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搜集资料法
多搜集关于聚落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更直观、更感性地认识世界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二、歌诀记忆法
水通资丰平土沃,乡村城市聚落窝。
农村耕作牧渔活,城市居民工服多。
密集平海少山漠,建筑材貌环境果。
政史文化民俗说,保护遗产特色做。
1.聚落(视频)
2.乡村聚落(视频)
3.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flash)
4.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flash)
5.中国的民居与环境(视频)
6.乡村聚落
7.城市聚落
8.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图
9.团块状聚落
10.条带状聚落
11. 东南亚民居
12.西亚民居
13. 加拿大魁北克古城
14.福建土楼
15.窑洞
16.蒙古包
17.威尼斯水城
18.宏村
19.西递
20.丽江
21.教案中用到的图片
[问题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视频导入] 播放、演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教师讲述:老师国庆节到云南丽江旅游,被那里的美景深深吸引,沿途拍摄了很多照片。播放照片的同时,教师介绍那里的美景。
问:什么是聚落呢?引出课题: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图片导入] (出示农村和城市的景观图片)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设问)谁能来简单描述一下农村景观和城市景观。
[情境导入]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以及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解的内容——聚落。
1.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即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一般可把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类。由于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同时,聚落又是地表上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风俗文化等,因而,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有着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显性差异
(一)人口差异
? ?城市?乡村
数量规模?人口多、规模大?人口少、规模小
人口构成?非农业人口为主?农业人口多
文化构成?先进生产力代表人口素质高?受教育程度低
人口分布?集聚、密度大?分散、密度低
(二)功能差异
? ?城市?乡村[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经济?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跌入、三产业为主?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
功能?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功能单一,于水、热、光、土壤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功能上的差异又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政治权力的不平等。城市制定的各项政策是为城市服务的,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2、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动地位,农村处于被动地位:城市辐射农村,它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农村为城市服务。
3、人均劳动生产率差异很大,城市用50%的劳动人口创造出国民经济总值的80%,显然,城市人均劳动生产率高,乡村反之。
(三)景观差异
城市以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为主,人地关系相关最剧烈,自然环境改造最大。由于城市在土地利用、建筑物、空间利用等方面的多样化,也就导致了城市的文化景观多样化、复杂化。而农村则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人地关系相关简单,自然环境改造不大。具体地说,城市与乡村在景观上有四大差异:
1、城市建筑密度大,乡村建筑密度小。
2、城市建筑物高、层数多,乡村建筑物相对矮小,层数少。
3、城市建筑除向高空扩展外,还向地下空间扩展,地下还建设有如地铁、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等建筑,还设有市政管道如上水道、下水道、消防管道、煤气管道、电线、电缆等;乡村建筑则只集中在地面。
4、城市道路纵横交错,类型各异,网线密集;乡村则一般只有一条“—”字型或“+”字型道路。
(四)社会生活差异
1、物质生活差异 城市居民穿衣新潮、款式多、交通方便、方式多样;乡村居民穿衣相对落后、式样少、交通不方便、方式简单。[来源:z@%zs~tep.^com*]
2、精神生活差异 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假日多,工作节奏快,以每日活动为规律,追求层次高,时间观念强,道德法律观念强;而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时间观念、工作节奏随长时的变化而变化,追求层次相对较低,道德法律观念比较淡薄。
二、本质差异(隐性差异)
以上的显性差异能观测研究,非常明显,而城市与乡村最重要的还是本质的、潜在的、隐性的差异,表现如下:
1、社会性质差异
城市——异质化社会,差异太大;
乡村——同质性社会,差异不大。
2、社会化程度差异
城市——社会化程度高,分工复杂,收入状况差异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较强,需要彼此互相帮助;
乡村——社会化程度低,工作单一,收入状况差异小,独立性强。
3、组织化程度差异
城市——组织化程度高,只要一个方面(供水、电等)出现问题,易引起混乱;
乡村——组织化程度低。
4、融合力差异
城市——融合力强;
乡村——融合力弱。
2.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与社会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们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寻求一些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利于交换的地点集中定居,以其手工产品与农牧民进行交换,从而在地域上出现了一种以产品交换为目的的新型居民点。
