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第2课时
一、列表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人口稠密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
分布地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分布原因 自然条件优越:沿海平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条件:亚洲东部和南部农业发展较早,欧洲及北美的东部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二、歌谣记忆法
人口分布及原因
世界人口居住,亚洲东部南部,北美东部欧洲,人口稠密在数;
地处沿海平原,气候湿润温暖,农业历史悠久,工业城市发展。
极地终年严寒,沙漠常年干旱,高山高原高寒,热带雨林湿热;
以上四个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困难,人口少有分布。
世界三大人种
黄白黑色人种笑,面部肤色发形瞧。
黑直头发扁面俏,体毛中等淡黄表。
浅色眼发肤多毛,波发薄唇鼻梁高。
卷发黑肤黑人貌,宽鼻厚唇体毛少。
世界人种的分布
非洲北部沙漠干,来到南美洋东南。
北美中部亚西圈,欧洲白人六洲占。
亚东北美北部寒,南美西北黄马安。
中南非洲黑人看,西北洋巴美印兰。
三、形象记忆法
不同人种的体质特征可以用各人种的图片进行形象记忆。
1.世界人口的分布(视频)
2.世界人口的分布(flash)
3.不同的人种(视频)
4.世界人种的分布(flash)
5.世界人口分布图
6.世界人口分布填充图
7.不同的人种
8.世界人种的分布
9.世界人种的分布填充图
10.印第安人
11.教案中用到的图片
[图片导入] 展示图片: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威廉·莫尔内尔和德国科学家斯蒂方·赫尔,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超清晰的荧光显微镜。你知道他们属于什么人种吗?
[复习导入] 世界人口的增长在时间和地域上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通过人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认识了世界人口数量随时间增长变化的规律。那么,在空间上,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又给人们带来什么影响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回忆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当今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快得惊人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及其影响和对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其原因和影响,以及世界的人种及其分布。
1.趣话北极居民
北极地区土著民族是地球上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居民。这里气候寒冷,物质贫乏,食物短缺。冬季,气温最低达到-46℃,夏天最高温度很少超过10℃。恶劣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他们抗寒、耐饥、承受力强的能力。目前,北极地区土著居民有二十多个民族,人口总数不到200万,各民族人口数差异很大,最多的达30万人,最小的民族只有200人。除了被外界了解较多的因纽特人和拉普人,还有雅库特人、楚科奇人、阿留申人、鄂温克人等。
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居民,有许多相似的特征。渔猎和养鹿是主要经济活动。所有北极地区土著居民的文化传统都非常相似,属于白色寒冷文化。他们身穿鹿皮衣,住海豹皮帐篷,在水中乘坐海象皮划艇,在冰雪中靠驯鹿或北极狗拖拉雪橇。因纽特人、印第安人以及西伯利亚的部落民族穿相似的雪鞋,男人普遍崇尚渔猎本领。北极地区的各土著民族,他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有着显著的相似之处。在宗教上,普遍信奉萨满教,这是狩猎采集部落中的宗教信仰。北极土著居民尽管每个民族的语言不同,使用的词汇各异,但他们的自称中都包含一个共同的意思“人”。人类学家认为,拉普人是北极土著居民中唯一可以肯定的欧洲人的后裔,属于白种人。其他的北极土著居民大都起源于中亚,属于黄种人。
2.北极圈上的黄种人
在严寒荒芜北极地区的生活着这样一群土著——因纽特人,也叫爱斯基摩人,他们是来自亚洲地地道道的黄种人。他们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 他们以雪为屋,以动物皮毛为裳,以生肉为食,以雪橇为交通工具,世世代代,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的繁衍生息。
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中国北方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大约是在一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经历了14 000多年的历史。
爱斯基摩人有着很独特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完全是为适应北极地区的冰雪覆盖的环境。在冰雪覆盖的北极地区,几乎没有植物能存活,所以没有植物性食品,爱斯基摩人的食物来源只有驯鹿、海豹、海象、鲸等肉类,鲸脂,以及鱼类。爱斯基摩人用鱼叉捕杀海豹时,或在冰上进行攻击,或乘海豹皮船进行追捕;他们捕鲸时则乘坐较大的爱斯基摩蒙皮船。在夏季,爱斯基摩人都全家出动猎捕带上他们的爱斯基摩狗,拉着雪橇,碰到难以制服的猎物,全家老小一齐上阵,在太阳快下山之前,带着战利品回家。他们用驯鹿毛皮做成衣服抵御寒冷,在夜晚睡觉时还可以脱下来当被子盖。聪明的爱斯基摩人的房屋在冬季有两种住房:一种是雪块砌成的圆顶小屋,名为伊格鲁;另一种则是半地下的小屋,用石头或草块铺在木造或鲸骨的骨架上而制成;夏季他们居住在兽皮帐篷之内。
由于气候严酷,环境恶劣,爱斯基摩人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仅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拼搏,用一根梭标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北极熊较量,一旦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部落就会饿死。因此,应该说,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3.人口的分布
