
4.如图下所示:
这幅图是一幅展开图,南极洲跨越所有经线,展开后,南极洲的面积会比大洋洲大好多倍。
第 二章 陆地和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课题 大洲和大洋
教学步骤 过程与方法
地球?水球?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一)四人为一个小组,各小组根据自学情况,在组内交流答案(教材P31~32活动),互相帮助解决疑问。【设计意图】这个小环节体现了小组合作,对于比较简单的预习题,在小组内实现了答案的交流。不过这个环节应该设在上一个大环节下,属于“课前预习、探索新知”的内容。(二)合作探究:探究一:“剪”出知识——全球海陆分布(1)在事先准备好的“世界海陆分布图”上,将全球陆地剪下来拼在一起,看看全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大约占全球面积的百分之几?海洋面积大约占全球的百分之几?(组织形式:全班按照4人一个小组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组内活动记载及活动分工,小组中选两人负责剪陆地轮廓,不需要过细的剪裁,基本覆盖主要陆地即可,另两名同学,将剪下来的大陆轮廓摆在自己的“世界海陆分布图”上,大致估计陆地面积占全球面积的百分比) (2)在“世界海陆分布图”上,先沿着赤道方向剪出南北两个半球,再把北半球的陆地剪下来拼合在一起,看看该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最后把南半球的陆地剪下来拼合在一起,看看该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3)在“世界海陆分布图”上,先剪出东、西两个半球,再把东半球的陆地剪下来拼合在一起,看看该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最后把西半球的陆地剪下来拼合在一起,看看该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结论: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________(多或少)于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________分海洋,________分陆地。
(续表)
地球? 水球? 【设计意图】通过对世界海陆分布图的“剪”和“拼”,学生亲自体验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特点。这种让学生动起来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这些地理知识不再是死记硬背。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形象地掌握了海陆分布特点,还为下面的大洲大洋知识作好了铺垫。学生的小组合作在此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负责剪的同学和负责拼的同学需要配合好,尤其是如何拼,才能拼出合适的一个陆地整体,都需要集体的力量。但是在小组合作之前,应该做到的是:必须保证每个组提前准备好几幅“世界海陆分布图”;剪出的北半球陆地和东半球陆地,学生不容易分辨出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较,需要老师指点。
七大洲 探究点二:“画”出知识——七大洲 小组成员先独立完成下列(1)~(3)小题,组长收集小组成员无法独立完成的题目,大家讨论,在图上找出,小组长将本组内优秀作品拿到多媒体前展示。(1)用红、蓝笔在“世界海陆分布图”上描出赤道、回归线、20°W、160°E等重要经纬线:赤道用红色,其他用蓝色。(2)看看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分别穿过哪些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3)在图上找到七大洲的名称,比较一下七大洲面积的大小,看看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是哪个洲?最小的洲是哪个洲?
【设计意图】 这三个题目,要求小组成员先独立完成再进行讨论。教师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对其把握。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又可以克服那些不愿意动脑、直接获取他人果实的学生的懒惰思想。 (4)参照下面样图,看看几个大洲的形状并按照下面的提示记忆。(组内比赛,看谁记得快)
(续表)
七大洲 提示:南美洲与非洲的形状很相似,大体上近似于三角形,不同的是非洲的形状没有南美洲那么规则。整体形状非常接近三角形的轮廓图表示的是南美洲,北部似梯形,南部像三角形的轮廓图是非洲。【设计意图】 这种形象记忆法使抽象的地理事物显得更明了,学生掌握得也快。小组内比赛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5)世界各大洲分界线背后的故事(选两名小组成员朗诵下面两则故事,大家合作完成表格)故事一:亚欧边界变了3000多年 3000多年前,以航海著称的腓尼基人为了确定方位,把东方称为“亚细亚”(日出之地),西方称为“欧罗巴”(日落之地),可哪儿算欧洲,哪儿算亚洲,就这么一直吵了3000多年。其间,德高望重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提出,就以土耳其海峡、黑海、亚速海为界,西边归欧洲,东边归亚洲。对此,许多人都无异议,亚欧之间的南界就基本确定下来。到了16、17世纪,关于欧亚北部分界线的争论也愈演愈烈,有些人希望把欧洲划得尽量大些。1760年,法国人画的世界地图中,中国新疆的一大半都被算作了欧洲。好在俄国地理学家塔季晓夫通过观察,发现乌拉尔山两侧动植物差异明显,于是提出以此山为界,很快得到公认,后来人们又将发源于此山的乌拉尔河和高加索山作为边界的延伸,与之前确定下来的南界相连,打了3000多年的“边界纠纷”至此总算告一段落。故事二:南北美洲,最平静的分界线要说最平静的分界线莫过于南北美洲间的巴拿马运河了。这里的分界似乎连异议都没怎么听到过,原因很简单:这里是先有运河,才有的两个美洲概念。15世纪末、16世纪初,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美洲不是哥伦布所说的“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最初的美洲指的只是南美,因为亚美利哥并未到达北美大陆。后来,人们才又在地图上把北美也加进去,统称为美洲。相当长时间以来,美洲并无南北之分。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由于运河区归美军托管,这条本来方便海船通行的人工河却阻隔了两岸美洲人的往来便利,在这之后,“南美”“北美”的说法开始流行,并被广泛接受下来。由于是先有运河,后有南北美洲之分,因此这条事先存在的分界线便不存在什么争议了。读完上述故事,请你在世界海陆分布图中画出大洲的分界线,并填写下表: 想一想:如果我们从上海乘船出发到英国伦敦去看奥运会比赛,走近道需要经过哪些海域?其中哪些是大洲分界线?根据大洲分界线,说出几个跨两大洲的国家。
(续表)
七大洲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故事,引出大洲的分界线,贴切自然、合情合理,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众多地理事物都是从图中读出的,值得指出的是应该提醒学生在哪个地图中找,才不至于让学生感到盲目和无从下手。
四大洋 探究三:“看”出知识——四大洋 在世界海陆分布图中填注大洋名称,看一看,全球有哪几个大洋。在下图所指横线上填出大洋的面积,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一看每个大洋周围有哪些大洲?太平洋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极洲、大洋洲、亚洲环绕。大西洋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所环绕。印度洋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极洲、非洲所环绕。(3)想一想,海与洋有什么区别?【设计意图】“看”也是表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得出问题的结论。但是本环节的设置,没有体现小组的合作性,建议在课堂中运用地球仪,通过小组成员对地球仪的观察,共同探讨出问题的答案。
教师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是7∶3,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有关大洲、大陆、半岛和岛屿的基本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大洲之间的界线及四大洋的形状。
教学 反思 《大洲和大洋》这一节课,学生通过剪图、拼图、画图等活动,以及新闻材料和故事的引入等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本课以学生动手实践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对全球海陆分布的极大兴趣,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活动和学生的动手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教学着力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不管是剪图、拼图、看图,还是中间穿插的故事引入,都是为了让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突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鼓励探究、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本课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他人交流的新课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