世界各地的城市由于其产生的历史时代不同,区位地点各异,因而具有不同的起因。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周筑有围墙,用以防卫的军事据点;“市”则指交易市场,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城”是人口渐多,也出现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市”便在“城”或“城”郊出现,“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聚合体——城市。
在西方,城市作为一各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于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的社区中,原始城市是圣祠、泉水、村落、集市、堡垒等基本因素的复合体,这些复合体几乎都是由密闭的城墙严格封围着。王权制度的出现使分散的村落经济向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四周以城墙圈围的城堡便在村庄中出现。城墙的最初用途或许是军事上下班的防御,或许是宗教上的标明范围。但不管怎样,出现这样的城堡是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品的剩余为前提的。
纵观世界各地城市的历史起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产品有了剩余;二是农业劳动力剩余。也就是说,当农业生产力创造的农产品,除了第一产业从难从严业者及其实用性所需的份额以外还有剩余时,城市的兴起才有可能;仅有农产品的剩余尚不足以导致城市的产生,还必须要有剩余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因此,早期的城市大多起源于农业发达的地区,如两河流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等。这一过程,可用下列简单的框图表示:
? 现代城市,无论其职能、成分抑或形态,都已大大复杂化、多样化,城市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因而城市的定义也多种多样。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城市,都存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3.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号称“世界屋脊上的明珠” , 它在宫殿布局、 土木工程、 绘画、 雕刻等方面均闻 名于世, 体现了藏族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1 994年12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它一共有999个房间。它的总面积是9927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它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4年8月8日,新中国规模最大的文物维修工程——西藏布达拉宫维修工程全面竣工,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以迷人的风貌展现在“世界屋脊”上。
4.诸葛八卦村
在中国,诸葛亮是一个广大智慧的象征、忠贞不二的传奇、流传千古的神话。他创造的八阵图广为流传,他的后世子孙更将八阵图会意于江南大地的一个村落的建设中,这个汇聚历史人文的村落就是“诸葛八卦村”。
诸葛八卦村,古称“高隆村”,位于中国浙江省兰溪市的西部。村内多为诸葛亮的后裔子孙,是迄今发现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集地。村中房屋的布局按八阵图排列,并且保存有相当数量的明清时期古建筑。因而,该村独特的建筑布局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使得这里成为举世无双的古文化村落。
这个古老的村落始建于元代中后期,为诸葛亮27世孙诸葛大师所设计并主持建造。诸葛八卦村以钟池为中心,八条小巷向外延伸,形成一个内八卦布局;村外的八座小山在此布局下又生成了外八卦,这样就形成了内八卦和外八卦相呼应的局面。最为奇特的是,这种建筑布局是一气呵成的结果。因而,诸葛八卦村所蕴含的历史人文和建筑布局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
明清时期,诸葛八卦村就曾名噪一时。其独特的建筑布局,暗合九宫八卦,并有新意。“门不当,户不对”“高墙围立,院设水池”,这既是防御战备的需求,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虑。岁月的流逝,这里寂静下来变成了“草丛中的明珠”。当三国文化愈演愈烈的时候,诸葛八卦村自然也就成了一个难以超越的“里程碑”。
诸葛八卦村中著名的建筑有丞相祠堂、钟池、天一堂等。丞相祠堂是为了纪念诸葛亮而修建的,由门厅、中厅、钟鼓楼、享堂等组成。内有诸葛亮、关兴、张苞等人的塑像,栩栩如生。钟池是诸葛八卦村的核心,由暗合八阵图的阴阳二极组成。天一堂是一处药坊,“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这是诸葛亮的家训,也是诸葛八卦村的信仰。此外,这里还有纪念诸葛族人先贤的雍睦堂等古建筑。
5. 弯曲的房子
波兰的建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古老而单调的,但在波兰,有一座弯曲房子,当地人都为拥有这样一座堪称现代艺术品的建筑感到骄傲。
波兰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有个三联城,格但斯克、索波特和格丁尼亚三个城市从南到北排开并彼此相连。其中夹在中间的索波特是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每年吸引上百万来自波兰和世界各地的游客。
弯曲房子的地址就在索波特市最重要的商业街蒙特卡西诺英雄街(1944年,由波兰战士组成的海外军团攻克了纳粹占领的意大利蒙特卡西诺,蒙特卡西诺战役是二战著名战役之一)。弯曲房子在这条街的53号,正好是街的中部。
从蒙特卡西诺英雄街上看弯曲房子就像是把一座普通的房子摆在了哈哈镜前面,房顶、墙壁、窗户都是扭曲的,当地人把它称为跳舞房或是醉汉房,站在这个“东倒西歪”的房子前,给人的感觉是重力原理在这里失去了作用。
弯曲房子共有3层和一个阁楼。一层有快餐店、咖啡厅和游戏厅;二层除了旅游纪念品店外,还有个带电动舞台的餐厅,在这里经常举行音乐会;三层和阁楼是办公室和一个开放式大画廊。
受到画家作品的启发
弯曲房子是由一家波兰公司设计的,设计灵感来自旅居波兰的瑞典画家达赫伯格的作品,达赫伯格以不使用直线著称,设计者还借鉴了波兰画家闪采尔的童话插图和西班牙设计大师高迪创作的建筑作品。
造这座弯曲房子最初是因为索波特市政府想把蒙特卡西诺步行街变成索波特的名片,市政府认为作为城市中心的这条步行街应该更加活跃,弯曲房子就是这个想法的第一件作品。现在弯曲房子成了现代索波特的象征和游客必到的景点,虽然几年前还曾因为建筑成本太高遭到了非议。