特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分布状态。它是通过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不断调整的人口再分布过程的瞬时表现,也是人口动态变化的静态映象。
人口有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之分。前者是人口按陆地平面投影的地理位置分布的状况;后者则是人口按海拔高度所在的分布状况。
世界人口的水平分布很不均匀,按纬度地带来说,主要分布在20°~60°的范围之内,低纬度地带,除局部地区外,人口偏少,高纬度地带更为稀少。
按地区来说,亚洲东南半壁、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是3个最大的人口稠密区,其人口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0%左右。其余地区,除规模较小的密集区外,大都为人口稀疏区。
按距海远近来说,全世界有过半数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线200公里以内的地带,大陆腹地多为人烟稀少区域。垂直变化的总特点是人口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少。
人口分布还按各大洲、各国以及各级行政区域划分。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0%以上。世界上有 7个国家的人口在1亿以上,其中中国人口到1990年7月1日达11.6亿,占亚洲人口的1/3多,约占世界人口的22%。
4.人种分类
根据体质特征的差异,过去全世界人种大致上分为3大人种,即蒙古人种(黄色人种)、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尼格罗人种(黑色人种)。有人还主张再分出澳大利亚人种(棕色人种)来。在这些主要人种之间还有若干过渡人种,如介于尼格罗人种和高加索人种之间的有埃塞俄比亚人种和南印度人种,介于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之间的有南西伯利亚人种和乌拉尔人种,介于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之间的有波利尼西亚人种和千岛人种。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能力的提高,控制自然能力的增强,社会因素逐渐加强而自然选择因素逐渐削弱,人类交往日益频繁,各人类集团间不断发生混杂,混杂现象越来越广泛,几乎扩展到了世界上每个角落,因此,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绝对的纯种人种。我们能把他们辨别出来,是因为他们皮肤的颜色、头发的形状、面部的特征等,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学者们采用更精确的方法研究血型、遗传因子和免疫系统,病综合考虑体质特征和地域障碍等因素后,将人类划分为7~9个地理人种。
黄色人种
也称“蒙古人种”、“亚美人种”,包括东亚、北亚、中亚、北极等原有居民和美洲的印第安人。体质特徵:肤色呈黄色或白色;头发直,发色黑;眼色深;颧骨较高;面部扁平;内眥皱襞和门齿铲形的出现率较高;体毛和胡须稀疏。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中南半岛、美洲和北极地区。其形成地区,在东亚和中亚的干旱多雪地区和风沙较多的地带。在四大人种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蒙古人种的铲型齿特征来源于温带,有利于依靠植物(果实,叶茎等)为生。
印度人种折
印度地理人种的外表特征虽与高加索人种有许多相同之处,但肤色较深,身材细长,有些属骨瘦如柴类型。此外,骨密度低;B型血型出现率高,Rh阴性血型出现率低。显示其血型特征上与蒙古地理人种相似。
高加索人种折
高加索地理人种的Rh阴性血型出现率高,并有A2型血型的人,与印度地理人种不同。其肤色浅、体毛浓密。鼻大而窄和男子秃顶者多也是其显著特征。
印第安人种折叠
印第安地理人种或称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过去曾依外表特征而归于蒙古人种,如直黑发、铲形门齿出现率高、体毛稀疏、男子秃顶者少等。但其肤色较蒙古人种更浓重,且具偏红色调。其血型特征也与蒙古人种不同,如无B型及Rh阴性血型的人,N型血型的人也很少,而Diego阳性血型出现率高。
蒙古地理人种在血型特征上是 B型血型出现率高,Duffy血型及Diego阳性血型出现率不稳定或偏高。
尼格罗人种折叠
尼格罗地理人种从外形特征上有时可以划分为具典型特征的刚果人种和肤色微黄,身材矮细、具螺旋状丛生发的开普人种(包括科伊桑人)。二者在血型上无明显差异。一般R0型血型出现率高,U-阴性血型略少,Fy型和V型血型很罕见。血红蛋白异常。有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
澳大利亚人种折叠
澳大利亚地理人种肤色浓黑,发波状至卷曲状,身材细长、体毛中等至浓密、男子秃顶率高、并伴有小腿无毛现象。牙齿大、眉嵴高、下颌突出。B型血型出现率很低,N型血型出现率极高,无S型血型。无异常血红蛋白,无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与尼格罗人种相反。
大洋洲诸岛上的人种曾与澳洲人种共称澳洲大洋洲人种。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外貌上近似澳大利亚人种,但铲形门齿出现率高,B型和S型血型出现率高。有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和地中海贫血基因。可能澳大利亚人种与之关系更密切些。
密克罗尼西亚人种折叠
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曾被认为可能是东南亚蒙古人种、美拉尼西亚人种和波利尼西亚人种的混血后裔。但其B型血型出现率稍高、N型较M型血型多、Duffy-阳性和Diego-阴性血型出现率很高。表明他们是独立的地理人种。
波利尼西亚人种折叠
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肤色较浅、体毛少。B型血型出现率低、N型血型出现率较高,无Rh-阴性和A2型血型,B型、M型和Duffy-阳性血型出现率也不高。虽然面部特征近似蒙古人种;但肤色浅,波状发和浓密络腮胡?又与高加索人种近似。其血型与蒙古人种及高加索人种均有较大差异。
[教材P73活动·参考答案]
1.A位于平原地区,但其纬度高,气候终年寒冷,故人口稀少;B位于平原地区,但该处是热带雨林气候区(亚马孙平原地区),气候湿热,故人口稀少。
2.C位于中低纬度地区(青藏高原地区),但由于地势高峻,气候终年寒冷,故人口稀少;D位于中低纬度地区(撒哈拉沙漠地区),但由于该处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故人口稀少。
3.见下表:
