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 气候的变化与分布
第2课时
一、图文结合法、生活体验法
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图片去思考,例如日平均气温分布图、气温日变化图、气温年变化图、气温的分布图等。同时还要结合生活体验,例如气温日变化的体验、气温年变化的体验、山脚和山顶气温的体验、海洋和陆地气温的体验等。
二、等值线图的阅读方法
能看懂等值线图,并运用等值线所表达的地理含义来解释实际地理问题,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地理技能。等值线的类型很多,常见的有等高(深)线、等温线、年等降水量线、等压线等。判读等值线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般需要正确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确认等值线所反映的是何种地理事物;(2)了解不同等值线走向、疏密、弯曲、闭合中心等所反映的地理含义并加以简单的成因分析;(3)归纳其代表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
三、歌谣记忆法
气温分布有规律,等温线图可分析;
低纬高来高纬低,夏陆温高海温低;
海拔升高气温低,每千米相差6 ℃。
1.高温天气(视频)
2.气温的分布(视频)
3.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视频)
4. 北半球“寒极“之一——奥伊米亚康
5.最热的地方——阿济济耶
6. 等温线模式图
7.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8. 世界 1 月平均气温的分布
9. 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
10.气温随海拔变化图
11.不同世界的饮食和衣着
12.教案中用到的图片
[图片导入] 展示生活中的图片:这些现象反映了气温的哪种变化?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哪些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知识——气温的分布。
[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刻?(午后2时左右、日出前后)北半球大陆,一年之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分别是几月份?(7月、1月)这是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那么,气温在空间上又有什么分布规律呢?
[问题导入] 设问质疑:大家喜欢旅游吗?夏季你们最愿意到哪里去?(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设疑)为什么喜欢到海边等地去旅游呢?为什么登山时,会感到山麓和山顶的气温不一样呢?学完这节课,你们就知道答案了。
地球上的寒极
2.地球上的“热极”为什么都集中在北半球的副热带
地球上最热的地方有5个:一个在北非撒哈拉沙漠;一个在东非索马里半岛的伯培拉;一个在中亚的伊朗、伊拉克沙漠地带;一个在北美洲墨西哥与美国边境的莫哈维沙漠、比斯卡伊诺沙漠;一个在澳大利亚中西部的大沙沙漠。如北非利比亚的加里延、墨西哥的圣路易斯,记录到的最高气温达到57.8 ℃,伯培拉附近沙漠里的温度竟高达63 ℃。完全可称为地球上的“热极”。
这些“热极”都不在地球赤道上,而多在北回归线附近,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们经过研究才知道,这些地方基本上都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大陆中西部。
赤道地带,陆地面积仅占赤道带总面积的22%,其他78%是海洋。在太阳直射下,海水被大量蒸发,气流上升形成赤道低压带,上升的水汽冷凝成水滴变成雨。赤道地带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左右,大量的雨水降低了赤道地带的温度。
上升气流在赤道带上空必然要向南北分流,当到达20°~35°纬度时,高空气流已被冷却。冷空气比重大就要下沉,加之由于纬度圈缩小,赤道源源不断来的气流在空中容纳不了,就会在这里构成空气堆积,进一步促使冷空气下沉。这当然就要增加对下层大气的压力,于是在副热带近地面处产生了高压区。空气在下沉过程中要受到压缩,密度越来越大,空气分子在运动时碰撞的次数就会增加,碰撞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所以气温会不断升高。
同时,当下沉气流堆积到地面附近,也必然要在大气下层向南北分流。由于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的副热带最高气压与赤道最低气压间,就会形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我们翻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在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0%;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陆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0%左右。可以想象,在北半球,信风所携带的海洋水汽要运到大陆中西部是十分困难的。即使有一点点水汽被运到那里,一时凝成云雾,也会因低层大气温度太热而重新被气化升空,难以成
雨。例如索马里半岛虽东临印度洋,但强大的东北信风是从干燥的亚洲大陆刮来的,印度洋的水汽到达不了这里。
所以,在高压控制下的大陆中西部,经常烈日当空。尤其在北半球的夏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强烈的阳光整日照耀着干燥的地面,把地面烤得滚热,在高压控制下,热量又不可能向别处散发,终于形成了地球上的“热极”。