特殊材料制成
弯曲房子是2003年投入使用的,虽然外表看起来有些可笑,但建筑质量可是实打实的,弯曲房子达到了最高的A级建筑质量,它建成的当年就获得了商业中心建筑年度奖。
建造弯曲房子使用的是一种以火山岩为材料的空心建材,既隔冷又隔热,建房用的这种大块的新型建筑材料没有一块是规则的,这些材料块是在图纸设计完成后一块一块制成的,每块建筑材料的形状虽然不同,但厚度都是60厘米,最后由工人像搭积木一样把它们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与弯曲房子相临的建筑也都是三层的,而且弯曲房子每层的窗沿也都与相邻建筑的窗沿高度持平,弯曲房子的规模也和相邻建筑的大小基本相当,因此虽然弯曲房子是扭曲的,但并不太扎眼,与这条街上的相邻建筑形成特有的和谐。
弯曲房子内部的商业用途丝毫不受“扭曲空间”的影响,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反倒使商铺因此更添了艺术色彩。
弯曲房子内部色彩艳丽,从入口的彩画玻璃,到暖绿色和海蓝色的天棚,房顶上做成鱼鳞状的护瓦也被刷成了绿色,整座建筑从里到外都是超现实主义的。
6.气候与房舍拾趣
世界各地气候很不相同。人们为了适应各种气候特点,建造了多种形式的房屋。房屋形式的差异,也是人类智慧的一种表现。房屋的形式除了与气候密切相关外,也会受到当地所能得到的建筑材料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的制约。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房屋的形式各有差异:
“叶子房”
赤道两侧的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炎热、潮湿是气候的主要特点,房屋就要尽量通风和降温。例如,太平洋上的岛国西萨摩亚,农村住房是用一根根树干围起来,成圆形或椭圆形,顶上覆盖着椰子叶,房子没有墙,四面通风。
“无窗房”
热带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晴朗少云,白天受到阳光强烈照射,气温迅速升高,晚上气温又迅速下降,昼夜温差很大。干燥的气候对房屋防雨的要求较低,而炎热的夏季对房屋防暑的要求则较高。例如,撒哈拉沙漠的房屋有着厚厚的泥墙,没有或只有很小的窗户。这样,白天可以减少太阳热量的进入,晚上可以使热量不会迅速散失。生活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的人们,还在泥屋前搭以葡萄架,盛夏葡萄枝叶茂盛,掩覆房舍,降温效果更好。
“高脚楼”
热带季风区,如中南半岛、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湘西、黔西南的苗族地区,气候炎热,雨量丰沛,尤其在雨季就更加潮湿,地势较低的地方很容易积水。住房要求防潮去湿。当地盛行一种高脚楼,下层作畜舍,上层住人,既凉爽通风,又可使住房较干爽,还可以避免蛇兽的侵害。
“尖顶房”和“平顶房”
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多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多偏北风,寒冷干燥,所以房屋尽可能坐北朝南。在江南多雨地区,屋顶坡度大,以利泄水;窗户也大而多,以便通风。北方的房屋,由于降水较少,多以平顶为主。
“窑洞”
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具有直立性的特点,就地取材,在黄土崖下边凿一洞而居,名为“窑洞”。“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特别在冬季,能抵御寒风的侵袭。
“骑楼”
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城市,如广州、厦门、南宁等地,街道两旁的房屋,从二楼延伸到人行道上,成为一道行人走廊。广州人称它“骑楼”。这是为了对付夏季阳光的强烈照射和阵阵对流雨的侵扰。行人在“骑楼”下来往,既可遮荫,又可避雨。
“蒙古包”
亚洲温带草原上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房屋叫“蒙古包”,它是用厚实的毛毡和毛皮制成的帐篷,容易拆卸和捆扎成包。温带草原夜间气温低,蒙古包封闭得也比较严密。
“仓房”
我国塔里木盆地干旱地区,极少降雨,房屋不用考虑泄水问题,所以屋顶是平坦的,可以利用来曝晒粮食。秘鲁利马地区的房屋也是平顶的,没有屋檐,屋顶周围砌上一道矮墙,即成为露天仓库。货物堆在露天,只受日晒,不用担心雨淋。
“雪屋”
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常用雪垒成砖,做成圆顶雪屋。房屋做成后,在室内烧一把火,雪砖就会融化,将砖间的空隙密封;再在雪下挖一个通道进入屋内。这种雪下通道使冷空气不易进入室内,而暖空气却可聚集在圆顶屋内。因纽特人常爱半赤裸居住在圆顶屋内,除了留一小孔通气外,由于圆顶屋密封得好,人的体温和一小盏油灯的热量,就能使室内温度升高。
7.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1长城 1987.12 文化遗产
2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1987.12 文化遗产
3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文化遗产
4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遗产
5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1987.12 文化遗产
6山东泰山 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7安徽黄山 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9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11西藏布达拉宫 1994.12 文化遗产
12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1994.12 文化遗产
13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遗产
14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12 文化遗产
15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景观
16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7云南丽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19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颐和园 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天坛 1998.11 文化遗产
22重庆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遗产