地区 人口密度(人/千米2) 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
A <1 地处高纬度,气候终年寒冷
B <1 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
C <1 地处高原,地势高峻,气候终年寒冷
D <1 地处沙漠,气候干旱
[教材P74活动·参考答案]
[提示] 可收集一些资料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教材第76页活动 了解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1.非洲北部、亚洲西部主要分布着白色人种。
2.除亚洲以外,北美洲、南美洲黄种人也较多。
3.见下表:
人种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南美洲东南部、大洋洲东南部、北美洲中部、非洲北部、欧洲、亚洲西部
黄种人 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 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第2课时
课题 世界人口的分布 不同的人种
教学步骤 过程与方法
世界人口的分 布 1.观察图片,学会选择居住地,感悟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尝试探究:思考图片所表达出来的地理环境特点,你喜欢选择哪一幅图片所在的地区作为你的居住地? 2.学海拾贝,学会计算人口密度,感悟人口密度大小的含义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尝试探究:某地区面积为2000平方千米,人口为400000人,则这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是多少? 3.观察思考,探索世界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感悟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的分布规律
(续表)
世界 人口的分布 尝试探究(1)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分布有怎样的共同规律?(2)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3)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我们能不能利用人口迁移的方式让世界人口趋于平衡呢?小结: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多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 不能采取人口迁移的方式让世界人口趋于平衡。【设计意图】景观图导入,用以感悟居住地的选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原理图衔接,用以说明人口密度的差异;分布图总结,用以归纳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知识的发展顺序,科学安排,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展示了施教者高超的驾驭教学资源的深厚功底。如果在措辞上用“感悟、领会、理解”分别来替代三个环节中的“感悟”,就会使知识与能力要求的差异性、层次性变得清晰了。
承转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他们属于什么人种?
不同 的人种 1.帮她们找找家,探寻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尝试探究:你知道图片上的三个人代表什么人种及她们的体质特征吗?你能结合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帮助她们找到自己所代表人种在世界上主要的分布地区吗? 2.各抒己见,树立科学的种族观(1)在人类发展早期,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受到环境的影响,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试分析各种人种体质特征形成的原因。
(续表)
不同 的人种 (2)白色人种自认为是“高等” 的种族,而歧视有色人种。谈谈你对各种人种地位一律平等的理解。教师点拨:黑色人种多分布在气温较高的热带地区,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鼻子低而宽,体毛少,便于散热。白种人多分布在较为寒冷的地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可以使冷空气较缓地进入肺部;体毛稠密,可以防寒。黄种人多分布在温带,所以肤色和身体特征具有上述两种人的过渡性。 【设计意图】“各抒己见”的设计,有张有弛,能放能收,第一问作为知识的铺垫,强调人种体质特征形成的自然性;第二问作为知识的延伸,反映种族歧视的现实性。使学生在探究中树立科学的种族观。这种设计思路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师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口稠密区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稀疏区分布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由于人口稀疏区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故不能采用人口迁移的方式使人口均匀分布。世界不同的地区人种也不同,按照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种分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南部。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教学 反思 本课时总体教学效果不错,但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特别是讲到人种的分布时没有使用到教学挂图,只是要同学们看书上已有的图片,不是很客观。本课时拓展的课外知识不是很多。在讲到三大人种的特征时,没有让学生从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去分析,如:奥巴马、乔丹、潘基文……,而要求同学通过观察课本上三大人种的照片去得到答案。同时对于三大人种以外的混血人种在本节课没有提到,另外,给予学生的讨论时间过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在教学中应提倡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