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病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搜集、整理有关细菌和病毒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细菌的特点。
2、能说出细菌和病毒与动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夹板(每组4个)、报纸(每组2张)。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填写问题卡;调查哪些疾病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
教学重点:细菌和病毒的特点。
难点:细菌的繁殖速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热身: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导入新课
师: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两个课下作业,第一个是根据课本20页的问题卡搜集资料,同学们都搜集到了吗?
师:今天的课堂就同学们展示的平台,请把课前搜集的资料拿出来,我们一同学习《细菌和病毒》一课。
二、汇总资料,获取信息
1.汇总资料
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有五个夹板,分别写有“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细菌的运动与吃饭”、“细菌的繁殖”、“其他信息”字样,你搜集的资料属于哪个内容,就将问题卡放到哪个夹板上。
2.分类整理
师:各小组分类整理同一个内容的资料夹,将细菌某一方面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具体安排:1组整理所有的“细菌的大小”资料,2组整理所有的“细菌的形状”资料,3组整理所有的“细菌的吃饭与运动”资料,4组整理所有的“细菌的繁殖”资料。
3.归纳概括。
各小组快速阅读所整理的资料,小组内交流汇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细菌某个方面的特点。
三、汇报交流,分析信息
师:各组整理完成后,请各组组长依次进行汇报。
学生进行汇报,是学生对细菌的特点初步的认识,然后对老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观看和阅读,直观形象的图片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细菌特点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受到细菌是有生命的。
1.细菌的大小。
学生汇报细菌大小的信息。
师:细菌到底微小到什么程度,我们用头发丝与细菌进行比较吧。
播放课件,展示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约与80个杆菌相同,衬托细菌的微小。
2.细菌的形态。
学生汇报细菌的几种形态。
师:细菌有很多,杆菌、球菌、螺旋菌也不尽相同,请同学们来看看三种常见的细菌形态是什么样子的。
播放课件,展示杆菌、球菌、螺旋菌各两种。
3.细菌的生活。
学生汇报细菌如何运动,细菌靠什么生活。
师:同学们知道了细菌可以自由运动,那么细菌是靠什么运动的,它们靠什么维持生命活动,请同学们观看老师搜集到的资料。
播放课件,动画模拟细菌的运动,简单介绍细菌的营养方式----腐生营养和寄生营养,让学生知道细菌无处不在。
4.细菌的繁殖。
学生汇报:细菌繁殖是分裂繁殖,也就是一分为二。
师:同学们知道了细菌的繁殖叫做分裂繁殖,同学们觉得这种繁殖方法的速度如何?到底有多快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用连续对折报纸的方法模拟细菌的繁殖。一张报纸代表一个细菌,对折一次一张报纸变成了两张,代表细菌一分为二。
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同时播放课件。
当报纸折不动的时候思考:实验如果继续下去,我们应该怎样做?启发学生将两张折叠后的报纸叠在一起,表示又一次的繁殖。依次类推,将全班的报纸叠加在一起。
用喜马拉雅山高度与20小时内折叠的报纸的厚度相比,衬托出这种繁殖速度之快。然后将报纸的厚度换成细菌的高度,再与喜马拉雅山高度相比,让学生体会到细菌繁殖的迅速。
师:看到这些数据,你想说些什么?有什么感慨?学生回答。
5.其他信息。
师:除了以上内容,你还搜集了哪些与细菌有关的信息?可以向全班同学展示。
师:常常与细菌结伴的是病毒,它和细菌有什么区别呢?老师请同学们看一些资料,看完以后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们的区别。播放课件。
学生汇报。
教师归纳:病毒比细菌小得多,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
四、归纳概括,形成知识。
1.比较细菌病毒与动植物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动物和植物: 细菌和病毒:
能生长发育 能生长发育
能繁殖后代 能繁殖后代
需要食物 需要食物
对刺激有反应 对刺激有反应
大 微小
肉眼可见 肉眼不见
2.小结。
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细菌与动植物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和人类、动植物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它们也是生物界的成员,属于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设置悬念,继续探究。
1.汇总信息,提出问题
师:从你搜集的资料中,你知道细菌和病毒与人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汇报细菌和病毒导致的疾病信息。
师:从大家搜集的信息中可以得知,细菌和病毒可以引起好多疾病,影响我们的健康,但我们人类在细菌的汪洋大海之中可以正常的生活,又是什么原因呢?
师:我们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事物,细菌和病毒只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吗?我请同学们看图片(腐烂的苹果),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细菌和病毒,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
2.布置作业,深入探究
细菌和病毒对人类有那些危害?我们如何预防?细菌和病毒对人类有那些益处?我们如何利用?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资料,下一节课我们做详细的汇报。