23福建武夷山 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4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遗产
25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000.11 文化遗产
26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
(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盛京三陵 2000.11 文化遗产
27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11 文化遗产
28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 2003.7 自然遗产
30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004.7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 2005.7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2006.7 自然遗产
33安阳殷墟 2006.7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 2007.6 自然遗产
35开平碉楼与村落 2007.6 文化遗产
36福建土楼 2008.7 文化遗产
37江西三清山 2008.7 自然遗产
[教材P83活动·参考答案]
1.从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西亚地区气温高、降水少。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这是因为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进入室内。从东南亚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东南亚地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当地乡村聚落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既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
2.例如:北极地区终年寒冷,冰雪终年不化,因此当地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建造了具有高纬度地区特色的冰屋,无窗户,保温效果好。
黄土高原地区冬季寒冷,降水较少,且黄土直立性强,因此该地居民就地取材,修建了黄土高原的特色建筑——窑洞,冬暖夏凉。
[教材P85~86活动·参考答案]
1.丽江古城具有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古老的供水系统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古城的评价说明丽江古城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瑰宝。我们应该为中国有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感到骄傲和自豪。
2.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水源遭到污染,原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受到影响和破坏等。
3.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乱扔垃圾,不污染水源,不大声喧哗,不攀折花木,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等。(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题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步骤 过程与方法
聚落的类型 一、聚落的类型同学们,今年的国庆节你们出去旅游了吗?哪些同学去的是城市?哪些同学去的是乡村?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吗?大家可以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第81页的图文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见闻感受,完成以下表格填空,并总结出乡村和城市景观有较大差异的原因。乡村 城市 自然景观 建筑物(高度、密度等) 公共设施(类型、数量、便利程度等) 人口(人口数量、人口密度、职业等) 学生回答。 乡村 城市 自然景观 以农田为主,房屋稀疏 高楼林立,交通网络纵横交错 建筑物(高度、密度等) 低,稀疏 高,密集 公共设施(类型、数量、便利程度等) 类型少、数量少、不太便利 类型多、数量多、非常便利 人口(人口数量、人口密度、职业等) 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小、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工人,从事工业劳动 结论:乡村和城市景观有较大差异的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教师点拨:乡村的类型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乡村聚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劳动生产方式的转变,规模可能会越来越大,逐渐形成新的小城镇,甚至有可能形成大城市。比如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前只是一个小渔村,现在已是世界闻名的大都市了。我国现在有很多农村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一批新的小城镇正在雨后春笋般出现,也许不久也会形成新的大城市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所见所闻比较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形态,并说出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完成乡村与城市比较表。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并将观察到的地理现象与所学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学生通过读图能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出乡村与城市在房屋的高度与密集度、道路的数量与质量、人口规模以及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等方面存在的差别。
(续表)
