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第1课时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典案与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第1课时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典案与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23 09:11:47

文档简介




第 二章 陆地和洋
第2节 海陆的变迁
第1课时





1.实例证明法 尽量多地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体现地理就在身边的学习理念。
2.归纳总结法 搜集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归纳大陆漂移假说的理论。


1.沧海桑田(视频)
2.澳门填海(flash)
3.喜马拉雅生物化石(flash)
4.大陆漂移(视频)
5.大陆漂移的证据和过程(视频)
6.大陆漂移示意图(flash)
7.海陆的变迁(flash)
8.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9.海陆的变迁
10.大陆的漂移过程
11.大陆漂移的证据
12.魏格纳
13.教案中用到的图片


[图片导入]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 800米处的岩石中发现了“鱼龙”化石。这是一种人类过去未知的“鱼龙”,取名为“喜马拉雅鱼龙”。
这些不可能的事被科学家用来证实了一个科学道理。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科学世界里去看一看!
[故事导入]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


(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情境导入] 有人说过大西洋的面积会越来越大,而有的海洋却正在不断缩小,甚至若干年以后会消失。你们觉得可信吗?上完这节课后,你们就会明白这些是不是真的。


1.沧海桑田
传说东汉仙人王方平在门徒蔡经家见到了仙女麻姑,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妹妹。她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头顶盘着发髻,秀发垂至腰际,身上的衣服光彩夺目,大家举杯欢宴,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王方平笑着说:“难怪圣人说海中行路都会扬起灰”。
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沧海桑田”也简称“沧桑”。
“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因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成海洋。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沧海桑田”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气温降低,由海洋蒸发出来的水,在陆地上结成冰川,不能回到海中去,因而海水减少,浅海就变成陆地;相反,气温升高,大陆上的冰川融化成水,流入海洋,会使海面升高,因而能使近海的陆地或低洼地区,变成海洋。据科学家测算,如果地球大陆上的冰川全部融化,流入海洋的水可以使海面平均升高七八十米,那样将有许多陆地变成海洋。此外,河流每时每刻都在把泥沙带入海中,天长日久也会将一部分海滨冲积成陆地。因此,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地球上是普遍进行着的一种自然过程。
2.大陆漂移的动力
由于地球存在着自转,不同纬度区的自转速度不同,因而所产生的离心力各异。在正常情况下,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与地球引力是平衡的,所以地表物质能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但是,当地球纬度重新分布后,这种平衡即被破坏了,地表物质在原纬度的离心力就会显现出来,这就是大陆第三次漂移的动力源。

3.曾被拒绝的“大陆漂移说”
 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他提出,根据造山带等的地质构造,以及不能越过大洋的羊齿类植物、蜗牛等小动物,在3亿年前的冰川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他得出结论:大约3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统统属于一块“超级大陆”,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分裂为若干块大陆,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大陆位置关系。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大陆漂移说”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解答迄今为止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广阔领域里,为数众多疑问的理论。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纳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却没有轻而易举地被人接受,它虽然得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的不屑,有人提出了份量不轻的反驳。
  持反对论者的最主要的论据是: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地质学家阿尔萨·霍姆兹虽然考虑到地幔对流有可能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但曲高和寡,随着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探险中失踪,“大陆漂移说”遂渐趋冷落,以致到20世纪40年代时,人们把“大陆漂移说”忘诸脑后。


4.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是六十年代初期由美国的赫斯(H.H.HeSS)和迪茨(R.S.Dietz)提出的。他们根据大量的大洋地质、地貌和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分析,发现地壳厚约70—100公里的岩石层下面是厚为几百公里的软流层。对流作用发生在软流层内,对流速度每年约一厘米至几厘米,对流所产生的拽力,作用于岩石圈的底部,而不是地壳的底部。深部物质在大洋中脊处涌升,形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它们从中脊的轴部向外作对称运动或扩张,到汇聚区又流入地下,熔化在软流层中。这个循环系统可达几千公里。海岭是对流的上升区,海沟是下降区。海岭两边地形非常崎岖不平;海岭上热流较高;离大洋中脊愈近,沉积物愈薄;基底地层愈近中脊愈年轻;海底死火山和平顶山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具有交替变化的极性磁异常带,在中脊两侧作对称排列,记录了各时期玄武质岩浆的磁场方向;这些都是海底扩张的证据。由于海底扩张,整个海底每三、四亿年就要更新一次。这就是海底沉积很薄和海底没有比中生代更老的岩层的原因。对流的形态决定于地球内部的情况,而与大陆的位置无关。大陆随硅镁层一起流动。当大陆达到对流的汇聚点时,因大陆较轻,便相对稳定。而硅镁层由大陆下部拐入地下,所以一般说,大陆常座落在对流汇聚的地点。但如果一个新的对流循环,恰恰由一块大陆下面上升,则大陆将被冲破而形成新的断裂。所以,大陆常处在压性应力之下,从而产生褶皱,逆掩断层和其他挤压型构造;海洋盆地则处于张性应力之下,从而海岭、海沟常被转换断层所切断。另外,若大陆随硅镁层一起漂移,它的前缘并不受力,因而比较稳定,这相当于大西洋海岸的形式,若硅镁层由大陆下部拐入地下,由于拽力,将在大陆边缘形成山脉和岛孤,这相当于太平洋海岸的形式。

