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典案与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典案与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23 09:19:44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读图分析法
指导学生看图、识图、读图,从图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使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定性判断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定量分析评价的思维模式,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列表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地区 降水量多少 原因 影响因素
两极地区 少 终年低温,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 纬度位置
赤道地区 多 终年高温,对流旺盛,容易成云致雨
南北回 归线附近 西岸少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海陆位置
东岸多 夏季风来自海洋
中纬度地区 沿海多 受海洋来的湿润气流影响大
内陆少 距海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1.降水(视频)
2.降水形成的过程(flash)
3.雨滴的形成(flash)
4.降雨的形成(视频)
5.地形雨(flash)
6.降水的季节变化(flash)
7.降水和降水的分布(flash)
8.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flash)
9.世界气候的分布(flash)
10.主要降水区分布(flash)
11.雨量器和量杯
12.分析降水季节变化
13.降水季节变化的地区差异
14.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15. 世界的雨极和干极
16.教案中用到的图片


[古诗导入] 出示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说出这首诗中反映的天气情况是怎样的。根据气温的高低变化,冬季的降水是一种什么形式?除此之外,降水还包括哪些形式?
[视频导入] 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天气的时候学过天气符号,这种符号代表的是哪种天气呢?(学生回答是降水)那么降水包括哪些形式呢?降水量的多少用什么来测定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情境导入] 有个去过沙特阿拉伯的老师,他说那个国家的旅馆把床铺安排在房顶上,特别有意思。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原因是那里基本不下雨,全年干燥。那么是不是这种方法适合世界各地呢?今天我们讲了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同学们就会知道这种旅馆的安排方法适合在哪里了。

1.测量降雨量的简单方法
   降水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降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带来灾害。因此,人们需要知道一次雨或雪降下了多少水,也需要知道一年、一季或一月里当地下了多少雨(雪)。这样,就需要测定降水量。
   在我国民间,通常用下了几指雨或几寸雨(即渗透到土壤里几指深或几寸深)来说明一场雨的大小。这种办法对于粗略估计当地旱象缓和程度等是可以用的,但是它得到的资料不够精确,也不易互相比较。因此用雨水渗透深度来表示降水量,是不够科学的。
   为了使降水量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比较性,气象观测规 范中规定:降水量指从天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降水量以毫米为单位。
   测定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它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承水器、漏斗和储水瓶,另外还配有与储水瓶口径成比例的量杯。有雨时,雨水过漏斗流入储水瓶。量雨时,将储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杯内。从量杯上读出的刻度数(毫米)就是降水量。冬季降雪时,要把漏斗和储水瓶取走,直接用承雪口和储水筒容纳降水。测定降水量时,把储水筒取出带到室内,待筒内的雪融化后,倒在量杯里,再读取降水量数字。
   这样,无论是液态或固态降水的降水量,都是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这样测定就比较精确,而且便于相互比较,并能求出总量。
   还有另外一些测定降水量的仪器,例如可以作连续记录的虹吸式雨量计,可以遥测的翻斗式遥测雨量计等。它们的原理和上述的一样,只是分别 增加了自记装置和传递信息的装置罢了。
2.雪的形成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说来却还没有达到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3.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在我国,春雨是南方暖湿空气增强,并且向北挺进所造成的。在春季,由于北半球太阳的照射逐渐增强,太平洋上的暖湿空气随之向西向北伸展。当暖空气向北挺进,并爬升到北方冷空气上面时就产生降雨。在爬升过程中,它同时将冷空气向北排挤,排挤的结果,往往暖空气占领了原来被冷空气盘踞的地面,气温随之上升。可见在暖空气到来以前,这些地方往往先要下一场春雨。“一场春雨一场暖”的感觉就因为这个缘故。
  在秋季,一股股的冷空气从西北方向进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当它和南方正在逐渐衰退的暖空气相遇后,形成降雨。一次次冷空气南下,常常造成一次次的降雨,并使当地的温度一次次地降低。另外,这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照射在北半球的光和热一天天减少。几次冷空气南下后,当地的温度就显得低了。因此,农谚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这比较确切地描述了从夏季过渡到冬季的天气变化趋势。