聚落 形成发展的条件 二、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过渡】 新城市甚至大城市的出现,是需要条件的。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宜形成聚落,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那么聚落的形成主要受哪些条件制约呢?同学们观察教材图4.13,抢答以下图片中的问题。学生回答:聚落一般分布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的地方。教师点拨:由此可见,聚落一般是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所以沿海、沿河、沿交通线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规模较大,而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山、荒漠和寒冷的高纬度地区与炎热潮湿的低纬度地区,则很少甚至没有聚落。【设计意图】 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教材的图片,并设计为问题,呈现给学生,富有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我们观察目前世界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的四个地区,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形成统一答案,选取代表回答。学生回答:都位于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这些地方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自然条件非常优越。【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活动问题,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这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在整个世界地理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学以致用:我们掌握了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还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行。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小组讨论)
(续表)
聚落 形成发展 的条 件 1.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按照这种划分,图中A、B、C三处聚落属于 聚落,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 。 2.A、B、C三地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参考答案:1.乡村 沿河分布,地势平坦 2.B 该地处在两河交汇处,地域开阔、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和物资的集散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讲练结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捷径。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对于多种地理事物现象有一定的兴趣,课堂发言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易于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从生活感知出发,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进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丰富的活动设置,恰当的问题设置有助于师生以及学生之间多向深层次的互动交流。
环境 对聚 落的形态影响 三、 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过渡】 世界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它不但影响着聚落的分布,而且还影响着聚落的形态,聚落的形态往往和所处的地形特点密切相关。观察教材提供的图4.14和图4.15,自主完成以下填空题。在有些平原地区,因为地形 ,聚落规模 ,人口 ,房屋 ,聚落的形态多呈现为 。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河流,获得生产生活必需的 ,聚落沿河流分布,呈 状;而在山区,有的聚落沿着山麓、谷地延伸,也呈 状。学生讨论回答。【设计意图】 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学生通过教材的图文资料就可以掌握,老师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简洁高效。
环境 对聚落民居的影响 四、环境对聚落民居的影响【过渡】自然环境不但影响着聚落的分布、形态、也影响着民居。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一些特色的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阅读教材P83活动: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察图4.16西亚民居和图4.17东南亚民居,并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小组合作,探究这些特色民居的特点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回答以下问题:
(续表)