3. 海陆增温的差别
大气的热能主要来自地面,而地面情况有很大的差别。不同的地面情况对大气的增温和冷却有不同的影响。海洋和陆地、高山和深谷、高原和平原、林地和草地、湿区和干区等对大气的增温和冷却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海洋和陆地的差异最大。
首先,在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海洋所吸收的太阳能多于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这是因为陆面对太阳光的反射率大于水面。就平均状况而论,陆面和水面的反射率之差约为10%~20%。换句话说,同样条件下的水面吸收的太阳能比陆面吸收的太阳能多10%~20%。
其次,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很薄的地表面上,而海水所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较厚的水层中。这是因为陆地表面的岩石和土壤对于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都是不透明的,而水除了对红色光和红外线不透明外,对于紫外线和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是相当透明的。同时,陆地所获的太阳能主要依靠传导向地下传播,而水还有其他更有效的方式,如波浪、洋流和对流作用。这些作用使得水的热能发生垂直和水平的交换。因此,陆面所得太阳辐射集中于表面一薄层,以致地表急剧增温,这也就加强了陆面和大气之间的显热交换;反之,水面所得太阳辐射分布在较厚的一个层次,以致水温不易增高,也就相对地减弱了水面和大气之间的显热交换。据测陆面所得的太阳辐射传给大气的约占半数,而水体所得的太阳辐射传给空气的不过0.5%。
此外,海面有充分水源供应,以致蒸发量较大,失热较多,这也使得水温不容易升高。而且,空气因水分蒸发而有较多的水汽,以致空气本身有较大的吸收热量的能力,也就使得气温不易降低。陆地上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最后,岩石和土壤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一般常见的岩石比热大约是0.8374 J/g·K,而水的比热是4.1868 J/g·K。因此对等量热能的接受,如果使1 g水的温度变化1 ℃,则使1 g岩石的温度变化大约是5 ℃。常见岩石(例如花岗岩)的密度约2.sg cm3。因此,如果等量热能使一定体积水的温度发生1 ℃的变化,那么该热能可使同体积岩石发生2 ℃的变化。
由于上述差异,海陆热力过程的特点是互不相同的。大陆受热快,冷却也快,温度升降变化大,而海洋上则温度变化缓慢。大洋中,年最高及最低气温的出现要比大陆延迟一两个月。
4.气温的空间变化
等温线和等温线图
等温线是指同一水平面上气温相同各点的连结。任意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温度都相等。表示同一时间等温线水平分布状况的地图,叫做等温线图。
在分析等温线图时掌握下列一般规律:
①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别小。
②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说明高温地区广;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说明低温地区广。
③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受纬度影响突出。
④等温线与海岸平行,说明受海洋影响显著。
⑤等温线与山脉走向平行或高原边缘平行,说明受地形影响明显,或垂直变化大。
⑥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如线内气温高,可判断为盆地;如线内气温低,可判断为山地。
一月气温变化:
从1月海平面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1月世界气温的分布,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①等温线较密,北半球与南半球相比更密,说明冬季各纬度之间温度差异大。
②热带以外的区域,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可见北半球的陆地比海洋冷,而南半球正好相反,陆暖于海。
③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北部,等温线急剧地向北极凸出,这正好反映了暖流对气温的影响,象黑潮、阿留申暖流、墨西哥湾巨大的增暖作用。在属于夏季的南半球,寒流的影响增强了,将等温线远远地推向赤道方向。
④最低温度出现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大陆上,亚洲东北部和格陵兰特别寒冷。最暖区域通过澳大利亚中部、南非和南美的南回归线附近。
七月气温变化:
从7月份海平面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7月世界的气温分布具有以下的特点:
①等温线比较稀疏,说明夏季各纬度之间的温度差异较小。
②热带以外的区域,大陆等温线强烈地向北凸出,可见北半球陆暖于海,南半球陆冷于海。
③洋流、特别是寒流对等温线的影响比较显著。7月份,北半球等温线沿非洲和北美的西岸向南凸出,是受加那利寒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的结果。在南半球等温线沿非洲和南美西岸向北弯曲,则是受本格拉寒流和秘鲁寒流影响的结果。
④最高温度出现在北半球的低纬大陆上。最热的地方在亚洲内部、伊朗、阿拉伯、撤哈拉和加利福尼亚一带的沙漠地区。
5.无奇不有——基多的气温
南美洲的厄瓜多尔,西班牙语的意思是“赤道之国”。赤道横穿它的北部,首都基多就在赤道上。提起赤道国,人们会认为那里是热不可耐的。20世纪50年代,有几个厄瓜多尔的外宾来中国访问,人们热情地接待,当听到他们想在中国买皮衣带回家时,有人感到奇怪,“赤道国”人难道要穿皮衣吗?