4.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太阳的白色光实际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一系列有色光波组成的。这些光的波长很不一样,红色光波最长,橙色光波其次,紫色光波最短。空气的分子和其中飘浮着无数细小的灰尘和水滴,它们都能够把太阳的各色光线分散开来,这叫做散射作用。
  太阳光中的光波波长越短的,像紫色、蓝色光就很容易被散射开来;波长越长,如红色、橙色光就不容易散射。早晨或傍晚,太阳光是斜射的,它通过空气层的路程比较长,受到散射减弱得很厉害。减弱得最多的是紫色光,其次是靛、蓝色光等,减弱得最少的是红色或橙色光。这些减弱后的彩色阳光,照射在天空和云层上,就形成鲜艳夺目的彩霞。
  在大气中有微小水滴及尘埃时,散射作用比单纯的只有空气分子时要更厉害些,因此,太阳在地平线时,如阳光所透过的远处低层大气中,有小水滴(云滴)及尘埃存在,晚霞的颜色比没有小水滴及尘埃时更加红。
  夏季早上,低空空气稳定,很少尘埃,如果当时有鲜艳的红霞,称为早霞。这表示东方低空含有许多水滴,有云层存在,随着太阳升高,热力对流逐渐向平地发展,云层也会渐密,坏天气将逐渐逼近,本地天气将愈来愈变坏,这就是“早霞不出门”的原因;而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加热,温度较高,低空大气中水分一般不会很多,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因此,如果出现鲜艳的晚霞,说明晚霞主要是由尘埃等干粒子对阳光散射所致,说明西方的天气比较干燥。按照气流由西向东移动的规律,未来本地的天气不会转坏,所以有“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当然,“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一般的规律,也有例外情况。如当太阳已落入地平线以下,地平线上霞光应当消失的时候,因地平线下有云层存在,地平线下的霞光受云层底部的反射,却能呈现出一片胭脂红色,空气中杂质愈多时,太阳的颜色愈接近于胭脂红。这表明西方地平线下有云层存在,空气十分潮湿浑浊,预兆天气将变坏。因此又有“日没胭脂红,无雨也有风”的说法。

5. 世界的湿极和干极
通常认为,世界最潮湿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的确,乞拉朋齐平均降水量高达10 866毫米。而且,乞拉朋齐1860年8月~1861年7月一年里下了20 447毫米的雨量,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5~9月雨季中月平均降雨日数为25~28天,均居世界首位。不过,要论“湿冠全球”的话,乞拉朋齐还是要让位给夏威夷群岛中的考爱岛。
考爱岛的威阿列勒山东北坡,被称为世界的“湿极”。1920~1972年平均年降水量11 458毫米,每年下雨的日子多达325天。
考爱岛是个火山岛,地势高峻,峡谷深切,威阿列勒山高1539米。考爱岛全年盛行东北信风,东北信风控制的地区大多雨量偏低,即使在海洋上,一般也不超过500毫米,考爱岛为什么能夺得“湿极”的称号?
原来,考爱岛上的高山像一堵巨大的屏风,挡住了东北信风的去路。湿润的海风在山坡处形成环流,冷热空气交汇,上下对流,既有锋面雨,又有地形雨、对流雨。这里常年吹东北信风,全年雨量连绵不断,大部分降落在山脉东北部迎风坡上,形成茂密的热带雨林。当然,信风越过山脉,西南部背风坡却成了干旱的世界,年雨量只有400毫米左右,长着仙人掌和灌木丛。
如果说考爱岛就是世界湿极,华盛顿州似乎并不服气。要知道,降雪也是降水的重要形式,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是美国的华盛顿州。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的华盛顿州的雷尼尔山在1971年2月到1972年2月的一年中,降雪量竟多达31.1米,足可以把10层高楼埋住。这里多雪的原因是什么呢?华盛顿州位于美国、加拿大边境的太平洋沿岸,北太平洋暖流带着大量的暖湿气流,乘着强劲的西风从西太平洋浩浩荡荡漂流过来。暖湿气流登陆后便遇到绵延1万多千米的科迪勒拉山系,被迫随着地形上升,遇冷结成水滴而降雨。华盛顿州的雷尼尔山是一座火山,高达4391米。在这里,太平洋暖湿气流和大陆的寒冷气流频频发生交锋,很容易形成降水。由于雷尼尔山高,半年以上的气温都在0℃以下,降水形式主要以降雪为主。
乞拉朋齐、考爱岛和华盛顿州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位于迎风坡,地形因素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通常认为,世界干极是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难以想象的是,这里的干旱曾延续400年之久。这些地区自16世纪末以来,于1971年首次下了雨。不过,如果与南极的干谷比起来,恐怕还是小巫见大巫。要知道,南极的干谷已经两年未曾下过雨了,干谷不含湿气,风速高达320千米/小时,风蒸发了所有水汽。所以,除了散落在地面的荒芜砾石外,干谷是南极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