环境 对聚落民居的影响 西亚地区的气候是 气候,特点是 ,因此房屋具有 的特点,是为了 ;而东南亚大多是 气候和 气候,特点是 ,因此乡村聚落中常见 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这是为了 。学生讨论回答。拓展运用:不同地区气候不同,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便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同学们课前已经准备了很多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的图片,现在相互交流,并尝试说出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交流五分钟)通过交流,同学们一定对民居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更多的了解吧?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民居的图片和资料,结合上面的世界气候分布图,尝试说出民居的名称以及和当地气候的关系。小组合作探究。甲图民居是 ,该地气候为 ,降水稀少,草场广阔,该民居适合 生产活动。乙图民居是 ,该地气候为 ,降水较少,土壤直立性强,不易坍塌,该民居的优点有 。丙图民居是 ,该地气候为 ,气候严寒,该民居的优点是 。学生讨论回答。小结:当然世界各地的特色民居还有很多。其实这些建筑巧夺天工,一方面得益于我们人类聪明睿智,更多的是环境给我们的指导。环境影响聚落,聚落适应环境。聚落因环境各有千秋,环境因聚落多姿多彩。【设计意图】 这个教学环节将地理教学与平时的观察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有了基本认识后,再结合聚落图片完成填空。由于初中学生对于如何从图片、文字资料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归纳问题能力比较薄弱,需要老师恰当地启发及引导,采用讲练结合、合作探究完成,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析图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在地图上获取知识的能力。建议再增加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如各地的年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等。
聚落 与世界文化遗产 五、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过渡】 聚落和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一起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很多的聚落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特色民居。多媒体展示: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福建土楼以及水城威尼斯等。可是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特色鲜明的聚落正在逐渐消失,甚至被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所吞没。学生自读教材85页活动内容,认识到丽江古城建筑古朴的风貌与所承载的丰富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在发展旅游业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小组讨论,解决教材所列举的问题。
(续表)
聚落 与世界文化遗产 教师点拨:因为人们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特色民居缺乏保护意识,加上过度的商业化开发,造成原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受到影响和破坏,古民居所承载的丰富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正在悄然消失,这将会对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其实不只是丽江古城,我国很多特色民居都在遭受着相同的威胁。 读下面这则新闻,同学们有什么感想?我们该不该保护这些特色民居呢?2014年5月12日,人民网讯,北京的四合院,从乾隆时期的4万个到如今仅存的3000多个。据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的四合院因人口众多,缺乏修缮而破败不堪,还有一些修缮却改作他用的四合院又因为迁走原住居民而缺少市井气息。对此,原国家文物局局长马自树呼吁:北京四合院正走向消亡,需要更多的保护。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加以点拨。 教师点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说过:“北京如果想要变成纽约,100年就可以;但是想要纽约变成北京,1000年也做不到!”同学们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吗?我们又应该为保护这些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做些什么呢?【设计意图】 本环节涉及的内容丰富,问题梯度明显,层次清晰。季老师最后的小结部分归纳总结非常好,渗透了正确的思想教育。运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世界与中国特色聚落,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福建土楼以及水城威尼斯等古聚落,再展示一些被破坏的古代聚落进行对比。“这些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让我们失去了什么?”让学生通过辩论 ,改变单一学习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达到师生情感共鸣,更易于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师 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聚落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形式,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 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聚落的形状有团块状、条带状。当地聚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教学 反思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把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与保护富有文化价值的的传统民居的意义,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展示聚落的图文资料的教学手段,达到突破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应通过多媒体展现多姿多彩的特色民居,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然后再借助课本丽江古城的例子探讨在利用特色民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入北京四合院的存废问题,激发学生热爱保护特色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情,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后通过练习检测,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