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1课 儿歌变画 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1课 儿歌变画 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09-21 18:0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儿歌变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儿歌变画》
教材分析:
儿歌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则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儿歌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因此,让学生学儿歌,画童画,将童画儿歌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儿歌的历史及特点,让学生儿歌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儿歌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儿歌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加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提高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上合适的童画。
教学难点:
创作的童画既符合儿歌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教学措施: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本课目的将儿歌的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语言表现,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来感知儿歌,将儿歌进行夸张、联想、拟人化等艺术加工。引导学生理解儿歌的含义并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手法表现儿歌。我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写实、夸张、联想等方法表现儿歌的内容,以开拓学生思路。那琅琅上口的儿歌就成为孩子们想象的源泉,既培养了他们对于文学的想象力,又培养了他们自由表现、大胆创造的造型·表现才能。把美术置于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之中,让学生逐渐明白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
课前准备:
老师:相关美术课件,
学生:收集一些喜欢的儿歌和各种作画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
(1)引导同学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或熟悉的儿歌。我们发现儿歌中藏着好多好多漂亮的童画。而且儿歌的取材非常丰富,可以是动物、植物(经常运用拟人手法)、小朋友的游戏及人们在生活劳动中的各种场景等等。
(2) 小结:儿歌和童画的相通之处(儿歌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 美生动地融为一体。儿歌是用富有节奏感的,压韵的具有音乐美的语言来描写一个场景的,童画是用丰富的色彩和富有想象的画面来描绘儿歌的。)
(3)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儿歌变画》
教师简单介绍儿歌:儿歌是没有乐谱的歌谣,不但歌词写的优美动听,俏皮可爱,而且都是描绘我们生活劳动中的场景与画面,所以歌词经常可以用儿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据记载,儿歌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3、分享儿歌,激趣
像这么有趣的儿歌咱们同学肯定也听到过不少,能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吗?(分享儿歌激趣)
作品欣赏,再悟相通之处,为创作打下基础。 老师也收集了很多儿歌,我们也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第一幅儿歌变画的作品,《拔萝卜》,分析画面,图中都有什么?你会唱这首儿歌吗?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这首儿歌并且给大家准备了另外一幅《拔萝卜》的作品。播放《拔萝卜》同学边看边跟唱。同时,同学们观察画中人物的表情及表现手法。
针对配画内容选择:在这幅童画中作者画了怎样一个场面?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东西?作者在画面中加了什么又减去了什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内容的加减法分析:减法是为了突出主体,有时画多了反而会使画面显得乱而不好表现,所以我们在画画时也要选择最能表现全部意境且又容易用绘画形式表现的一个场面来进行描绘,而内容上的加法往往是加环境,加上环境是为了更好表现意境,为主体服务,这是一种不同于写实的绘画形式,这样会使画面更加集中而富有表现力。
(3)针对表现手法选择:可见在创作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采用夸张和联想的手法来表现。
针对画面颜色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色彩搭配。
(5)针对绘画材料选择:我们发现绘画形式的多样:颜料,彩色笔,油画棒,线描,布贴和彩纸粘贴,剪纸,那除了以上几种你觉得还能用什么材料来表现:皱纸,橡皮泥,版画,刮画等。
4、 欣赏同龄伙伴作品并且分析
教师和学生一起尝试创作。
欣赏完了那么多有趣的儿歌和童画后,我们也来尝试着为儿歌配配画,好不好? 选择自己喜欢的儿歌进行配画。
问:从儿歌里你还能联想到些什么?(学生添画)提醒学生注意色彩把握,构图,和环境表现等。
7、 学生单独或小组合作进行创作。
(1)学生尝试为自己喜欢的儿歌创作童画。
(2)注意: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作品的创意、构图、画面的整体效果等;尽量表现出儿歌的意境。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学生在作业时幻灯片继续播放更多儿歌童画作品供欣赏参考。同时伴有儿歌背景音乐。
8、 评价作业。
(1)交流创作思路。
(2)师生共同评价。
评价建议:
(1)能基本表达出儿歌的意境。
(2)色彩、构图、画面具体氛围等。
(3)选用工具材料丰富多样。
9、 小结与课外拓展。
把全班同学的作品编集成册。
集体合影,鼓励孩子。
教学反思:本课最突出的难点就是学生创作的童画既符合儿歌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学生不能很好的去诠释儿歌,只为了完成作业而做,尽管,我在课堂上提醒孩子要有创新意识,老师的和课本中的只作参考,但是,很多同学都是依照课本范作画,这点是在以后需要我特别重视的。这课的教学极具开放性,因此在评价作业的时候,在作画上色材料上不作任何要求,在评价标准上只要求学生在创作时能表现出儿歌的意境,有创意即可,整体的作业效果还是很好的。
儿歌是民间艺术家带给孩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儿歌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特点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美丽。因此,在课堂上我先让孩子学习了《拔萝卜》儿歌又如何把它变成画的过程。然后诵读了两首儿歌,接着再画童画,将童画儿歌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