看来,任何事物都不能绝对化,赤道地区并不是处处都很热。厄瓜多尔全国有3/5的地方为高原和山区,有些高山地区还终年积雪,其西部太平洋沿岸由于秘鲁寒流的影响,气候也凉爽宜人。而基多是个山城,海拔2800多米,群山环绕,景色秀丽,气候凉爽。基多年平均气温14℃,最冷月平均气温13.7℃,最热月平均气温14.3℃,年温差只有0.6℃,是世界上全年温度变化最小的地方之一,可以说“四季如春”。可是,基多的气温日较差却很大。早晨是宜人的春季;中午气温可达26.9℃,变成了夏季;傍晚,气温下降,变为凉爽的秋季;到了夜间,气温进一步下降,低达2.2℃,进入了冬季。
[教材P56-57活动·参考答案]
1.从低纬到高纬,气温逐渐降低。因为纬度越低,接受的太阳光热越多,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接受的太阳光热越少,气温越低。
2.1月份等温线比较密集,温差大;7月份等温线稀疏,温差小。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
3.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海洋气温高,7月大陆气温高。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 气候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
课题 气温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我会探索:由等高线联想出等温线,由此及彼探索规律,你能行。【教师点拨】 等温线的判断(1)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3)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4)等温线如果向气温低的地方凸出,则表示该地气温高于周围气温;如果向气温高的地方凸出,则表示该地气温低于周围气温。【承转】 7月的北京,天气很热,假如你是北京的一名中学生,你会选择去哪里避暑呢?探究方案一:山上会感觉凉快一些吗?动动手,根据0.6 ℃/100米的气温递减率,计算一下下面这座山山顶的温度吧。 探究方案二:下海的感觉又是如何呢?海洋的夏天会比陆地凉快一些吗?
(续表)
课题 气温的分布
过程 与方法 探究方案三:去两极的感觉会如何呢?极地的夏天该不会像我们这里这样热吧?3.我会归纳:气温分布特点(1)一般来说________因素(2)同一纬度________因素(3)同一陆地________因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寻找规律,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巧妙设计学生选择去哪里避暑的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奥秘的兴趣。 3.我会小结,情感收获求知开启了我们的探索、发现之旅,一次愉快的科学探索之旅,让我们明白了气温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会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让我们用所学到的知识,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去感受探索带来的快乐!畅谈收获,感悟提升(多样化小结或板书展示,老师上课时也可以自己创造有特色的板书)
(续表)
课题 气温的分布
过程 与方法 4.我会学习,探索无限古诗赏析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你能说一说其中蕴含的地理道理吗?
教师 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等温线的判读方法,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在同纬度地带,陆地和海洋气温并不一样; 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教学 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活动和读图较多,意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教学当中,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因人而异,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尽自己所能表现自己。探究式教学可以让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启迪学生思考,培养探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