5.珠穆朗玛峰的形成
据地质考察证实,早在20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它经历了整个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持续到距今3 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纪末期,那时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总的趋势是连续下降,在下降过程中,海盆里堆积了厚达30 000余米的海相沉积岩层。到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地质上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经地质考察证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至今尚未结束,仅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 300~1 500米。现在还在缓缓地上升之中。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我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6.海陆分布大势
地球总面积约51000×104km2,其中大部分是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互相沟通,连成一体,包围着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海洋的总面积为36100×104km2,陆地的总面积为14900×104km2(包括1000×104km2的岛屿),也就是说地球表面水陆面积之比大体是7∶3。
  海陆的分布有一些引人注意的特点。
  首先,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这里陆地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而在南半球陆地面积占其总面积的1/5。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陆地分布几乎连续不断,最为宽广;南半球的陆地在中、高纬度显著收缩,56°──65°S之间,除一些岛屿外,几乎全部为广阔的海洋。但是北半球的极地是一片海洋──北冰洋;而南半球的极地却是一块陆地──南极大陆。
  其次,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除南极大陆外,所有大陆还南北成对分布:北美和南美,欧洲和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陆间海,岛屿星罗棋布,火山和地震活动非常强烈。
  另外,某些大陆东部边缘被一连串花彩状岛屿群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岛弧外侧则是一系列深邃海沟。这种情况在亚欧大陆东缘最为典型。
  最令人注目的是大西洋两岸轮廓的特点,这一大陆的突出部分能和另一大陆的凹进部分嵌合起来,仿佛原是由一块大陆分离开来似的。
  海陆分布的这些特点不是偶然的现象。很久以来,人们在探索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7.渤海万年海陆变迁
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讨会在天津召开。国内外两百名专家会议期间参观了七里海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专家认为,位于该保护区内的贝壳堤反映了近一万年以来天津滨海平原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海陆变迁过程,是名副其实的反映中国海陆变迁的“天然博物馆”。
据专家证实,天津至少有四道基本平行于现代海岸的古贝壳堤。第一道北起天津汉沽区蛏头沽,经天津开发区、驴驹河、高沙岭、白水头直到大港区马棚口一带,距今200—1790年;第二道北起东丽区白沙岭,南经津南区邓岑子、板桥农场三分场至大港区上古林一带,距今1500—2600年;第三道北起东丽区荒草坨,向南经崔家码头、巨葛庄、中塘直至薛卫台一带,距今2800—3800年;第四道从北向南分布在大港区甜水井、大苏庄、树园子一直延伸到河北省境内,距今4500—4700年。专家们指出,贝壳堤的年代标志着渤海湾西岸古海岸线的大致位置,是古海岸变迁极其珍贵的遗迹,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海洋生态、海陆变迁等多学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教材P37-38活动·参考答案]
图2.1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该图说明喜马拉雅山曾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高山。
图2.14“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该图展示了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曾是陆地,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而成为海洋。
图2.15“荷兰的围海大坝”,该图说明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海陆的变化。另外,人类活动还会造成“温室效应”,使两极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造成海陆变迁。
[教材P40活动·参考答案]
图2.19“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该图展示的是南美洲和非洲拼合后,古老地层存在相似性,说明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曾是相连的整体。
图2.20“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但却分布在两块大陆上,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第 二章 陆地和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课题 大洲和大洋
教学步骤 过程与方法
沧海桑田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吗?(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承转   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固定不变呢?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一)走南闯北,问题导引 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了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二)动画展示,体验假说 教师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教师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的,2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续表)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学生先预测,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成一个整体。小组派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析,教师点评指导。 (四)多媒体点拨提升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找证据,培养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教师:讲解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教师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要掌握假说的内容及证据。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深挖了教材知识,合理设计了课堂教学,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形式,充分调动并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同时也尽量做到了讲练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