[教材P59~60活动·参考答案]
1.如下图所示。(按照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步骤绘制)

2.(1)7月、8月、9月降水量较多。
(2)12月、1月、2月降水量少。
(3)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750毫米。(各月数值相加)
(4)该地夏季降水多。
[教材P61活动·参考答案]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2 000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200毫米以下。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1000~2000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200毫米以下。
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课题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步骤 过程与方法
降水量的测量   多媒体播放:降雨和降雪视频。提问: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降水形式?【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一:降水量的测量 我们知道了降水的形式,那么如何测定降水量的多少呢?我们又用哪种容器来进行测量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降水量测定的工具”图,讨论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的测量降水的工具由哪两种容器构成?(2)在读降水量数值时,应注意哪些观察规范。学生看图讨论后,发表意见,最后教师总结: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和量杯。降水量的测量单位是毫米(mm)。观察时,视线要与刻度值齐平。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合作意识。

(续表)
降水 量柱状图的绘制与运用   活动二: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运用 下面是山东省日照市某年的降水量情况,请同学们根据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月份(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mm) 9 14 22 28 49 68 158 176 86 36 18 8   要求与方法: 1.绘出横坐标和纵坐标,横坐标轴表示月份,纵坐标轴表示降水量的多少。 2.把横坐标轴平分成12段,逐段标上月份。在纵坐标轴上,按相等的差值标上降水量刻度。 3.按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标出相应的高度,画出柱状表示降水量。 4.在图上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学生按老师要求,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结果如下:


















(续表)

降水 量柱状图的绘制与运用   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要领:绘轴,标数要规范;选点,绘柱是关键;写上图名才完善。(上图学生作品中,降水量刻度有误,8月份的降水量柱也有误)【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承转】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地的降水有很大差异。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相同: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看下面几个地区的降水变化,总结每个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特点。学生分析完各个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后,老师总结每个地区的降水特点:北京属于夏季多雨型,罗马属于冬季多雨型,开罗属于全年少雨型,新加坡属于全年多雨型,伦敦属于全年湿润型。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问题的分析能力。【承转】 世界各地降水量多少不均季节分配不均,而且地区差异很大。
世界 降水的分布规律   活动三: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1.首先,我们结识一位新朋友──等降水量线,分析下面的等降水量线图,讨论下面问题。(1)读图,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图中,A、B、C、D四点的降水量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总结: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2.观察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探究下面问题。



(续表)
世界 降水的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4)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小组讨论并发表意见后,老师在图上总结世界降水量分布规律,如下图所示。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的知识。
教师 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降水的测量工具,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把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 反思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节的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如利用小学数学里的条形统计图绘制的基础,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等。一方面,突出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两条要求: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年降水分布的特点;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 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另一方面,也注意了适当拓展,如降水过多和过少的影响、降水变化类型、降水分布的成因、主要降雨类型,以利于下一节《世界的气候》及以后教学的需要。同时又注意不随意加深,如仅从水蒸气有无的角度分析降水少的原因,而不探究深层次的成因。在教学过程中,既注意了独立思考、独立动手,又注意小组合作;既注意教师的方法指导,又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